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数豆子”教学案.docx

    • 资源ID:532252       资源大小:108.02KB        全文页数:7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数豆子”教学案.docx

    “数豆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在活动中培养数感;3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4会读写IOO以内的数。教具准备:黄豆若干,计数器22个,塑料盆、小桶、纸盒子若干。教学过程:活动一:同桌二人玩豆子。1 一人抓一把豆子,另一人猜一猜有多少粒。2两人数一数有多少粒。3交替进行,看谁猜的最接近。(用猜一猜、数一数的活动把数数和读数结合起来,把说和做结合起来, 把数与实物结合起来。)活动二:数豆子,并交流“数”的方法。1教师给每一小组抓一把豆子,猜一猜有多少粒。2数豆子,并交流数的方法。3同桌抓豆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数豆子(交替进行)。4在计数器上拨出小组同学数出的豆子数。说说个位上十位上的数各表示 什么。5写出这个数。(可以一颗一颗地数,也可以几颗几颗地数,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 的经验,总结“数”的方法,同时把数数、拨数和写数结合起来,把操作和语 言结合起来。)活动三:四人小组活动:量豆子。1 一小桶豆子有多少粒?(猜一猜,估一估);2用怎样的方法估这一小桶的豆子数呢?(小组活动:独立思考,小组交 流,总结“估”的方法)。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量一量)一小桶豆子有多少粒;4写出这个数。(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活动,学生需要进一步经历一个“以群 计数”的探索过程,经历一个积累“估”的经验和概括“估”的方法的过程, 经历一个感受数的意义和数的大小的过程。)活动四:拨数游戏。1同桌一生拨数,一生读数、写数(交替进行);2教师写数,学生读数、拨数(特殊的数如:90、66等)。(把操作与读写结合起来,把操作与计数单位的认识结合起来。)乘 车设计者:辽宁省凤城市东方红小学 笑云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 力.2、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 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难点:掌握连加、 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准备:课件, 挂图,卡片四、教案设计:教 学 设 计我的创造一、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同学们,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咱们把讲台看作是汽车, 老师呢,就是售票员。请一个小朋友当司机。现在汽车上有2个人,我们要出 发了。嘟嘟嘟,友谊商场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先上来了 3个同学)嘟 嘟嘟,新华书店站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又上来了 2个同学)同学 们想一想:你从游戏中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3、出示课题乘车二、根据汇报,解决问题:(一)教学连加法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你 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汇报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边汇报,边解答。) 如果是两步计算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解决计算的顺序问题。3、汇报讨论结 果,根据汇报板书:(2 + 3 + 2 = 7) 4、汇报思维过程,根据学生的回 答,进行板书。5、引导学生利用多种算法解题:2÷2÷3=7 3+2+2=7 6、比 较:2+3=5和2+3+2=7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师:1、你能给2+3+2=7这样的算式 取个名字吗? 2、教学计算顺序:先算前两个,再算第三个。(二)教学加减混合 1.出示图片:乘车图2你看懂什么了?生回答师指导。2.出示图片:乘车图 2你又看出什么了?(下车3人,上车2人)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7 3+2 = 6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三)教学连减L出示图片:乘车图4原来有车上有6 人,看图中前门后门,你看到什么了?(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2.小组 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教师板书:6-3-3 =O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 吗?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一)、(1)摆圆片列式L 5个红圆片、再 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2.根据列式动手摆:4 + 1+5 = 3.同桌互相 出题摆圆片、列式.(2)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二)、(1)帮小动物算算术,书上第44页做一做。(2)辨析题。(3)比一比,赛一赛。书上第45页练一练第1题。(4)帮小猴子分桃子:连 线题。(三)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 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 的方法.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六、板书设计乘车2+1+4 = 77-3+2=66-3-3 = 0五、我的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 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P3031。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 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在自主 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通过自 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重 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难点:自 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准备:CAl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 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3: 518: 300.4: 0.21.8: 0.9 (3)5/8: 1/47.5: 3(4)2:89: 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二、认识比例的意义(一)认识意义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 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 值相等,1组不等)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 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 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 5=18: 30 o (课件显示:“3: 5”与“18: 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最后一组能用 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数学中规定,像这样 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 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 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 例有什么特点)5、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 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 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 比例。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 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 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 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一 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 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二)练习1、出示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 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第一次第二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 2 2买的本数3 5 (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 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一辆汽车上午 4小时行驶了 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 150千米。分别写出上、下午行 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分别写出上、下午 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评析:这两 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 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 的巧妙补充。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 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 是一个比,有两个数)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 课件出示: 3:5前项 后项(2) 课件出示:3 : 5 =18 : 30内项外项(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 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 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5、小结、过渡:刚才我们 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三、探究 比例的基本性质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再出示:运用这四个 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2、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 写一写。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或10: 5=6: 3; 3÷5=6÷10 或 3: 5=6: 10; 3: 6=5: 10; 5X6=3X10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X10=5X63: 5=6: 10 3: 6=5: 10 5: 3=10: 6 6: 3=10: 5 3、引导发现规律(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乘 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 各不相同)(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 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 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 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 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 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 而探究出性质。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课件显 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完整板 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 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 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四、综合练习完成 练习纸2、3、4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 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14 : 21和6 : 9 1.4 : 2和5 : 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1/5: 4组成比例。5: 420: 11: 205: 1/4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 5: 3二():4=12:()二():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 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五、全课总 结(略)总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老教材里面的一节概念课,往往是很多 老师在选择公开课、教研课时回避的一个内容之一,理由是:看看教科书和教 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内容,与那些时髦的“生活化”、“动手实践”、“合作 学习”、“算法多样化”、“情境化”、“多元智能”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都挂 不上边,很难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们心里的大实话,新一 轮的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不久,让我们老师轰地一下接触到很多新生事物,众多 的新生名词一涌而上,很多老师还没能来得及很好地消化,再加上有的老师还 是在被动地接受,立即就要付诸于行动,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不免会 出现这样一些状况:为了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自己学习了一些新理念,老师们不 得不给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给予“贴标签”。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 了一些误区,对于某些课型、典型课例研究颇多,而一些老教材,特别是其中 一些较难体现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则被打入冷宫,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便 属于这一类。纵观这节课的教学,的确是较好地体现了新理念,突出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1、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 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本节课中,教者不仅注重了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注重了 “数学化”和 “生活化”的结合,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 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 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 “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 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教 者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 洁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 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 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 验。对于比例的这一基本性质教学,教者也没有满足于原命题的成立即止,而 是在练习中让学生适当地体会到: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也成立。听课教师无不感叹:真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 学”课。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 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 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 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 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 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 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 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 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 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 的数学素养。整理和复习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习课。本单元教材是在 学生基本掌握了 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20以 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 速度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 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 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最后,教材安排了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系统 的整理和复习。上好这节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能力。本节课教材首先列出了 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下面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观察 20以内进位加法的排列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 法。下面安排有“数学游戏”,要求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使学生进一步 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然后是练习二十二中各 种形式不同的练习。教材的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系统整理20以内进位加 法,渗透对知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第二,在观察分析表格,发现规律的学习 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三,充分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进行练 习。根据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目标:在游戏中,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进行复习。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学会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 习,并体验对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培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对函数思想的渗透,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一题多解的能力。二、教学情境精品片段与分析:情境一:抽礼物游戏:师:小朋友们,昨天是什么节日?(圣诞节)昨天老师没来,其实老师为 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数学礼物,谁来摸一摸,你会抽到什么呢?活动:学生从礼物盒里抽取算式卡片,口算,并选取其中较难的两三题说 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算一道就让学生拿一道算式放在实物投影上。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特别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创设生动、有趣的 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因此创设了从派送圣诞节礼物这个情境导入,这 样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孩子们都想从盒子里抽一张 卡片礼物来算一算,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口算变得有趣,好玩,乐于去接受。在 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中,对20以内的加法口算方法进行了练习和巩固,也让他们 感受到算练习也是很有意思的。情境二:师:刚刚小朋友们算的这些算式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实20以内的 进位加法还有?生:很多师抓一把放在实物投影上师:这么多的算式摆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生:很乱师:那怎么办?生:把它们理一理师:真是个好办法!那如果让你来整理,你打算怎么整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让学生记住某 种方法,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面对某种问题,体验某种事实。所以在上一 环节后自然地引导创设出一个很多算式摆在一起的乱糟糟的情境,让学生自主 地去发现问题,体验到对知识整理的必要性,孩子们的兴趣也在体验事实的过 程中萌发。三、教学重难点精品片段与分析活动设计一讨论摆法。生1:按得数整理。生2:按9加几,8加几,7加几这样分类整理。2、师: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整理一下?生:想。师:娜娜老师已经给小朋友准备好了算式卡片,小朋友轻轻地把它拿出 来,摆一摆,贴一贴。记住,只有8分钟的时间哦,最快完成的小组可得一颗 星星。开始!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 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 环节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拿出书上的表格让学生观察,而是充分让学生在交流 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自己整理出20以内的加法表。学生经历了一次系统整 理和复习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复习整理的方 法。活动设计二: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1)师: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这组的作品。活动:学生介绍自己这组的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引导深入。 如:为什么和相等?渗透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和也一个 比一个大;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小一,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大一, 和不变。(2)师:现在我们不介绍自己的了,我们讲一讲其他组的,说说你最喜欢 哪一组,为什么?(让学生发现和自己摆的不一样的组的规律)(3)师:老师发现有几个组没完成,你们组为什么没完成?(渗透合作的 重要性)如果他们组摆的是有规律的,就问:你们猜猜看他们接下去会怎么 摆?你为什么这么猜?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生生评价,既 交流了整理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并适时的渗透了合作的重要 性。在分析表格中,通过教师适当的提问引导,初步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在评 价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思。三、练习设计精品片断与分析练习设计一:抢答游戏:1、师生抢答师指算式,生抢答。2、生生抢答以小组为单位,有一人指,其余三人抢答,然后轮换。这个抢答游戏把这节课整理的表格的规律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融 汇其中,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使孩子们更好地巩固知识,学 会应用。而且这个游戏能反馈出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对这张表格的规律的 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环节。练习设计二:教材112页“数学游戏”:教师报一个得数,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练习较上个练习而言,思维上的挑战性更强一些,通过这个练习,不 仅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而且又一次地应用了表格的规律, 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练习设计三:走迷宫: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刚刚对这么多的算式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板书: 整理和复习),摆出了一张像楼梯一样的图,其实这幅图还蛮好玩的哦,小朋 友们想不想玩?我们来玩一个走迷宫的游戏,迷宫的入口在这里,要求是我们走过的算式 的得数一道比一道多L你能走出迷宫吗?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么走,再 在自己编的表格上画一画。2、小组合作3、汇报特别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兴趣是他们进行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 思维的先决条件。在练习中,教师努力挖掘教材潜力,精心设计了富有童趣的 走迷宫的练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这样一个一题多解的练习,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不在是知识的被 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发现者和研究者,学生不再是学数学,而是“做”数学, 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 104106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 活中的应用,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2、 掌握百分数的特征,明确百分数和分 数的区别。3、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 的基本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4、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 料,渗透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点、难点】百分数 意义的理解。【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 话。师:同学们,前一阶段在韩国釜山举行了什么?(生:第十四届亚运会) 师:对,中华体育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博,取得了令对手望尘莫及的金牌数 (150枚),为国赢得了荣誉。(注:第十四届亚运会结束2002年10月14 日。)师:亚运会结束后,通常要对各国获得金牌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请同学 们看这样一张图。第十四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2002年10月 师:像这样的图,同学们见过吗?图中的数叫做百分数,你 们见过百分数吗?在哪里见过?师: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 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4、 导入:为什么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用百 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做百分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数。(板书课 题)二、引导探索,揭示特征(一)教学百分数的意义1、引导学生自学教科 书上第104页的例题。思考:(出示)(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通常用百分数 进行比较的?(2)用百分数比较有什么好处?(3)什么叫百分数?让学生自 学课本后,同座同学议论思考题。2、集体反馈,揭示意义。(出示表格)(1) 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要用百分数进行比较?(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2)在这里,“比率”这两个字怎样理解?(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 之几)(3)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所占的比率是多少呢?是怎么得到的?五年级 呢?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成下表: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学生人数六年级17100 五年级30200 = (4)用百分数表示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后板书:分母相同,便于比较。)哪个年级三好学生所占的比率 大?(5)用百分数进行比较,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后,能约分的要不要约 分?(揭示: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6)表格中,两个百分数的上面 一格应填写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 几。)(7)什么叫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 分数。)例题中应把什么人数看成“一个数”,什么人数看成“另一个数”? 谁能说一说表格中的和表示的意义?(8)百分数的概念中提到了几个数?(两 个数)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倍数关系)3、举例辨析,揭 示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出示:中国“十五”预期将保持的经济 增速。七月我国工业生产加快同比增。根据人事部提供的数字,中国回 国留学人员目前以年均的速度增长。一根光缆长千米。师生讨论:(1)这 四句话中哪些是百分数?为什么?(2)千米为什么不是百分数? (3)师:这 四个数都是分数,而前三个才是百分数。谁能说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 区别?学生回答后出示下表:分数百分数意义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 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得出百分数 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后面通常不带 单位名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二)教学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L为 了区别于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百分号“” 来表示。教师示范百分号的写法后,让学生进行书写练习。2.教师示范书写百 分数,引导学生写黑板上和上例中的百分数。3.教学读法。指出百分数只读作 “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齐读百分数。(三)揭示百分数的 特征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特征:1、 分母相同,便于比较;2、只表示倍数关系;3、采用百分号“”表示。三、多 层练习,巩固深化1、教师投影出示下图,(用百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 分)。教师先用红色画上8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出来,并说出8%的含义。 然后用蓝色画出32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后提问:你还能看出一个百分数 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40乐 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是正方 形面积的60%) 2、选择练习。出示一组百分数。6%3. 9%120%98%100% (1)提问;这一组百分数中,哪个 最大?哪个最小?哪两个最接近?(2)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1)课上, 由于学生们认真听讲,学会同学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O O (100%) (2)大 同小学学生每月的零花钱占学校买图书钱数的50%。开展节约活动后,只占O O (3. 9%或6%) (3)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O。(120%) (4)由 于全班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个单元考试的及格率一定能达到()。(100%) 3、读出下面的句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我国的耕地面积 约占世界的5%。(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0%。(3) 一本书已看了 40%。(4)摩托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提问:(1)第一、二句话中的百 分数表示谁与谁比?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看,我国用只占世界5%的耕地,解决 了占世界20%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如果我国人口有所 控制,如我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5%,甚至更少,那么,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 怎样?(提高)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会怎样?(更快)(2) 一本书已看了 40%,说明还剩百分之几没有看?(60%)已看了 40%,是不是一定看了 40页? 如果是看了 40页,这本书有多少页?如果这本书有200页,已看了多少页?如 果有300页呢?如果有IOOo页呢?(3)摩托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 60%,如果下半年也完成计划的60%,这样,全年的计划完成了吗?是正好完 成,还是超额完成?超额了百分之几?(20%)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60%+60%-100%=20%)5、再出示第十四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读出图中的百分数,并说出表示的意义。四、课堂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五、游戏请这节课学会的同 学举手,(全班54人都举起了手)谁能用百分数说一句话,说明现在同学们举 手的情况。(这节课学会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0%)假设四个组的人数同样 多,其中一组同学举手,举手的人数可用什么百分数表示?(25%)它表示的意 义是什么?两组同学举手呢?三组呢?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百分数: “25%” ,说:“25%表示第一组要放下手的同学,多少人可放下手? ”让第一 组的同学放下手。接着,又板书一个“25%” ,提问:“这个25%表示第二组要 放下手的同学,多少人又可以放下手? ”又让第一组的同学放下手。还剩下两 组同学,提问:“老师再写一个什么百分数,大家都可以放下手? "(50%)这 个50%表示谁是谁的50%?学生回答后,宣布下课。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4546页及练习七第48题。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2 .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3 .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第45页情境图的课件。2 .学生准备7根小棒、7个小圆片、7朵花(模型)、7个三角形等学 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 口算。2+1=1+2=3+1=1+3=4÷1=1÷4=2÷3=3÷2=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2 .填空。二、新课引入1 .教师谈话。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 大家会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6和7减几的减法吗?1 .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 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 上板书:5+1= 1÷5 =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学生:不相同。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根 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学生2: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1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5根小棒,所 以写出来的算式是“1+5”。教师:由于每一组的两个小朋友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 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 + 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4)引导学生比较5+1 = 6和1+5 = 6。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 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5)学生两人一组在桌面上摆7个小圆片,先去掉1个小圆片,并让学生 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1 = ;然后再从7个小圆片中去掉6个,学生根 据摆的过程又写出减法算式7-6= o让学生算出两个减法算式的得数。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并说一说71 = 6和76=1两个算式 之间的联系。2 .学习第4546页“摆一摆”的三组例题。(1)屏幕上出示“摆一摆”前面的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图上画了几个小朋友摆小棒、摆花、摆三角形的活动。教师:图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算加法和减法。(2)学习“摆一摆”第一组例题。学生摆花,先摆加法算式后摆减法算式,边摆边计算。让学生交流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着重说一说四道题的得数是怎么来的。(3)学习“摆一摆”第二组例题。学生摆小棒算5+2和2+5,并在算式后面的方框里填得数。学生摆小棒算72和75,并在方框里填得数。引导学生比较5+2 = 7和2+5 = 7、72 = 5和75=2的联系,重点引 导学生说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和两道加法算式的 联系。引导学生根据摆和算的过程比较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教师:根据5+2 = 7和72 = 5,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72 = 5和5+2 = 7两个算式有联系,如果不摆小 棒,想5+2 = 7可以算出72 = 5。3 .学习“摆一摆”第三组例题。(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3+3=6。(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63 = 3。(3)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算出3+3的得数吗?怎样算?学生:如果不摆学具,我们可以想6的组成:3和3组成6,所以3+3 = 60教师:如果不摆学具,怎样算63的得数?学生:可以去想加法3+3 = 6算出63 = 3。教师:4+2和5+2是不是也可以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呢?让学生回答后再说一说想数的组成计算这两个算式的过程。教师:可以想加法算出62、64> 72 75的得数吗?学生:可以。让学生试着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算一算。4 .学习写算式。(1)教师在黑板上示范6+1 = 7和62=4的写法,并讲解写算式的要领 和要求。(2)学生练习写算式。(3)学生交流并互相评价所写的算式。四、巩固练习1 .完成第46页“做一做”的练习。先学生独立计算并在书上填得数,然后交流、评价计算结果,评价时指定 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如果有的学生计算有困难,让他们边摆 边算。2 .巩固练习算式的写法(教师指定几个算式让学生练习写法)。五、课堂作业1 .完成练习七的第4、5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2 .做第6题,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连线的理由。3 .做第7题,完成后评价时特别注意学生对等号的处理。六、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交流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和收获。2 .教师对全课时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小结时注意突出 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的客观事实,并强调用多种方 法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Copyright?20062022 新教案网 xinjiaoan. com 版权所有课时授 课计划章节题目二、分数除法(1-1)教学目的1理解分数 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 计算能力。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 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数学能力,渗透转化思想。课型讲 练课教法讨论、讲解教具投影 板书设计1分数除以整数例1:把一根长4/5 米的铁丝,截成相等的两段,每段长几米?解:4/5 ÷ 2=0.8 ÷ 2=0. 4(米)4/5 ÷ 2=4 ÷ 2/5=0. 4(米)4/5 ÷ 2=4/5 X 1/2=0. 4(米)课 后小结内容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一步一步让学生体会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有 多种方法解答,只有把除以整数改写成乘整数的倒数,这样才是最简便的,学 会了把新知改变成旧知来解决问题的这种学习方法,拓展了思路,活跃了思 维。教学过程意图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新课为迁移做准备 明

    注意事项

    本文(“数豆子”教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