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docx
实施性教学计划2021级中职护理专业(专业代码:720201)XXXX中等职业学校2021年6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1二、入学要求1三、修业年限1四、职业面向与接续专业1五、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2六、课程设置4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11八、教学基本条件15九、教学实施17十、毕业要求19XXXX中等职业学校2021级中职护理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护理专业代码:720201二、入学要求初中应届毕业生三、修业年限三年四、职业面向与接续专业(一)职业面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各级各类医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院、职业健康保健机构、养老院、育婴机构等单位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健康保健及护理管理、急重症监护、母婴护理等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对应的执业资格证书见下表。序号职业岗位资格证书专业方向1各级医院临床护士护士职业资格临床护理2社区服务中心护士护士职业资格社区护理3养老服务机构护士护士职业资格养老护理员资格“1+X”老年照护相关证书老年护理(二)接续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通过相应考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或本科院校学习;也可以在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从事临床护理与保健工作,一定时间后从事重症监护、急救护理、助产、手术室护理、口腔护理、社区护理等专科护理工作或护理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院、康复机构、职业健康保健机构、学校健康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与保健工作,或在育婴机构、养老院、母婴保健机构、健康管理机构从事育婴师、营养配餐员、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等技术岗位后,从事护理管理和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工作。五、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护理理念、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专业必备理论和技能,能运用基础护理、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急救护理等技术从事护理、预防、保健、宣教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应用型高素质护理人才。(一)培养规格1.职业素养(1)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减轻痛苦,维护健康。(2)具有良好的职业法律观念,医护伦理道德和医疗安全意识。(3)具有较好的护患交流和医护团队合作能力。(4)具有尊重病人的信仰,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观念。(5)具有从事护理工作的健康体质、健全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2.专业知识和技能(1)具有护理专业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2)具有基础护理的理论知识,规范、熟练的护理操作能力。(3)具有临床护理基本理论知识,规范的专科护理操作能力。(4)具有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解决常见护理问题和安全给药的能力。(5)具有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评估、分析和解决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6)具有对护理对象进行病情变化、心理反应和药物疗效的观察能力。(7)具有病室和病人管理的基本能力。(8)具有初步开展社区护理、进行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能力。(9)具有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并实施护理的能力。(10)具有初步的传染病预防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能力。(11)普通护理方向具有临床护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基本能力。具有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输液泵、除颤仪等仪器的能力。(12)社区护理方向具有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对社区常见慢性病和传染病病人进行社区管理与护理的能力。具有老年生理、心理、日常生活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老年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独立评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年应急处理和重症抢救能力、老年常见病用药反应观察护理能力。具有老年人安全防范及管理能力。具有与老年人有效沟通的能力、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13)康复护理方向具有康复医学及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康复护理的操作技能,掌握康复护理的评定方法。具有初步开展康复护理服务的能力。六、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化学基批雕与胜医期母慎神护理护理牌去规XS/专业(技解)课程选修课沂蒙前神经典故事读本三工匠辅神精选读本心理学践中华优秀喻文化护士人文修养,A一公共基砒课程选修课(二)课程内容与要求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综合实习五个部分。各课程要求如下:(一)公共基础课程1.思想政治(144学时)本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四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语文(144学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开设,主要内容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及语文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等,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能力。3 .历史(36学时)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数学(144学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开设,主要内容为集合,不等式,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立体几何,统计初步及数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等,旨在使学生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5 .英语(144学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开设,主要内容为英语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英语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等,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读懂简单应用文的能力。6 .信息技术(72学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开设,主要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因特网(Internet)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演示文稿软件应用及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等,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络应用能力。7 .体育与健康(144学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开设,主要内容为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田径类项目,体操类项目,球类项目及形体训练,养生保健等,旨在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和健身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8 .艺术(36学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学指导纲要开设,包括音乐和美术等,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9 .就业指导(36学时)主要内容是根据社会需求、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学生志愿,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以及经验,选择、获得并准备从事一项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就业的稳定。10 .选修课程(126学时)选修课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实习,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沂蒙精神经典故事读本、工匠精神精选读本、劳动、心理学基础、护士人文修养、国情教育、形势与政策、临终关怀、安全教育、艾滋病预防、毒品预防等教学课程,可以采取讲座、学术报告、社会实践等形式组织教学。(二)专业(技能)课程根据教育部、教育厅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护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1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1)解剖学基础(108学时)了解人体胚胎发育概况,熟悉正常人体的组织结构,掌握正常人体的组成、各系统主要器官的形态和位置,能识别各系统主要器官的形态、结构,能规范地进行基本实践操作,会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释临床问题。(2)生理学基础(54学时)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掌握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能运用生理学理论知识解释各种生理现象,为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奠定理论基础。(3)病理学基础(36学时)主要学习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原理,包括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疾病过程中发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4)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36学时)主要学习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学基本知识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机理。(5)药物应用护理(72学时)掌握临床常用药物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的基本知识,能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能对常见疾病非处方药物进行用药指导和进行药物咨询,具有对常用药物制剂进行外观检查、查阅药物相互作用、检索配伍禁忌与准确换算药物剂量的能力,初步具备药物应用过程的护理技能。(6)护理学基础(一)(54学时)熟悉护理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护理的基本理论,确立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能应用护理程序指导实践。(7)健康评估(54学时)了解心电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影像学检查的应用指征及检查前后的护理,掌握身体状况评估的方法、内容、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掌握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参考值及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能正确进行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能熟练进行各种实验标本的采集,能熟练进行心电图操作并识别正常心电图,能综合分析评估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资料并找出护理问题,能正确书写护理病历。2 .专业课程模块(1)护理学基础(二)(三)(108学时)掌握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方法,能规范、熟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能书写护理医疗文件,能初步分析和解决临床常见的护理问题。(2)内科护理学(90学时)了解内科常见疾病的概念,熟悉内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掌握内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评估及护理措施,具有对内科常见病病人的病情变化、心理变化和治疗反应进行观察和初步分析及处理的能力,能配合医生对内科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能配合医生实施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能运用内科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和人际沟通技巧,对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开展健康教育。(3)外科护理学(90学时)了解外科常见疾病的概念,熟悉手术室基本工作内容,熟悉外科常见病病人的处理原则,熟悉外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掌握外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评估及护理措施,掌握外科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护原则和方法,能配合医生对外科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具有初步管理手术室和配合常见手术的能力,能运用外科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和人际沟通技巧,对个体、家庭及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开展健康教育。(4)妇产科护理学(36学时)了解妇产科常见疾病的概念,熟悉妇产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掌握妇产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常见病病人的护理措施,能配合医生对妇产科常见急危重症病人实施抢救,能配合医生正确地进行妇产科主要护理技术操作,能运用妇产科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和人际沟通技巧,对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5)儿科护理学(36学时)了解儿科常见疾病的概念,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营养与喂养、计划免疫等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和护理评估、护理措施,能配合医生对儿科急危重症病人实施抢救,能配合医生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能运用儿科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和人际沟通技巧,对个体、家庭、社区提供儿童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3 .专业方向及选修课程模块(1)中医护理(72学时)学习并熟悉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能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指导对病人进行精心照料。(2)五官科护理(36学时)掌握眼、耳鼻咽喉、口腔各部位的解剖生理和眼、耳鼻咽喉、口腔常见疾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卫生保健等。(3)健康教育(36学时)掌握不同场所、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4)社区护理(72学时)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工作方法,熟悉社区环境中影响健康的因素和疾病预防三级策略,掌握老年人社区保健护理工作要点,掌握慢性病和传染病病人的社区管理和护理要点。(5)老年护理(36学时)熟悉老年人各系统的老化特征和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特征,掌握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安全用药原则、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及护理、老年人的临终护理、老年各系统常见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措施。(6)营养与膳食(36学时)主要学习营养素与能量、合理营养、不同生理条件人群的营养、营养调查及评价、医院膳食管理、常见疾病的营养治疗。(7)康复护理(72学时)了解康复医学及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康复护理的评定方法和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熟练掌握康复护理的操作技能。使学习者具备初步开展康复护理服务和继续学习的能力。(8)中国传统康复技术(72学时)培养学生具备临床康复、家庭康复、社区康复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等工作。(9)选修课程(216学时)选修课根据护理专业岗位需求及教学实际,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实习,开设生物化学基础、遗传与优生、医学统计学、精神护理、护理管理、卫生法律法规等教学课程,可以采取讲座、学术报告、社会实践等形式组织教学。4 .综合实习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综合岗位实践课程,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巩固、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以及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实习,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服务意识和岗位责任感,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一)基本要求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每学期20周,其中教学时间18周、复习考试2周),累计假期12周。在校时间为2年,周学时一般为32学时,共2304学时;顶岗实习8个月,按每周24学时安排,共768学时;3年总学时数为3354。公共基础课程学时1026,约占总学时的30.43%。专业(技能)课程学时1134,约占总学时的33.63%。综合实习学时1104,约占总学时32.91%,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行业企业认知实习安排在在校每一学期之中。选修课程学时336,约占总学时10%。(二)教学时间安排见下表。2021级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按学年及学期分配序号课程名称总学时第一学年第一学年第二学年课程类别12345618181818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62思想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362公1政治哲学与人生362职业道德与法治362共2语文14422223历史362基必修4数学1442222课程5英语1442222础6信息技术7247体育与健康1442222课8艺术音乐181美术181程9就业指导362小亍(占总学时比例26.69%)90016111112模11.沂蒙精神经典故事读本1812.劳动181综合实习块选修21.工匠精神精选读本181课程2.医学心理学181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812.护士人文修养362小计(占总学时比例3.74%)1268212合计(占总学时比例30.43%)1026181312141解剖学基础10862生理学基础543专业3病理学基础362核心4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362课程5药物应用护理7246护理学基础(一)543专7健康评估543小亍(占总学时比例12.28%)41491040业1护理学基础(二)7242021级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课程类别序号课程名称总学时按学年及学期分配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12345618181818402内科护理学9032技专业3外科护理学9032课程4妇产科护理学362能5儿科护理学3626护理学基础(三)362课小t(占总学时比例10.68%)36004610普通1.中医护理724程护理2.五官科护理362方向3.健康教育362模小十(占总学时比例4.27%)14444专业社区1.社区护理724块方向护理2.老年护理362课程方向3.营养与膳食362小计(占总学时比例4.27%)14444康复1.康复护理724护理2.中国传统康复技术724方向小计(占总学时比例4.27%)144441生物化学基础5432遗传与优生5433医学统计学362选修4精神护理362课程5护理管理1816卫生法律法规181小计(占总学时比例6.41%)2163344合计(占总学时比例33.63%)113412171820认知室习认知实习1442222小计(占总学时比例4.27%)1442222跟岗实习1928周毕业实习顶岗实习76832周小计(占总学时比例28.47%)960000024241入学教育、军训361周社会综合2社会实践调查361周实践活动3毕业教育361周小计(占总学时比例3.20%)1081周00002周周学时及学时合计3354323232322424说明:L毕业顶岗实习以外的专业课程的学时包含课程内理实一体化的技能实训或专门化集中实训的时间。2.毕业实习环节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具体调整。(三)“2+0.8+0.2+0.2”人才培养模式“2”:第一、二学年的时间。第一学年(1-2学期),校企共育,夯实专业基础,进行岗课融通。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开展校企共管共育教学活动,掌握人文、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岗位认知能力。第二学年(3-4学期),校企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核心能力。课堂、岗位交替,学习主干专业课程并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进行赛课融通培养。同时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培养学生适岗能力。“0.8”:第三学年前8个月的时间。第三学年(5-6学期),前8个月岗位深度嵌入,锤炼综合能力,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生深度嵌入岗位,开展医院、企业行业跟岗/顶岗实习,执业资格证书等培训,实现证课融通教育,增强学生顶岗能力。“0.2”:第三学年中间2个月的时间。第三学年(5-6学期),中间2个月开展职教高考教学培训,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学历,打造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通道。“0.2”:第三学年后2个月的时间。第三学年(5-6学期),后2个月开展就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训,向学生及时传达就业政策,树立就业意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三年中职高素质技能人才三年中职学生“2+0.8+0.2+0.2”人才培养模式架构图八、教学基本条件(一)师资队伍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1.建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标准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定期深入护理工作一线,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2 .在专业课教师中,有12名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高级职称任职资格,在当地护理行业具有良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素质优秀,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经历,在学校护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良好的引领作用。3 .建立一支稳定的行业专家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任职资格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护理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研究和认识,在学校教学及对专任教师的指导等专业建设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4 .专任教师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相关执业任职资格证书。(二)教学设施1 .教室设施学校教室共有教室39间,且均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共有机房3个,有180台计算机,可同时满足3个班计算机课程使用。2 .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内实训(实验)必须具备医学基础课程、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实训(实验)室。实训(实验)室的建设应保障教学、贴近临床、注重人文,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模拟病区。护理专业拥有实验实训室40间,可同时段满足120名学生进行实训操作。3 .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建立了满足护理专业实训要求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分为教学见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两种。学校与22家医院、2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密切结合,教学深度融合关系,并签订了校外实训及就业基地协议。选择教学医院、综合医院为教学见习基地。教学见习基地的临床指导教师、专业设施配备,业务范围能满足见习教学项目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综合医院及与专业技能方向相关的机构为毕业实习基地,临床指导教师、专业设施配备等能满足毕业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学校应与校外实训基地签订协议书,明确管理职责;学校应设置专职管理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三)教学资源学校依据教材征订管理办法,教材选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其中优先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教材,以保证所选教材质量。教材如有变更,需教研组提出申请,按照学校教材变更申请程序办理更换相关教材。总图书165346册,电子图书230000册,专业图书80803册。学校在建有电子阅览室,可供师生使用。学校建有接入因特网的门户网站和配置OA管理系统的校园网,并分别通过校园网站、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医学素材库及图书管理系统,为师生提供强大快速的网络平台查阅资料,保证了信息化教学。九、教学实施(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多样性。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的机会。因此,在教法教学中,应改变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优化教学结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实施教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要按照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专业技能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较熟练的岗位技能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就业能力。课程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护理岗位能力需求,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达到执业护士资格的要求;课程教学模式要依据护理岗位能力需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提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见习,使学生熟悉医院环境及临床、护理工作内容;开展技能考核,技能竞赛等,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二)学习评价对学生进行职业综合能力评价,评价内容应涵盖学习及情感态度、职业行为、知识点掌握、技能熟练程度和完成任务质量等。学习评价的主体不应是单一地由教师一人担任,应向多元主体发展,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可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请学生家长及社区领导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1.在评价过程上,坚持事前评价与事后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和教师及同学他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原则。2 .实行理论考试、实训考核与课堂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对接岗位需求,注重沟通能力、人文修养、团队协作能力、临床评判思维等综合素养评价。3 .理论部分的考核可以采用课堂综合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学习效果课堂展示、综合笔试等多种形式,综合笔试可以安排在期中、期末、下学期开学初,体现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全程客观评价。部分课程考试命题应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对于升学班级的考试内容应紧扣春季高考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4 .实践课程部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应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实践考试应以卫生部颁布的护理操作规范要求、最新的全国护理技能大赛的技术要求和评分标准为依据。5 .依据课程的特点,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养成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也还要培养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护理礼仪和沟通的技巧,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爱伤观念、卫生法律知识、医疗安全、医学伦理等意识与观念的形成。(三)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要更新观念,为课程改革、教与学的实施创造条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应在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原则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教学资源体现专业特点,保证教学做三者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为实现学生的早临床多临床,应合理安排课程,调配教师组织与管理好教学,提高校内实训是课内外的使用效率,积极与校外实训基地协调合作,完成见习实习计划。聘请中级以上职称的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活动,共同保证本标准的实施质量。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十、毕业要求学生学习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包括毕业实习)和选修课程,所有课程均应参加考核。必修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2种,选修课程考核均为考查,各门课程的考核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各科出科考试均通过时为毕业实习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