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生态社区规划与绿色建筑集成示范子课题.docx
课题编号:密级:公开级2O13BAJO3BO3O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名称:高原生态社区规划与绿色建筑集成示范子课题二C)一五年五月制目录一、承担单位概况2二、选题立项的背景及其目的、意义2三、项目来源、目标及主要任务2(一)项目来源2(二)目标及主要任务2四、技术方案的论证和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3(一)技术关键3(二)项目采取的实施流程3五、研究经费的使用与管理3六、项目研究进展基本情况4七、计划任务完成情况5八、项目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及创新点5(一)创新点5(二)研究完成的主要内容7(三)经济指标11(四)经济指标10(五)社会(生态)效益指标10(六)取得的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10(七)发表的论文10(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情况及经验总结11(九)工程应用11(+)转化情况12(十一)成果前景分析12九、主要经验与体会,分析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及下一步研究发展目标.12(一)经验与体会12(二)存在的问题12(三)改进措施13(四)下一步的研究发展目标13工作总结报告一、承担单位概况青海大学是青海省唯一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是省部共建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本科专业67个;学校设置的学科和专业与青海四大支柱产业和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密切相关,并在三江源生态环境与草地畜牧业、青藏高原冷凉作物遗传育种、盐湖化工、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继承与创新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青海大学已成为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学生人数最多、学科门类较广、科研实力最强的大学。二、选题立项的背景及其目的、意义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东北青海省的大部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中国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地区地广人稀,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城镇牧区生态社区的大规模建设为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极可能形成生态破坏;青藏高原常规资源匮乏,还属于地震高发地区,满足城乡规划需求兼顾生活与生产方式的高原游牧民定居点生态社区建设发展模式、适宜的地域民居建筑抗震结构体系亟待提出。三、项目来源、目标及主要任务()项目来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高原生态社区规划与绿色建筑集成示范子课题(课题编号:2013BAJ03B03-01)课题于2013年1月立项,由青海大学承担总经费40万元。历时近3年多时间,于2015年12月完成研究工作。(二)目标及主要任务(1)编制青藏高原游牧民定居点规划设计导则;(2)发表学术论文5-8篇;(3)出版专著12部;(4)协助并参与建设1个生态技术集成的生态社区示范工程;(5)培养学术带头人1-2名;(6)培养硕士研究生5-10名;(7)培训地方村镇绿色建筑技术人才50人。四、技术方案的论证和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一)技术关键(1)高原人聚地区多属地震设防区域,对青海农牧区传统住房抗震性能提升技术研究,在高原农牧区危房改造中消除安全隐患,新建生态社区达到安全设(2)以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三江源地区、柴达木地区为研究对象,编写适应于青藏高原地区城乡生态社区规划技术导则,进行典型工程示范,村镇绿色建筑技术人才培训,使其在当今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二)项目采取的实施流程选择典型区蜘青海东部农业区:青南地调研:实地调杳、踏勘、测量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一1写调研报告I编写(藏高原游牧民定居点规划设计导则:编写青海省海东地区地方绿色建筑设计导则讥一技术人员培训五、研究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研究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严格按照经费预算书执行,见表1。表2科技项目(课题)经费决算表高原生态社区规划与绿色建筑集成示范(2013BAJo3B03l)经费决算表预算科目名称专项经费(总)(万元)专项经费(青大)(万元)2013(元)2014(元)2015(元)2016(元)合计(元)余额(元)备注一、经费支出404035276.384601.974624657700.4522384.72176175.28,f大(一)直接费用29276.370293.973687452200.45188644.72财务1、设备费480290004860078080将(1)购置设备费2.04804860049080-290804、5、(2)试制设备费3.02900029(XX)100O6、7、(3)设备改造与租赁费四项合2、材料费5.050000为3、测试化验加工费4.02107528539715项4、燃料动力费4.02000700138412005284347165、差旅费4.08923.527047.37649042460.87-2460.876、会议费3.02400.452400.4527599.557、国际合作与交流费2.020000总计11613.527822.3736874522.45128510.32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4.0783.838471.639255.4744.69、劳务费2.0160004(XX)20000010、专家咨询费1.08008009200IK其他支出7979(:)间接费用6.0600014308937255003518024820管理费、打印等6000143087220380项目协作费其中:绩效支出,二、经费来源(一)申请从专项经费获得的资金六、项目研究进展基本情况项目研究进展基本情况,见表2。表2项目研究进展基本情况年度年度计划内容与考核指标开展传统住房抗震性能调研制定调查方案;进行实地调查、勘测、收集资料;现有传统住房抗震性能的分析(理论和实际);完成海东地区传统民居调研报告。开展青藏高原游牧民定居点现状调研年制定调查方案;进行实地调查、勘测、收集资料;对青藏高原游牧民定居点选址、空间布局、建筑节能等进行分析、研究;完成青藏高原游牧民定居点现状调研报告。协助并参与建设生态技术集成的生态社区示范工程完成地方村镇绿色建筑技术人才培训。传统住房抗震性能检测与测试,并进行分类验算与评估2014年传统住房抗震性能提升措施研究,并付诸于实践覆成M海奢农村地国区建筑设计导则的编写工作,并申报地方标准:2015年出版新型城镇无障碍设计概论专著;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项目验收。七、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计划任务目标与已完成指标,见表3。表3计划任务目标与已完成指标计划任务目标已完成指标是否完成备注编制青海省农村地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是形成传统住房抗震性能检测与测试报告部分完成2016.4.12,4.15在吉海省住建厅举办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完成村镇绿色建筑技术和人才是标准机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培训标准等标准第一期、第二期培调班上刘连新教授进行了标色建材评价技术的培训.协助并参与建设1个生态技术集成的生态社区示范工程是八、项目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及创新点(一)研究成果成果之一:探究了青海省村镇民居抗震能力建设存在的五大问题研究表明:总体上讲,存在的问题一是现有村镇房屋的抗震技术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有欠缺。二是农村没有建设总体规划、施政缺乏法规依据。三是农民抗震防灾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抗震知识、传统的不良习惯做法对抗震不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墙体没有同时咬槎砌筑,如青海省海东地区的农民在建房过中,习惯上先砌筑一墙片并留直槎,再进行程其他墙片的砌筑,导致纵横墙连接不牢。(2)同一墙体使用两种不同的材料,如青海省海东地区和海南州的农房采用内层土坯外层砖的里生外熟做法(俗称金包银),由于材料规格和强度不同,导致墙体两张皮,地震中破坏严重,如海南州塘格木地震和玉树地震表明里生外熟墙体房屋的抗震能力甚至不如土坯墙房屋。(3)是片面追求大空间、大开窗,窗间墙宽度仅有490mm甚至370mm,这种现象在全省各地农村均较普遍。,尤其在玉树地震中,此类建筑物破坏相当严重。(4)主体建筑材料缺乏,房屋造价高。青海省地震高发地区的农(牧)村普遍缺乏水泥、砖、石、木材甚至砂子等房屋的主体建筑材料。(5)国家的资金投入少,缺乏相应的推进机制。由于农(牧)村民房是自主建造,何时建造,采用何种结构型式、何种建筑材料等,完全由房主根据自己的财力、传统习惯等因素与建筑工匠议定,政府缺乏相应的抗震技术推进机制。成果之二:提出了青海农村、游牧民定居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于藏族游牧人口聚居的青藏高原草原牧区而言,如何使迄今仍然常年以帐篷为家、迁徙放牧、居无定所的游牧人口实现集中定居,从根本上改变游牧民“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行路难”的问题,提高牧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亟待问题。截止目前,青藏高原游牧区多半的牧民仍然过着常年迁徙放牧的游牧生活,其余牧民虽然有了固定住房,但居住条件简陋、定居点极为分散、处于半定居半游牧的游牧状态。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不仅严重制约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和牧民收入增长,而且使广大牧民难以像其他地区居民那样公平地享用国家提供的教育、医疗、交通、通讯、供电供水、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因而,解决牧民定居问题,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关键环节。成果之三:进行了示范工程抗震性能模拟计算,提出了提升改进技术研究项目在青海省涅源县日月山乡兔尔干村兴建了示范工程,示范工程(住宅)外墙体采用夯土墙,内墙采用土胚墙组合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了抗震演算,其结果如下:(1)第一周期、第二周期平动系数0.9,该周期是平动,扭转周期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符合抗震要求。(2)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0.9,符合抗震要求。(3)计算方法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要求(详见SATWE计算信息),满足该地区抗震设防要求。在计算的基础上,对示范工程今后应用推广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1)下部做石墙基或砖墙基,上部做夯土墙。(2)夯土墙墙顶做防水处理。(3)夯土墙增加麦秸秆等掺量,防止出现墙体竖向缝。(4)院落夯土墙四角做护角。(5)墙体长度超过4米时建议增加构造措施。成果之四:分析了青藏高原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的独特性,编制了农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课题在研究中,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在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结合青海地区村镇、住宅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青海省海东地区村庄规划建设、住宅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对青海东部地区回族、撒拉族、土族、汉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编制了青海省农业地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预计2016年5月颁布实施)。青海农区绿色规划与建设中应考虑的主要原则(1)发展绿色建筑,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2)青海省海东地方绿色建筑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正确处理节能、节地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势在必行。(3)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青海省海东地方的地域特点,遵守经济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在实现策略和专业协作上应符合整体性原则。(4)在青海省海东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村庄、移民社区建设;民用建筑的新建、改建、扩建;新能源引进、利用等规划建设中必须考虑生态、环保、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建议(1)绿色建筑设计必须符合青海省海东地区城乡规划和项目选址的相关要求。(2)绿色建筑设计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执行规划阶段制定的规划指标、落实相关建筑指标、实现预定的绿色建筑目标。(3)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地域性、高效性、自然性、健康性、经济性5个原则:地域性原则指建筑绿色设计应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的地理气候条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和人文特质,科学的借鉴传统建筑应对资源和环境的设计策略,选择匹配的方法和技术。高效性原则指建筑绿色设计应着力提高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对自然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和垃圾生成量。自然性原则指强调在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原生态系统的保护,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健康性原则指建筑绿色设计应通过对建筑室外环境的营造和室内环境调控,构建有益于人的生理舒适健康环境,以及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空间场所和氛围。经济性原则指基于建筑全寿命周期运行费用的估算,建筑绿色设计应提出有利于成本控制、具有经济运营现实可操作性的优化方案,根据具体项目的经济条件和要求选用技术措施,在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的前提下,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相互补偿和协同运作。(4)在设计过程中,规划、建筑、结构、能源、室内设计、景观、经济等各专业应协同工作。成果之五:探讨了新型城镇生态社区无障碍建设,出版了城镇无障碍设计专著国家要求在小城镇、农村地区逐步推行无隙碍建设;尤其强调要加快推进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社区、学校、福利机构、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有条件的地方要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住宅无障碍改造提供资助。成果以著作的形式展现给广大学生和读者了解城镇无障碍设计中的物质环境、一般注意事项、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总体考虑、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设计、高龄住宅无障碍设计、历史文物保护建筑无障碍建筑与改造、城市广场和绿地无障碍设计以及新农村无障碍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无障碍体系系统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推动我国城镇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工作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帮助政策的决策者、制定者、实践者、研究人员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在参与生态城镇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宣传上积累一定理论和实践知识,以期使此项公众事业得到进一步认同和发展。(二)研究特色与创新点(1)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进行了青藏高原农、牧区游牧民定居点生态社区规划理论研究,编制了青海省海东地区地方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导则以“改善居住条件,保护环境、降低建筑能耗、节约资源”为目标,针对高原地区干旱、缺水等特有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紧密结合青海城镇化建设科技需求,开展城镇的绿色建筑与生态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研究并建立适合青海农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镇与绿色建筑的技术集成体系和建设模式,提出了从根本上改善农区乡镇及民居规划与建筑环境质量,提升生态城镇新农村建设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创新能力的思路与技术措施,从而为青海省实现生态社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2)在研究中,深入挖掘青藏高原地区民族传统聚落营建中的生态智慧,注重传统技术的传承与提升,结合地方材料抗震结构体系的优化研发,彰显了青藏高原传统民居地域特色。(三)研究完成的主要内容历时3年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 .对传统住房抗震性能进行了调研、分析、研究;(1)开展了传统住房现状抗震性能的调查研究,对住房现有的结构体系进行了理论和现状分析;(2)开展了传统住房抗震性能检测与测试,并进行了分类验算与评估。2 .开展了青海果洛地区、廿肃甘南地区游牧民定居点的现状调查研究。(1)就游牧民定居点的建筑布局、建筑节能、建筑与结构特性、建造工艺及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测试;(2)编制青藏高原游牧民定居点规划设计导则。3 .编制完成人才培训教材青海省海东地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1)通过对海东地区各县区的深度调研,结合相关规范、要求从总则、村庄规划建设、民居庄廓、建筑单体、能源利用5个方面阐述生态社区建设、绿色建筑设计,此培训教材的编写填补了村庄生态社区建设、绿色建筑设计领域的空白;(2)地方村镇绿色建筑技术人才50名。4 .2016.4.124.15在青海省住建厅举办的全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第一期、第二期培训班上课题组刘连新教授进行了绿色建材评价技术的培训,两期约150人。5 .协助并参与建设生态技术集成的民居示范工程。(1)形成以现代节能、节地、绿色建筑技术为重点支撑的建设模式及其技术体系;(2)采用光伏电板、太阳能集热板以及节能热炕等技能措施,为青藏高原地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6 .出版了城镇无障碍设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ISBN978-7-5160-0835-5,2014.8)专著。7 .发表研究论文10篇。(四)经济指标无。(五)社会(生态)效益指标课题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及高原生态社区规划与绿色建筑集成示范的要求,重点探究了青海省村镇民居抗震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青海农村、游牧民定居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示范工程抗震性能模拟计算,提出了提升改进技术;分析了青藏高原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的独特性,编制了农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课题在实施过程中还编制青海省海东地区地方绿色建筑设计培训教材,开展了生态社区规划人才培训、参加了青海省惶源县日月乡兔儿干村生态民居示范工程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出版了城镇无障碍设计专著。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对促进青藏高原地区城镇与农牧区居民生产、生活、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青藏高原地区城乡建设和三江源国家级生态公园建设,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六)取得的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出版了城镇无障碍设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ISBN978-7-5160-0835-5,2014.8)专著。(七)发表的论文1撒拉族新式民居空间浅析(小城镇建设)2013.12,史亚南,燕华,刘连新2青海回族传统民居生态设计浅析(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12,左丹,赵克俭3青海民居木结构房屋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抗震分析(青海大学学报)2013.8,苏延芬,蒋宁山4Studyontheseismicsafetyoftheqinghaitraditionaldwellings第四届土木工程、建筑与建材国际学术会议(CEABM2014),MengjieZhang,LianxinLiu,YananShi5青海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新型建筑材料)2014.5刘成奎,张秉良,李仲仁,刘连新,赵国智6浅述工业废弃地再生利用的方式和价值一一以青海211厂为例(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10南宏,韩秀茹7青海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价值工程)2014.11化佳欢,邵楠8StudyontheseismicperformanceoftheTibetanDiaoIouinGologOfQinghai第四届土木工程与交通运输国际学术会议(ICCET2014),MengjieZhang,YananShi,LianxinLiu,HongGuo9城镇绿色社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史亚南,燕华10TheEstablishmentforTheBuildingsEnergy-efficiencyLargeSysteminSanjiangyuanAreawithAnalyticHierarchyProcess2015年环境、材料与能源国际学术论坛,2015InternationalForumonEnvironment,MaterialsandEnergy(IFEME2015)yLIULianxin»JIANGNingshan,ZHONGHui,WANGWei,ZHAOXuan,LIUYa(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情况及经验总结(1)补充了城市规划教研室室部分仪器设备。(2)有6名研究生参与了项目设计、试验研究工作,完成了学业。(3)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人次。(九)工程应用示范工程位于青海省漠源县日月乡兔儿干村,兔儿干村西接共和县倒淌河乡,以日月山分界。青藏公路、青康公路由此通过,是通往海西、果洛、玉树的重要通道。示范工程的建设,将形成以现代节能、节地、绿色建筑技术为重点支撑的建设模式及其技术体系,该示范民居中将采用光伏电板、太阳能集热板以及节能热炕等节能措施,为青藏高原地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促进青藏高原地区城镇与牧区居民生产、生活、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转化情况目前暂无转化。(十一)成果前景分析历时3年的时间,课题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及高原生态社区规划与绿色建筑集成示范的要求,重点探究了青海省村镇民居抗震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青海农村、游牧民定居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示范工程抗震性能模拟计算,提出了提升改进技术;分析了青藏高原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的独特性,编制了农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课题在实施过程中还编制青海省海东地区地方绿色建筑设计培训教材,开展了生态社区规划人才培训、参加了青海省漠源县日月乡兔儿干村生态民居示范工程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对促进青藏高原地区城镇与农牧区居民生产、生活、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青藏高原地区城乡建设和三江源国家级生态公园建设,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九、主要经验与体会,分析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及下一步的研究发展目标(一)经验与体会1、在跨省区联合攻关科技项目实施中,强调课题主持单位的协调作用是关键,取得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发挥课题参加单位的积极性是完成研究任务的基础,课题组相关单位和人员相互密切配合是十分重要的。2、项目研究实施过程不能前紧后松,一定要控制把握好各时间段的工作进度,否则将会影响课题研究质量。(二)存在的问题1、本课题的研究周期还是短了一些,研究成果发挥的效益短期内显现不了。2、课题的经费预算管理太死板,合理的实施中的调整应放宽。在职人员的科研绩效奖励兑现不了,直接影响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项目实施中,仪器设备、材料的采购困难,周期太长,影响研究工作进度。(三)改进措施1、在今后的项目实施中,加强各方协调,一定要严格按照项目进度安排研究工作内容,尽量完成年度工作任务。2、加强与财务管理部门的沟通,使研究经费支出及时、合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