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研究.docx
英汉对比研究ContrastiveStudiesofEnglishandChinese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3序近几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兴起了一股热潮,叫做汉英比较研究。投身于这种研究工作的有多少人,我不知道,但是我注视着一位身居前列,奋勇争先的来自厦门的中年人一连淑能。为什么连老师的成绩比许多人好呢?除了他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之外,我估计厦门大学的师、友,尤其是几位前辈学者的指点提携,对他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汉英比较研究有许多条路可走,连老师的着眼点是语法和修辞。这是一条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意义的路。他继承了赵元任、王力、吕叔湘等先生的传统,同时又采摘了外国学者0.Jespersen,H.W.Fowler,R.Quirk等等的精华,加以消化熔铸。脚踏实地,取材用宏,这是他的成功诀窍。关于本书有什么内容,可供什么人使用,作者在前言中已经作了介绍,我不必饶舌。但是书中有好些精采之处,我忍不住要说几句。例如作者指出:1 .英译汉往往要破句重组:Inthedoorwaylayatleasttwelveumbrellasofallsizesandcolors.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三白六色,大小不一。2 .英语用指物主语的句子,汉译往往要改用指人主语:Anideasuddenlystruck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3 .汉译有时要用动词代替英语原句中的抽象名词:Hehadsurfacedwithlessvisibilityinthepolicydecisions.在决策过程中,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4 .汉语“他能吃能睡”,英语该怎么说呢?rtHecaneatandsleep,?Whocannot?”Hecaneatwellandsleepwell,?"eatwel,可能指吃得好,肯花钱在食品上面。作者的答案是:Heisagoodeaterandagoodsleeper.。可谓笔曲而达。我还要写下去吗?读者进了大观园,还是让他自己观赏去吧。王宗炎1993年1月27于中山大学回春楼前言十多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国外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要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ChaHeSC.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一书中认为,“最有效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的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母语进行相应的描写,并加以仔细的比较J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也指出,“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一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在外语教学中,直接法强调学生摆脱母语,通过模仿学习外语。这种方法在学习的基础阶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确实能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并有助于获得外语语感。学生到了面临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而处于盲目的状态时,母语的干扰便阻碍了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这时尤其要借助于各种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的方法,特别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这些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预防和排除母语的干扰,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从而达到正确运用外语的目的。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道理对于语言学习也适用。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n替代(Substitution)¼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体现了英汉的不同特点。机器翻译是让计算机按照人们所制定的程序和指令进行不同语言的对比转换,也离不开对比分析。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因此,对比、分析和归纳这些差异,便是翻译学的重要任务。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对比分析也是语言研窕的重要手段。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外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历来都重视语言的对比研究。他们的论著常常通过研究别国语言来论述本国语言,或通过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来揭示本国语和外国语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1898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年)、赵元任的中国话的文法(1968年)、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年)和中国语法理论(1944年)等汉语名著都是通过汉语与外语的对比研究产生的。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科。在国外,这门学科的形成始于五十年代,近三十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我国,对比语言学的研究直至近十多年来才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目前,这门学科仍处于草创时期,不少专家学者正从微观(即语言的内部结构,如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和宏观(即把语言放到语境和社会中去研究,如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这两大领域开展对比研究,努力探讨建立我国的对比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CulturalLinguistics)O这方面的研究现在还很薄弱,需要广大语言工作者共同努力。基于上述考虑,作者从英汉对比研究中挑选了十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逐题进行对比分析。书中所讨论的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思维习惯、语体风格、翻译技巧以及某些文化因素,试图把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当然,英汉对比远远不止书中所讨论的专题和内容,作者正努力对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其他专题继续进行对比研究。本书可供英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英汉翻译工作者、英汉语言研究工作者以及英汉语学习者作为教学或参考之用。效果如何,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十多年来,作者曾在美国讲授汉语并在国内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翻译课教学,书中的部分内容曾在教学中使用。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书刊,采用了中外许多名家的观点和例证进行分析对比,所引用的原文和材料一般已注明出处。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同行的鼓励和帮助。书稿写成后,承蒙中山大学王宗炎教授热情鼓励和指导,并为本书写了序言。厦门大学外文系巫维衔教授、刘贤彬教授、杨仁敬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阮恒辉副教授,厦门大学学报编辑庄开仁老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汉学研究中心语言研究员MaryS.Erbaugh博士,以及出席1992年8月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学术研讨会的部分专家学者,曾热情鼓励并协助审阅书稿,作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连淑能1993年1月于厦门大学外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