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x
-
资源ID:521180
资源大小:25.5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x
上海市地方标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上海市标准化条例和上海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由上海市地震局提出立项,经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2022年8月26日,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列入2022年第三批上海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沪市监标技(2022)371号)第1项。标准由上海市地震局归口,上海市震灾风险防治中心负责起草。二、背景情况上海市地处长江口南岸,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的东部边缘,西北沿郑庐断裂和胶南断裂与华北地台相接,东南以江山一绍兴深断裂为界,与华南褶皱系相邻,是受我国中强地震活动波及的地区,东部和北部海域的中强地震对上海市的破坏或影响最大。自公元288年上海市有地震破坏的文字记录以来,上海市及邻近地区历史上曾发生M5.05.9级53次,M6.0-6.9级21次,M7.0级地震1次。近30年来,上海市多次受周边地区中强地震和本地有感地震的影响,如1984年5月21日的南黄海M6.2级地震,曾造成3人死亡,90余人受伤;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以东M6.1级地震,曾造成多处供水系统损坏,东方明珠塔避雷针折断坠落。上海高楼林立、建筑结构类型多样、人口稠密、财富集中、生命线工程系统错综复杂,一旦遭到地震袭击,强烈的地面运动不仅使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发生破坏,还会导致严重的次生灾害,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小震大灾、中震巨灾的风险,国家和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地震安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效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要求,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8)33号)中明确提出推行由政府统一组织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等事项实行区域评估。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9)11号)明确提出“在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区域,推行由政府统一组织对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水资源论证等评估评价事项实行区域评估”o通过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可以有效解决过去地震安全性评价耗时长、成本高、相近区域重复工作等问题,对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减少项目落地时间,减轻企业负担,节约投资成本和社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国地震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分别在2019-2021年印发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推行区域评估工作的通知(沪规划资源详(2021)106号)、关于印发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的通知(中震防函(2019)21号)、关于加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震防发(2020)2号)、关于印发上海市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沪震规(2021)1号)、上海市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持续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沪委办(2021)6号)等文件加强指导上海市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全面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作为全市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前期工作试点,评估范围内的建设工程直接使用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不但为工程建设单位节省了开展单个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行政审批时间,还为建设单位节省了评估经费,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是针对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各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各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园区开发主体以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需求为导向,以提供简约便捷的公共服务为目标,根据区域开发建设的需要,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区域评估报告纳入“一网通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向社会公开,并纳入相关部门管理依据。由于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是深化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创新举措,评估工作过程中涉及的技术途径、评估方法和成果要求不同于重大工程单个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由于全国面积大,各地地质情况不一致,而上海地质的特点是土层沉积层厚,隐伏断裂分布广,地质构造复杂。完全执行国家的大纲,并不完全符合上海本地情况。其次,国家大纲中没有涉及技术服务系统建设,其他省份在先行实践中发现,建设技术服务系统能更好地服务区域内抗震设防使用与后期管理。因此,制定具有上海市特色,且满足市委市政府对区域性评估工作成果要求的地方标准,对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内容、技术方法、指标要求和成果产出做出统一规定,是规范区域评估工作的技术保障。为深入贯彻实施推进地震部门“放管服”改革,持续规范上海市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上海市地震局积极组织局属上海市震灾风险防治中心、浙江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专家团队,根据上海实际和借鉴外地省份的先行经验,编写上海市地方标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此地方标准规定了在上海市行政范围内开展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等基本内容,旨在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国地震局对上海市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贯彻落实相关管理政策文件具体落地的需要,用于指导上海市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顺利开展,为园区规划和抗震设防服务。对提升上海市各类开发园区内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地震安全保障,是提升上海市防震减灾工作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三、编制原则本标准编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要求,遵循“科学性、一致性、实用性”原则。(一)科学性原则本标准重点围绕实现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标和成效,结合上海实际和先行试点地区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经验,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就有关技术要求、指标进行完善,突出对本市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针对性指导,符合本市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要求与应用需求,具有科学性。(二)一致性原则本标准以GB1774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T36072活动断层探测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和上海市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管理办法为依据,保证标准内容与相关文件规定要求的一致性。(三)实用性原则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是在出让土地前统一组织开展,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形成整体性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可用于其范围内除国家有特别规定需要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外的建设工程。评价结果面向社会公开,供落户该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免费使用,企业建设项目不再进行重复评估,切实减轻了落户园区企业的负担,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压缩了施工和审批的时间,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四、起草过程(一)立项准备阶段(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2021年8月,项目负责人召集相关人员在上海市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召开标准启动会,成立标准编写小组,明确了目标任务,确定了编写技术方案及分工,制定了标准编写进度计划。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标准编制组对标准所涉及的内容做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调研了国内和其他行业的相关规范、文献等参考资料,经多次讨论完成了标准草稿。(二)立项申请阶段(2022年5月至2022年8月)标准起草组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制作完成项目申报建议书和标准草案,向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交立项申请。2022年7月,标准起草组完成立项答辩。2022年8月26日,经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评审、公示,本项目正式立项,为2022年度第三批上海市地方标准制定项目(沪市监标技(2022)371号)第1项。(三)集中编写阶段(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标准起草组按照地方标准的要求,参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与调研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四川省、青海省、重庆市等相关地方标准内容,并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与本标准实际应用需求,就标准内容进一步探讨和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撰写地方标准编制说明,进一步提升了标准内容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四)广泛征求意见阶段(2022年7月起)2023年7月起,标准在全市范围及行业内广泛征求意见。五、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一)工作范围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工作范围称为目标区。对目标区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称为区域,应不小于目标区外延150krno为查清目标区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特征必须开展现场实际调查与勘测的范围称为近场区,应不小于目标区及其外延25km。(二)主要结构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包括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目标区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查、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与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和技术服务系统建设。(三)关键技术内容及说明1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地震资料搜集和地震目录编制,应符合相关要求。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现代地震震中分布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OOOo地震活动性应分析时空特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对目标区地震烈度影响进行评价。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区域新构造图、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000,所有区域性图件应标明目标区位置。地震构造应搜集区域断裂活动性资料,分析地质构造背景、新构造特征、断裂活动特征等与区域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评价区域地震构造条件;评估主要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2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地震震中分布图和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材料图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OOOo地震构造应搜集近场区地质构造资料,编制近场区地质构造图、近场区地质剖面图,分析近场区地质构造展布与发育特征。近场区地震构造分析评价,应分析近场区地震活动与构造活动的关系;评估近场区地震构造特征。3 .目标区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开展断层控制性调查与探测,查明目标区是否存在断层。对隐伏断层应采用浅层地震勘探等方法进行探测,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探测。应分析目标区地震构造特征,评价目标区主要断层的性质、活动时代、位移和运动特征,分析目标区主要断层与近场区活动断层的构造联系,评价目标区范围内发震构造潜在地震活动产生地表断错的可能性。4 .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搜集目标区及其附近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等已有工程地质条件资料。搜集和调查地震造成的目标区及其附近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等地震地质灾害资料。综合目标区工程地质条件资料、控制孔、原位测试和岩土试样试验结果,建立目标区地层结构模型。5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采用由统计方法或类比性方法建立的地震动预测方程,宜论证地震动预测方程的适用性。水平向基岩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预测方程(如周期)满足区域内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6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依据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分区性和地震与活动构造区的相似性划分地震区。在地震区内依据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成带性和地震与活动构造带的一致性划分地震带。基于地震区、地震带划分,并依地震活动性参数统计的需要,划分地震统计区。以图表的形式给出目标区所需的不同年限、不同超越概率水准的基岩地震动参数。以表格形式给出对目标区范围内各控制点地震危险性起主要作用的各潜在震源区的贡献,列出的累计贡献率应达到总贡献的85%以上,并评价结果的合理性。7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建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根据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勘察结果确定场地分层土厚度、密度、波速及土动力参数等场地土层模型参数。可根据相关资料补充、类比确定无实测资料土层的模型参数。8 .目标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依据地形、地貌、地层、地下水等与液化有关的场地条件和目标区及其附近历史地震液化遗迹资料,分析目标区内场地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对于含有较厚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软土覆盖层的钻孔,应基于勘测资料,按照JGJ83-2011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进行软土震陷判别与软土震陷等级评价。9 .技术服务系统建设建设数据库和地理底图库,并具备相应服务功能的技术系统。技术服务系统应当技术先进、界面友好、数据管理简便、方便用户使用。六、与现行法律、法规、文件和标准相关情况的说明(一)制定标准的法律、法规及文件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五条规定“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o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对上述法律条文进行了细化,规定了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的范围。国家标准GB1774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用于指导各类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服务工程选址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国家标准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即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2019年中国地震局印发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中震防函(2019)21号)指导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目前山东、重庆、浙江、江苏、青海、安徽、四川等多个省份已相继出台了本省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或“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办法”,用于指导本地区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二)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关系地方标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上海市防震减灾条例具体落实,也是对区域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工作管理的依据,并与国家标准GB1774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共同构成上海市抗震设防要求标准体系。本标准为区域性地震安全评价技术工作的推荐性地方标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一些工作内容,还涉及到地震行业或其他行业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与规定,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均进行了引用,以保证相关技术要求与其他现行规范标准的协调。本标准制定过程中,有关术语和定义等方面充分考虑了与现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及相关标准的一致性。本标准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不存在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与规定的内容相违背或抵触情况。以下标准和法律法规为参考和引用材料:引用标准:GB1774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T18207(所有部分)防震减灾术语JGJ83-2011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参考标准:GB/T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89-201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17740地震震级的规定GB/T18314-20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DZ/T0170-1997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36072活动断层探测七、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结果及理由无八、标准实施建议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是针对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各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各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园区开发主体以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需求为导向,以提供简约便捷的公共服务为目标,根据区域开发建设的需要,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区域评估报告纳入“一网通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向社会公开,并纳入相关部门管理依据,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区内除中震防发(2015)59号文所列的重大工程目录以外的、不同于一般工程的较为重要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选址、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也适用于该区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及防震减灾对策制定等工作。为保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权威性,在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推进阶段,鉴于上海市仅有少数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承担过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在工作推进阶段,上海市地震局将通过各种途径,面对不同使用对象,进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的宣贯工作,力争在3年时间内完成市、区地震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在上海从事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主要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规范评估工作,提高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