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
重庆市沙坪坝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2023)重庆市沙坪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二O年六月重庆市沙坪坝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2023)规划编制工作组组长:副组长:副组长:成员:李青(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李 颍(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副局长) 沈艳丽(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副局长)王卫东王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韩蕾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余先华(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杨鸿(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石炳喜(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矿产科科长) 地环站站长) 规划编制科科长) 地环站高级工程师) 地环站工程师) 地环站)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卢丙清(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李庆华(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姚万林(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李跃明(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市沙坪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O二零年五月重庆市沙坪坝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2023)内审意见2018年9月,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受重庆市沙坪坝区国土资源管理分局委托承担了编制重庆市沙坪坝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下称规划)。项目组按要求在2018年8月2018年11初完成了资料收集及野外工作,2018年12月10日完成了成果报告的编制。2018年12月15日,由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总工办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按照项目技术要求对成果进行了认真审查,2020年4月完成相关内容修改,意见如下:1、详细的野外调查和收集了区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的成果内容丰富、论点明确、图件清晰。根据现场调查和前期资料,沙坪坝区共分布有地质灾害点206处(其中划入高新区范围地灾隐患点30处)。2、该规划报告编制背景、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防治工作形势等分析全面、透彻。对区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了解充分,评价得当;对区内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的综合分析与收集齐备,评述有据;对沙坪坝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类型、数量、规模、危害、分布规律、稳定性和发展趋势等地质灾害特征的统计分析数据准确,提出的防治建议措施切合实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3、该规划根据沙坪坝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将区内地质灾害进行了易发程度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对减灾防灾规划和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4、报告根据收集和实际调查的丰富资料,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罗列全面,工程措施建议合理;报告里提及的经费估算及资金保障措施可行,防治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合理、可行。该成果报告对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及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报告通过内部评审,按本次评审提出的意见补充修改后,同意送交相关部门审查、验收。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第一章前言1第二章规划背景及趋势预测2第一节沙坪坝区十三五发展目标2第二节上一轮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回顾3第三节规划期内地质灾害防治形势5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6II*8第二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8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12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分区16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16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及防治重点16第六章防治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规划目标18第一节指导思想18第二节基本原则18第>j规划目j'19第七章地质灾害防治任务22第一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22,IJjTLy5!l«»23第三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26第四节科普宣传培训28第,i-IJ应急体系建设.,28第六节培训交流及地灾演练31第八章经费估算及筹措34第IJ估算依据34第二节经费估算34第三节资金筹措37第九章防治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381 .重庆市沙坪坝区地质灾害点分布统计表2 .重庆市沙坪坝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表3 .2019年重庆市沙坪坝区地灾汇总一览表4 .沙坪坝区道路地质灾害分布及风险等级表1 .重庆市沙坪坝区地质灾害点分布图1:500002 .重庆市沙坪坝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1:500003 .重庆市沙坪坝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图1:50000第一章前言为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沙坪坝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生活质量,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庆市沙坪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重庆市沙坪坝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2023)O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沙坪坝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展的蓝图,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制定防灾减灾政策的重要依据。该规划主要依据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2)53)、重庆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2019-2023、重庆市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沙坪坝府发(2016)6号),结合沙坪坝区实际,特制订本规划。规划主要针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地质灾害,包括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并包括纳入三峡库区后续规划的地质灾害点。该规划基准年为2019年,规划期限为20202023年。本防治规划为动态规划,对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应首先建立群测群防监测,再根据具体情况对一些危害性大、稳定性差的地质灾害点应采取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应急排危、工程治理等应急处理措施。第二章规划背景及趋势预测第一节沙坪坝区十三五发展目标根据重庆市沙坪坝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坚持和完善沙坪坝区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发展思路,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发展条件,“十三五”发展目标是: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宜居环境,建设创新开放的科教文化区,成为“一中心两基地一高地”,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GDP年均增长9%左右。到2017年,GDP和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十三五”末期GDP突破1000亿元,力争实现1100亿元。科教文卫的优势更加彰显,文化旅游、健康服务、教育培训等特色服务业成为支柱,商贸商务、金融、现代物流等传统优势服务业进一步巩固,现代服务业占比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成为重庆市科教文卫中心和现代产业基地。2 .开放创新取得新突破。口岸经济高地优势更加凸显,进出口总额全市占比35%以上,外贸产品多元化,外贸结构更加优化,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加快集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5%以上,成为西部创新基地。3 .城市建设展示新形象。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东部城区旧城改造和片区开发全面提速,井双、上新等老旧片区的新城形态初显,努力建成全市展示历史人文、美丽山水和现代都市风貌的名片;西部新城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成为彰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公共绿地持续扩大,实现城市紧凑节约、高效绿色发展,构建起规范、高效、智慧、统筹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城市对现代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4 .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街镇统揽辖区社会事务能力更强,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更加健全,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4%以下,司法公正得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5 .民生事业获得新改善。城镇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市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区。6 .生态环境实现新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明显提升,“一江两山多廊道”的生态体系巩固优化。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控制要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27.5%以上,“十三五”期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以上天数保持在市政府下达的空气质量目标任务以上,基本消除区域内劣V类水体,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基本得以修复。第二节上一轮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回顾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各部门大力配合与协助,上一轮规划期间沙坪坝区在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地质工作得到了加强沙坪坝区委、区政府、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及相关部门对沙坪坝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2015-2019年委托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208地质队等专业队伍及“四重网格化”人员对沙坪坝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地质灾害排查、群测群防达标建设等大面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部分地质灾害已经安排专项资金进行了勘察、设计和治理。通过这些基础工作初步查明了全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二、健全完善“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机制强化群专结合“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借鉴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理念,按照群专结合管理思路,2015年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2020年行政区调整后沙坪坝区四重网格人员“四重”网格员(不含高新区人员)215人(183名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22名片区负责人、6名驻守地质队员、4名地环站专职工作人员)。三、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2016年建成沙坪坝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24小时运行、建立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及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工程建设中实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等,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管理已基本步入正轨,管理职能逐步得到加强与完善。四、防治工作初见成效沙坪坝区政府对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基本做到了“四到位”和“八落实”;初步建立了适合本区实际情况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对本区存在的地质灾害开展了群测群防工作,并已建立一个专业实时监测点,同时对重大地质灾害进行了专门的监测预警工作。上一轮规划初期,我区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55处,涉及城镇、学校、公路、厂矿等,直接威胁9408人生命财产安全。至上一轮规划末,通过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地质灾害防治手段,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51处,加上正在治理工程,保护了近2000余人生命财产安全。经过上一轮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截止2018年12月,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206处(含高新区地灾点30处),较2015年时减少19.20%,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全面落实三峡库区175米蓄水期间地质灾害安全监测与防范措施,确保三峡工程蓄水期间地质灾害零伤亡目标的实现。认真做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后续工作,继续围绕“蓄降水地质灾害安全监测与防范、抓紧建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两大主题,集中力量继续做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认真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后续规划中的治理工作。上一轮规划期间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应急平台、应急技术机构和救援队伍。1.建立区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镇街建立相应机构。2 .建立应急平台,针对本区域重点监测、防治的地质灾害信息进行接报处理、远程会商、应急处置,与市级相应平台实现互联互通。3 .安排专业的技术支撑单位对我区地质灾害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同时在此基础上成立区级专家库。4 .组织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公安、武警、卫生等部门成立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承担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及综合管理。逐步完善地质灾害信息一张图工作并多次进行手持终端培训I。2015年汛期以来,组织6名驻守地质队员对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现场核实,单点应急演练,并将所有信息上传重庆市地灾防治信息中心;由区地质环境监测站主持,驻守单位牵头进行监测人员手持终端、防灾减灾知识的培训以及汛前排查和人工堆积体隐患排查等工作。同时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格局。形成以沙坪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为主,数个事业单位为支撑,三支地勘队伍为依托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体系,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全面推进。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沙坪坝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投入不足,地质灾害防治资金远不能满足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二)城市、交通及水利等工程建设活动特别是地下隧道的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我区是重庆市主城区的主要构成部分,人口密度大,在快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过程中,开挖隧道、削坡切脚等破坏地质环境的工程建设活动将不可避免,且更趋强烈,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加大。(三)农村居民点的居民受经济条件制约,搬迁难度大,多年来执行的补偿标准低,搬迁后灾民无法重新生活,而拒绝搬迁。第三节规划期内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沙坪坝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类型多、规模小、危害大。沙坪坝区截止2018年12月查明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还有206处(含高新区地灾隐患点30处),涉及城镇、学校、公路、厂矿,6529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社会影响大,防范难度大,全区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艰巨。沙坪坝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减灾防灾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沙坪坝区目前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因素诱发地质灾害据区气象局对我区多年气候趋势预测: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主汛期(410月)降雨量450毫米,预计主汛期49月期间有34次暴雨天气过程,总体将呈现前汛涝后汛旱的特点,大雨于10月中旬结束。而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汛期,受降雨影响十分明显。当前沙坪坝区强降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强降雨过程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会加剧,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地质灾害仍将呈高发态势。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据十三五规划和现场调查资料,沙坪坝区主要人类工程活动如下:铁路:成渝复线,兰渝、渝黔、渝昆高速等铁路线路、沙坪坝火车站、重庆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兴隆场编组站和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配套建设。轨道:轨道环线、5号线、9号线等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13号线、17号线等城市轨道交通。主干公路:一横线、二横线西段、中梁山隧道扩容、渝蓉高速连接道、大竹林大桥建设,西永隧道、大学城复线隧道建设;西部城区交通网络,一纵线、一联络线等道路建设,物流园、曾家组团、青凤组团、微电园等园区道路互联交通网络;东部城区道路循环系统,磁井段滨江路、红岩村大桥、内环西北半环拓宽改造等骨架道路建设,歌乐山沿山道路、平顶山隧道建设,沙坪坝火车站、重庆西站等重大项目交通配套设施等。现代都市功能展示区:区域范围在歌乐山脉以东地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大三峡广场商圈、重庆健康城、沙磁文化产业园和井双滨江经济带四大板块。开发开放创新引领区:区域范围在歌乐山脉以西、二环以内区域,主要包括西部现代物流园、大学城、青凤组团四大板块。特别是歌乐山岩溶槽谷片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人类工程活动也不断加强,已修建的数条隧道横穿岩溶分布区,由北向南主要分布有歇马隧道(在建)、轻轨6号线北硝隧道、二横线土主隧道(在建)、双碑公路隧道、新兰渝线隧道、渝怀铁路隧道、轨道一号线隧道、渝遂高速大学城隧道、襄渝铁路隧道、成渝高速公路隧道(改扩建)等。人类工程活动在不合理的施工情况下,将加剧破坏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将更为严重地影响区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制约区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第一节自然地理一、地理气象沙坪坝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部,东连渝中区,东隔嘉陵江与渝北区相望,南邻九龙坡区,西接壁山县,北接北暗区:下辖22个街道办事处及镇政府,常住人员约IlO万人;东西宽24.3公里,南北长29.0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6°15,106°29';北纬:29°30,29°45'。沙坪坝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见交通位置图,图3-1)翊15'呼恤图U区界区一例图3-1沙坪坝区交通位置图重庆市沙坪坝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较少的气候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8.1。C,最热为8月,多年平均气温27.5°C,最冷为1月,多年平均气温6.3。Co极端最高气温43.2。C(2006年8月20日),极端最低气温-2.5°C(1978年12月15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94.1mm,日最大降雨量为27Lomm(2007年7月17日)。区内水系主要为嘉陵江支流,嘉陵江多年平均流量2155m3s,最大流量44800m3s,常年洪水位约185m,估季水位约165m。二、社会经济概况沙坪坝区截止2019年,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36.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77.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4:37.9:61.7,产业结构为“三二一”。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看: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为.0.1%;第二产业贡献率为91.5%,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8.6%,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开放功能日趋完善,物流园铁路口岸、重庆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落地并建成运营,“三合一”开放平台集中布局,汽车整车口岸通关整车374辆,“渝新欧”年度开行班列达到257班次,成为全市内陆开放桥头堡;西永综保区产业能级迈上1000亿元台阶。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万达文旅城、SK海力士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落地,累计引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10余家,跨境电商、跨境物流、跨境结算、口岸贸易等业态加速形成,上一轮规划期间,实际利用内资、外资额累计达1683.8亿元、53.3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的5.2、5.7倍,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30%o东部城区改造提升多点发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带动三峡广场、井双、上新等片区改造开发正式启动,地产项目带动土湾、磁童、联芳等片区改造稳步推进,梨树湾片区改造取得显著成效;西部新城功能平台联动发展;“一城三园”控规覆盖面显著扩大,青凤组团成功落地,大学城、物流园功能加速完善,西永城市副中心雏形初现;中部地区城镇建设空间政策瓶颈得以缓解。城市空间一体化程度、产城融合度提升,城乡建成区面积由100平方公里拓展到12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空间拓展到155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4%o沙坪坝区旅游资源丰富,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体,形成了歌乐山名山旅游、磁器口古镇旅游、休闲购物旅游、都市温泉旅游、都市乡村生态旅游等品牌,每年接待中外游客上千万人次。三、地形地貌沙坪坝区的地貌类型主要为构造剥蚀溶蚀、构造剥蚀、堆积侵蚀等多种地貌成因类型及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等多种地貌类型,本区域地质属沉积岩广泛发育区,地质形态为华釜山帚状褶皱束,褶皱带呈北北东向展布,狭长而不对称,褶皱紧密,向斜宽,背斜窄,断裂少。地貌多呈长岭岗、馒头山、桌状山错落于岭谷间,地势起伏较大。四、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震(一)地层岩性沙坪坝区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Q4)、侏罗系(J)、三叠系(T)地层。侏罗系分布最广,占70%以上,第四系面积最小。(二)地质构造沙坪坝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的重庆台坳一一重庆陷褶束之华崟山穹褶束上,全部出露中生代地层,构造比较简单,自西向东依次排列有温塘峡背斜、北暗向斜、观音峡背斜和金鳌寺向斜。(三)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2015年)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2015年),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五、水文地质特征区内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四类。(一)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河流阶地砂卵石层及斜坡松散堆积物中,受堆积层厚度和补给条件的影响大,多属季节性潜水,主要接受地表水、大气降水及邻近含水层的补给,并向地形低洼地带排汇。嘉陵江岸河漫滩及其粉细砂、砂卵砾石层组成的部分一级阶地的孔隙水,除降雨补给外,与嘉陵江江水涨落形成季节性互补关系,水温、水量受季节性影响显著。该类地下水类型多为重碳酸钙型水或重碳酸钙一镁型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一)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广泛赋存于北储向斜、金鳖寺向斜轴部两翼,含水岩组主要有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iz)、自流井组(Jizl),中统新田沟组(J2x)>沙溪庙组(J2S)地层。该类地下水的含水层为一套以泥岩夹砂岩、薄层灰岩或砂岩与泥岩呈不等厚互层的河、湖相沉积岩。砂岩中的裂隙是地下水储存、运移的主要通道,泥岩相对隔水,含水层除裸露区外,补给条件一般较差,含水量较低,具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天然露头泉流量一般小于0.1升/秒。该类地下水在构造条件有利的情况下,也可能形成层间承压水。(三)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温塘峡背斜两翼、观音峡背斜两翼单斜脊状低山区出露的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砂岩地层中。该类地下水出露区地质构造具单斜特征,以单斜状低山为主,含水层为一套河湖沼泽相沉积碎屑岩。该含水岩组中砂岩占总厚度的95%。砂岩间夹分布稳定的泥岩和煤层,因而赋存的砂岩中的地下水具层间承压水性质。含水层出露区多NNE和NWW向的陡倾裂隙,且层面裂隙发育,这些构造裂隙是地下水储存和运移的空间和通道,控制着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和富水程度。该含水岩组中的裂隙率平均为2.82%,孔隙度为5%,泉流量一般0.011升/秒,单井涌水量50200m3do(四)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观音峡背斜轴部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If)、嘉陵江组(TJ),中统雷口坡组(T21)灰岩、白云岩、盐溶角砾岩、白云质灰岩地层中。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是一套滨海一一深海相、滨海湖相沉积的可溶性碳酸盐岩,地下水主要赋存在溶蚀裂隙和岩溶管道中,水量丰富,泉流量一般0.110LS°六、人类工程活动据本次工作调查和收集资料,目前沙坪坝区主要有轨道交通建设有一号线、五号线、九号线和轨道环线的建设;铁路方面有重庆西站、沙坪坝火车站、西永客运站等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兰渝、渝黔、成渝客专等铁路建设;园区主要包括大学城、微电园、物流园、台资园及5个工业园区(部分园区已划入高新区)。第二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沙坪坝区境内地质灾害点206处,地质灾害的种类共5类,其中不稳定斜坡118个,地面塌陷片区25个,滑坡40个,泥石流5个,危岩18个。街镇地灾害点分布情况:曾家镇5个、磁器口街道4个、丰文街道6个、凤凰镇31个、歌乐镇26个、虎溪街道9个、回龙坝镇25个、井口镇6个、青木关镇18个、沙坪坝街道4个、山洞街道3个、石井坡街道12个、双碑街道1个、覃家岗街道4个、天星桥街道3个、童家桥街道3个、土湾街道3个、土主镇4个、西永街道9个、香炉山街道7个、小龙坎街道4个、新桥街道1个、中梁镇18个。其分布统计详见附表3(虎溪街道、西永街道、曾家镇、香炉山街道已划入高新区管理)。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一、分区原则影响沙坪坝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的致灾因子较多,主要的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水文、人类工程活动及“十三五”沙区及道路部门规划等因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彼此影响。通过敏感性分析,可确定其中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结构面组合及构造等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及规模、危害性起主导作用,它决定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动力大小和能量的转化条件,松散碎屑物质的聚积和成灾可能性。根据上述分区原则并结合沙坪坝区的实际情况,综合定性划分和定量划分结果,最终将沙坪坝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八)、中易发区(B)、低易发区(C)三个区。并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程度、形成机制、组合特征和分布范围等,进一步划分为高易发区12个、中易发区4个、低易发区2个,共计18个亚区(含已划入高新区范围街镇)。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八)主要包括四个地区:缙云山西侧顺向山体片区(Al)、缙云山东侧顺向山体片区(A2)、中梁山西侧顺向山体片区(A3)、中梁山东侧顺向山体片区(A4)、中梁镇北侧西槽谷地面塌陷区(A5)、中梁镇北侧东槽谷(地面塌陷区A6)、中梁镇新房子地面塌陷区(A7)、中梁镇水井坎.大龙井地面塌陷区(A8)、中梁镇-歌乐山镇地面塌陷区(A9)、中梁镇、中部东侧槽谷(Al0)、歌乐山镇南侧地面塌陷区(All)、山洞街道地面塌陷区(A,面划积约6251k11分布地质灾害点29处(表4.1)。表4.1沙坪坝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说明表区号殂l¾j灾害数量(区)面积(km2)说明Al22.59该区域位于缙云山西侧,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多为顺向坡,地质条件较差,人类工程活动较一般,该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A21521.52该区域位于缙云山东侧,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多为顺向坡,地质条件较差,人类工程活动较一般,该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31012.25该区域位于中梁山西侧,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多为顺向坡,地质条件较差,人类工程活动较一般,该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A41014.80该区域位于中梁山东侧,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多为顺向坡,地质条件较差,人类工程活动较一般,该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A510.58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该区域分布1一处塌陷区,包含多个塌陷。该区域未来发生塌陷的可能性大。610.45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该区域分布1处塌陷区,包含多个塌陷。该区域未来发生塌陷的可能性大。A700.55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该区域暂无险情,结合规划及现阶段人类工程活动,该区域未来发生塌陷的可能性大。841.41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该区域分布4处塌陷区,包含多个塌陷。该区域未来发生塌陷的可能性大。A9175.65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极强烈,该区域分布16处塌陷区,包含多个塌陷,一个滑坡。该区域未来发生塌陷的可能性大。AlO00.73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该区域暂无险情,结合规划及现阶段人类工程活动,该区域未来发生塌陷的可能性大。All00.85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该区域暂无险情,结合规划及现阶段人类工程活动,该区域未来发生塌陷的可能性大。A1211.13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该区域分布1处塌陷区,包含多个塌陷。该区域未来发生塌陷的可能性大。合计6162.51(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主要包括三个地区:缙云山中部片区(Bl)、中梁镇一歌乐山镇反向山体山体及中部部分岩溶区(B2),土湾二层岩斜坡一带(B3)、嘉陵江沿岸(B4)面积约112.3妹式分布地质灾害点73处(表4.2)。表4.2沙坪坝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说明表分区编号灾害数量(区)面积(km1)说明Bl1315.69该区域位于缙云山槽谷地区,包含东西两侧形坡度较大,地质条件较差及中部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强烈-较强烈的区域,该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B21644.58该区域位于中梁-歌乐山镇槽谷地区,包含东西两侧形坡度较大,地质条件较差及中部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强烈-较强烈的区域,该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B371.91该区域位于主城区,由于地形坡度较大,且处于半拆迁阶段,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该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B451.61受嘉陵江每年的水位起伏影响,该片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合计4163.79(三)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包括二个地区:回龙镇至凤凰镇一土主镇一陈家桥镇一虎溪镇一曾家镇等西部园区(Cl),土湾一井口镇等东部城区(C2)。总面积262.74km2,分布地质灾害点104处(表4.3)。表4.3沙坪坝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说明表分区编号灾害数量(区)面积(km,)说明Cl75215.48位于回龙镇至凤凰镇一土主镇一陈家桥镇一虎溪镇一曾家镇,该片区地形平坦,已发灾害多为小型灾害,地质条件简单,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C22947.26位于土湾一井口镇等东部城区,该片区地形平坦,己发灾害多为小型灾害,地质条件简单,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合计104262.74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地质灾害防治目的是为了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广大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沙坪坝区人口稠密,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应根据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结合城镇规划建设布局、财政状况及当前的技术可行性,分轻、重、缓、急,抓住重点进行综合区划。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强化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排查,完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对各地质灾害点的防治、搬迁和监测,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地质灾害危险性原则,对于地质灾害危害性较大,易造成重大损失的区域,应划分为重点、次重点防治区,同时对于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点应作为重点防治点。(3)与沙坪坝区社会生产力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与沙坪坝区的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规划及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规划相结合,从而进一步突出其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减轻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能为全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好务。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及防治重点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并结合沙坪坝区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危险性进行综合分区,主在分成以下三个区:(一)重点防治区(I)根据地质灾害分布、场镇分布、工业园区分布、重点景区、学校及重要建筑等因素,确定2个重点防治区。区域主要分布在中梁山观音峡背峡轴部两侧及嘉陵江右岸,区域内分布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该区域面积35.27km2,占全区面积的10.12%o(一)次重点防治区(II)该区域主要分布中易发区,以中深丘低山斜坡为主,总体受构造、地势及地层控制,主要分布于背斜两翼及背斜核部页岩地区,共计划分5个次重点防治区。面积9484km2,占全区面积的27.21%。(三)一般防治区(Ill)该区域主要分布低易发区和中易发区,地貌以宽缓向斜槽谷浅丘地貌为主,地质灾害不发育,共分2个一般防治区。面积218.36kn占全区面积的62.66%。各防治分区地质灾害发育、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建议参见附表2及图3。第六章防治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遵循,紧密结合沙坪坝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预防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做好地质灾害动态排查、核查和详细调查工作,完善群专结合的“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实施“有重点、分层次、多手段”的综合防治,加强能力建设,全力提升基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使地质灾害危害得到进一步遏制,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显著减轻,因灾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降低,全社会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为构建沙坪坝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地质安全保障。第二节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保障安全地质灾害防治事关民生,责任重大,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首位,把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脱险、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地质灾害防治重心。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全社会防治,最大限度减轻和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增强防灾避灾意识,变消极被动的应急处置为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强化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是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按照“预警到镇(街)、预案到村、责任到人、有效避险”的要求,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急避险和快速救援处置能力,应急避险、搬迁避让和治理相结合,使地质灾害防与治协调统一。三、统一领导、协调管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参与的原则”,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在自然、交通、水利、建设、教育、气象、市政、安监、应急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下,按照职责范围分级分部门做好各自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区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与监督的作用。四、全面推进、突出重点沙坪坝区地质灾害范围广、防治任务重,防治工作必须统筹兼顾,进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重点抓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多发地区、重点工程区及重点时段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及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避险、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五、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综合考虑沙坪坝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全面规划,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功能区建设、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密切结合,从实际出发,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参与防治的积极性,帮助山区群众脱险、脱贫,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六、动态管理、经济高效在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治理工程过程中,适时检查评估防治工作成效,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实施动态管理,争取防灾减灾效益的最大化。第三节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2020-2023年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强调查评价工作,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