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

    • 资源ID:540991       资源大小:273.31KB        全文页数:15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彰显课改新理念,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学习”。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做,我就会真正理解。”而“操作感悟、体验学习”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新,在体验中发展。下面通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919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2 .技能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数学理解与表达,初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具准备:师准备1根漂亮的红头绳、师生都准备一把剪刀、1个圆形、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以及彩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师出示一根漂亮的红头绳)o师:谁想拥有它(从中选两个特喜欢红头绳的女生上台)。师:他们两人都特别喜欢这根漂亮的红头绳,都想要,怎么办呢?生:分给他们两人。师:怎么分才合理、才公平呢?生1:一人给一段(学生口语)。生2:对折后从中间剪开。生3:一人一半。生4:平均分给他们两人。(板书“平均分”)师:怎样分才能做到合情合理、公平公正呢?谁来帮忙分一分?(选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平分绳子的过程)(生5从容的走到台前,只见他把红头绳对折后不很熟练的用剪刀从中间剪断)师紧接着问:他分得的这半段红头绳怎么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一)操作感悟,体验“1/2”的含义。师:刚才我们一起把一根漂亮的红头绳平均分成两段,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中能否找到它的一半呢?生1:我将一片树叶对折后,一份就是这片树叶的一半。生2:我把我的外套沿着拉链拉开,左边就是这件外套的一半。生3:我把外套的扣子解开,左边或右边也是这件外套的一半。生4:如果我把蝴蝶标本(准备上交的科技作品)这样对折,一份就是这个蝴蝶的一半。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的这么仔细。下面,拿出自己准备的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找一找,看看自己能否找到这些图形的一半?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1)学生演示汇报:生1:我将正方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一半。生2:我将圆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圆的一半。生3:我将长方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师:同学们用对折的方法把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些图形的一半,除了用图形表示一半以外,你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生:可以用1/2表示。(胆怯地说)师:现在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的数学符号是1/2,读作二分之一,怎么写呢?下面同学们跟着老师书写,先画一条短横线(一),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数字2,最后写上面的数字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短横线下面的“2”表示什么?短横线上面的“1”表示什么?生:“2”表示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两份,“1”表示2份中的一份。(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师:现在谁知道这根红头绳的一半用数来怎么表示?为什么?生:这根红头绳的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她们(指刚才两个女生)都分得1/2,因为刚才我们把红头绳平均分成两段,一半就是这根红头绳的1/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刚才折的一半,找出这个图形的1/2,然后写上1/2,同桌互相说说它表示什么?生:同桌两人合作,全班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师:1/2不仅可以表示半张纸、半根头绳、还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个苹果呢?师:以上用不同的图形、物品和方法表示了1/2,但这些1/2是一样大小的吗?(所分的物品不一样,大小也不样,是不同图形、物品的1/2,所以大小是不同的,但是都表示了它们的一半,也就是它们的1/2)(二)继续体验1/2的形成过程。(1)我们把一根漂亮的红头绳平均分给两个女同学,如果又有两个女同学想要,你们有什么好办法使他们每人得到的同样多呢?下面用小组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平均分给本组的四个同学,并在自己分得的那一份涂上颜色和写上名字。(2)四人学习小组动手操作、动手实践。(教师巡视)师:哪一组来汇报自己本小组是怎么分的,自己本人分到多少?生1:我们组将正方形对折再对折,我分到了其中的一份。生2:我们组将长方形这样对折再对折,我分到了其中的一份。生3:我们组将正方形沿着对角对折再对折,我分到了其中的一份。生4:我们组将正方形这样对折再对折,我分到了其中的一份。师;将自己分到的一份用数表示在名字旁边。抽取不同的折法到台上展示:师:当李明同学手举作品时,在我头脑中的第一反映是该同学肯定是上课开小差,不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所以才会把整个正方形都涂色了。不过作为教师的我,在众多师生面前(教研员上示范课)还是整理了下情绪,给该生一个解释的机会:组1代表:到黑板前,手指着作品说:这个表示1/4;这个表示1/4;这个表示1/4;这个也是表示l4o(虽然学生语言表述不算流畅,但大家都能明白他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用四种不同的颜色来涂,每种都表示1/4。)师:李明同学在完成任务后,把其余的三份也涂上了颜色,完成得又快又好。我们就叫它为李明折法。师:请李红英同学接着汇报。组2代表:我叫李红英,因为我的名字是三个字,所以我用1/3表示。师:其他同学听后有什么想法?生:老师说自己分到的那份用数来表示,又不要求用数表示自己的名字。师:如果用1/3表示,要怎样叙述才正确?生:我叫李红英,因为我的名字是三个字,其中的一个字可以用1/3表示。师:(真棒)我们就叫它为李红英折法。但是在这里应该用1/4表示自己得到的一份。师:第三种是邱艳同学代表组3同学展示的,我们请她来说说。生:我们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写上名字的那一份用1/4来表示。师:最后一种是第4组代表王云同学展示的,我们也请他说说。生:我们组是把正方形先对折,然后再把其中的一份分别对折,其中的一份就是1/4师:像1/2、1/3、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91页,认真、仔细地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几分之一?生1:我发现鸽子那里有1/3。生2:我认为他说的不够清楚,应该是把鸽子的食盒平均分成三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就是这个食盒的l3o(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在一次分月饼吃的时候,猴哥哥和猪妈妈也想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知识,他们都非常贪吃,都想吃得最多,猴哥哥想:“我要吃这个月饼的1/2”;猪妈妈心想:“我肚皮大,要吃这个月饼的1/4",到底谁吃得多呢?为什么?生1:猪妈妈吃得多,因为“4”比“2”多。生2:猴哥哥吃得多,因为猴哥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要比猪妈妈平均分成4份的那1份大。师:到底谁吃得多,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请两种不同意见的代表到讲台前说说自己的理由)(还没等他们说完,生3突然冒出一句:我明白了,猪妈妈分的份数多,得到的一份反而小)师:这时我因势利导,让生3充当一个小老师的角色,扮演辩论会的总裁判,让其他同学明白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其中一份就越小的道理。三、巩固、拓展与应用。(1)考考你。(谁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涂色部分。)(2)比眼力。(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不仅要观察是不是平均分,还要仔细看看平均分了几份。(3)谁喝得多?说说你的理由。师:通过生活实例进行判断说理,使学生感受不同的单位“1”,其1/3是不相等的;明白相同的单位“1”,平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的道理。(4)通过动手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和说一说,我们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知道自己是同桌两人的几分之一吗?你知道自己是四人学习小组的几分之一吗?你知道自己是这一大组(9人)的几分之一吗?你知道自己是全班同学(33人)的几分之一吗?师:为什么都是你,一会是1/2,一会是1/4,一会是1/9,一会是1/33?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讨论交流。四、总结评价。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认识了什么“新朋友”?你对自己课上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好?好在哪里?课后把自己新认识的“分数”朋友或者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介绍给自己的同学、亲戚朋友和父母好吗?教学评析一、在情境中感悟知识。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为了给学生构建思维平台,教师从课一开始,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个分漂亮红头绳的情境,使分数在“平均分”的前提下自然地产生。再如,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游乐园”中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看图、析图、解图的能力,进一步感悟、探索几分之一的分数知识。还创设了“猴哥哥和猪妈妈分月饼”的故事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二、借助生活平台,引导自主探究。“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分物品”、“找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经常玩的。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平分树叶、寻找衣服的一半,寻找图形或物体的一半等等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感受分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通过示范说、同桌说、小组说、判断说、辩论说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观点的平台,并为自己的思维策略进行辩解的机会,为更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三、动手操作,体验建构。学生初次认识分数,是感到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实物作为学生的思维“拐杖”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借助实物或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分数知识;课后让学生把自己新认识的“分数”朋友或者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介绍给自己的同学、亲戚朋友和父母这一实践活动中,使每个人都有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和欲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课堂教学中,若我们把计算教学的目标仅局限于计算本身,计算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培养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技能的层面,那显然是不够的。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义务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教学(全册60课时,计算内容占27课时)。面对这么多的计算课时,我们怎么上?案例呈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走进文本: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这样情景图:从编写意图看,教材提供“班级开联欢会,布置会场需要摆花”的现实生活题材,旨在通过例1的图片,从“没有剩余的摆花活动中”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的意义,再通过摆花盆的操作活动,抽象出整除的除法竖式意义及写法,使学生体会到在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再通过例2的图片,从“有剩余的摆花活动中”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了解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对除法竖式知道多少了?为了使了解的情况更具有代表性,课前分别从两班找来优、良、中学生各两名进行初步了解。1、你会算吗?15÷5=()r全部答对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一名优生能写出除法竖式,其余11名均不能。经了解,会写的学生看姐姐写过。3、出示竖式告诉学生这就是"15÷5"的除法竖式。F全部学生均能指出竖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但对被除数15下面的“15”表示不理解。J4、摆一摆:提供15根小棒,要求5根一组,问你能摆几组?期望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商和除数的乘积”部分。但操作后,仍有学生对用“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乘积”不甚理解。他们认为要分的数是被除数15,分完的也是15,数字的相同,部分学生对从被除数15中再减去15存在着理解困难。据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所知甚少,除法竖式中被除数下面的部分,即“商和除数的乘积”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自我思考:怎么突破这一难点呢?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情景引入一一提出问题一一解决问题-实践运用,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难度可言。教学除法竖式,也可采用让学生尝试写写除法竖式,结合动手操作理解除法的竖式各部分含义,从对学生的初步了解中可以肯定的是,因被除数15和分出的15数字相同,被除数“15”和分完的“15”在孩子的眼中有着相同的含义,学生无法避免会出现不理解的现象。也许在老师一次又一次强化讲解中,学生可以记住这一事实,但实际存在的不理解我们怎么应对呢?再研文本:再次钻研教材中,我把例1、例2结合起来,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启发了我,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中,学生能非常清楚的感知到“20”即分出去的数,也就是“除数和商的乘积”,“余数”即不能继续分的数。二次思考:学生对整除的除法竖式中“除数和商的乘积”可能存在不甚理解的现象,但学生可从有余数除法竖式中,教学中结合动手操作,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也就是“除数和商的乘积”,得到“余数”。教学中就可反其道而行之,先教学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和写法,再借助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和意义,突破整除除法竖式中遇到的困难。据此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掌握有余数除法算式和竖式的读写以及竖式每一步的意义。3、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余数”的认识和理解。4、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余数的含义及除法竖式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教学程序:一、 &nbsP;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把例1、例2的图片蕴含的内容相融合,只出示例1图:光明小学三(1)班的孩子准备开联欢会了。1、 你从图上能发现什么信息?搬15盆花布置教室。2、提出问题:由你来摆放这些花,你想用几盆花摆一组呢?问题的开放性、答案的自由性,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和兴趣。2盆、3盆、4盆、5盆放一组均可。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用几盆花摆放一组的想法很多,且能自然表述出自己摆放的方式。二、 操作实践中认识余数,形成算式。1、用你手中的圆片代替花盆,摆一摆。2盆一组,可以摆7组,还剩1盆;3盆一组,可以摆5组,刚好摆完;4盆一组,可以摆3组,还剩3盆;5盆一组,可以摆3组;6盆一组,可以摆2组,还剩3盆;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出摆的结果,有的可以刚好摆完,有的还有剩余。自然引出余数。不同的摆放形式,使得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状态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2、 学习“余数”。问:为什么有的刚好摆完?有的还有剩余呢?剩下的不够摆一组。3、 写算式:你能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结果吗?从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很多学生写出这样的形式=15÷2=7余1。4、 分类并整理算式,规范除法算式的读写。学生自然将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分成两类,为下面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做好铺垫。同时规范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三、 竖式教学,探究意义。1、 想一想,除法竖式怎么写?指几生说一说。通过课前对学生的初步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不清楚,让他们尝试着说一说,再出示规范的除法竖式,可在直观演示中加深他们对除法竖式的认识。2、 提取有余数除法算式,并出示其竖式,探究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以15÷2=7(组)1(盆)为例。(1)提问:你能指出除法竖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吗?r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看着有余数除法算式,绝大部分学生能清楚表述出:15是被除数,2是除数,7是商,1是余数。(2)仔细的看一看,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r经过上一环节,学生能清楚的看出,竖式和横式除了共有各部分名称和写法不同外,竖式中多了一个数,即14o14表示什么意义呢?(3)研究竖式中被除数下面的数的意义。F大部分学生能明确的指出,14就是2盆一组,从15盆花中分出的数。至此,难点虽然有所突破,但目标还未完全达成。(4)再次观察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分掉的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有生指出:15减去14就得到余数I0也有生发现:14实际是7和2的乘积。然后通过同桌中的交流加深有余数除法竖式的认识和理解。(5)如果没有圆片,你怎么试商?学生脱口而出说想乘法口诀二七十四。为什么这么想?因为14比被除数15小。继续追问:为什么不想“二六十二”?生说:商6的话,还剩下3盆没摆,2盆一组,还可以再摆一组。小结在:试商时,我们想乘法口诀,试的商和除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3、 探究整除的除法竖式的意义。提取45÷3=5(组)(1)你能写出这个除法竖式吗?怎么写?1经过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写出15÷5=3的除法竖式。(2)探究整除除法竖式的意义。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各部分表示什么?经过有余数除法竖式的研究,学生不仅能顺利指出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对于被除数15下面的那个15,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是分出的15个,也是除数5和商3的乘积。(3)没有圆片,怎么想出商5?r学生几乎都能说出:想口诀“三五十五”。4、 小结。四、 实践运用。1、 基本练习:出示"做一做”中的题目,巩固所学的竖式书写,强化学生对除数竖式意义的理解。2、 解决简单除法问题。出示:r教学情景的创设更加完整丰满,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更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性。3、 比一比:要求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的各一个。)r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再一次发挥,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自己的除法竖式。写算式的过程中,实际也是有余数的除法和整除的除法进一步思考的过程。4、提高=24÷()二()24÷()-()()r开放题的设计,全员参与中,做到了“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还很好的总结了本节课,学生在填写答案的过程中,很自然的要思考余数、除数之间的关系,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探讨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学中虽然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学,但教材却赋予它新的内涵,学生虽然在生活中“余数”有一些感性的认知和体验,但却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用数学方式思考的过程。教学中在突出意义的理解,也不能放松指导除法计算的基础知识一一试商。开放的数学问题。经过多次文本的研讨和课前对学生简单的调查了解,更清楚的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注重观察、操作活动。接下来的操作环节,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后,自然引出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教学。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重视在比较、观察中发现问题间的本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它不可能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老师直接出示的有余数除法竖式模型,如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知?教学中通过摆圆片的过程、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顺利击破难点,为学生理解整除的除法竖式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开放性、发展性的练习设计。比一比的练习活动,即照顾的全体学生学习的个性学习需求,又使学习内容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学生自写有余数和整除的除法算式各一道,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学生出的一道题,就需要判断是否符合“有没有余数”这一条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了多种符合条件的除法算色,在竖式计算中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凸现了教学重难点。最后出示的“24÷()=()24÷()=()()”题目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答案的不唯一,能更加促使学生自我探索的需求。设计理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分析: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植树节、儿童节等,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揭示出将要认识的时间单位。接着教材通过例1给学生呈现了一张年历,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年历,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沟通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另外教材还特别安排“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每月的天数。教材例2给学生分别出示了2004年2月和2005年2月两长月历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天数是不同的,这样引出平年和闰年的知识,然后再利用“做一做”中呈现的1993年至2004年的二月份月历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明闰年的判断方法。学情分析: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在理解这些较大时间单位是有一定困难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全年的天数。2 .通过年历卡自主探索,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二月份的特殊性。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发展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判断方法。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2-3张年历卡片(10中不同的年份),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设情境导入新课1.你知道自己出生的日子吗?2 .这里有哪几个时间单位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年月日3 .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在学生回答中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说出自己出生的日子(如1999年5月18日)。学生回答:年、月、日学生口答。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作为引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就在身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二、利用年历表进行探索研究1 .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关内容)2 .独立观察你手中的年历卡,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观察后完成下表。(课件出示表一)3 .反馈。大家通过仔细观察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习惯上我们把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课件出示)2、 一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反馈:大家都会用脑记,你听说过“拳头记法”吗?书上介绍了“拳头记法”。打开课本48页,自己先学一学,同桌说一说。(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投影出示“拳头记法”)还可以编成歌谣帮助记忆:(课件出示歌谣)歌谣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4 .二月份的天数究竟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呢?师演示万年历师演示不同年份的2月份天数,学生观察。&Hbsp;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师:2月份是28天的年份叫平年,2月份是29天的年份叫闰年。5 .那么年和日有关系呢?(一年有多少天?)同桌合作,算一算,一年有多少天?(平年有几天?闰年一年有几天?)说说:你们准备怎么合作?你又是怎么算的?反馈:6 .那么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呢?下面是一张1993年到2004年各年二月份的天数统计表。请参阅课本49页同桌合作完成下表。(见表二)完成后思考:这里有什么规律?怎样知道某个年份是不是闰年?反馈:师生归纳: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7 .小知识;4年当中为什么要有一个闰年呢?屏幕显示,一边放地球饶太阳转的投影一边说,我们居住的地求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多6小时,我们把一年定位365天,叫做平年,这样过了4年就少算了约1天(24小时),把这一天加在二月份,这一年就有366天。8 .练习:下面年份是闰年的划。184019001949199720009 .议论为什么1900年不是闰年?屏幕显示:因为在设置闰年时,是把5小时48分46秒当作6小时来算的,这样长年类月下来也要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整百年一般不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科学家是用“缺了补,多了减”的方法来调整的。所以,我们说,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10 .练习:下面年份是闰年的划“”17001844189019921993200021002196220022202240230011 .回顾整理小结完成板书,并出示完整歌谣: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二月只有二十八。平年三百六十五,闰年再把一日加。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年历表,并完成表格。(见表一)学生反馈学习成果。学生自学书本48页,然后同桌说说“拳头记法”。全班反馈(观看课件出示“拳头记法”。)学习歌谣记法观察万年历,找出2月份的天数有什么规律?学生说出2月份有28天或29天的。学习2月份是28天的年份叫平年,2月份是29天的年份叫闰年。同桌合作计算得出平年、闰年全年分别有多少天?并准备好汇报。参阅课本49页同桌合作完成1993年到2004年各年二月份的天数统计表(见表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思考:怎样判断平年、闰年?学生汇报。与教师一起归纳。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大屏幕,了解为什么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才是闰年。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大屏幕,了解为什么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跟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更好的把握教学起点。通过看书自学记忆大小月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自学能力也得到培养。通过观察万年历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合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计算过程是否简便,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合作培养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闰年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闰年?这些问题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问题。同时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练习巩固判断哪些年份是闰年的方法。巩固闰年判断的方法。查漏补缺,巩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三、练习延伸1、填空:(1) 一年有()个大月,()个小月。(2)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天(3)5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4)8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5)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我国将在年举办奥运会,这一年是的2月份有天,我们称它为年。2、判断(1)4月、6月、9月、11月是小月,每月30天。()(2)凡单数的月都是大月。()(3)二月份只有28天。()(4)7月1日是党的生日,它的前一天是6月30日。()(5) 1800年的2月有29天。()3、冬冬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认真思考后口答。判断并说理。思考后说出原因。练习使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同时也可让教师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板书设计:年月日一年12个月365天(1、3、5、7、8、10、12)叫大月31天(4、6、9、12)叫小月30天1996年(闰年)2月29天(全年有366天)1997年(平年)2月28天(全年有365天)表一:我发现:1、一年有个月2、天数是31天的月份有,天数是30天的月份3、二月份是天或&nbsP;天。4、我还发现表二:1993-2004年二月天数统计表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三)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探究新知师:同学们,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帮教师算一算下面的算式好吗?(请学生举手上台回答)(1)12+25(2)500+300(3)25+12(4)300+500师:同学们,你们从式1和式2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回答:式1和式2中的两个因数是一样的,只是因数的位置对换了。)师:同学们真聪明,都把规律找到来了。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加法交换律.那么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如果用a和b表示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那么可以得出:a+b=b+a)带读一遍。二、强化练习,形成技能师:同学们,下面我来考一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掌握了!(请同学举手上台回答)(1)18+25=()+18(2)560+375=375+()三、拓展延伸小黑板题目:假如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有89人,二年级的学生有96人,一年级的学生有104人,请问3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学生读题后,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方法1:89+96+104方法2:89+96+104=185+104=89+(96+104)二289(人)=89+200=289(八)师加以引导:在多位数加法竖式计算中,已经学过一种简便算法,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和另一个数相加.启发学生说出:(1)第一种解法是先把三年级、二年级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一年级的人数,也就是先把89和96相加,再加上104;第二种解法是先把二年级、一年级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三年级的人数,也就是先把96和104相加,再和89相加。(2)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计算结果相同。(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通过比较明确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写成:(89+96)+104=89+(96+104)师:同学们,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加法结合律。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二个内容,那么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呢?(板书:加法结合律: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可以得出(a+b)+c=a+(b+c)带读一遍。师:在加法中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同学们,你们说:480+325+75这道题怎么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请学生上台回答)师:这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因为375和25相加能得出400,再算480+400比较简便。同学们,现在老师再来考一考你们,看你们都掌握了没有,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算出的同学请举手。板书题目:(1)91+89+11(2)85+41+15+59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新内容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们都掌握好了吗?今天的作业是课本第48页,第2题自选4道小题;第4题。预习下节果内容。教学内容:第六册第一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辨认生活中遇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养成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具准备:1、三角尺、直尺。2、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学具准备:1、三角尺、直尺。2、长方形、正方形纸各若干张教学过程:一、导入:1、举起三角尺:看看这块三角板有几条线段围成?有几只角?角有什么特征?2、手握住直角部位,想想这个直角有什么用?(画直角,验证直角。)3、验证:书本封面的其中一只角,验证一下是否是直角?同桌互说。二、新课: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各一个,独立思考你最想研究什么?2、相互说说:最想对长方形、正方形研究什么?3、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余补充。让尽可能多的小组发表观点(边的特征角的特征)4、师生讨论: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长方形边的特征:四条边,对边相等。(用什么方法验证?人人动手参与,量,折进一步理解“对边”。)正方形边的特征:四条边都相等。(人人参与验证,量折,防止跟长方形对折翻开换个角度,对折翻开类同,还应长方形的一条短边与邻近的一条长边重合沿对角线折有说服力。)思考:沿对角线折“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多出一部分,为什么?)弓I:长方形边有长短,长一长短f宽长方形中制造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融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四只角,都是直角。小组合作说说:“长方形、正方形”

    注意事项

    本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