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教学设计.docx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教学准备:1、教具:磁铁、三袋非四边形纸片、课本、投影仪。2、学具:每人一张点子图,同桌一份非四边形纸片、不干胶纸、八根小棒(4根一样长、2根一样,再各不相等的2根)。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通过摆一、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课前准备:抽奖游戏。(摸图形:抽奖箱里备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直角梯形和一些普通四边形。摸出正方形是一等奖;摸出长方形是二等奖;其它没有奖。)教学过程:一、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四边形。(板书:四边形)二、展开(一)摆一摆1、揭示“四边形”特点(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四边形”。闭眼想象下,四边形会是怎么样的呢?(2)现在睁开眼睛,同桌互相合作,选4根小棒在粘纸上摆出你喜欢的四边形。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3)观察四边形特点。同学们,刚才我们动手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四边形,有我们认识的正方形、长方形,也有我们不认识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4)小结四边形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平面图形。2、学习“正方形”的特点分页代码(1)出示正方形,谁来介绍下,你刚才摆正方形时是怎样挑小棒的呢?(2)为什么要挑一样长的?(3)是不是只要挑4根一样长的小棒就一定能摆出正方形呢?(4)那可能会出现哪种图形?(5)小结: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且有四个直角。3、学习“长方形”的特点(1)出示长方形,谁来介绍下,你刚才摆长方形时是怎样挑小棒的呢?(2)为什么要挑两根一样长,两根一样短的?(3)是不是只要挑两根一样长,两根一样短的小棒就一定能摆出长方形呢?(4)那可能会出现哪种图形?(5)小结:长方形对边相等,且有四个直角。4、整理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四边形的很多知识,谁能帮我们把四边形的知识作一个整理?(二)找一找现在你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四边形吗?为什么?哪些不是四边形?为什么?(三)分一分看来,大家对四边形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现在你能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分类吗?想想可以按照什么分?同桌合作,选择一种分法分分看。教师巡视指导。交流:谁听懂他的这种分法了?(四)画一画1、请你们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你喜欢的四边形。画完后,请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然后相互介绍一下画的四边形。2、各自画、同桌检查、介绍。分页代码3、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的四边形,并作介绍。(五)剪一剪学到这儿,老师发现301班的同学表现真出色,现在轻松下,咱们来玩个“变一变”的游戏,看谁变得快。宣布游戏要求:把一个图形剪一刀,让它变成四边形。听明白了吗?同桌合作,拿出小纸片,挑你最喜欢的图形变变看。学生操作。汇报交流:请把小纸片全部放回袋子,人坐端正,老师要请坐端正、听仔细的同学回答。一个个汇报。三、课堂总结1、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2、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数学中的四边形,其实生活中四边形也是无处不在,课后你可以去试着找一找,和你的同学、家长一起去分享。板书设计: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平面图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于教材第三单元“四边形”的主题图、例1和例2o“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我对教参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摆一摆、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这节课,我基本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分页代码评课: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谈谈以下四方面的认识: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图形的问题了,对图形知识感到有些陌生,在导入时恰当的复习图形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本课通过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三、多样化的教学才是智慧的。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等多种活动,在同桌合作活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四、可以改进之处:1、为了让同学们对四边形的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在操作摆小棒时可以把准备的小棒的长短更明显些,使黑板上呈现的效果会更清楚,同时多收集学生的不同类型的四边形,让素材丰富些。2、在巩固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画一画的活动,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内化。K教学目标X1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2 .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K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生了解乘法意义,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乘法意义”“找规律”等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一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的乘法。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全面说明对“一个因数中间是0乘法”中“0”的处理,在教材原有“试一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题,成为130X5,402×3,307×8o以便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后,能对后2题进行对比交流,进而发现402X3中间是0的那位,因为没有进位,所以这一位写0,积当中就保留了0;而307X8因为进位了,所以积当中的。就不见了。K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U仓山实验小学位于城乡结合处,是一所省级示范学校,教学条件较为良好。学校于2000年9月作为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参与课改,至今已3年。任教班级学生参与课改两年来,对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有所体会、适应。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逐步提高。K课堂实录X(一)讨论OX5=?发现规律1.算一算:3X5=()2X5=()1×5=()2 .找规律:在这一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都是5的乘法。生2:第一个乘数一个比一个小L积一个比一个小5。师:按这样的规律0X5=?全班同学高声齐答:等于0。3 .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说明0X5为什么等于0吗?生1:我知道5个0相加等于0,就是0+0+0+0+0=00师:“0”是不是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呢?咱们再来算几题看看。(师板书:0X3,7X0,1999X0)生1:0X3=。师:为什么?生1:因为3个0相加等于0,0+0+0=O0生2:7X0=0。师:为什么?生2:因为7个O相加等于0。生3:1999X0=0、师:1999可是个大数,它与。相乘也只得0吗?生3:没错,因为1999个0相加,虽然0很多,可是相加后结果还是0。师:从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4: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全班齐读规律一遍)(评析这一阶段引导学生借助“找规律”“乘法意义”这些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并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二)试一试探究算理师:掌握了这一规律,那么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如,130×5,402×3,307X8,你们能独立解决吗?全班学生信心十足地回答:能。师:行,打开课堂练习本试一试,算一算。全体同学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搜集同学们多样化的算法,并请个别同学将解答板书。130X5=650(1) 13×5=65,130×5=650o(2) (3)(4)13013030X5=150,×5×5100X5=500,150+500=650o650650402X3=1206分页代码(1)400X3=1200,(2)4022X3=6,×31200÷6=1206o1206307×8=2456(1)307(2)402(3)7X8=56,×8X3300X8=2400,2405612062400+56=2456o(评析在掌握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练习,尊重每位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倡计算策略的多样化,并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对板书的307X824056307×82456两竖式产生争论,两竖式赞成者各占一半。生1:我赞成第一种写法,因为第二种写法把因数中间的0弄丢了。师:是啊,因数中间的0哪去了?全体同学情绪高昂,议论纷纷。教师建议小组内讨论后统一意见。讨论结束,全班交流,请刚才赞成第一种写法的同学说说讨论后的看法。307×8生:现在我赞成第二种写法。因为,7X8=56,个位写6,向十位进5,0X8=0进5得5,要在十位上写5。所以0才不见了。师:你们赞成这位同学现在的说法吗?生:赞成。(评析针对黑板板书,组织学生比较、讨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并深刻理解了“一个因数中间是0”的不同处理。)(三)练一练一一掌握算法师:打开课本,看看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完成练一练。240×2302×515×325X4204X2320X5150X3250X4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比较每两列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1:前两列的第一个因数只是几个数字交换了位置,第二个因数都一样。生2:一题是因数末尾有0,一题是中间有0。生3:因数末尾有。的乘法,积的末尾也有0。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积的中间不一定有0。生4:后两列下一个算式比上一个算式第一个因数多了个Oo生5:因数多了个0,积也会多个0。生6:注意。不要漏了,多了个0得数会多很多。K教学反思R本课教学为了更全面说明对“一个因数中间是0乘法”中“0”的处理,也为了给学生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及讨论的机会,在教材原有“试一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富有挑战性的一题,从而便于学生比较、讨论,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在教学中也得到一些启发。1 .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适当调整教材,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和讨论机会的情境,这样才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增添浓厚的兴趣。2.充分相信学生学习潜力,教学重、难点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讨论、解决,使课堂充满生机。学生自己探讨过的问题,对其结论才会理解深刻。教学内容:认识吨(1吨有多重)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2、掌握1吨二IoOo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吨=100O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吨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教学过程:一、复习。在上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千克、克两个质量单位,那同学们能告诉我你对这两个质量单位有哪些了解呢?我们还知道了自己的体重,动物园的小象贝贝想让大家猜猜它的体重,同学们能猜出来吗?二、新授。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我们以前学过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如果要计算一头大象有多重,要知道一艘轮船能装多重的货物,用千克和克做单位就会感到不太方便,所以人们又规定了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吨。2、感知吨。(1)请一位体重为25千克的学生,再请一位学生背一背这位学生,感知25千克有多重。(2)想象1吨。一位同学重25千克,多少名同学的体重之和为1吨。(3)想一想1吨与40名25千克重的同学的体重一样吗?3、看一看,算一算。(1)一头水牛重350千克,3头水牛大约1吨重。(2) 一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3) 一袋面粉约重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4)我们每人大约重25千克,40人大约重1吨.(5)吨的国际单位符号是J4、简单的换算。(1)10个100千克是多重呢?10个100千克就是100O千克,也就是1吨。1 吨=IOoo千克lt=1000kg2 千克二100O克Ikg=100Og(2)观察吨、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进率都为1000)(3)我们知道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后,你们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吗?5吨二()千克8000千克二()吨5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如第1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三、巩固练习。1、填一填。6吨二()千克9吨;()千克4000千克=()吨27000千克二()吨2、曹冲称象。第几次12345678质量/千克280220250300230250270350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四、作业。书上第22页的第2题。思路:估计重量一引出1吨概念的必要性一寻找1吨的参照物一确定不同物体重量单位一重量单位间的换算教学目标:1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设计:一、复习完成算除法的练习题一组。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二、情境导入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三、探索新知1、 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2、 指名列式,板书。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3、 组织学生讨论算法。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分页代码可能出现的方法:1、 2X30=6060÷2=302、 6÷2=360÷2=304、 将答案写在书上。5、 完成试一试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三、拓展应用1. 60÷3200÷5240÷8120÷4560÷7900÷3180÷6270÷92. 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80÷2=48你发现了什么3 .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还剩多少页每看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和验算。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验算。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1、出示“送温暖”具体情境华夏小学的同学要捐书给希望小学,想要小朋友们帮帮他们,你们愿不愿意?2、提出问题教师出示问题:“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3、列出算式:576÷64、探讨估算方法(1)、学生独立估算商是多少?(2)、组内讨论估计的过程。5、探究竖式计算方法。(1)学生列出竖式。(2)提出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3)交流反馈(4)教师小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5)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学生理解商“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二、学习验算方法。1、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要检验商是否正确该用什么方法验算?分页代码2、学生独立思考3、同伴交流4、全班汇报,教师归纳小结: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5、尝试解决问题问题(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多少本?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独立计算后集体讨论计算方法。问题(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小组代表汇报,集体解决问题。6、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三、巩固练习1、出示教科书P62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比较分析法做。(3)集体订正。2、摘苹果游戏(1)出示试题,贴上苹果。846÷6156÷4364÷7432÷6389÷9872÷4(2)摘下商是两位数的算式上的苹果(3)算一算,集体练习,指名部分学生板演。四、应用1、出示教科书P62第4题,按如下过程进行思考。(1)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2)找出题中的数学问题。(3)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4)独立完成2、出示教科书P62页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第一课时【知识点】:1、举出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让学生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2、引入由正方体搭建的立体图形,给学生示范书中提供的搭建活动,边操作边讲解。3、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所搭建的立体图形。4、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第二课时【知识点】:1 .示范书中提供的第二个搭建活动。2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 .对学生搭建活动予以指导和肯定,让学生在搭建的过程中学会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4.指导学生多做几次搭建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一、教材依据苏教国标版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第3940页的内容。二、设计思路提到口算,首先刺激我们神经的就是:算法多样化。关于如何处理好算法多样与优化的问题也一直捆绕着我们一线教师,看了沈重予先生关于本单元教材的分析,我似乎有所顿悟。我感觉教材编写的意图首先是倡导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算法的优化,而优化的过程不是他人强加于己的过程,是在逐层的练习与对比中体悟出来的;不是在一节课内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在计算教学的整个单元中的。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计算定位”的问题,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在“体悟”上,希望通过教材与教师所呈现的不同刺激源来引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习惯的碰撞,在不断的对比与反思中“体悟”哪种算法更适合“我”,进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有用性。三、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四、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五、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积分卡。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探索新知(游戏连连看)1、谈话:“老师知道小朋友们很喜欢电脑游戏,我这里也带来了3个,给大家介绍一下:猴岛大冒险、阿达宠物园、什么东东球,想要吗?看到上面的分数了吗?只要你这节课开动脑筋,想办法得到这些积分,你就得到它们了。”出示得分标准:算对一题得1分,回答问题对得2分。谁来读一读它们的积分各是多少?你能提一道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2、学生提问题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1) 44+25=(2) 44+38=(3) 38+25=(4) 44+38+25=(这一题我们以后在解决)师:观察我们所列出的算式,都是什么类型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口算的机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3、探索44+25的算法。师:先独立想一想可以怎样算,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认真听的得1分。父流:(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9+60=69(3)先算44+5=49再算49+20=69(教师适当辅以说明)师: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4、探索44+38的算法。师:这一题会算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算给同桌听。师: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说得好的加一分。5、比较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不同处和相同处。小结:相同的是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的思路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第一题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题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6、练习:38+25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二、巩固深化(积分等你拿)(一)进入阿达宠物园游戏区。1、做“想想做做”第1题。(1)白兔带我们采蘑菇,每个蘑菇上有两道算式,算对了,蘑菇就采到了。(学生独立完成)(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2、做“想想做做”第2题。(1)斑点狗们在比聪明,都说自己最善于发现,其实最善于发现的人是我们的小朋友,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开动脑筋,看看这些算式中藏有什么秘密吧。(2)先算第1组,说说有什么体会。(3)再算第2组,说说有什么计算快的秘密。(4)独立完成3、4组,集体校对答案。(二)进入猴岛大冒险游戏区。分页代码1、做“想想做做”第3题统计表的统计内容改为统计大猴、小猴采集的香蕉、椰子、芒果的个数。(1)指导理解统计表,出示问题:哪种水果采集的数量最多?你能不算直接找到答案吗?有什么好办法?(估计得数几十多)(2)学生独立完成估计过程,指名汇报方法。(3)验证,再次计算,看估计得对不对。(4)统计分析: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2、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估计得数是几十多,独立完成后汇报。3、做“想想做做”第6题。本题改为猴岛活动中心的名称,如:保龄球中心、九宫格中心、九子连珠中心、扑克Pk中心,幸福休息室。师:这是猴岛各个活动中心的分布图以及线路图,能看懂吗?提出问题:(1)从保龄球中心到九子连珠中心可以怎样走?走哪条路最近?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2)大猴从幸福休息室到九宫格中心,小猴从幸福休息室到扑克Pk中心,谁走的路近?先估一估,再算一算。(三)进入什么东东球游戏区。做“想想做做”第4题。前面增加一组几加几的算式:6+7=5+9=8+4=(1)引导学生先口算第一组题。(2)算后交流方法。(3)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三、全课总结1、算一算你的积分卡上一共有多少分?大约能得到哪个游戏?在积分卡后面写上你的电子邮箱,下课后教给老师。算完让个别学生汇报一下自己的得分情况,以及选择趋向。2、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和遗憾。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44+25=6944+38=8438+25=6344+20=6444+30=7464+5=6974+8=8244+5=4944+8=5249+20=6952+30=824+5=94+8=1240+20=6040+30=7060+9=6970+12=82八、教学反思: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例题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子游戏入手,开放式的呈现,激活了学生的旧有知识,学生们从自己的个性化的思维习惯出发,向我们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但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但个别学生也出现的杂乱无序的思考,对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帮其步入正途。我感觉教师教学最关注的应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而非谁的算法好。2、在对比中优化算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本课设计了四次对比,感觉都很好地起到了作用。例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口算思路的共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想想做做第1题的对比引起学生对进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想想做做第2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联系,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了40,得数也多了40”,其实就是加法的变化规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第4题的处理完全是让学生以旧带新,在对比中学习,始学生的计算思路又有了新的拓展。四次对比层层递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算能力。3、结合口算,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想想做做第3题,设计成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填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有效地点拨了估算的方法,发挥了估算的实际效用。想想做做第6题的内涵非常丰富,两个问题的依次出现教师不仅仅要求学生用“估”的方法,同时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哪种更直观、简单哪种就更好。以上是我感觉自己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当然也有许多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思考的地方,比如第4题到底什么时候呈现好?为什么算“44+38”很多孩子都喜欢用“44+40-2”的方法?积分评价的方式是否能真正起到过程监控的作用等等,这一切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口照市实验学校陈萌教学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教学教具:软尺、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圆形、月牙形、五角星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教学过程:一、认识周长1. 活动一出示圆形、月牙形、五角星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说分别是什么图形。(多个同学回答)老师将着写图形镶上金边,放上照片送给大家。请同学帮老师镶上金边,说说你是怎么镶的,最省材料。为什么?找几名同学上台,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镶上金边。2 .活动二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3 .活动三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全班汇报、互相指正。4 .活动四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月牙形、五角星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拿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5 .周长的概念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学生说一说分页代码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1 .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圆形、月牙形、五角星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2 .学生活动3 .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四、练习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1) )2) )3) 思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五、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大量时间在探究周长的策略,观察各种图形的特征,学生利用手中的尺、绳子、等工具,寻找、发现、观察和经验加以推测,提出了“绳测法”“滚动法”“折叠法”等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针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方法优化。这样的教学,体现了教学过程是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显示;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正确计算: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计算过程,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得书写位置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再过几天就是我们祖国妈妈的60岁生日,为了庆贺祖国妈妈的生日,十月一日那一天将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现在每个节目都在紧张的训练着,一起来看一看吧。(播放课件)如果时每排24人,为了同学们观察的清楚老师用一个圆点代表一位解放军,2排多少人?求两排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谁能口头列式?10排有多少人?二、探究新知这样的12排一共有多少人?看来同学们遇到了困难,你会列式吗?板书:24X12=你为什么这样列式?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一样?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估算24X12二得多少,你能估算一下吗?刚才是我们估计的结果,到底等于多少还得算一算,应该怎样算?先自己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位商量一下,想好后写在练习本上。学生活动,师巡视。汇报:2、算可能出现的方法:(一)24×2=48 ()(二)12×4=48 (人)24X10=240(人)12X20=240(人)48+240=288(人)48+240=288(人)方法一你怎么想的?先算得什么,又算得什么,最后算得什么?谁看明白这种想法了,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老师借助课件演示,总结方法(先算什么,又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方法二(同一)4) 笔算(方案一)24X1248+240288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先算得什么?也就是口算中的第一步;又算什么,也就是口算中的第二步;最后算的什么?分页代码看着这种方法,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1、48怎么得来的?2、24中的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3、288怎么来的?我们一起看看这种方法,是边说边写。(第一步,先用个位上的2去乘24、,第二步,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24,问:4写在哪里,为什么?这里的24实际上是多少?怎么得来的?第三步把两次乘的积相加。)问:48是怎么得来的?24实际上是多少,是怎么得来的?为了书写方便O可以省略不写。288呢?“+”也省略不写。24×1248、24X2的积24、24X10的积288师:这种计算方法你看明白了吗?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方案二)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竖式的写法,老师就引导学生根据口算的顺序,列出第一竖式再写出简便竖式写法。三、巩固练习1、计算快的做2道,慢的做1道。仔细观察今天的这几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你能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吗?总结:在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得数相加。2、判断请同学检查一下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了?应该怎样改?你有什么想提醒同学们的吗?3、计算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两位数乘两位数24X12=288(人)24X2=48(人)2424X10=240(人)×1248+240=288(人)4824X2的积2424X10的积288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二)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建立余数概念及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教具:实物图及投影片。学具:11根小棒。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 .用竖式计算(两人板演)8÷4=36÷9=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2 .卡片口算(与板演同时进行)()里最大能填几?3×()<224×()<37()×2<11()×5<38(二)学习新课教师谈话:大家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同学们看一看,今天学的笔算除法与以前有什么不同。1 .教学例1出示例1的第一幅图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学生动手操作。(用6个圆片代替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再把横式和竖式写在练习本上,并指名板演。6÷3=2订正时,提问:(1)在被除数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2)在横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