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docx
教学内容:教材第9广93页教学目标:1 .明确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2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3.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基本意义2、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3、学习分数的重要性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圆形纸片。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开始写数学周记了,今天老师带来了,小明写的一篇周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中秋节中秋节,我们一家四口人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有8个月饼我们平均每人分几个月饼呢?(2个)其中有一个水果馅的月饼我和哥哥都想吃,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半个该怎么写呢?【设计意图:以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同时注意到以情激趣,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交流:说说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同学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月饼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1、认识1/2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多少?(一半)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月饼的1/2。(板书:1/2)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生读)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指另一块)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也是1/2)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分饼的过程说完整?(刚开始学生说不完整,老师不急于下结论,多让几个学生说。最后概括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出示这句话。)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平均)课件灵活展示:、讨论平均分。说说为什么重要?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圆(也可让学生各自拿出圆片演示)。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1/2表示?(不能)可见这里能不能漏掉“平均分”三个字?(全班同学自由读表示1/2意思的这句话,要求重要字词重读。)2、折1/2学生用圆形纸片折1/23、判断:下面图形的上色部分,哪些能用1/2表示。4、认识1/4回顾周记:小明和哥哥分一个水果馅月饼,分完之后又想到了爸爸妈妈也能吃到这个水果馅的月饼,那应该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几份呢?(4份)那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几分之一。(1/4)5、想一想:如何折出一个圆形的1/4?并上色。(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小组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或贴在黑板上),说一说各自的折法。6、学生自由创造更多的几分之一小结:像1/2、1/4、1/5、1/8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较大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整理,涂一涂与折一折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这一部分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达到学以致用。】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高兴吗?【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你都学到了什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分数与我们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体会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和主要内容:本片提供了一个学生在户外野餐、游戏的情景图,图中的许多素材可用分数表示。本片既可以作为分数的引入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描述图中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事实,引出分数的概念;也可以在学生了解了分数的意义以后,通过让学生用分数描述图意,来巩固分数的认识。教学建议:1 .出示本片,让学生描述图上的情景。2 .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哪些东西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怎样用一个数来表示,引出分数的概念(如,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等)O3.等学生了解了分数的意义以后,可再出示本片,让学生用分数对图中的其他素材进行描述,巩固分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O米。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教学过程:一、认识千米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生:想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二100o米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练习二第二题(2)补充题(略)四、全课总结:一、教材说明:1、教材简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现代小学数学第五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能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且已经掌握了有关边和角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相关几何知识做准备。本节教材的编排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形成认知为主要意图。我认为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不能只满足于直观的感性认识,而应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形象思维有效的过渡到抽象思维,以形成对空间观念及相关知识的构建。2、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在学生间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学习、探究中渗透真知缘于实践,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关系。(2)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认知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自主参与探究,构建新知的能力。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及其分析、归纳过程。二、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创设实验情景,并利用自制的实验报告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探究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利用分组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实验操作、分析、交流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他们初步掌握自主参与探究,构建新知的学习方法。学具准备:实验报告(自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大小任意),三角板。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做准备:1、学生完成第73页的讨论和实践活动,对图形进行分类。2、学生汇报分类结果。学生汇报后教师顺势引出课题,同时指出本节课的实验目的。这样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和参与实验的强烈愿望。(二)动手实验,探求新知:“教学不仅是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经历、体验,去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变头脑的学习为全身的学习。”(弗赖登塔尔)新课程标准中将数学学习描述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的活动。基于此及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对教材新知学习部分进行了变革,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从而增加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探讨、交流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共同探究来形成对新知的认识。具体设计如下:1、引导学生完成对长方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1)及相关实验步骤(实验报告附后),通过对边及邻边相折,数边和角,量角等方法完成实验中探究长方形特征的部分。学生完成实验后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实验完成情况,以形成共同认识。然后以23组为代表进行实验汇报。汇报时一人讲解实验过程及相关结论,一人协同演示各种实验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演示边的特征)o在汇报交流形成共识后,学生在各自的实验报告中填写相关结论并由学生代表上黑板填写相关表格(表格附后)。然后就势将认知转化为应用,由学生指出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到此,对长方形特征的实验认知过程初步完成,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这样设计主要是我考虑到学生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特点,在开始进行实验探究时,很难准确的找到实验方法。因此,我为他们设计了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去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对各种实验方法的设计是因为我注意到长方形和正方形主要是用边和角的知识解决其形体的特征,而通过完成这些实验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在交流中,通过一人汇报说明,一人演示实验的协作过程,使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形成认知时,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表格,使他们初步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2、学生设计并完成对正方形的实验探究有了前一阶段的实验经验,在对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我就没有为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而是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先自己拟订步骤,待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后,再填写实验步骤,并据此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有需要,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汇报交流时先讲解确定实验步骤的依据,再采用与前一阶段相同的方法进行讲解与演示,教师则应引导学生着重演示说明得出“正方形四边相等”这一特征的实验过程。汇报时通过各组间实验过程与结论的相互比较,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再根据交流形成的结论由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相关部分并板书填表。并以此及前一步骤得到的结论共同作为对实验目的(1)的回应。以上设计是因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事实证明,学生很好地制订出了相关实验步骤并成功的完成了实验。先制订步骤再成功完成实验,学生渴望被认同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有了很大的成就感。经过以上环节,学生对自主参与学习,主动构建新知这一学习方法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3、分析、探究,形成认知有了前两个实验部分形成的认知,在第三阶段中设计了长方形、正方形关系的探究内容,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已掌握的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先独立分析、探究完成;再小组内交流认识;而后由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探讨,其间学生通过相互间的质疑与解答,得到对长方形,正方形之间关系的共同认识,形成对实验目的(2)的回答,并由学生板书完成。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既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又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弥补了个人发展的不足之处。全班性的讨论交流,让学生都能有自我展示的舞台。在交流辩论中,学生担负着个人和小组的荣誉,使之有一种责任感;在面对其他同学的质疑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都能得到平时学习中不可能经受的锻炼,从而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同时也更加激发了他们投入数学学习的兴趣。(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这部分中设计了四个判断题,两个口答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评判,然后进行集体评价。判断对错:A、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长方形。()B、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C、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D、正方形也可看作是长方形。()口答题:A、要知道长方形各条边的长度最少需要量几次?B、要知道正方形各条边的长度最少需要量几次?学生完成4道判断题,就能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深化了对新知的认识;两道口答题的完成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先小组评判,再集体评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先有一个相对小的空间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也不会对他的学习积极性有大的影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小组学习中互相帮助的作用。(四)总结认识,形成新知: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以学生发布自己的学习成果为主,并在全班的交流中形成对新知的构建。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来完整的展示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成果,使学生都能有获得最终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经过学习,使学生有了对通过类似科学实验的方法来获取新知的切身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意识,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几分之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4页例4、例5及练习二十三的第4、5、7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3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点、难点:1 .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2 .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准备正方形纸和圆形纸若干张。课堂流程:一、创设情景、丰富感知同学们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听说咱们三(3)班的同学个个都很聪明,而且回答问题也很积极。1 .投影出示一张正方形纸2 .观察讨论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生: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1份涂了颜色。师: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生: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要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生: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只有一份涂了颜色,所以涂色部分是它的四分之一。师:你说的真好!3.出示课题师:你们认识四分之一吗?生:认识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师: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1张画有正方形的纸,而且已经将它平均分成了4份,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把你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涂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实际操作。师:好,我们请几位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指名3位同学)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老师有小礼物送给你。师问:你涂了几份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师随机板书:为什么用这个分数来表示呢(或者说一说你的理由)没有涂颜色的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呢?(说出理由)一师:这些正方形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师:谁能说一说四分之二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三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四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师:四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几与四分之一只是所取的份数不同。2 .认识十分之几投影出示1分米的彩色纸条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把1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了10份。师: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是1份呢?那么5份用哪个份数来表示呢?7份呢?(师随机板书)3 .几分之几师: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圆形纸任意折一折,选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然后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学生实际操作。师: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师:你能任意说一个分数吗?(小组内说一说)4 .认识各部分名称师: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们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大家先猜一猜。学生大胆猜测,汇报。请大家从课本94页寻找答案吧!师板书师:分数中间的小横线叫什么?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什么?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什么?师: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的分数就是这个数的分母,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子。三:实践应用1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95页做一做的第1题。2 .完成课本97页的第4题3 .完成课本97页的第5题4 .完成课本97页的第7题四:总结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愿意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你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谢谢大家!教材分析:本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材呈现的是四名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场景,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最后还提出:“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做一做”的第1题,是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第2题是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以及任意四边形之间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把握这些图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分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的,也较难掌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采用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2 .通过学生一系列自主性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概括抽象的能力。3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理念:1 .联系生活,展开教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的教学,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 .创设情境,探究规律。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我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如教材例1中的图,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四边形的共同特点,然后再通过学生动手围一围、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思考,使学生对四边形有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从而也进一步认识了两种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3 .小组合作,全体发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一方面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中,各种层次的学生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又如: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他们学会谦让、团结友爱等的情感、态度方面的优点。这样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教学流程: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1 .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师: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2 .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宝宝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课前播放录像,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引入数学知识,感悟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1 .想一想。课件出示图形王国的图片。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了。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2 .找一找。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作上记号。(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请学生上台利用课件将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拖入“四边形的家”。别的同学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立刻陈述,最后达成共识。让学生把认为是四边形的都涂上相同的颜色,同桌互相检查评价。3 .议一议。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互相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四边形的特征,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教师板书。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现在你能说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4 .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创设图形王国这一情境,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态演示的优越性,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三、动手操作,互动交流1.剪四边形。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发现的关于四边形的特征,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我们看一看哪个组剪的四边形最多。学生利用卡纸,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如果学生剪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教师适当加以评论,及时表扬。5 .四边形分类。师:大家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的四边形朋友。下面呢,请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将桌上剪出的四边形分分类,然后互相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内交流结果。请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分类结果,并说一说分类标准。(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手剪一剪四边形,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剪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6 .围四边形。a.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小组汇报,得出结论。b.师:围出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教师下位巡视,及时进行指导。上台展示个别小组的作品,全班进行评析。(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四、延伸拓展,结束新课1 .猜一猜: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认识啊,我们已经和四边形成了好朋友,瞧!他可高兴了,还在为我们在进行表演呢!课件演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任意四边形的演变。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下一次将会变成什么图形?2 .剪一剪:不改变长方形的大小,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它变成另一个四边形。在学生已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以动画形式展示图形演变过程,初步渗透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而剪一剪的练习让学生在有机会展示自己,使他们感受到学无止境。从而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各有发展,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3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评析:“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教师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以“和四边形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找一找、议一议、剪一剪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这节课,教师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多媒体课件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一、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9页一100页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 .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四、教具、学具准备:苹果、桔子、梨。试题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这节课我们来一个吃水果比赛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愿意)谁愿意把你的水果分给你的好朋友吃呢?(我愿意)刘莉同学到讲桌前把自己带来的桔子分给他的两位好朋友吃。边分边说我的桔子有9瓣(10、11瓣),分给王惠2瓣,分给李丹阳3瓣,分完后,他的两位好朋友分别说出我吃了这个桔子的2/9,我吃了这个桔子的39o二、探究新知(一)通过刚才的分桔子、吃桔子活动。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 .小组讨论(教师参加到小组活动中)2 .小组汇报。(1)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了这样一些数学信息:王惠吃了一个桔子的2/9,李丹阳吃了一个桔子的3/9。提出的数学问题:他俩一共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还剩下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2)我们小组发现的数学信息和他们小组的发现的数学信息一样,但是问题不一样:李丹阳比王惠多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刘莉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3 .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好棒呀!你们会解决吗?学生齐声回答:会!学生1:2/9+3/9=5/9学生2:1-5/9=4/9学生3:3/9-2/9=1/9学生4:1-(2/9+3/9)=4/94 .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1:刚才我做2/9+3/9时是这样想的:2/9是2个1/9,3/9是3个1/9,2个1/9加3个1/9等于5/9O学生2:我在算1-5/9时,看到还剩下4瓣桔子,就觉得等于4/9o师:好!你是通过观察得出的结果。很好!学生: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想法。师:说说吧!学生:1是那个桔子,桔子有9瓣,所以1就是9/9,9个1/9减5个1/9=4/9O师:你说的太棒了!学生3:3个1/9减2个1/9等于1个1/9是l9o学生学老师我算1-(2/9+3/9)=4/9时,先算2/9加3/9等于5/9,再算1减5/9就等于4/9了。(二)以小组为单位分苹果、梨或桔子吃比赛。(把你小组在吃水果比赛中,发现的信息记录在本子上,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1 .分水果吃活动。2.交流汇报组1:我们小组通过分梨吃活动,发现的数学信息是同学吃了梨的2/8,同学吃了梨的3/8,同学吃了梨的l80提出的问题有:(1)他们三人一共吃了几分之几?并且是这样解决的:2/8+3/8+1/8=6/8(2)还剩几分之几?1-6/8=2/8生1:我认为第二个问题还可以这样解决:1-2/8-3/8-1/8=2/8生2:还可以这样解决:1-(2/8+3/8+1/8)=2/8师:刚才你们交流的真实棒极了!&nbsP;组2:我们小组分的是苹果吃。同学吃了苹果的1/6,同学吃了苹果的2/6,同学也吃了苹果的2/6,他们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没有吃?并且是这样解决的:1/6+2/6+2/6=5/6l-56=l6o组3:我们小组还是分桔子吃。桔子有10瓣,每人分的这个桔子的2/10,我们5人一共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是这样解决的:2/10+2/10+2/10+2/10+2/10=1生1:我认为还可以这样解决:2/10X5=l师:太棒了!你还能用分数乘法来解决。分数乘法到五年级才学到。组3:三个同学各吃了2/10,还剩几分之几?是这样解决的:1-2/10-2/10-2/10=4/10生2:1-(2/10+2/10+2/10)=4/10生3:1-(2/10X3)=4/10(三)小结:同学们在快乐分吃水果活动中,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学的好棒呀!老师也特别的高兴!三、拓展应用1 .出示口算卡:2/4=1/4=2/7+5/7=4/8+1/8=1/3+2/3=4/6-3/6=5/9-3/9=1-4/7=6/7-3/7=2 .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3 .思考:(1)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2)把其中一段绳子再对折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四、总结1 .这节课你学的快乐吗?有什么收获?2 .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齐读)。同学非常聪明,通过分、吃水果活动,你们自己探究出了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你们表现的太棒了!教学目的1 .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分析解答此种应用题,并且进一步巩固含有三个己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2 .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 .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分析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正确找到中间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两步应用题(二),每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教学过程O铺垫孕伏.准备题:商店有红气球8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学生读题后互相分析,独立解答.)解题思路:根据“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知道以红气球的个数为标准,花气球的个数有3个红气球那么多,所以求花气球多少个用乘法计算8X3=24(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 .教师描述情景.10月1日是国庆节,商店用三种颜色的气球装点购物大厅,有黄色、红色、花色的.其中黄色的气球有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2 .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1)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多少个?(例2)(2)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三种气球一共多少个?(此题以后再研究)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1.学习例2.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方法1: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红气球有179=8(个),再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可以求出花气球有8X3=24(个).方法2:要想求花气球多少个,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必须知道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179=8(个),再求花气球的个数:8X3=24(个).(4)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演示课件:两步应用题(二)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使学生明确:要想求花气球有多少个,必须知道它和谁有关系,结合第三个已知条件,知道了花气球的个数和红气球有直接关系,但红气球的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结合题目第二个已知条件又知道红气球和黄气球有直接关系,而黄气球的个数是已知的,所以第一步先求出红气球的个数,那么花气球的个数也就随之解答出来了.即:8X3=24(个).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教师板书课题)(5)小组分别说一说解题思路.改编例题,求异拓展(即教科书第78页的想一想).1.改编例题,合作解答.(1)把例2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花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该怎样解答?(2)把例2的第三个己知条件改成“花气球有48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多少倍”该怎样解答?(分组讨论:要求最后问题,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第(1)题的解题思路:要想求花气球多少个,根据“花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就必须知道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179=8(个),再求花气球的个数:8+5=13(个).第(2)题的解题过程:要想求花气球是红气球的多少倍,必须知道花气球多少个,红气球多少个,题中已知花气球48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已知条件就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179=8(个),再求花气球是红气球的多少倍:48÷8=6.2.比较归纳,揭示规律.(1)师问:今天学习的三道应用题从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你认为解答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都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第一个和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第一步都用减法计算先求出红气球的个数,再根据第三个已知条件求出问题.解答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谁是中间量,分清另两个量与中间量的数量关系,采用正确的解答方法解答.)(2)教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解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基本题:教科书第78页“做一做”的题目.(1)小青家养鸭14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5倍,养的鹅比鸡少45只.小青家养鹅多少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