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及其地貌.docx
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及其地貌最新模拟精练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左图示意风化坑剖面,右图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 .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右图所示的A.类岩石B.类岩石C.类岩石D.类岩石2 .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C.流水侵蚀D.海浪侵蚀3 .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B.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C.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D.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答案】1.A2.B3.B【分析】本题以珠江口庙湾岛上风化坑的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岩石的分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貌形成的条件,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 .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表冷凝形成的。依据图2判断,为侵入型岩浆岩,为喷出型岩浆岩,为沉积岩,为变质岩,A正确。故选A。2 .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B正确。故选B。3 .在风化坑的剖面图中,可发现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风化坑概念明确指出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易于坑内保存积水,B正确。故选B。【点睛】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只有一个箭头。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作用。(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不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石冰川是由岩石碎块和冰体组成的舌状或叶状堆积体,其表面是厚达0.55米的岩石碎块。石冰川主要分布在全球高海拔的山地,会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缓慢向山下移动。据此完成下面问题。遨岩石碎屑层 匣冰岩混合层 E3未冻冰硬层4 .构成石冰川的岩石碎块()棱角分明大小均匀多为基岩风化崩解多为流水搬运堆积A.B.C.D.5.石冰川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弱于冰川,是因为石冰川()A.内部冰体的储量较冰川少C.表面岩石碎屑有隔热作用B.分布区的气温比冰川更低D.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更高【答案】4.A5.C【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石冰川是由岩石碎块和冰体组成的混合体,岩石碎块棱角磨圆度相对较弱,棱角分明,正确;石冰川分布区海拔高,冻融作用强烈,其裸露的基岩在强烈的风化作用下逐渐崩解,形成大小不一的岩石碎块,错误,正确;构成石冰川的岩石碎块主要是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移动,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5 .根据材料显示,石冰川主要由岩石碎屑层和冰岩混合层组成,且岩石碎屑层覆盖在冰岩混合层上方,这样表层岩石碎屑就阻隔了冰岩混合层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起到了隔热效果,使得石冰川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弱于宜接裸露在外的冰川,故C正确;读图可知,石冰川内部冰体的储量较冰川多,:者的海拔相差小,气温差异小,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更高,A、B、D错误。故选C。【点睛】全球现有冰川主要分布在:高纬和高山上,形成的典型地貌为:冰斗、角峰,U型谷,欧洲北美绝大部分的湖泊都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墙状山山壁如刀削,形似板薄。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的墙状山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甲-新疆龙背骨花岗岩墙状山乙-山西临汾黄土墙状山丙-广东坪石丹霞墙状山丁-河北石家庄砂岩墙状山6 .甲地墙状山形成过程最可能是()A.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冷却凝固、风化侵蚀B.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冰川侵蚀、地壳抬升C.地壳抬升、岩石断裂、风化侵蚀、压实固结D.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7 .图中()A.甲岩石风化后形成黏性土壤8 .乙-山体坡度小,由风力沉积形成C.丙-陡崖发育,流水侵蚀为主D.丁墙体高大,垂直自然带谱丰富【答案】6.D7.C【解析】6.根据图片,甲地是新疆的花岗岩墙状山,先由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然后地壳抬升,花岗岩裸露出地表受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影响而形成该地貌,D正确,ABC错误。故选Do7 .根据图片,甲地是新疆的花岗岩墙状山,该地气候干旱,花岗岩风化后形成的土壤黏性较差,A错误。图示乙地是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墙状山,是由流水侵蚀形成的,B错误。图示丙地是丹霞墙状山,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具有陡崖的地貌类型,C正确。丁是河北石家庄的砂岩墙状山,山体陡峻,陡壁处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垂直自然带谱较简单,D错误。故选C。【点睛】墙状山的形成过程:岩层、岩体被切制分解最容易沿着垂直方向的裂隙进行。一方面,大气降水和地表流水,容易沿着垂直裂隙渗透、冲刷;另一方面,岩石也很容易受重力作用沿裂隙发生崩解。当某一走向的垂直裂隙特别发育时就会把岩层或岩体切割成墙状山岭。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087米,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作“上帝的餐泉”。桌山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山体由石灰岩构成。山顶溪湖绝迹,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芜。下图为桌山位置示意和桌山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桌山主峰“桌面”形成的地质过程是()A.地壳抬升一沉积作用一外力侵蚀B.沉积作用一地壳抬升一沉积作用C.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沉积作用D.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9 .“桌山”年降水量多达1500mm,喀斯特地貌却发育很差的原因可能是()夏季西风影响,降水多冬季副高控制,降水少冬季风力大,蒸发旺盛地势平坦,山顶积水少A.B.C.D.【答案】8.D9.C【解析】8.地质历史时期沉积作用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积岩,地壳运动沉积岩整体抬升,顶部受风力侵蚀作用进一步被削平为'桌面”,所以其形成过程是:沉积作用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9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量大,但风力大,蒸发旺盛;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全年蒸发旺盛;山顶地势平坦积水少,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错误,正确,故选C。【点睛】石灰岩受流水溶蚀,常发育有峰丛、溶洞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桌山年降水量多达1500mm,喀斯特地貌却发育很差,其原因是地表水留存条件差。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张家界景区以其独特的砂岩峰林地貌而著称于世。砂岩峰林地貌体主要由海相紫红一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夹簿层黏土岩构成。该地区新生代以来处于地壳抬升中,第四纪以来,干湿及冷暖交替的波动气候,硬软相间互层的石英砂岩和页岩层,加上垂直节理及裂隙的切割以及持续的重力崩塌及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柱峰砂岩地貌”景观,而在峰林之间则形成了深切河谷。读张家界景区地质地貌特征图,完成下面小题。10 .该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主要形成过程是()A.沉积一地壳上升一流水下切B.流水侵蚀一地壳上升一沉积C.地壳上升一流水下切一沉积D.风化一地壳上升一流水侵蚀11 .该区甘溪河谷横剖面呈()A."U”形B."V”形C.形D."N”形12 .现代研究发现甘溪河谷中上游河道沉积物颗粒粗大,原因有()水动力沿程变小碳酸盐岩的溶蚀峰林岩壁的崩塌水库的顶托作用A.B.C.D.【答案】10.A11.B12.C【解析】10.通过材料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海相沉积形成沉积岩的砂岩,海相沉积形成的岩石原始环境还在海面之下,现在能看到该地貌,说明经过地壳上升。据题干信息“加上垂直节理及裂隙的切割以及持续的重力崩塌及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柱峰砂岩地貌“景观”这里的流水侵蚀作用主要是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所以该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主要形成过程是沉积一地壳上升一流水下切,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 .据上题分析得知其峰林地貌出露于地表之后在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而甘溪河谷在峰林之间,所以该河谷主要受流水下切侵蚀作用,是深切河谷,故而形成“V"形峡谷,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 .甘溪中上游河道沉积物颗粒粗大,以卵石及卵砾为主,一方面是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的流速快,到河流中下游流速减慢,水动力沿程变小,流水搬运能力由强变弱,所以河流中上游的沉积物颗粒较河流中下游的大,正确;另一方面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岩体直立性强,易发生峰林岩壁的崩塌,崩塌物相对较多也导致沉积物颗粒粗大,正确;碳酸盐岩的溶蚀与沉积物颗粒大小关系不大,错误:水库的顶托作用会导致流速变慢,沉积物颗粒较小,错误。正确,故选C。【点睛】砂岩峰林地貌的特点是:奇峰林立,造型生动,峡谷纵横,植被茂密。以我国湘西武陵源的张家界最典型最有名。(2023贵州贵阳校联考三模)士林是一种由河湖相土状堆积物裸露后受外力侵蚀塑造的如塔如林的地貌。大同盆地是我国土林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大同士林由千姿百态的土柱、土岭、土台等地貌组成,其物质来源复杂,颜色、岩性各异,士林中植被稀疏,低矮的草本植物可将士林顶部的土体固结在一起。一种特有的灌木树梅,枝叶繁茂,根系发达,对士林的形成和消亡起重要作用:推测再过几百年,大同士林会烟消云散,化作满沟沙砾。左图示意大同士林地理位置,右图示意大同士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2oE114oE40oN13 .结合材料推测大同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为()A.外力沉积一地壳抬升一土层裸露一外力侵蚀B.地壳抬升一土层裸露一外力侵蚀一外力沉积C.外力侵蚀一土层裸露一地壳抬升一外力沉积D.地壳下陷一外力沉积一土层裸露一外力侵蚀14 .以下对树梅在土林的形成和消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描述正确的是()A.树梅枝繁叶茂,减弱暴雨对士林的冲刷,在士林发育早期,有利于士林形成B.树梅根系发达,阻碍雨水下渗到土林中,在土林发育早期,有利于士林形成C.树梅枝繁叶茂,增强暴雨对土林的冲刷,在士林发育后期,不利于士林维持D.树梅根系发达,促进雨水下渗到土林中,在士林发育后期,不利于士林维持【答案】13.A14.D【解析】13.结合材料中提到的“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得出,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从河湖流水沉积开始,后地壳抬升,河湖水外泄,堆积物裸露,被外力侵蚀,最终形成,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树梅枝叶繁茂,可以拦截降水,减少暴雨对士林顶部的冲刷,在早期不利于士林的形成,因为土林是外力侵蚀后形成的地貌。但是减少流水侵蚀,有利于后期士林的维持,因此A、C错误;树梅根系发达,会促进雨水下渗,侵蚀土层,导致结构不稳定,早期有利于士林形成,晚期容易崩解消亡,B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植被的作用:调节气候的作用一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增加降水量: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气温口较差小。对地形的影响一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乂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对水文的影响一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对土壤的影响一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可以保持水土。(2023河北模拟预测)江西省赣州市冰心洞风景区内有一面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凹形崖壁,崖壁自上而下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数十个涡状洞穴(见下图)。从远处看,就像一个悬挂着的“巨型蜂窝”,形成了奇特的景观。完成下面小题。15 .形成图中凹形崖壁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变质岩、水平断裂、流水侵蚀B.沉积岩、水平断裂、风化剥蚀C.沉积岩、垂直节理、流水侵蚀D.岩浆岩、垂直节理、风力侵蚀16.形成崖壁上涡状洞穴的有利条件是()A.降水丰富且多暴雨B.岩石抗风化能力强C.基岩颗粒大小均匀D.植被丰富根系发达【答案】15.C16.A【解析】15.结合材料可知,凹形崖壁由红色砂砾岩组成,根据已学知识,砂砾岩属于沉积岩;AD错误:图示景观位于江西省,为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湿润地区,降水量丰富,以流水侵蚀为主;图中地貌为陡崖,可能是垂直节理发育,使得地层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地势陡峭的陡崖。B错误,C正确,故选:Co16 .根据材料”崖壁自上而下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数十个涡状洞穴”及已学知识,坚硬的岩石应该因差异化的风化、侵蚀而形成了大大小小涡状洞穴。基岩颗粒大小均匀、岩石抗风化能力强,岩石不会出现这种差异化的风化、侵蚀,BC错误;植被丰富根系发达极易使岩石产生裂隙,而非形成崖壁上涡状洞穴的有利条件,D错误:结合上题分析,图示景观位于江西省,为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湿润地区,所以形成崖壁上涡状洞穴的有利条件是降水丰富且多暴雨,再加上基岩颗粒大小不均匀、岩石抗风化能力弱等有利条件,使岩石出现这种差异化的风化、侵蚀而形成崖壁自上而下大小不一的数十个涡状洞穴,A正确。故选Ao【点睛】岩石的类型: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其中沉积岩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有些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有灰岩。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梵净山,地处贵州省东北部,位于北纬27947'-28*02东经108936'108949'之间,形成于65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中(形成过程如图所示),其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5米,由坚硬的板狄变质碎屑岩和变质泥质岩层层堆叠而成。全境山势雄伟,重峦叠嶂,沟谷深邃,瀑流跌宕。梵净山动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孑遗物种多,如:玦桐、冷杉、黔全丝猴、豹等。轶桐是第三纪(距今约6500万年-250万年)古热带植物的孑遗,喜生长在气候凉爽、潮湿背阴的环境中,该区拥有全球亚热带地区最大的洪桐连续分布区。佛光是太阳光与云雾中的水滴经过衍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非常罕见的特殊自然现象。梵净山的蘑菇石、九皇洞、新金顶都是佛光多发地带,为游客带来奇异的旅游体验。(1)根据图文材料,说出梵净山形成中的外力作用过程。试分析梵净山佛光多发的原因。(3)从地形地势角度,分析梵净山琪桐等孑遗物种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答案】(1)受海水化学淀积作用,变质碎屑岩和变质泥质岩的上部生成有灰岩;形成陆地后受流水侵蚀及溶蚀作用,顶部和四周的石灰岩大部分被侵蚀和溶蚀掉,剩下的变质岩形成高大的高地。(2)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带来充足的水汽在梵净山交汇;梵净山地势高,受地形抬升,降水多;云雾天气多;在晴天的上午或下午,太阳光与水滴发生衍射进而形成佛光。(3)该地区地形复杂,环境多样,成为孑遗物种的避难场所;梵净山海拔高,受地形抬升,易形成地形雨,云雾天气多,空气湿度大;山体相对高度大,垂直分异显著;冰川广布的冰期,琪桐从山上往山下温暖地带迁移,温暖时期,琪桐从山麓迁移到山上凉爽地带;梵净山山高谷深,瀑流跌宕,为琪桐等孑遗物种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阴湿环境。【分析】本题以梵净山的自然环境及地质形成过程图为载体,主要涉及山地的形成过程、佛光成因、独特生物得以保存的原因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1)据图文可知,在地质历史时期,海洋底部沉积碎屑物和泥沙后受高温高压,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碎屑岩和变质泥质岩,然后变质碎屑岩和变质泥质岩的上面沉积了石灰岩,受内力作用,地壳抬升,岩石出露海水形成陆地;在外力的侵蚀和溶蚀作用下,上面覆盖着的石灰岩被侵蚀,变质碎屑岩和变质泥质岩出露地表,外力继续侵蚀形成了当今山势雄伟的梵净山。(2)据材料可知,佛光是太阳光与云雾中的水滴经过衍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非常罕见的特殊自然现象,形成的条件必须有云雾和太阳光。因梵净山所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东南李风和西南季风影响,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了充足的水汽,加之地形抬升,多云雾天气,如若出现云雾当天天气晴朗,有太阳光使很可能出现佛光。(3)根据要求,本题应从地形、地势角度入手,结合琪桐的生长习性分析孑遗物种得以保存的原因。材料显示,琪桐喜气候凉爽、潮湿背阴的环境,据此展开论述。梵净山,地形复杂多样,为孑遗植物的保留提供了广阔空间;梵净山地势高,气候凉爽;山体较高,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区域环境潮湿;垂直高度大,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琪桐在冰期可以向山下迁移,间冰期向山上迁移,从而不受气候剧烈变化的影响:山势雄伟,重峦叠嶂,沟谷深邃,瀑流跌宕,背阴潮湿环境广阔,为琪桐等孑遗物种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阴湿环境。真题实战演练(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o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2 .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答案】1.A2.C【解析】1.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A正确,B错误;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所以选A。2 .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高差增大,对盛行西风的阻挡加强,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使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点睛】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内外力作用塑造形成的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内力作用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外力作用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生物作用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作用力(从作用过程来看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状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早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寒区冰川冰缘作用占主导。内外动力都与重力有关,重力是形成地貌的前提,岩石是地貌的物质基础,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决定地貌。(2023浙江卷)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途”。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3 .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A.沉积搬运B.搬运风化C.风化侵蚀D.侵蚀沉积4 .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是()空气稀薄风沙强劲气候极度干旱滑坡分布广A.B.C.D.【答案】3.C4.B【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是位于新疆的雅丹地貌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强烈,风力较大,风蚀作用显著,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侵蚀,C正确;沉积、搬运不是导致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ABD错误。所以选C。4 .该雅丹地貌位于新疆东部,海拔不是特别高,大气不是很稀薄,错误;该地地表以沙质沉积物为主,风力较大,风沙强劲,正确;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极度干旱,正确;区域降水较少,滑坡等地质灾害较少,错误。所以选B。【点睛】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2022海南卷)在阿尔卑斯山脉南侧某些狭窄、少风的河谷上,分布着一种独特的石顶泥柱景观(下图)。它是由夹杂石块的堆积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泥柱由坚固的泥土组成,高度多在630米之间,其顶端盖有一个石块,往往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石顶泥柱的石块在其形成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减弱()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雨水侵蚀6 .最有可能破坏此地石顶泥柱景观的是()A.寒潮B.地震C.洪水D.虫蛀【答案】5.D6.B【解析】5.其顶端盖有一个石块,往往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由此可知,顶部的石块主要减弱了来自于顶部的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作用,故D正确。而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流水侵蚀与地面相平,故ABC错误。故答案选D。6 .该地区地处板块的交界处,位于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所以此地的石顶泥柱易受到地震的破坏,故B正确;此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侧,位于寒潮背风坡,寒潮影响小,故A错误。该地貌主要分布于狭窄的山谷,受水面积小,难以形成洪水,故C错误;虫蛀对石顶泥柱有破坏,但不是破坏最严重的。故D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的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五种方式。在板块的边界处,多火山地震;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2022辽宁卷)我国某段峡谷谷底自然生长大量仙人掌,山坡上是稀疏的灌丛,山顶有森林分布。小华同学暑期沿该段峡谷进行地理研学,途经“大流砂”。“大流砂”宽约300米、高约900米,坡面有大量碎石,由上至下呈发散状分布直至坡底。此处时常发生地质灾害。下图示意“大流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省纵界公路4-河流 秋加山脉7 .“大流砂”的碎石主要来源于()A.河流堆积B.冰川侵蚀C.基岩风化D.风力搬运【答案】7.C【解析】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流沙”现象是粒径很小、无塑性的土壤在动力水压推动下失去稳定,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坑内的现象。该区域属于我国西南地区山高谷深的峡谷地区,峡谷干热情况明显,且碎石由坡面上至下呈散发装分布到坡底,因此不可能是河流堆积,故A错误;该区域内无冰川分布,故B错误;碎石由坡面上至下散发至坡底,说明是上坡的岩石破碎导致的,因此属于基岩风化作用导致的,故C正确;我国西南地区峡谷山高谷深,且处于背风坡,风力不大,故D错误。答案选择C。(2022辽宁卷)一般情况下,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相对温暖期沉积了黄土状沉积物。下图为沉积剖面及其所在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创面位置臼砂质沉积物OInD黄土状沉积物口海洋O陆地O40km8 .推断剖面A-BT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大致经历了()A.持续上升B.持续下降C.先降后升D.先升后降9 .砂质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末次冰期的()A.海岸沙B.河流沙C.洪积物D.冰磺物【答案】8.C9.A【解析】8.根据材料信息可知,ATBTC沉积物由黄土状沉积物变为砂质沉积物再变为黄土状沉积物,砂质沉积物为寒冷的冰期沉积物,黄土状沉积物为温暖的间冰期沉积物,冰期气温较低,海平面较低,间冰期气温较高,海平面较高,所以ATBT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9 .据材料可知,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末次冰期中寒冷期气温较低,冰川扩大,海平面下降,海岸地区沙出露地面,受风力搬运作用影响,形成砂质沉积物,A正确;图文材料中并未提到该地有河流分布,且河流沙出露主要受河流水量和水位影响,与寒冷期海平面下降关系不大,B错误;洪积物主要分布于山麓等洪水多发区,海岸地区一般洪水发生较少,C错误:冰破物主要分布在冰川活动较多的地区,海岸地区冰川活动较少,D错误。所以选A。【点睛】分选性是指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也可以表达为围绕某一个粒度的颗粒集中趋势的大小离差程度。碎屑颗粒的分选程度受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控制,一般水动力能量高的沉积环境碎屑颗粒的分选性较好,风对风成沙丘的分选性最好,其次为海(或湖)滩沙,河流沙的分选性往往较差,而冰川沉积物的分选性最差。分选性,碎屑颗粒粗细均匀程度,大小均匀者,分选性好,大小混杂者,分选性差。10 .(2()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h三(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2)指出图右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4)提出图右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答案】(1)随着风蚀粗化指数变大,粗颗粒物增多,风蚀强度逐渐减弱。(2)分布特征:北大南小,西大东小。原因:南部和东部受到一定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植被较为茂密,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北部和西部受高原内部冬季风影响较为强烈,降水较少,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3)耕作会产生耕作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造成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4)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白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分析】本题以青臧高原上风蚀退化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风蚀强度的变化、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详解】(1)由材料“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和“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可知,随着风力侵蚀作用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粗颗粒物增加,造成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含量不断变大,其风力启动速度变大,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故侵蚀强度逐渐减弱。(2)根据图中粗化指数图例的反映,北部和西部圆圈较大,东部和南部圆圈较小,可得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北大南小,西大东小。风力侵蚀深受大气环流(降水量)、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故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能够受到一定夏季风深入的影响,降水量较多,植被较为茂密,且多为森林植被,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而高原内部受到湿润气流影响微弱,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3)农田耕作形成耕作层,会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使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增加,表层与浅层颗粒物结构趋向于统一。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侵蚀深度增加,但是人为平整土地的行为造成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4)青藏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增强首先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关,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如超载放牧、城镇化及土地利用、工业旅游业的发展等。因地制宜防治风蚀,首先需要根据区域不同地区破坏的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生态治理与恢复: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