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2023年学习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专题座谈发言材料.docx
-
资源ID:540029
资源大小:18.8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3篇)2023年学习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专题座谈发言材料.docx
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吸引更多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宇宙奥秘到前沿科技,近年来,越来越多视频博主,把原本艰深晦涩的科学知识讲得妙趣横生,让直播间成为“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学校”,为科普这个“老课题”注入新的生机活力。科普和视频、直播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让人们看到了科普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千斤顶为什么“力大无穷”?制作3D动画,剖析内部构造,工作原理一目了然。与单纯的文字描述、图片展示相比,情景演绎、动态模拟等丰富多元的可视化表达,既顺应了传播规律,又降低了认知门槛,让科学知识更加直观易懂。实践证明,丰富科普载体、创新科普方式,才能不断提升科普的吸引力,让科学知识触达更多受众。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越来越多科普视频成为网络爆款,在引导公众培养科学思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时水为何未从杯中飘出?怎样用超冷原子在实验室里“拼乐高”许多科普视频善于捕捉社会热点、瞄准科技前沿,从日常生活入手解疑释惑,少了照本宣科、正襟危坐,多了春风化雨、娓娓道来。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院士”,到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的物理科普视频受到众多网友喜爱,再到越来越多科研青年在方寸屏幕间“玩转”科普,科普视频中闪动的知识与创意的火花,让高深科学知识“轻量化”,也推动前沿科学热点“大众化”,架起一座座连接公众与知识的桥梁。科普不仅要有意思,还要有意义,“创新”的前提是“守正”。维护科普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尊重科学事实,是开展一切科普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归根结底,载体、手段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出新,科普活动都不能偏离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内核。这就要求科普视频创作者锤炼“把厚的学问变薄、深的学问变浅”的真本事,在话题选择、内容设计上“接地气”的同时,严把科普内容质量关。视频平台也应强化科普信息传播管理,加强对科普内容的规范和引导,及时整治清理打着科普旗号的伪科普内容。科学普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进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永不落幕的全民科普建设,要在完善激励机制和制度建设、培养壮大科普人才队伍的同时,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渠道,采用多元化方式放大科学的声音,通过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增强公众的科普参与感。提高科普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推出更多兼具权威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内容,才能更好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一位学者曾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守正创新提升科普成效,定能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全民科学素质再上台阶。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我作为科协工作者,要牢记“回信”中的殷殷嘱托,肩负起时代重任。科协组织要坚持党建引领、深挖痛点难点、激发协同活力,在科学普及领域不断探索,勇作新征程路上的“科普先锋”。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教育阵地作用,勇作“科普宣传先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科学普及作为实现科技创新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一方面能够通过物的要素将知识、理论、方法等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能通过人的要素将劳动者的技术技能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高质量的科学普及也是有效消除网络反科学和伪科普流传的重要途径。各级组织要坚持党的领导与科普工作相结合,发挥主阵地作用,在宣传教育上“下狠功夫、用大力气”,提高科学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让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精神镌刻在脑、牢记在心。深挖痛点难点,提升工作服务实效,勇作“科普创新先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走上大街分发“科学知识宣传手册"的行为早已无法适应群众喜好发展,相反,“不刷题的吴姥姥”“芳斯塔芙”“吟游诗人基德”“毕导THU”等国内外新媒体科普工作者愈发受到大众关注,设施齐全、体验性强的科技馆等相关场所也更受青少年喜爱。各级组织要聚焦科普工作的痛点难点堵点,没有场馆则建、缺少专家则请、不够吸引则变,积极克服重"死”知识宣传、轻“活”思维方法的普及理念,以“实干”换“实绩”,全面提高科学普及的有效供给水平。激发协同活力,健全全民参与机制,勇作“科普联动先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科学普及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生产、熟化、传播、接受、消化、吸收等诸多环节和过程,而这也意味着科普工作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参与,不能单靠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各级组织要强化全局观念,将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结合起来,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坚定一条心、柠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树立“科学普及人人有责、个个参与”的意识,形成科普工作的强大合力。科技工作者学习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心得体会发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勉励他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技强国的实践中,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丰富科普内容,厚植群众基础,为“创新之路”强“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科普能力薄弱、科普投入不足等问题。科普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支撑。当前,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普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创新能力。然而,科普工作并不是简单讲讲PPT,而是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因此,制作优质的科普内容是做好科普工作的根本和前提。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提高优质科普作品的制作水平,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制作趣味性强、质量高、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创科普作品,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科普作品的内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厚植科技创新的群众土壤。创新科普方式,激发创新活力,为“创新之路”固“本”。科学普及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前,科普工作已成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科普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基层科普力量不足,优质科普资源共享不够,科普能力亟待提升等。科普的对象是广大群众,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02年12月,在周光召、路甬祥等院士专家倡议下,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等单位共同发起“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至今已在全国开展科普活动2000余场次。“巡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促进全国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科普工作,推动我国科普事业迈上新台阶。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深入总结“巡讲活动”经验,不断创新科普方式,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普活动把“知识大餐”送到人民群众家门口。要加快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息化科普网络体系,通过举办科学论坛、科技周等活动,提升科学普及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创新科普传播方式,打造“指尖上的科技馆”。普及科学精神,讲好创新故事,为“创新之路”培“元”。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普分两个层次,一层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另一层则是科学精神的普及。科学家既是科研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也是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创造者,他们往往经历了创新探索过程中的曲折与艰难。新冠肺炎疫情中,作为战胜疫情重要法宝的新冠疫苗,在研发、生产、接种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创新故事,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不断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再创佳绩。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坚定科技报国信念,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科技高峰,把科学精神转化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实际行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将科学家的创新故事讲好讲实,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要推动科学家精神进课堂、进教材,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热爱科学、敢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