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天姥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2-2035年)基础资料汇编.docx

    • 资源ID:521627       资源大小:5.16MB        全文页数:35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天姥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2-2035年)基础资料汇编.docx

    天姥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2-2035年)基础资料汇编目录第一章自然与资源条件11.1 区位11.2 气候气象11.3 水文水系31.4 地质资料51.4.1 地质51.4.2 地貌91.5 生物资源10151植物资源101.5.2野生动物资源221.6 土壤241.7 环境质量251.7.1 地质灾害状况251.7.2 水质状况251.7.3 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地方病等情况261.8 古树名木26第二章人文与经济条件12.1 历史与文化272.1.1 沃洲湖片区历史与文化272.1.2 大佛寺十里潜溪片区历史与文化282.1.3 穿岩十九峰片区历史与文化312.2 文物保护单位名录322.3 行政区划332.4 人口经济332.5 风物特产362.5.1 节假庆典362.5.2 民俗活动372.5.3 宗教礼仪372.5.4 神化传说372.5.5 民间文艺372.5.6 地方人物372.5.7 地方物产372.6 旅游统计39261游客构成392.6.1 客源地392.6.2 旅游方式392.6.3 游客目的392.6.4 景点知名度392.6.5 停留时间与花费392.6.6 游客最喜欢景点402.6.7 国内游客对天姥山旅游发展的建议40第三章基础设施与工程条件273.1 旅游交通413.1.1 风景区外部交通状况413.1.2 风景区内部道路状况423.2 旅游设施43第四章景物景观资源汇编414.1 大佛寺十里潜溪片区444.1.1 自然景源444.1.2 人文景源484.2 穿岩十九峰片区614.2.1 自然景源614.2.2 人文景源6443沃洲湖片区7043.1自然景源704.3.2人文景源76第五章规划建设情况445.1 前期规划建设情况955.1.1 前期总体规划概要955.1.2 前期总体规划实施情况975.2 现状存在问题总结985.3 发展条件991.1 .1周边资源集聚度991.2 风景区自身条件100第六章图件等电子资源目录95附件102附件一古树名木统计表102附件二沃洲湖景区环境质量评价107附件三碑记109沃洲山禅院记109游水帘记110重兴水帘禅院记110附件四沃洲山诗词选辑112招道一归隐沃洲112登临海娇与从弟惠连112题沃洲精舍112赠普门上人112题昭上人房113梦游天姥吟留别113别储邕之物中114登沃洲山114宿沃洲山寺114壮游(节录)114发炎IJ中115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115刘晨阮肇游天台115刘阮洞中遇仙子115仙子洞中有怀刘阮116题水帘洞116刘阮妻116晚春送王秀才游判川116答日翁诗117刘阮庙117水帘洞117题沃洲山117题沃洲118题水帘洞118会墅岭上望沃洲山118过天姥寺118刘门坞119登天姥峰119戊戌十二月初七夜,梦登天姥最高处占此,寤而录之119沃洲湖上远眺119初至新昌怀李白120附件五东志略节录121一、阁经121二、沿建123附件六沃洲山志(节录)124一、真君殿殿堂124二、文物125三、迎神赛会126附件七东晋游止沃洲的十八高僧考128附件八东晋(炎ID沃洲十八名土录131附件九新昌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133附件十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区概览表136附件十一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纲要专家审查意见138附件十二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30)专家评审意见140附件十三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审查意见147附件十四天姥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部际联席审查会议纪要149附件十五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省级部门审查意见150附件十六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审查意见154附件十七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审查意见修改说明156附件十八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0)审查意见修改说明161附件十九七盘仙谷森林公园主管部门即新昌县林业局相关意见163附件二十杭绍台铁路工程涉及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段规划选址论证会专家意见164附件二十一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0)审查意见修改说明166附件二十二关于天姥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改情况审查会议纪要的修改说明170附件二十三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12035)评阅意见修改说明173附件二十四关于风景名胜区范围划定及核心景区范围划定的说明176附件二十五天姥山总规意见及修改说明汇总178附件二十六天姥山风景名胜区修改说明(2021-2035)182附件二十七本次天姥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2-2035)修改说明.186附件二十八浙江新昌地质公园规划资料188附件二十九地方承诺函190附件三十大番至千丈幽谷人行隧道选址报告192附件三十一台头山下茶筛湾至千丈幽谷人行隧道选址报告240附件三十二天姥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专家审查意见及补充修改意见.292附件三十三关于天姥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专家审查意见及补充修改意见的修改说明295第一章自然与资源条件1.1 区位天姥山风景区位于浙江省东部,绍兴市东南部,曹娥江上游的新昌县境内。东邻奉化、宁海,南界天台,西南与东阳、磐安接壤,西、北两面与竦州毗连。地理坐标东经120o46'06,'-1205,02,北纬29o20'20"-29o30'16"o天姥山风景名胜区所在的新昌县,地处浙江省东部,对外交通条件较好,依托宁波、杭州,已建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相互配合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航空交通上距宁波机场110公里,汽车行程一个半小时,距杭州机场180公里,汽车行程2小时;以常台高速、甬金高速、杭绍台高速、527国道、104国道、207省道、209省道、312省道等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辐射,乡村公路为联通的公路网络。离县城最近的铁路站点有金甬铁路新昌站、竦州新昌站等,全国各地列车均能到达;水路交通可依托宁波海港,有定期航线可开往国际国内各大港口。杭州、绍兴、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风景区周边地区不仅经济发达,同时还分布着西湖、方岩、双龙、仙都、五泄和天台山等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新昌在经济上接受这些城市的辐射,又是这一旅游网络的枢纽中心,具备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风景区位于新昌县的东南部,由于风景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连续性,组成天姥山风景区的原有三个省级风景区一一大佛寺风景区、穿岩十九峰风景区和沃洲湖风景区区位相对独立。其中,大佛寺毗邻城区,穿岩十九峰位于县城西南约22公里处的镜岭镇境内,沃洲湖在县城东南12公里处。1.2 气候气象风景区临近浙江东部沿海,纬度较低,受季风影响显著,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但由于地形复杂,常形成多种小气候。全区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516C,最高平均气温为16.7;1月均温为4.06,7月均温为28.6;极端最高气温40.9,最低气温为-平均年降水量1325.6毫米,无霜期为224天左右。风景区处于山区,气候相比县城略凉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短,云雾笼罩时间长,相对湿度大,以至低温潮湿、雾淞、雨淞频频发生。全年主要盛行风向为东南偏东(ESE)和西北偏北(NNW),平均风速2.5米/秒,风向频率为11.2和6.3,从当年9月份开始至翌年3月份,主要盛行西北偏北风,从4月份开始至8月份主要盛行东南偏东风。表11风景区气候气象简况表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年日照时数无霜期平均气压16.4摄氏度40.2摄氏度T0.2摄氏度1968.7h229天1003.4HP平均年降水量平均年蒸发量平均相对湿度全年主导风向全年次主导风向年平均风速1316.2mm1495.7un78%ESE(16%)NNW(14%)2.7ms全年降雨可分为三个雨季,34月为春雨季,56月底、7月初为梅雨期,89月为台风秋雨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98毫米,梅汛和台汛雨量占总雨量的60.4%O另外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年月降水量以68月为最多,1月、"月最少。暴雨日数东南部明显高于西北部。据统计平均蒸发量为914.1毫米,从常年降雨量与蒸发量比较,降雨量大于蒸发量,但也有逆反现象,如1967年降雨量为813.6毫米,而蒸发量达1057.4毫米,那一年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表1.2沃洲湖气象站历年按年气象资料统计(20172019年)年份年平均气温(C)年平均降雨量(m)201717.91583.7201818.01311.3201917.61495.9表13镜岭气象站历年按年气象资料统计(2017年2019年)年份年平均气温(P)年平均降雨量(m)201717.21335.1201817.01568.1201916.52061.11.3 水文水系天姥山风景区内主要地表水有沃洲湖、新昌江、潜溪江、天烛湖、韩妃江、镜岭江。沃洲湖原名长诏水库,是新昌江的上游,建成于1979年。新昌江主源茅洋江来自天台山华顶,另一源头小将江来自罗坑山,至香炉峰与茅洋江合为长诏水库。水出长诏水库方称新昌江,与澄潭江、黄泽江汇集为刻溪,为曹娥江上游。新昌江全长67.3公里,境内48.9公里,流域面积535平方公里,境内占443平方公里,是全县总面积36.3%。全县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径流年际变化大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年内变化与降水量相似,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6月和9月。据新昌站23年实测水文资料表明:新昌江年径流量最大年份为1975年,流量为4.8亿立方米。最小年份为1979年,流量1.7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量为3.1亿立方米,径流深779毫米。平均秒流量为9.97立方米/秒,汛期平均径流量(410月)为2.39亿立方米,非汛期(Il一3月)为0.72亿立方米。新昌境内水流比降大,集流时间短。故水位暴涨暴落。据新昌水文站记录,新昌江最高水位为45.51米(1972.8.7),洪峰流量2500立方米/秒。最低水位是1967年9月河床干涸。其年均最高水位41.19米,月均最水高位41.56米。自长诏水库建库后,83年下游最高水位是6.92米。长诏水库年初蓄水量12971万m3,年末蓄水量8360万m3,年供水量11881万r,其中:农用水10160万r?,实灌面积29.02万亩,供水1712万n?。潜溪是新昌江最大支流,发源于东茗乡马鞍山大岩背。潜溪江主河道长18公里,流域面积为78.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区江溪,洪水呈暴涨暴落状态,洪峰持续时间一般为二小时左右。河道平均比降7.8%。;上游河床狭窄,基岩裸露,断面多呈“V”字型,出元岳村后河道逐渐开扩,并有江滩出现。天烛湖集雨面积32万平方公里,蓄水量达305万立方米,湖长约3公里。表1.4新昌县“三江”实测最大洪水表(2016年数据)单位:水位(米);流量(立方米/秒85高程)河名站名集水面积(km2)警戒水位保证水位最大第二第三备注水位流量时间水位流量时间水位流量时间新昌江新昌(一)397(长诏276)/44.6217701959.9.544.5416361956.8.243.9114601963.9.12新昌(一)站在现断面以上280米新昌(二)43.0443.6443.36/2005.9.1143.17/2009.9.2143.16/1983.7.151992.9.231997.7.13澄潭江溪西30070.6671.1672.8217801989.9.1672.05/2007.7.2971.9815501962.9.5/黄泽江钦寸35156.2556.7557.64/1988.7.3057.12/2005.9.1155.4414101961.10.4钦寸水库已截流,以水库资料为准。1.4 地质资料1.5 .1地质风景区内山脉主要由晚侏罗世(1.6-1.4亿年前)磨石山群和早白垩世(1.13-0.97亿年前)永康群组成。晚侏罗世,由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速度加剧,浙东沿海地区处于北西-南东方向强烈挤压环境。随着基底北东向、东西向深大断裂的继续活动,岩浆活动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峰时期,形成大面积分布的酸性火山岩(以流纹岩、火山碎屑岩为主),火山活动间歇期,局部有河湖相粗碎屑岩沉积。在早白垩世,受北东、北北东、东西及南北向基底断裂活动控制,在浙江东部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新昌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即为其中之一,它接受河湖相粗碎屑岩沉积,其中偶夹少量双峰式火山熔岩或火山碎屑岩。新昌澄潭江以东回山-城南-大市聚一带分布着残存的早白垩世永康群馆头组、朝川组和方岩组。馆头组是一套山间断陷湖盆中形成的浅湖相杂色砂岩、砂砾岩,夹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和流纹岩并存),在王家坪一带馆头组杂色砂砾岩中保存有大量木化石(新昌南洋杉型木化石新种)。朝川组为一套浅湖相-水下河道相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砂岩夹少量砂砾岩、含钙质结核粉砂岩,中部和顶部各夹一层10-3Om的凝灰岩;方岩组下段为冲积洪积扇相为主的大套紫红色厚层块状砾岩,夹薄层状透镜状砂砾岩或粉砂岩,上部为火山爆发空落成因的凝灰岩。侏罗系和白垩系形成之后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局部地区形成准平原化,致使新第三纪竦县组(上新世1200250万年前)的基性熔岩一一玄武岩层近水平产出,不整合覆盖在下伏侏罗纪或白垩纪地层之上。风景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早白垩纪的朝川组地层(Klc),一般可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段(KICl)为紫红色砂岩、砂砾岩以及块状砾岩,构成十九峰风景地质的主体,以丹霞地貌为主要特征。新昌盆地的红色砾岩中夹有玄武岩以及三层较稳定的酸性角砾凝灰岩。朝川组第一段岩性描述如下:4、紫灰、淡肉红色流纹斑岩朝川组第一段(KICI)3、中上部灰紫色细砂岩、砾岩,夹含砾砂岩、沸石化细砂岩以及灰绿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中部紫红色中厚层状含砾砂岩、细砂岩。下部紫灰色块状砾岩,底部粉红色、浅灰色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厚155.5米。2、上部紫灰色厚层块状砾岩。夹含砾钙质粉砂岩。顶部有一薄层紫红色含钙质泥质粉砂岩,底部见一层灰白色块状流纹质凝灰岩。厚123.3米。1、紫红色厚层状砾岩,夹含砾钙质粉砂岩,顶部有一薄层紫红色含钙质泥质粉砂岩,底部见一层灰白色块状流纹质凝灰岩。块状砾岩常形成陡壁地貌。竦县组:N2S岩性为橄榄玄武岩,橄榄玲岩。间夹松散的砂砾、粗砂、粘土、硅藻土、褐煤、铁矿层及玄武岩风化的红土等。9、橄榄玄武岩,下部薄层玄武质凝灰岩。>5米。8、灰白色粘土。02米。7、杂色砂砾石层。4米。6、橄榄玄武岩。2536米。5、灰白色含砾砂质粘土与砂砾石层。12米。4、硅藻土。50米。3、肉红色砂砾层。5米。2、砂质粘土层。15米。1、灰绿、肉红色砂砾层,砾石成分中有橄榄玄武岩。2米。第四纪沉积物分布于现代河谷沿岸,以冲洪积物为主。早白垩纪朝川组地层,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以为紫红色砂岩、砂砾岩以及块状砾岩,构成十九峰风景地质的主体,以丹霞地貌为主要特征。丹霞地貌是红层地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红层特指中生代,尤其是侏罗纪到早第三纪的陆相红色岩系,堆积在拗陷盆地中且岩性强弱相间(如砾岩、砂岩和页岩相间),岩层倾角不大,富有垂直节理;红层堆积后,盆地随周围山地整体抬升,受到侵蚀,红层上面没有被别的地层覆盖;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下,尤其是亚热带、热带风化作用下,暴露在代表的红层受到散流冲蚀及河流切割,形成外形奇特的岗丘。岗丘的顶部,低于四周其他岩石所构成的山地,呈现出“盆地式”红层丘陵。红层丘陵的各种形态,主要取决于岩性强弱以及岩层的倾角。一般而言,红层的物质组成颗粒较粗如砾岩,较易形成丹霞地貌。红层盆地中厚至巨厚层坚硬的砾岩和砂砾岩,在热带和亚热带的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经特定的风化与冲刷作用,形成丹霞峭壁、石峰林立,形态雄伟,独树一格既称为丹霞地貌。也有将红色陆相碎屑岩的岩壁、岩峰以及岩洞等有关地貌统称为丹霞地貌。或将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崖奇峰的总称叫丹霞地貌。砾岩受构造变动后,发育垂直节理,在炎热潮湿、多雨的环境下,通过机械侵蚀和溶蚀,节理扩大加深,演变为沟谷。节理方向多为构造方向。大佛寺一带的地层仍属朝川组,为朝川组的下部,是一套凝灰岩,在新昌盆地呈半圆状出露,说明当时是中心式火山喷发的产物。一般剖面上三层酸性凝灰岩较稳定,厚度各在10米左右。下部一层凝灰岩的厚度在新昌大佛寺一带剧增至100米以上,而且含较多的集块和角砾堆积,大者在1米以上,集块、角砾的成分除各种火山岩外,还有石化质岩角砾,这些现象说明大佛寺一带是强烈的火山爆发口。大佛即开凿在此层凝灰岩中。十里潜溪一带,从天烛湖到大石瀑,天烛湖附近的岩性是凝灰岩,形成“天烛”一类的造型地貌。溯源而上,进入砂砾岩区,各种造型石出现,属于丹霞地貌。十九峰除岩性特点外,还受几组构造控制。穿岩风景区地处镜岭一干山断裂带,发育在县境西南部,澄潭江上游,为一系列雁行排列,伸展不远的的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把这一地区的侏罗纪地层断裂得支离破碎。十九峰位于下黄婆一一石下坑节里带,发育在潮川组(KU)碎屑岩夹火山岩中,走向110°,大致与地层走向垂直,密集平行展布,延伸较长,山体被切割成同方向的沟谷,形成特殊地貌。系由天台山脉经王会、鹏鸿、安顶诸山绵延至回山台地,官塘山分支伸向西北新、竦盆地南端,崛起于镜岭河谷盆地南侧,地属浙东丘陵区,诸多山峰海拔多在200400M之间,主要发育地质有白垩系紫红色砂砾岩,其上覆盖上三系喷溢玄武岩(表层风化成红黄壤);由于新生代第三世纪以来升降活动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和流体等外力侵蚀、风化,山岭切割,岩层剥蚀,形成峰峦、谷壑、洞穴、峭壁、台地等丹霞地貌。其中新昌地质公园处于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构造带北端的一个盆地一新昌一竦州白垩纪盆地,盆地面积达IOoOkm2,是浙江东部最大的白垩纪盆地之一,其平面形态呈个字形。新昌白垩纪盆地是这个大型盆地中的一个近南北向盆地,面积360k,即处在“个”字形盆地中的中间“1”字位置。新昌白垩纪盆地西界位于澄潭一碗头一螺丝山一线,直接不整合在晚侏罗世磨石山群火山岩层之上;其东界受下皈一琅珂北北东向断裂控制,其南界处于新市场一下山附近;北界则延伸至县城。盆地内分布三个地层组一馆头组(KIg)、朝川组(Klc)、方岩组(Klf)其岩层层序从上到下依次为:TKlf22粉砂岩、泥岩(限于磕山等地)小型火口湖方91灰绿色、灰色厚层凝灰岩岩Kif2-1火山爆发空落成因组(构成“百崖天烛”地貌)K.f,紫红色厚层状砾岩(构成丹霞地貌)冲积扇(扇中、辫状河)A灰色凝灰岩紫红色中厚层状砂砾岩与粉砂岩凝灰岩火山爆发空落成因辫状河沉积综合体火山爆发空落成因朝川紫红色中厚层状砂砾岩与薄层砂质泥岩互层紫红色中薄层粉砂质泥岩,底部有4m厚的层状砾岩辫状河沉积综合体洪泛平原河道与心滩、边滩组紫红色中薄层粉砂质泥岩夹凝灰质砂岩K,C浅灰绿色凝灰质含砾砂岩、浅灰色薄层粉砂岩,紫红色粉砂岩,下部见姜状钙质结核1.紫红色中厚层砂砾岩,上部为粉砂岩黄绿色中薄层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馆灰黄色中厚层状粉砂岩粉砂岩,具多个沉积韵律头盛产硅化木组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夹黄绿色粉砂岩,局部产硅化木kgI灰黄色含砾粉砂岩夹薄层粉砂质泥岩上局部夹玄武岩和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洪泛平原心滩、边滩洪泛平原河道滞留与心滩 天然堤决口扇综合体心滩或边滩洪泛平原与天然堤 河道相(滞留与心滩) 火山喷溢爆发地质公园的地质背景概括:1、新昌地质公园由白垩纪(馆头组、朝川组和方岩组)构成的一个盆地;2、这一白垩纪盆地为与大陆边缘剪切拉张有关的断陷盆地;3、盆地形成古地理环境总体上以河流相为主,兼有湖泊相环境,包括河道滞留、心滩、边缘滩、冲(洪)积平原、天然堤及决口扇,辫状河沉积综合体系;4、盆地形成早期(馆头组)气候温湿,生物茂盛,于河道及心滩、边滩形成湿地森林生态环境;中期(朝川组)转为气候炎热的河流洪泛平原、辫状河流沉积环境;晚期(方岩组)为冲积扇扇中沉积环境;5、盆地演化过程中曾发生四次火山地质事件,第一次发育于馆头组,由火山喷溢玄武岩与火山爆发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第二、第三次火山爆发于朝川组形成二层空落成因凝灰岩;第四次火山爆发于方岩组上部形成厚层状空落成因凝灰岩;6、地质公园内奇峰、怪石、异洞主要形成于方岩组岩层,其下部紫红色砂砾岩构成丹霞地貌,其上部为巨厚状凝灰岩,构成“百崖天烛”型景观;7、盆地形成后地壳总体处于抬升、夷平剥蚀,在新第三纪8-10百万年有玄武岩喷发,形成玄武岩台地,但玄武岩大多已经风化剥蚀而成玄武岩残留台地;8、第四纪以来,地壳不断升降,沿断裂节理下切发育河道。地壳总体处于抬升,黄进教授于外练使河阶地古沉积物中采用热释光法测定年龄为20.930±1.570万年,推测该地壳平均上升速度为0.8614米/万年;9、伴随地壳抬升,岩层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重力崩塌,形成巨型倒石堆积,其实质上为山崩型自然灾变;新昌盆地形成演化的复杂性以及形成以后至今的地质作用,塑造了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自然景观及其自身的自然属性与景观的多样性。新昌地质公园堪称为中国东南沿海白垩纪盆地的一部“天书”。沃洲湖一带属黄坛一一济渡(嵯县)断裂。此断裂倾角近直立,故在此区形成较好的山色风光,尤其在百菊电站附近,岩石露头明显、平整,并为摩崖石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表1.5沃洲湖景区土壤特性分布表方位土壤特性北棕粘土母质为玄武岩风化体,表层粒状结构红粘土母质为玄武岩风化体,质地中粘土为主西北紫粉泥土母质为凝灰岩风化体,质地以轻壤土为主西石砂土母质为凝灰岩风化残积体,风化度低,石质性强西南石砂土母质为凝灰岩风化残积体,风化度低,石质性强棕粘土母质为玄武岩风化体,表层粒状结构南石砂土母质为凝灰岩风化残积体,风化度低,石质性强棕粘土母质为玄武岩风化体,表层粒状结构粉红泥土母质为紫色凝灰岩风化体,显细砂粒东南石砂土母质为凝灰岩风化残积体,风化度低,石质性强棕粘土母质为玄武岩风化体,表层粒状结构东黄砾泥母质主要为凝灰岩风化体,质地以重壤土为主,含有大量砾石黄泥沙土母质为细晶花岗岩风化体,质地中壤土为主,含多量的石英颗粒东北紫粉泥土母质为凝灰岩风化体,质地以轻壤土为主粉红泥土母质为紫色凝灰岩风化体,显细砂粒三十六湾粉红泥土母质为紫色凝灰岩风化体,显细砂粒黄泥沙土母质为细晶花岗岩风化体,质地中壤土为主,含多量的石英颗粒1.6 .2地貌新昌县位于浙东盆地低山区,多丘陵,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丘陵、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自西南向西北敞开。东南部以丘陵低山为主,其中最高山峰为小将区的菩提峰,海拔996米;中南部为丘陵盆地,自南向北呈阶梯状下降;西北部则为河谷平原与低丘台地相间分布,最低处为海拔28米,高差达968米。丘陵山地多由火山岩和砂岩组成,有的地方在砂砾岩低丘之上平铺着大片的玄武岩平台。平台上缓丘起伏,其中宽广的谷地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平台边缘则坡度陡峻。河谷平原和大小盆地错落于丘陵山地之间,宽窄不等,时断时续,其中以西冷、西郊、立新、澄潭等谷地和盆地面积较大。盆地河谷底部一般海拔都在50米以下,地面略有起伏,是水稻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大佛寺、十里潜溪景区位于新昌县城关镇南,山峦起伏,山坡陡峭。景区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最高山峰为磕山,海拔340.5米,一般山峰在150300米之间。十九峰景区位于新昌县的西南部,澄潭江上游。山峰海拔多在200400米之间。海拔最高点为416米,在里白岩的倒脱靴景点附近。沃洲湖景区在新昌县东南。县内东部山脉构成沃洲湖东南列山地。天台山脉与天姥山诸峰构成儒希区山地,其主峰为菩提峰,海拔996米。天姥山风景区内地形颇具特色,为典型丹霞地貌,形成空间丰富的峡谷,结合水库形成的湖泊,共同造就了非凡景观。15生物资源1.7 .1植物资源风景区所在地位于浙江省东部稍偏北,在全国植被区划中位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由于纬度跨幅小,植被在水平分布上差异不大,垂直地带性也不为明显,并且由于历史上砍伐的原因,绝大部分以次生植被为主,多为以马尾松林为建群种的针阔混交林。大佛寺、十里潜溪景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马尾松林,覆盖率较好,封育较好地带有枫香、苦楠、青冈栋等阔叶树,在大佛寺内古树名木较多。十九峰森林覆盖率尚可,但也以马尾松为主,林相单调,树种单一。目前群落类型较简单。倒脱靴一带还保留一块种群结构复杂的群落,峭壁上的阳性喜钙树种有刺柏、崖桐、石斑木,水坑边阴生的树种有紫楠、华东楠、乌药、紫金牛、常春藤、大叶冬青等,上百种树木汇集于不足10公顷的范围内,林相复杂,分不出林层,藁藤错落盘结,郁闭度达到饱和状态,自生自灭。林下草木有春兰、惠兰、阴性蕨类、双蝴蝶、莎草等。其他因人烟稠密、长期的生存所需,林地遭到人为破坏和反复利用、改造,使植物逆向演替到强阳性的初级群落阶段,所见山林均属次生植被,并有较大比重的人工植被。次生植物以马尾松林占绝对优势,且结构简单,多数只有乔木与草木两个层次,乔木层马尾松单一结构,草木中央生着野山楂、硕色蔷薇、算盘子、合欢、胡颓子、紫藤、麻叶、结叶菊等强阳性灌木。马鞍峰两侧山坡、大番村后山、螺丝山是封育良好的针阔混交林。种群相对复杂,林内阔叶树种多次当作薪柴砍伐,形成明显的乔木一一灌木一一草木结构,主要建群种为马尾松、苦楷、枫香、栗类、豺皮樟、木荷;下木层以化香、白栋、乌饭、继木、映山红、马银花、披契等较为常见;草木层以蕨类、白茅、油茅及芒草为主。群落中的枫香、三角枫、山胡椒、乌柏对景区的秋季观红起到显著的作用。景区内的澄潭江、韩妃江、千丈坑一带的水边植被主要是毛竹、枫杨、河柳、银叶柳、水杨梅等。溪江两岸的人工竹林对景区秀丽的山水增色不少。千丈坑卧龙饭店一带的谷底毛竹林使幽谷更深、更幽,河谷地带及坡地、台地种有成片的茶园,及其其他如桑、柑桔、楷杷、杨梅、杏、桃、李、梅、枣、板栗等果木,但较少。植被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针叶林:以马尾松为主,杂以人工杉木及械树、板栗、乌柏、红枫、柘树等。马尾松重直分布大致在海拔八百米以下,与十九峰等沟谷的红色砂岩搭配景观效果较好。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00-300米的低山丘陵。其立木层优势树种有马尾松、木荷、苦楷、枫香、杉木等。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650米以下,因这种森林的生态环境为温暖湿润,是地带性植被。森林终年外貌呈深绿色,其立木层优势树种有甜楷、木荷、石楠、紫楠、云山青冈和绵楮等。但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该群落也混入一些阳性落叶树如拟赤扬、玉兰等,属于不稳定成分。天姥山风景区保留有完整的发育成熟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仅分布于海拔650米以上。建群树种有茅栗、雷公鹅耳杨、青冈、木荷、绵楷、白茅等。该群落林相参差不齐,季相变化明显。此外还有海拔750米以上的山地矮林和山地灌草丛、以杉木和柳杉为主的人工林、沿沟谷(如千丈幽谷)溪岸、居民点分布的毛竹林,观赏效果不错。大佛寺十里潜溪片区的山林植被基本完好,并以成片分布的马尾松林、阔叶树林和毛竹林为主。全区植被类型及植物种类还比较丰富,但对风景区应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从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来说,还较为单一。本区内因历史上长期人为破坏严重,自然的原生植被或半原生植被都已荡然无存,目前所见的山林均属次生植被,多数为栽培植被。主要植被类型为马尾松林。其群落外貌整齐,但大多比较稀疏,结构也较简单,一般呈乔木、灌木及草本三个层次组成。乔木层主要建群种为马尾松,局部封育良好的林地常有枫香、苦楮、青冈栋、麻栋、白栋、化香、盐肤木等伴生树种。下木层地灌木种类比较复杂,以映山红、算盘子、牡荆、黄荆、莪葵、黄柏、悬钩子属、蔷薇属等植物最为常见。草本层以蕨类植物、白茅、油茅及芒草为主。这种植被是全风景区山林面貌的普遍特征和基调。其次是阔叶杂木林,绝大部分均在南明山大佛寺周围。此植被组成也呈乔、灌、草三层结构,但较松林茂密,郁闭度较大,保护较好。常见优势种有香樟、麻栋、枫香、化香、丝棉木、盐肤木、青冈林等,也常有少量马尾松混生其间。灌木层与草本层的组成和马尾松林相近,但如枸骨、小蜡、朱砂根、紫金牛、荫生蕨类及双子叶草本等耐荫植物种类显著增多。毛竹林均为栽培植被,对一些主要景点的风景面貌影响甚大。此外,次生植被中的灌木草丛因常散生或成小片状杂生毛黄种,这对风景区的秋色景观也有显著作用。沃洲湖片区原生植被绝大部分被次生植被取代,形成次生林或人工栽培的植被类型,水平分布差异不大,垂直地带性表现较明显。针叶林,一是飞籽或人工营造的短叶松林,分布于小将沙溪,儒看、镜岭等区海拔700米以上山地,如罗坑山、大湖山、斑竹山、山雪岗等处,主要树种有黄山松、金钱松、湿地松、火炬松、柳杉、栗类、林间有白樟、青冈、杜鹃、冬青、山楂等,林下有茅草、蕨类、悬钩子、山矶等,林相郁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二是以马尾松为主,杂以人工杉木林及棵树、板栗等,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丘陵台地,林下有白栋、青冈、映山红、木胡枝子、算盘子等,面积广而地力消耗大。针、阔混交林,分布在海拔500700米坡地上,有马尾松杉木、柳杉与木荷、光皮桦、响叶杨、械、楠木、楮类、枫香、冬青等混交,林下有杜鹃、野山楂、野鸦椿、绒线菊、胡枝子等,近年在缓坡地区引种水杉,泡桐等。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多分布于海拔250700米低山丘陵,有楠类、楠、青冈、木荷、樟、柞等杂以油茶、冬青等,林下有山荃子、山矶、山胡椒、杜鹃等,落叶阔叶林分布于低山和丘陵缓坡,有械、维栗、枫香、麻栋、檬树、刺揪、沙朴等,林下有化香、野山楂、金樱子、胡颓子、杜鹃、野葛等,常绿落叶混交林也分布在低山和丘陵缓坡上,有木荷、麻栋、枫香、光皮桦、械、响叶杨、樟、楷、沙朴、榔榆、黄檀、臭椿、榛树等。竹林,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低山丘陵或四旁,低山区有毛竹,刚竹纯林或混生响叶杨、木荷、杉木、马尾松、光皮桦、榛等;丘陵或缓坡、平原有刚竹、淡竹、红壳竹、青皮竹等混生少量马尾松、榛、枫香、枫杨等。灌木、草丛,俗称茅草山、高低均有,主要有禾本科、杜鹃花科、壳斗科、胡桃科、蕨等野生植物混生。栽培植被,分布于丘陵或与河谷平原区、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覆盖面随季节而变化。穿岩十九峰片区植被区带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于纬度跨幅小,植被在水平分布上差异不大,垂直地带性也不为明显。大佛寺景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马尾松林,覆盖率较好,封育较好地带有枫香、苦楠、青冈桥等阔叶树,在大佛寺内古树名木较多。十九峰森林覆盖率还可以,但也以马尾松为主,林相单调,树种单一。地带性森林植被为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区,以苦桶、木荷、樟科分布最为典型,乡土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目前群落类型较简单。倒脱靴景区还保留一块种群结构复杂的群落,峭壁上的阳性喜钙树种有刺柏、崖桐、石斑木,水坑边阴生的紫楠、华东楠、乌药、紫金牛、常春藤、大叶冬青等,上百种树木汇集于不足10公顷的范围内,林相复杂,分不出林层,蔓藤错落盘结,郁闭度达到饱和状态,自生自灭。林下草木有春兰、惠兰、阴性蕨类、双蝴蝶、莎草等。其他景区,因人烟稠密,长期的生存所需,对林地人为破坏和反复利用、改造,使植物逆向演替到强阳性的初级群落阶段,所见山林均属次生植被,并有较大比重的人工植被。次生植物以马尾松林占绝对优势,且结构简单,多数只有乔木与草木两个层次,乔木层马尾松单一结构,草木中央生着野山楂、硕色蔷薇、算盘子、合欢、胡颓子、紫藤、麻叶、结叶菊等强阳性灌木。马鞍峰两侧山坡、大春村后山、螺丝山是封育良好的针阔混交林。种群相对复杂,林内阔叶树种多次当作薪柴砍伐,形成明显的乔木一一灌木一一草木结构,主要建群种为马尾松、苦楮、枫香、栗类、豺皮樟、木荷;下木层以化香、白栋、乌饭、继木、映山红、马银花、莪契等较为常见;草木层以蕨类、白茅、油茅及芒草为主。群落中的枫香、三角枫、山胡椒、乌柏对景区的秋季观红起到显著的作用。景区内的澄潭江、韩妃江、千丈坑一带的水边植被主要是毛竹、枫杨、河柳、银叶柳、水杨梅等。溪江两岸的人工竹林对景区秀丽的山水增色不少。千丈坑卧龙饭店一带的谷底毛竹林使幽谷更深、更幽,河谷地带及坡地、台地种有成片的茶园,及其其他如桑、柑桔、楷杷、杨梅、杏、桃、李、梅、枣、板栗等果木,但较少。植物名录石松科石松LycopodiumClavatumL.卷柏科卷柏SelaginellatamariscinaSpring翠云草S.UncinataSpring海金沙科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SVO里白科芸箕DicranopterisdichotomaBernh凤尾蕨科蕨PteridiumaquilinurmVar凤尾蕨IatinsculumUnderw凤尾蕨PterisnervosaThunb娱蚣草P.VittataL.鳞毛蕨科贯众Cyrtomiumfortuneij.Sm水龙骨科石韦PyrrosialinguaFarnell水龙骨PolypodiumniponicumMett红豆杉科香椎TorreyagrandisFort红豆杉TaxusChinensisRehd北美红杉CephalotaxusfortuieHook.f银杏科银杏GinkgobilobaL.松科金钱松PsoudolarixkaempferiGord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rnb五针松PParviflorasiebetzi湿地松Pelliott

    注意事项

    本文(天姥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2-2035年)基础资料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