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万忠路东西段二期道路工程 --海绵工程设计说明.docx

    • 资源ID:520244       资源大小:257.38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万忠路东西段二期道路工程 --海绵工程设计说明.docx

    2222233334455564.1 设计内容64.1.1 雨水利用设施的平面布置64.1.2 设计标准64.1.3 工程性设施设计64.1.4 雨水利用设施的设计方法64.1.5 下垫面分析及控制指标74.1.6 植草沟设计84.2 径流总量及初期雨水污染控制94.34.4 监测要求及监测装置设计114.5 横断面设计124.6 附属工程设计12附表1-32项目概况2.1 项目背景2.2 设计依据及规范2.2.1 委托单位的委托书2.2.2 国家及地方的规范、标准2.3 工程地点、范围及规模3工程场地自然条件3.1 气象3.2 水文3.3 地质条件3.4 水文地质条件3.5 不良地质作用3.6 地复效应济价及稳定性评价4雨水综合利用2项目概况2.1项目背景本项目位于万州经开区高峰园,道路大体呈东西走向,西起已建成万忠路东西段一期,向东延伸,东至至规划万忠路南北段。本项目的开展对完善经开区内部骨架路网体系,加强经开区高峰园、九龙园等工业园区之间的联系,为园区各主、次干道的相互转换,以及对江南新区、双河口等片区进出经开区的通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2 设计依据及规范2.2.1 委托单位的委托书本项目业主为重庆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1、我院与甲方签订的本工程设计合同:2、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峰园(高峰组团I-V、姜家组团ITl管理单元)控制(I)补充片区管网规划及建设情况,明确各地下管线与本道路管线衔接点的位置、管径及主要控制点高程等内容。回发:按照审查意见,补充片区管网规划及建设情况及上游管线高程关系。(2)通信管网宜布置在中央绿化带下,同时预留卤水、燃气、自来水等拟迁建管网实施空间。回复:按照审查意见,将通信管网布置于中央绿化下,并预留各类现状管线的位置。(3)补充雨、污水管网纵断面设计。回复:按照审查意见,补充雨、污水管网纵断面图。(4)建议污水量根据重庆市第二三产业用水定额(2020年版)(渝水(2021)56号)进行计算。回复:经发核,片区污水量是按城市综合用地供水量标准的排污系数85%进行计算,能满足片区污水收集的要求。(5)明确Y21雨水井的排向,优化地块内预留检查井的布置。回发:按照审查意见,攵核Y21雨水井的排向,优化地块预留检查井的位置。(6)桥梁段北侧污水井应避免占用周边建设用地。回攵:经发核,本次污水管近期采用支墩架空检查并布置,远期地块回坡后,再进行地埋。(7)给水管和市政消火栓应同道路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回攵:按照审查意见,设计说明中建议产权单位的给水管和市政消火栓应同道路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并在管线综合平面图中补充消火栓的布置情况。18、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19、国家及地方有关票筑工程勘察设计规范、标准、办法和规章20、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其他相关法律法规2.3 工程地点、范围及规模万忠路东西段道路工程,道路大体呈东西走向,西起西经大道,向东延伸,东至至规划万忠路南北段。道路全长3301.484米,分一、二期实施,其中一期起止桩号为K0+000-K1+700,二期起止桩号为K1+700-K3+301.484,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实施完成。本次设计为万忠路东西段二期道路工程,道路全长为1601.484米,在K2+806.44-K2+903.56段设置一联3x30m简支小箱梁桥梁一座,桥梁全长97.12米,标准路幅宽36米,其中车行道宽22米,中央绿化带宽3米,两侧人行道各宽5.5米,双向6车道,设计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50kmh°主要工程内容包括道路、排水、通信、照明工程,该册为海绵城市设计专篇3工程场地自然条件气象道路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湿度大,冬暖春早,夏季酷热,秋多绵雨。据南岸区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1099.8mm,年际变化8501450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全年降雨量80%以上,多年日最大平均降雨量126.6mm,最大日降雨量266.7nun(2007年6月17日)。年平均气温1818.8P左右:一月最冷,最低气温-3.1(1975年12月15日);盛夏八、九月均温30,最高气温达43.OP(2006年8月28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8居,绝对湿度17.818.2mb.>性详细规划;重庆市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2017.013、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资料;4、甲方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及要求;5、我院现场实地踏勘及搜集的关于本项目的其他资料。2.2.2国家及地方的规范、标准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3、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15MRlo5)4、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SZDB/Z1452015)5、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6、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行)7、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8、室外排水设计设计标准GB50014-2021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10、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Ih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20171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13、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1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GJJ37-20121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0121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17、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出,岩层产状2812879Z6-10?(根据道路沿线岩层产状汇总统计结果,确定道路区优势岩层产状为285。Z82)。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有断层,地层连续,岩层产状稳定。在场地及邻近基岩露头处砂岩中测得两组裂隙,其特征分述如下:组产状113115°/7679°,微张闭合状,延伸长35m,间距一般4m左右,局部充填泥质,结构面结合差一般;组产状190195。/6367°,呈微张闭合状,局部充填泥质,延伸58m,间距一般35m,裂面平直,结构面结合差一般。结构面为硬性结构面。层面产状2812879Z6-105,为中厚层厚层状构造,多呈闭合状,层间结合差一般。结构面属硬性结构面;场地岩体属较完整岩体。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粉砂质泥岩及砂岩。现由新到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4)人工素填土(Q4ml):灰褐色、暗紫色等杂色,由砂、泥岩块碎石及粉质粘土组成。土石比一般7:36:4,碎块石粒径一般20300mm,稍湿,部分为很湿,松散稍密,透水性较强,机械抛填,回填时间12年,部分为正在回填,均匀性差。本次钻探揭露厚度0.30(ZK73)14.90m(ZK85)粉质粘土(Q4el+dl):褐黄色,灰黄色,可塑状,部分软塑状,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其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局部含砂量较重。压缩性中等,均匀性一般。广泛分布于拟建道路沿线,于沟槽地段厚度相对较大,勘探揭露厚度0.30(ZK65)11.50m(ZK8)°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粉砂质泥岩:紫红色、暗紫色等,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常年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LIms,最大风速28.4ms,以偏西北风为主。场区气候全年可施工作业。3.2水文道路区区域水系隶属长江水系,道路区南侧约5.Okm即为长江。区内的山区河流主要为K0+846m的一季节性河沟,总体由北向南流向,河道蜿挺曲折,沟床宽约8.Onu纵坡度小(多小于8%),勘察期间沟内近于断流,据调查,该河沟内最大洪峰流量约15m2s;K2+855m的一季节性冲沟,总体由北向南流向,河道蜿蜒曲折,沟床宽约3.Om,纵坡度较大(约为15%),勘察期间沟内近于断流,据调查,该冲沟内最大洪峰流量约1.5m2s0现状水系3.3 地质条件拟建道路地质构造位处万州向斜动翼近轴部,向斜轴走向约15。岩层呈单斜产洼地带,由于地势较低,补给条件好,地下水较丰富;基岩裂隙水,岩性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及砂岩,粉砂质泥岩属相对隔水层,富水性差,仅于风化裂隙中存有少量潜水,砂岩中裂隙相对较发育,含裂隙水,由于区内地形多为斜坡,其地势总体较高,有利于地表及地下水的排泄,勘察期间正处于旱季,降雨稀少,稻田、鱼塘大部分干涸,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故区内总体地下水较贫乏。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的补绐。勘察中选择可能赋存地下水的ZK5UZK84钻孔进行了一次降深提简简易抽水试验,仅510分钟抽干,延续8小时观测,水位不能恢复,证明路段开挖深度范围内无地下水,其钻孔终孔水位多为钻探循环水。在雨季,局部地势相对低洼地段可存在少量上层滞水及风化网状裂隙水,但其排泄快,存留时间较短,对路基稳定性影响小。根据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及场地邻近不存在污染源,结合邻近场地勘察资料。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判定,区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以及铜结构均具微腐蚀性。3.5不良地质作用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路段区及邻近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3.6地震效应评价及稳定性评价物组成,局部砂质含量较高或夹砂质条带及团块。分布于整个场地,为场地主要岩性。本次勘察钻探揭露厚度28.8In(ZK145)o砂岩:灰色、灰黄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等,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局部含泥质较重或夹泥质结核。该层主要与粉砂质泥岩互层状产出,或以夹层或透镜体的形式存在于粉砂质泥岩中,为场地主要岩性之一,钻探揭露最大铅直厚度16.80m(ZKl83)o3、基岩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根据钻探及地面地质调查,道路沿线基岩面起伏较大,与原始地形趋于一致,一般1020°,最大约30°,部分地段形成陡坎及陡岩;据钻孔揭露岩心实际情况,将场地内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中风化带。强风化带:岩心破碎,主要呈砂状、碎块状及少量短柱状,碎块手掰易断或手捏成砂状,风化网状裂隙发育,岩体极破碎,质较软,结构构造模糊,岩体为散体状结构。其厚度变化大,但普遍厚度小,本次钻探揭露厚度0.60(ZK113)3.90(ZK65)m.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主要呈柱状、长柱状,少量碎块状,岩芯节长一般5032Onlm,属较完整岩体,质硬,结构构造较清晰,岩体为层状结构。本次钻探揭露最大铅直厚度36.70(ZK138)mo3.4 水文地质条件道路地表人工填土呈松散稍密状,孔隙度大,为强透水层;粉质粘土层属隔水层:强风化基岩风化网状裂隙发育,呈微张张开状,为弱透水含水层;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裂隙多呈闭合状,少数微张,为弱含水层;中等风化砂岩为含水层,因道路沿线基岩主要为粉砂质泥岩,赋水条件差。场区基岩裂隙水总体贫乏。第四系土层的上层滞水,主要分布于沟槽、农田及原始鱼塘等土层较厚切地势低植草沟设计需要满足海绵城市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由于本次设计道路不在万州区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范围内,查阅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表4.2.1,本次设计道路红线宽度36m,路侧带宽度14m,路侧带宽度比为38.89%,因此通过查表可知,本次设计道路海绵城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19.5mm,即要实现7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海绵城市各项设施需容纳单位面积用地上不低于19.2mmd的降雨量,年径流污染物消减率(以SS计)50%o4.1.3工程性设施设计本次设计选用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和人行道透水砖铺装两种LlD设施,道路范围内下垫面可划分为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透水铺装人行道、绿化带、车行道四种类型。1、道路横向水流组织如下:人行道设透水铺装,在雨势较弱时,雨水可通过透水铺装下渗至透水垫层及基层。当降雨强度增大,部分雨水通过地表径流,流至下沉式绿化带;人行道溢流雨水沿坡度进入植草沟;机动车道的径流雨水通过雨水豁口流入机动车道两侧植草沟。植草沟净化初期雨水和下渗部分初期雨水,补充地下水资源;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雨水经种植土层和卵石层滤料过滤净化后由穿孔管及出水管排出至雨水系统,随着降雨强度的继续增大,超量雨水由植草沟内的溢流井溢流,通过溢流井连接管接至雨水检查井。小雨以自身蒸发下渗为主,大雨雨水溢流排至雨水干管。2、结合道路纵断坡向及本次施工图设计市政雨水管道设计,对本项目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施划分为3个汇水区域。3.5 .4雨水利用设施的设计方法1、渗透量计算根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4.3.6以渗透为主4雨水综合利用4.1 设计内容本次设计根据UD雨水设计管理理念,针对道路红线范围内汇水面积的雨水,有限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雨水径流汇集进入植草沟进行综合处置。通过设施对雨水储存、过滤、蒸发、抑制降雨径流,使汇流时间延长,峰流减小,发挥控制面源污染、洪峰流量消减等方面的作用。道路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均要求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道路范围外的雨水径流进入道路内植草沟,以免对设计的综合利用设施造成冲击破坏。地块内雨水应通过地块开发建设中配套实施的植草沟进行综合利用。本次设计中采用的雨水综合利用措施不改变传统设计中的雨水管道系统,提高原设计的防洪标准原设计防洪标准为P=3年,现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后可以到P=5年,但是道路范围内雨水在排放到雨水管道系统前需优先通过植草沟进行雨水洪峰、面源污染、径流总量进行控制。4.1.1 雨水利用设施的平面布置万州经开区高峰园城乡融合发展德设项目之万忠路东西段二期道路工程中5.5m(人行道)+Ilm(车行道)+3.Om(绿化带)+Hm(车行道)+5.5m(人行道)=36m采用2m的植草沟。4.1.2 设计标准根据万州区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万州区不同设计降雨量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详见下表表4.1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一览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05560657075808590设计降雨量(mm)10.211.914.016.219.523.127.633.542.1VT一渗透设施进水量,m3;Wp一渗透量,m,4.1.5下垫面分析及控制指标本次设计道路为新建道路,应达到的LID控制指标如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以悬浮物TSS计)250%。表4.2分区一下垫面分析下垫面面积旅雨量径流系数受控车行道(含植草沟)106260.85不受控车行道9860.85自然受控人行道13070.20自然受控绿化带00.15表4.3分区二下垫面分析下垫面面积一雨量径流系数受控车行道(含植草沟)218630.85不受控车行道25620.85自然受控人行道58780.20自然受控绿化带24290.15表4.4分区三下垫面分析下垫面面积m'雨量径流系数受控车行道(含植单沟)105210.85不受控车行遒18320.85自然受控人行道31640.20自然受控绿化带8890.15要功能的设施规模渗透量按照下式计算Wp=KXJXAsXts式中Wp渗透量,mK渗透系数,ms,本次设计取IXlO-5;J一一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L0;As有效渗透面积,m2;ts一一渗透时间,s,指将于过程中设施的渗透历时,取2h。2、渗透设施进水量计算根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时,设施具有的调蓄容积一般应满足“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的指标要求。根据万州区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万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乐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19.50mm,渗透设施的进水量应按照容积法计算。V=IOHF式中V一渗透设施进水量(m3)H设计降雨量(mm),取16mmF汇水区域面积,(in?)平均径流系数3、渗透设施有效调蓄容积渗透设施所需有效调蓄容积按式进行计算VTs=VT-Wp式中:VTs一渗透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包括设施顶部和结构内部蓄水空间的容积,m3;卵石层底部设d200穿孔管,用土工布包裹,规格400gm2o穿孔管开孔率为l%-3%,孔径15mm,环刚度不小于8kN°生物滞留设施或透水铺装与人行道路基之间、与污水检查井交界处均应布置防渗膜。防渗膜采用两布一膜复合防渗膜,规格6008/点,1.011皿缝纫焊接。3、雨水豁口设计(1)车行道范围内设计峰值流量Qnax=qF式中:Qmax雨水峰值流量(Ls);q一一采用重庆市万州区暴雨强度公式:15N(1+0.945IgP).j.L2、q=+723“shn)一一径流系数,=0.85;F一汇水面积,即车行道面积(hm2);P一暴雨重现期,P=5年;t汇流时间,取5min;经计算,车行道范围内设计峰值流量为370.5Ls°(2)雨水豁口间距计算路缘石豁口进水方式与立篦式雨水口类似,可按非淹没流宽顶堰堰流公式计算。QZ=.潟ixH"?(1113s)式中,m流量系数,堰高p=0,In为0.385;b路缘石豁口宽度(m);H堰前水头(m),根据雨水篦计算篦前水深取值,H取0.04m;经计算,本次道路设计总豁口长度最小为10.7m。本次设置的植草沟的路段总长为1875m,设计单个豁口宽度0.5m。因此设计雨水4.1.6植草沟设计1、平面布置沿人行道两侧布置植草沟。植草沟紧靠车行道边线布置,净宽2.Omo植草沟在交叉口及公交车停泊港相应断开,其平面布置详见海绵设施平面图,植草沟做法详见生物滞留沟大样图。植草沟中材料参数见下表。表4.5植草沟中材料参数表材料最小渗透系数K(105ms)最小孔隙率(%)规格种植土壤层13砂滤层103中、粗砂卵石层100420-30mm2、竖向设计植草沟由上至下分别为:持水层、种植土壤层、砂滤层、卵石层,槽底铺设防渗膜。竖向控制如下:植草沟设计水位低于道路边线0.20mo植草沟深度H=Hl+H2+H3+H4Hl特水层,高度0.25m;持水层包括0.05m厚超高水位和0.2Oin厚过水净空。112种植土壤层,高度0.50m;土壤渗透系数不小于105ms,为增加渗透性能,种植土可掺入20%细砂;种植土一般为85%88%粗砂,8%12%细砂和15%左右腐殖土,为保证渗透系数要求可调整比例进行改良。H3砂滤层,高度0.10m,采用粗砂,粒径粒径0.52.0mm,土壤渗透系数不小于IO5m/s;H4卵石层,高度0.30m,粒径为3040mm,卵石应洗净且最小粒径不小于穿孔管开孔孔径,土壤渗透系数不小于2X10$m/s。卵石层与砂滤层、砂滤层与种植土层之间用土工布分隔,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小于20cm。路灯电缆护管交接处应密封连接,防止渗水。综合管网构筑物外壁防水做法可参照西南11J201柔性防水屋面做法,按照III级防水考虑。7、植物选择本项目植草沟内的植物应选自重庆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中“附录C低影响开发相关植物目录”中适用于生物滞留设施的植物种类,并符合如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优先选择多年生植物,节约植物更换成本,维护植物选择的经济型原则。(2)美学原则植物选择与配置时,应遵循景观的美学原则,通过利用植物的形质地、色彩、芳香等个体美和合理配置后产生群体艺术构图美,以及不同季节、场地植物产生的意境美。(3)功能性原则根据其雨水滞留和雨水净化的功能选择耐污染、抗性强,净化能力强,周期性耐涝、耐旱的植物品种。4.2径流总量及初期雨水污染控制1、径流总量的控制定义水量控制比率=(渗透量+空池最大蓄水量)/进水量,可知水量控制比率越高,说明溢流外排的径流雨水量越少,当水量控制比率值21时,说明设施能够完全控制设计范围内的雨水量不外排。另外定义植草沟空池标准蓄水量为水池在碎石阻隔带或挡水堰拦截情况下的最大蓄水量,超出空池标准蓄水高度的雨水将首先溢流至下游设施中。豁口最大间距L=IO.40mo综合考虑档水堰等设施及景观因素,设计路缘石豁口间距为10m,设计为倒梯形豁口,豁口宽度上口宽度为0.6m,下口宽度0.4m。豁口外侧植草沟内设置沉砂雨水口,详见生物滞留沟大样图。4、溢流口设计植草沟内每隔约30In设置溢流雨水口:溢流雨水口具体布置根据雨水检查井的位置确定,就近连接附近雨水检查井。盖篦井盖溢流井(口)泄水能力>25Ls,雨水口式溢流井泄水能力为20Ls,溢流井(口)内设置具有截污、沉淀作用的截污挂篮,截污挂篮不得影响溢流口泄水能力,并定期清理维护。溢流井(口)井面标高高于植草沟种植土层0.25m,并不得高于该处路面设计高程。若无特别注明,溢流井(口)连接管为d300,坡度不小于0.01。5、纵向设计植草沟主要负责收集和处理沿线相邻车行道及人行道的径流雨水。道路纵坡i<2%的路段沿道路坡向每隔IOm设置密实种植土(密实种植土高出覆土0.25m),以减媛雨水沿纵坡流速,避免植被流失。道路纵坡2%iV7(路段采用阻隔带挡水,阻隔带纵向长度根据纵坡大小确定,具体详见生物滞留沟大样图,阻隔带高出种植土层0.25m。植草沟收集的雨水优先通过下渗进行水质和水量的处理(下渗雨水通过卵石层内的穿孔管收集);超出下渗能力的雨水在持水区持续蓄积,蓄水高度超过碎石阻隔带顶高时,将向下一格持水区溢流;随着蓄水高度进一步增大,超量雨水将通过溢流口(溢流口高出持水区底部25cm)直接溢流至雨水检查并。6、管网防水处理位于植草沟内的污水检查并需对井身采取有效防渗漏措施。表4. 6目标值与计算值对照表T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名称单个设施污染物去效率PW (%,以SS计)生物滞留设施70'95透水砖铺装80-90渗透塘7080雨水塘50'80雨水湿地5080蓄水池8090雨水罐8090植被缓冲带5075表4. 14单项LID设施污染物去除率一览表各排水分区应加权平均计算得出本项目的年径流污染去除率指标,具体计算详附P=PWXPT各排水分区应加权平均计算得出本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具体计算详附表3。2、渗透设施设计校核绿地植物的耐淹时间过长将会影响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在渗透设施容积深度确定以后,需要用绿地的淹水时间进行校核。绿地淹水时间与持水深度、土壤渗透系数有关,校核按照最不利情况进行计算,即空池标准水深(渗透设施蓄水高度达到碎石阻隔带或挡水堰的高度)时,雨水全部下渗所需时间。t二一陟°3600On式中:to绿地淹水时间,(h)Wp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淀)A0渗透设施下渗面积(m)K一一平均渗透系数,(ms),控制因素为最不利点,本次设计取105ms植草沟空池标准蓄水量排空空间t,l=5.8h,满足设计的最大雨水排空时间为24h°3、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容积VW计算本项目属于有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宜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来实现,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容积VW=VT,式中:VW-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容积。汇水区域年径流污染去除率P按下式计算:式中:PW汇水区域LID设施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PT汇水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表3。表4. 7目标值与计算值对照表-2年径流污染去除率5阚年径流污染物消减率(以 SS计)年径流污染去除率4.3 沟设施后期运营管理植草沟设施中植物的选定需保证LID设计单位、业主单位、景观单位认可4.4 监测要求及监测装置设计(1)监测要求1、监测数据必须满足海绵城市要设评价标准的相关要求。2、海绵城市要求长期有效的监测数据。3、评价标准中要求进行定量化的监测和评估计算。4、监测点应覆盖排放口、市政管网、项目及设施等多种要素,以支持系统性的整体评估和数据的相互校验。(2)监测装置设计AfitAmift供电*Wit 八"标仪“智慧海绵城市”监测评价系统“智慧海绵城市”监测评价系统由四部分组成:传感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展示层。传感层主要包括流量传感器、水位传感器、雨量传感器、水质分析仪、土壤埔情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下渗率传感器和视频采集摄像机等组成,主要功能是实时在线采集流量、水位、雨量、土壤埔情、渗透率、空气温湿度、水质以及视频等信息。传输层由专用RTU和电信公网组成,主要功能是实时读取和处理各类传感器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平台层。平台层主要包括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分析,并以数据为基础对“海绵城市”经低影响开发设施改造后行道设置向内2.0%的横坡。(雨水豁口前的路缘带(25Omm)路面范围坡向豁口,坡度同车行遒路拱横坡,以确保道路径流雨水顺利进入植草沟。)5.5m(人行道)+Ilm(车行道)+3.0(绿化带)+Ilm(车行道)+5.5m(人行道)=36m人行道两侧采用2m的植草沟。本次设计对下凹式绿地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影响的区域,必须设有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警示标识。4.6附属工程设计1、透水混凝土技术要求1)透水水泥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规定。2)基层集料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2.36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o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集料级配按下表采用。3)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的配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满足强度和透水性要求。透水水泥混凝土集料级配筛孔尺寸(mm)31.526.519.09.54.752.36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0100728917-71816。7胀缝主要设置在周围相邻固定构造物的相交处,胀缝间距W18m,缝宽20-30mm,深度贯穿路面面层。缩缝在路面上等距布置,缩缝间距W4m,缝宽5-8mm,缝深不小于舲厚的1/3。施工缝的设置尽量保证在缩缝和胀缝处。透水混凝土的接缝、切缝时间一般在混凝土养护3天后进行,切缝后应立即进行冲洗,以免造成对路面的污染。填缝所选用的材料应与混凝土接缝槽壁粘接力强、的效果进行评估。展示层主要由控制中心展示屏和现场LED屏等组成,支持远程定时更新数据,其最核心的功能在于向公众快速、真实的展示“智慧海绵城市”运行情况,模拟“海绵城市”两水分配形式和运动状态,从而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进行评价。“智慧海绵城市”监测评价系统综合管控平台利用自动和远程监测技术、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德设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信息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网络化办事、规范化服务。该评价系统要立城市水系统模型,对现场采集的数据资源进行梳理,完善共享与交换平台,建设一个完整、规范的数据中心,将数据规整入库,建立统一稳定的模型数据交换机制。通过历史降雨资料电子化、历史降雨样本统计分析、暴雨模型研究,同时结合排水数据录库、管渠模型搭建、港渠模型搭建、湖泊模型搭建等,建立2D模型;通过地表高程数据处理、下垫面解析建立3D模型。模型应用于“海绵城市”排水系统模拟计算评估、雨水系统模拟计算评估、合流制系统雨天溢流计算评估、实时预警预报、排水系统优化运行以及规划方案校验,最终实现“海绵城市”的监测评价系统的模型化和可视化。海绵城市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面向业务领导及时掌握海绵城市建设进展信息的需求,是海绵城市项目信息、考核信息、规划信息、事实监测统计信息、法律法规等综合信息的有机组合,并基于海绵一张图GlS平台,展现各类海绵城市专题图,是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直观展现平台,还实现了建模、科研等成果在海绵平台上的应用与对接,同时相关信息也可以通过手机APP等平台得以展示和进行监控。4.5横断面设计为便于路面排水和路边植草沟收集雨水,车行道设置1.5%的双向路拱横坡,人回弹性好、适应混凝土的收缩,并且不溶于水、不渗水,耐老化,高温时不流淌,低温时不脆裂,如聚氨酯、氯丁橡胶类等。2、级配碎石垫层碎石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数小于9,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级配应符合规范要求。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要求不低于96舟,回弹模量2170MPa。混和料中碎石应符合下表要求层位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垫层31.519.09.504.752.361.180.60.0751008985273050183810、27820073、其他施工注意事项(1)路基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并应做好临时排水措施,路基施工前应清除道路用地范围内的植被、挖除树根、淤泥及耕作土;(2)本道路工程应与本道路同步实施的其他专业等协调配合实施;(3)施工前注意核实本设计与现状已有道路、构筑物的高程,做到匀顺连接;(4)基层材料的拌和应采用稳定土拌和场拌和,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及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5)施工前请先核对现状地面、相关河道、沟渠及地下管线位置及高程,如发现问题,请及时提出,以便解决;(6)由于钻孔的间隙性,如本工程道路部分路段若发现不良土质路段,应及时提出,并对土质作土工试验后研究解决;(7)碎石,砂卵石、细集料的质量控制:对外购碎石、砂卵石采取二次加工筛分,各规格料均应将针片状含量控制在15%以内,不得夹杂软弱岩块或泥土混入,保证成品料的清洁度;(8)施工现场控制:a、离析现象是造成路面潜在损坏的重要根源,混合料一旦发生离析,使铺出的路面不同区域的级配发生变化,严重影响了路面压实度、平整度和使用寿命。b、施工单位应定期检测用于混合料生产的料堆集料。在料源与加工方法不变的情况下,施工中保证料堆集料规格的稳定,以及定期选取代表性试样进行筛分检查是至关紧要的。这有利于对混合料进行严格的级配控制。C、水泥稳定碎石上、下基层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C以上完成。水泥稳定碎石上、下基层建议采用中心站集中拌和混合料,上、下基层建议应用摊铺机摊铺;(9)未尽事宜按照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施工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以便处理。4、排水设计(1)透水砖路面的排水可分表面排水和内部排水。应结合市政管网、绿化景观、生态建设及雨水综合利用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的规定。(2)透水砖路面内部的雨水通过(PVCTJ)多孔盲管管道就近引入雨水口后排入雨水系统,管径DNII0,每隔30-8Om布置一处。(3)透水盲管的铺设坡度同人行道横坡坡度。盲管周围应包裹透水土工布,规格400g垂直渗透系数0.0OlTCnIs,断裂强度214KNm,CBR顶破强力L8KN,有效孔径0.07-0.2mm。选用盲管的直径为DNl10,环刚度不应小于8KNm>附表2-1海绵城市自评表建设项目名称万州经开区高峰园城乡融合发展建设项目之万忠路东西段二期道路工程赛设单位重庆市万州经开区建发司评价对象建筑与小区口工业厂区口道路与广场EI城市公园口评价时间2023.3.16评价指标控制项满足El不满足口评分项评价内容场地与环境LID设施运行维护得分2747.51加分项得分6评价总得分81.5评价结果合格(3不合格口附表2-2控制项条款序号评价要点评价条文满足不满足6.2.1海绵指标满足相关要求.道路与广场的海绵指标符合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海绵城市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的要求。满足6.2.2场地内不产生内涝积水。I合理竖向布置,保证LID设施前的排水设施、LID设施溢流口、溢流林出管与城市雨水管渠衔接,有利于南水的收集和排放;满足2Ln)设施溢流口,排水能力不小于设计重现期计算流量的L5倍.满足1雨水入渗不对道路路面及路基、市政管线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满足附表1海绵城市情况表序号指标项单位规划值设计值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72.652年径流污染物总量消流率%5059.723下凹式绿地率下凹式嫁地面积m23027绿地面积m26345下凹式媒地占绿地比例%47.714透水铺装率透水硬质铺装面积m210319硬质铺装面积m255712透水硬质铺装占硬质铺装比例%18.585媒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m2-可疑化屋顶面积m2-绿色屋顶占可绿化屋比例%-6受控的不透水下垫面率受控的不透水下垫面面积m239983不透水下垫面面积m245363受控的不透水下垫面面积占不透水下垫面面积比列%886.3.4引导不透水下垫面径流进入LH)设施进行控制。2场地内270%的不透水下垫面径流受LID设施控制;(6)93场地内280%的不透水下垫面径流受LID设施控制。(9)6.3.5合理设置透水铺装。1人行道透水硬质铺装面积占硬质铺装面积的比例为100%.992广场1)透水硬.质铺装面积占硬底镯装面积的比例20%;-2)透水硬.质铺装面积占硬质铺装面积的比例230%;-3)透水硬.质铺装面积占硬底镯装面积的比例240%°-6.3.6LID设施不影响市政设施使用维护。1LlD设施的布置不得影响市政管埃敷设、维护、检修:132LID设施的布置不得影响配电貂、充电桩、消火栓等市政基确设施的正常使用与维护:13L

    注意事项

    本文(万忠路东西段二期道路工程 --海绵工程设计说明.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