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docx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出版的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1 .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2 .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3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教学过程: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1) 一半是多少:(1)全班同学的一半(2) 一组同学的一半(3) 一个圆的一半2 .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3 .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4 .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1 .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2 .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3 .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4 .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1 .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2 .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4 .故事: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5 .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T,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四、练习运用(略)反思: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1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2 .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教材分析:本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材呈现的是四名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场景,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最后还提出:“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做一做”的第1题,是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第2题是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以及任意四边形之间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把握这些图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分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的,也较难掌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采用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2 .通过学生一系列自主性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概括抽象的能力。3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理念:1 .联系生活,展开教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的教学,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 .创设情境,探究规律。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我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如教材例1中的图,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四边形的共同特点,然后再通过学生动手围一围、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思考,使学生对四边形有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从而也进一步认识了两种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3 .小组合作,全体发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一方面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中,各种层次的学生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又如: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他们学会谦让、团结友爱等的情感、态度方面的优点。这样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教学流程: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1 .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师: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2 .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宝宝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课前播放录像,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引入数学知识,感悟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1 .想一想。课件出示图形王国的图片。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To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2 .找一找。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作上记号。(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请学生上台利用课件将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拖入“四边形的家”。别的同学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立刻陈述,最后达成共识。让学生把认为是四边形的都涂上相同的颜色,同桌互相检查评价。3 .议一议。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互相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四边形的特征,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教师板书。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现在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4 .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创设图形王国这一情境,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态演示的优越性,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三、动手操作,互动交流1 .剪四边形。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发现的关于四边形的特征,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我们看一看哪个组剪的四边形最多。学生分页代码利用卡纸,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如果学生剪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教师适当加以评论,及时表扬。2 .四边形分类。师:大家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的四边形朋友。下面呢,请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将桌上剪出的四边形分分类,然后互相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内交流结果。请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分类结果,并说一说分类标准。(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手剪一剪四边形,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剪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3 .围四边形。a.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小组汇报,得出结论。b.师:围出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教师下位巡视,及时进行指导。上台展示个别小组的作品,全班进行评析。1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四、延伸拓展,结束新课1 .猜一猜: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认识啊,我们已经和四边形成了好朋友,瞧!他可高兴了,还在为我们在进行表演呢!课件演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任意四边形的演变。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下一次将会变成什么图形?2 .剪一剪:不改变长方形的大小,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它变成另一个四边形。(在学生已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以动画形式展示图形演变过程,初步渗透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而剪一剪的练习让学生在有机会展示自己,使他们感受到学无止境。从而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各有发展,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3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评析:“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教师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以“和四边形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找一找、议一议、剪一剪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这节课,教师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多媒体课件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学内容:PloPll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2、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一、复习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二、新授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2、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3、将答案完成在书上。4、完成试一试第12题。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三、练习。完成PII13题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交流算法。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四、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自己学得怎样?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交流算法。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学生互评,自评。板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二、教学目标:1 .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2 .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3 .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四、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五、教学过程:(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1 .认识四边形。(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2 .判断四边形。(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二)寻找四边形1 .找生活中的四边形。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2 .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四)四边形分类1 .指导分法。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练习纸: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2 .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友情提示:1 .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2 .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3 .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4 .推荐一名同学发言。3 .反馈、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4 .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实物投影展示,讲评。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六)拼四边形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信封里的四边形:交流、展示。还有不同拼法吗?(七)课堂总结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六.板书:认识四边形比J=t.里四条直的边,四个角。七、课后反思:整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的,学生对分、画、拼四边形都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四边形的分类”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理想,学生能直观的进行分类,但用语言表达分类的标准比较困难,在几次的教学中,学生都说的不理想,我想请教各位同仁,有没有好的建议,希望大家能一起来探讨。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1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在教室中摆放大图形,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来,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描一描、测一测等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周长的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话,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学重、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教具准备:各类图形卡纸及练习纸。教学过程:(上课前已在教室中间摆放了一个图形。)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T:今天小朋友们是不是感到特别奇怪,老师在咱们教室中间围了一个大大的图形,请你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学生从外形上来说,直线曲线上来说,从对称性上来说。)T:观察得真仔细,小朋友们以后观察任何东西都要像今天这样仔细。好啊,那咱们观察过了,老师接下去就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走一走了。(教师示范:请一位小朋友仿照老师的走法,从一点出发,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请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学生走)T:走得棒不棒?(棒!)你们观察得更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刚才这位小朋友他是沿着这个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边线或轮廓)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图形的边线或者说是轮廓叫作“周长”(板书:图形的周长)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一)教学周长T: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学生交流。)教师演示:我们从任一点出发,绕着它的边线走了一周,又回到这一点,那么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1)教师出示若干平面图形O贴在黑板上,请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来比划一下它的周长;(2)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你能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吗?(我们还发现了物体表面的周长,板书:物体表面的)T:我们发现了不光图形有它的周长,物体表面也有它的周长。(3)印一印,描一描:利用你桌上的物体,选取它的一个面,用印一印的方法,描出这表面的图形的周长。(印当中来发现不封闭图形;老师也准备了两个图形,请你来描一描它们的周长:这什么这个不描呢?)(我们从一点出发,绕着图形的边线走,不能回到这一点,这个图形叫不封闭的图形,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所以在数学上我们可用一句更加简洁的话来概括: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请你判断下面哪些图形能计算周长(能,请坐好,不能,请举手。)(二)探求周长的方法T:认识了周长,下面请你想想办法来求求周长吧。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四人小组了。小组活动:老师把黑板上展示的基本平面图形放入每个小组的信封里,请各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求周长的方法交流:说说看,你们小组是怎样来求的?(测量、绳子围、对称性)小结:我们刚才在求周长方法时,发现一个图形比较平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比较弯曲就可以用绳子来量,还发现对称的图形只要求一半就行了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有几厘米,怎么办?(2)我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谁的周长大?(3) T:那你能这些方法来求一下刚才印下来的物体表面图形的周长吗?(引到地上的教室中的大图形,以他们在上课时找到的特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求周长了。)X(4)小明的书桌面是一个长120厘米,宽5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在它的二个角上分别裁去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问你图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图)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T:通过咱们一节课的共同学习,你收获了什么?COPyright?2006-2022新教案网版权所有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12吨的认识。教学目标:1 .知道1吨=100O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2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3 .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O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教学过程:(一)引入:1 .创设情境: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是什么呀?(限重1吨)师:“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师:你对“吨”有什么了解?2 .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二)新授:1 .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40千克的水?(3)学生排队尝试(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O千克,也就是1吨。(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千克?(板书1吨二100O千克)(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2 .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千克,()个同学就有IoOO千克重,也就是1吨。(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3 .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都是1吨,你能用吨来说一句话吗?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IoOO千克,也就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O千克,也就是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IoOO千克,就是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课件出示:蓝鲸大象大型机床万吨货轮一车皮的煤一大堆木材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一般用吨来作单位名称。4 .在具体情景中进行单位化聚(注意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1)常见的拖拉机载重2吨,也就是()千克。(2) T是“吨”的国际单位制符号。有段路路口有一个限载重5T的标志,这个路口最多能让一辆载重()千克的车通过。(3)当年曹冲称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吨。(4)(课件出示地磅、车辆衡图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现在可以用地磅、车辆衡直接称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再也不用向曹冲当年那么麻烦了。(三)解决问题1.我们一共学了几个质量单位?他们分别怎样使用?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 一块橡皮重约10()(2) 1头猪重约120()(3) 1袋水泥重约50(),1拖拉机水泥约重2()(4)中国举重运动员张国政在雅典奥运会上将160()的杠铃举过了头顶。2 .课件出示情境图:“还记得熊老弟、牛大哥、小鹿和小马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想过桥的事吗?他们能同时过桥吗?怎么过桥?”3 .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4 .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大约多少天就能节约1吨水?5 .节水教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出示图片。倡导学生“节约用水。”(四)课堂作业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幻灯片,每一课分析,数学教材,教案内容分析,小学教学设计网免费下载!点击下载此文件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课堂教学中,若我们把计算教学的目标仅局限于计算本身,计算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培养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技能的层面,那显然是不够的。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义务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教学(全册60课时,计算内容占27课时)。面对这么多的计算课时,我们怎么上?案例呈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走进文本: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这样情景图:从编写意图看,教材提供“班级开联欢会,布置会场需要摆花”的现实生活题材,旨在通过例1的图片,从“没有剩余的摆花活动中”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的意义,再通过摆花盆的操作活动,抽象出整除的除法竖式意义及写法,使学生体会到在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再通过例2的图片,从“有剩余的摆花活动中”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了解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对除法竖式知道多少了?为了使了解的情况更具有代表性,课前分别从两班找来优、良、中学生各两名进行初步了解。1、你会算吗?15÷5=()r全部答对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一名优生能写出除法竖式,其余11名均不能。经了解,会写的学生看姐姐写过。3、出示竖式告诉学生这就是T5÷5"的除法竖式。全部学生均能指出竖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但对被除数15下面的“15”表示不理解。4、摆一摆:提供15根小棒,要求5根一组,问你能摆几组?r期望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商和除数的乘积”部分。但操作后,仍有学生对用“被除数一除数和商的乘积”不甚理解。他们认为要分的数是被除数15,分完的也是15,数字的相同,部分学生对从被除数15中再减去15存在着理解困难。据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所知甚少,除法竖式中被除数下面的部分,即“商和除数的乘积”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自我思考:怎么突破这一难点呢?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情景引入一一提出问题一一解决问题一实践运用,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难度可言。教学除法竖式,也可采用让学生尝试写写除法竖式,结合动手操作理解除法的竖式各部分含义,从对学生的初步了解中可以肯定的是,因被除数15和分出的15数字相同,被除数“15”和分完的“15”在孩子的眼中有着相同的含义,学生无法避免会出现不理解的现象。也许在老师一次又一次强化讲解中,学生可以记住这一事实,但实际存在的不理解我们怎么应对呢?再研文本:再次钻研教材中,我把例1、例2结合起来,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启发了我,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中,学生能非常清楚的感知到“20”即分出去的数,也就是“除数和商的乘积”,“余数”即不能继续分的数。二次思考:学生对整除的除法竖式中“除数和商的乘积”可能存在不甚理解的现象,但学生可从有余数除法竖式中,教学中结合动手操作,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也就是“除数和商的乘积”,得到“余数”。教学中就可反其道而行之,先教学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和写法,再借助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和意义,突破整除除法竖式中遇到的困难。据此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掌握有余数除法算式和竖式的读写以及竖式每一步的意义。3、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余数”的认识和理解。4、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余数的含义及除法竖式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教学程序: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把例1、例2的图片蕴含的内容相融合,只出示例1图:光明小学三(1)班的孩子准备开联欢会了。1、你从图上能发现什么信息?搬15盆花布置教室。2、提出问题:由你来摆放这些花,你想用几盆花摆一组呢?问题的开放性、答案的自由性,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和兴趣。2盆、3盆、4盆、5盆放一组均可。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用几盆花摆放一组的想法很多,且能自然表述出自己摆放的方式。二、 操作实践中认识余数,形成算式。1、 用你手中的圆片代替花盆,摆一摆。2盆一组,可以摆7组,还剩1盆;3盆一组,可以摆5组,刚好摆完;4盆一组,可以摆3组,还剩3盆;5盆一组,可以摆3组;6盆一组,可以摆2组,还剩3盆;r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出摆的结果,有的可以刚好摆完,有的还有剩余。自然引出余数。不同的摆放形式,使得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状态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2、 学习“余数”。问:为什么有的刚好摆完?有的还有剩余呢?F剩下的不够摆一组。3、 写算式:你能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结果吗?从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很多学生写出这样的形式:152=7余1。4、 分类并整理算式,规范除法算式的读写。r学生自然将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分成两类,为下面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做好铺垫。同时规范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三、 竖式教学,探究意义。1、 想一想,除法竖式怎么写?指几生说一说。通过课前对学生的初步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不清楚,让他们尝试着说一说,再出示规范的除法竖式,可在直观演示中加深他们对除法竖式的认识。2、 提取有余数除法算式,并出示其竖式,探究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以15÷2=7(组)1(盆)为例。(1)提问:你能指出除法竖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吗?r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看着有余数除法算式,绝大部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