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观察物体》知识点归纳.docx

    • 资源ID:541159       资源大小:248.91KB        全文页数:15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观察物体》知识点归纳.docx

    第一课时【知识点】:1、举出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让学生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2、引入由正方体搭建的立体图形,给学生示范书中提供的搭建活动,边操作边讲解。3、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所搭建的立体图形。4、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第二课时【知识点】:1 .示范书中提供的第二个搭建活动。2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 .对学生搭建活动予以指导和肯定,让学生在搭建的过程中学会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4.指导学生多做几次搭建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一、教材依据苏教国标版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第3940页的内容。二、设计思路提到口算,首先刺激我们神经的就是:算法多样化。关于如何处理好算法多样与优化的问题也一直捆绕着我们一线教师,看了沈重予先生关于本单元教材的分析,我似乎有所顿悟。我感觉教材编写的意图首先是倡导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算法的优化,而优化的过程不是他人强加于己的过程,是在逐层的练习与对比中体悟出来的;不是在一节课内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在计算教学的整个单元中的。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计算定位”的问题,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在“体悟”上,希望通过教材与教师所呈现的不同刺激源来引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习惯的碰撞,在不断的对比与反思中“体悟”哪种算法更适合“我”,进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有用性。三、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四、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五、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积分卡。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探索新知(游戏连连看)1、谈话:“老师知道小朋友们很喜欢电脑游戏,我这里也带来了3个,给大家介绍一下:猴岛大冒险、阿达宠物园、什么东东球,想要吗?看到上面的分数了吗?只要你这节课开动脑筋,想办法得到这些积分,你就得到它们了。”出示得分标准:算对一题得1分,回答问题对得2分。谁来读一读它们的积分各是多少?你能提一道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2、学生提问题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1) 44+25=(2) 44+38=(3) 38+25=(4) 44+38+25=(这一题我们以后在解决)师:观察我们所列出的算式,都是什么类型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算的机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3、探索44+25的算法。师:先独立想一想可以怎样算,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认真听的得1分。父流:再算 64+5=69再算 40+20=60再算 49+20=69最后算9+60=69(1)先算44+20=64(2)先算4+5=9(3)先算44+5=49(教师适当辅以说明)师: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4、探索44+38的算法。师:这一题会算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算给同桌听。师: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说得好的加一分。5、比较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不同处和相同处。小结:相同的是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的思路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第一题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题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6、练习:38+25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二、巩固深化(积分等你拿)(一)进入阿达宠物园游戏区。1、做“想想做做”第1题。(1)白兔带我们采蘑菇,每个蘑菇上有两道算式,算对了,蘑菇就采到To(学生独立完成)(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2、做“想想做做”第2题。(1)斑点狗们在比聪明,都说自己最善于发现,其实最善于发现的人是我们的小朋友,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开动脑筋,看看这些算式中藏有什么秘密吧。(2)先算第1组,说说有什么体会。(3)再算第2组,说说有什么计算快的秘密。(4)独立完成3、4组,集体校对答案。(二)进入猴岛大冒险游戏区。分页代码1、做“想想做做”第3题统计表的统计内容改为统计大猴、小猴采集的香蕉、椰子、芒果的个数。(1)指导理解统计表,出示问题:哪种水果采集的数量最多?你能不算直接找到答案吗?有什么好办法?(估计得数几十多)(2)学生独立完成估计过程,指名汇报方法。(3)验证,再次计算,看估计得对不对。(4)统计分析: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2、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估计得数是几十多,独立完成后汇报。3、做“想想做做”第6题。本题改为猴岛活动中心的名称,如:保龄球中心、九宫格中心、九子连珠中心、扑克Pk中心,幸福休息室。师:这是猴岛各个活动中心的分布图以及线路图,能看懂吗?提出问题:(1)从保龄球中心到九子连珠中心可以怎样走?走哪条路最近?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2)大猴从幸福休息室到九宫格中心,小猴从幸福休息室到扑克Pk中心,谁走的路近?先估一估,再算一算。(三)进入什么东东球游戏区。做“想想做做”第4题。前面增加一组几加几的算式:6÷7=5+9=8+4=(1)引导学生先口算第一组题。(2)口算后交流方法。(3)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三、全课总结1、算一算你的积分卡上一共有多少分?大约能得到哪个游戏?在积分卡后面写上你的电子邮箱,下课后教给老师。算完让个别学生汇报一下自己的得分情况,以及选择趋向。2、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和遗憾。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44+25=6944+38=8438+25=6344+20=6444+30=7464+5=6974+8=8244+5=4944+8=5249+20=6952+30=824+5=94+8=1240+20-6040÷30=7060+9=6970+12=82八、教学反思: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例题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子游戏入手,开放式的呈现,激活了学生的旧有知识,学生们从自己的个性化的思维习惯出发,向我们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但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己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但个别学生也出现的杂乱无序的思考,对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帮其步入正途。我感觉教师教学最关注的应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而非谁的算法好。2、在对比中优化算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本课设计了四次对比,感觉都很好地起到了作用。例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口算思路的共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想想做做第1题的对比引起学生对进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想想做做第2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联系,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了40,得数也多了40”,其实就是加法的变化规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第4题的处理完全是让学生以旧带新,在对比中学习,始学生的计算思路又有了新的拓展。四次对比层层递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3、结合口算,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想想做做第3题,设计成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填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有效地点拨了估算的方法,发挥了估算的实际效用。想想做做第6题的内涵非常丰富,两个问题的依次出现教师不仅仅要求学生用“估”的方法,同时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哪种更直观、简单哪种就更好。以上是我感觉自己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当然也有许多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思考的地方,比如第4题到底什么时候呈现好?为什么算“44+38”很多孩子都喜欢用“44+40-2”的方法?积分评价的方式是否能真正起到过程监控的作用等等,这一切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日照市实验学校陈萌教学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教学教具:软尺、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圆形、月牙形、五角星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教学过程:一、认识周长1 .活动一出示圆形、月牙形、五角星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说分别是什么图形。(多个同学回答)老师将着写图形镶上金边,放上照片送给大家。请同学帮老师镶上金边,说说你是怎么镶的,最省材料。为什么?找几名同学上台,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镶上金边。2 .活动二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3 .活动三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全班汇报、互相指正。4 .活动四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月牙形、五角星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拿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4.周长的概念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学生说一说分页代码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1 .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圆形、月牙形、五角星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2 .学生活动3 .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四、练习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1)(2)(3) 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五、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大量时间在探究周长的策略,观察各种图形的特征,学生利用手中的尺、绳子、等工具,寻找、发现、观察和经验加以推测,提出了“绳测法”“滚动法”“折叠法”等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针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方法优化。这样的教学,体现了教学过程是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显示;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正确计算: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计算过程,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得书写位置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再过几天就是我们祖国妈妈的60岁生日,为了庆贺祖国妈妈的生日,十月一日那一天将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现在每个节目都在紧张的训练着,一起来看一看吧。(播放课件)如果时每排24人,为了同学们观察的清楚老师用一个圆点代表一位解放军,2排多少人?求两排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谁能口头列式?10排有多少人?二、探究新知这样的12排一共有多少人?看来同学们遇到了困难,你会列式吗?板书:24X12=你为什么这样列式?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一样?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4X12二得多少,你能估算一下吗?刚才是我们估计的结果,到底等于多少还得算一算,应该怎样算?先自己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位商量一下,想好后写在练习本上。学生活动,师巡视。汇报:2、口算可能出现的方法:(二)12X4=48 (人)12X20=240 (人)48+240=288 (人)(一)24X2=48(人)24X10=240(人)48+240=288(人)方法一你怎么想的?先算得什么,又算得什么,最后算得什么?谁看明白这种想法了,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老师借助课件演示,总结方法(先算什么,又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方法二(同一)3、笔算(方案一)48+240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先算得什么?也就是口算中的第一步;又算什么,也就是口算中的第二步;最后算的什么?分页代码看着这种方法,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1、48怎么得来的?2、24中的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3、288怎么来的?我们一起看看这种方法,是边说边写。(第一步,先用个位上的2去乘24第二步,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24,问:4写在哪里,为什么?这里的24实际上是多少?怎么得来的?第三步把两次乘的积相加。)问:48是怎么得来的?24实际上是多少,是怎么得来的?为了书写方便O可以省略不写。288呢?“+”也省略不写。24X1248、24X2的积24、24X10的积师:这种计算方法你看明白了吗?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方案二)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竖式的写法,老师就引导学生根据口算的顺序,列出第一竖式再写出简便竖式写法。三、巩固练习1、计算快的做2道,慢的做1道。仔细观察今天的这几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你能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吗?总结:在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得数相加。2、判断请同学检查一下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了?应该怎样改?你有什么想提醒同学们的吗?3、计算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两位数乘两位数24X12=288(人)24X2=48(人)2424X10=240(人)×1248+240=288(人)48、24X2的积2 4、24X10 的积288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二)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建立余数概念及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教具:实物图及投影片。学具:11根小棒。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 .用竖式计算(两人板演)8÷4=36÷9=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2 .卡片口算(与板演同时进行)()里最大能填几?3×()<224×()<37()×2<11()×5<38(二)学习新课教师谈话:大家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同学们看一看,今天学的笔算除法与以前有什么不同。1.教学例1出示例1的第一幅图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学生动手操作。(用6个圆片代替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再把横式和竖式写在练习本上,并指名板演。6÷3=2订正时,提问:(D在被除数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2)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出示第二幅图。提问:如果有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样分?分分看。学生动手操作,用圆片代替梨。(教师行间指导)提问:(1)出现了什么情况?(每盘放2个,还剩1个)(2)剩下的1个梨,还能再继续分吗?(剩下的1个梨,不能再分)教师说明: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分的结果是“每盘2个,还剩1个”。怎样列式计算呢?(7÷3=)怎样写竖式呢?被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教师着重提问:有3盘,每盘放2个,实际分掉几个梨?(6个)那么被除数7下面应该写几?(6)7个梨,分掉6个梨,有没有剩余?(有剩余,剩1个梨)教师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这1个,我们就叫它“余数”。(板书余数)怎样在横式上写计算结果呢?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写2。还余1个,就是余数是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再写“1”。即7÷3=21分页代码读作:“商2余1”。学生齐读一遍。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的两道题。提问:这两道题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每盘都放2个。不同:第1小题正好分完,第2小题还剩1个,不能正好分完)教师说明:像第2小题这种除法,没有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除法。(板书课题)练一练:每个同学拿出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订正时,教师着重提问:1)商2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2) 8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表示什么?(3)横线下面写什么?表示什么?(4)这题的结果该怎样说?2 .教学例238÷5=eqx(7)eqx(8)提问:(1)在竖式里,38和5各写在什么地方?(2)怎样想商几?在乘法口诀里没有一句是五几三十八。相邻两位同学互相讨论怎样想商几呢?再在全班交流。有的同学可能说商6,教师板书:有的同学可能说商8,教师板书:商6小,商8大,所以商7合适。最后结果是商7余5。练一练:14÷4=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商,最后的结果怎样说。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道有余数除法,把每题的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余数都比除数小)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说明商小了,商再大一些)什么情况下,说明商大了?(被除数不够减去除数和商相乘的积时,说明商大了,商再小一些)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三)巩固反馈3 .基本练习(1)用折叠卡片口述计算过程学生边口述计算过程,教师也掀开有关部分。(2)全班动笔练习,指名两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便于订正。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7÷5=38÷6=47÷9=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4 .发展性练习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5 .思考性练习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旧知识能整除的除法,引出有余数除法及什么叫余数。第二部分是怎样计算有余数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在以后的除法中,有余数除法是大量的,整除的情况是少量的,学好有余数除法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法打好基础。有余数除法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为有余数除法的商在乘法口诀中不能直接找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讨论,帮助学生掌握想商的思路,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商大,什么情况下商小,以便及时调整。在练习中,先利用折叠卡片,帮助学生掌握计算过程及试商方法。在此基础上笔答完整的计算过程,并通过判断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及掌握试商的方法。一、教材分析“认识简单的分数”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平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二、教学策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三、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2 .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简单的分数。3 .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 .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四、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丰富对“几分之一”内涵的认识。五、课前准备:课件、各种图形、彩笔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秋高气爽,我们一起去秋游吧!(出示食品图片):你们看,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郊游的物品,我要和我的好朋友分享,你认为怎样分我们两个才会都满意?5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板书:平均分)6 .叙述:怎样平均分呢?引导学生回答:(1)两瓶矿水:平均每人分一瓶;教师追问:每人分一瓶,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1)(2)四个苹果:平均每人分二个;教师追问:每人分两个,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2)(3) 一个蛋糕:平均每人分“一半”教师追问:“一半”是怎么来的吗?你认为“一半”该用哪个数表示小朋友真聪明,在我们数学里面,半个就是二分之一个,(出示1/2)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一一分数(板书:认识分数)(二)指导认识1/21 .认识蛋糕的1/2提问:谁能试着说说这个1/2表示什么意思吗?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分引导说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2 .认识其他物体的1/2师叙述:你已经认识了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那么你认识其他物体的二分之一吗?课件演示: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分一张树叶平均分成2分一朵花平均分成2分学生交流1/2的意义。3 .进一步认识l2o教师叙述:你能画出一个图形的1/2吗?分页代码学生活动。拿出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1/2,并用涂上颜色。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1/2?汇报成果。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小结:无论是哪种图形,你们都是怎样得到它的1/2的?(对折)为什么要对折?,对折的目的是什么?(平均分)4. 了解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师叙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1/2的意义,你想了解我们这位新朋友一分数的哪些方面呢?学生独立阅读书本。集体交流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教师重点说明分数的读法、写法。(三)认识其他的分数1 .教师叙述:我们己经认识了1/2,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分数里面就只有1/2呢?你还能找出其他这样的分数吗?请大家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试着画出其他的几份之一。学生操作交流汇报师小结:像1/2、1/3、1/4、1/5这些都是分数!2 .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朋友。现在老师要考考你,看你能不能运用你的火眼金睛,正确地把它们辨认出来。完成“想想做做”第1、2、3题(四)学习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1.提问:你会折出一个圆纸片的几分之一吗学生自由折父流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把表示1/2和1/4的两个圆片贴到黑板上2 .教师引导比较:你认为哪个分数大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你同学说一说。3 .学生讨论集体交流4 .提问:老师折出了这个圆片的1/8(出示),你认为这个分数应该排在哪里呢?5 .提问:如果折出圆纸片的1/10,应该排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回答。(让学生体会: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多)6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五)生活中的分数1.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分数学生回答:“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份之一?哪一部分大一些?2.(出示德国的国旗:黑、红、黄颜色各一份)你能提出什么关于分数的问题?学生提问并解答(出示秘鲁的国旗:红色两份,白色一份)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相机出示问题:红色部分占整个国旗的几份之几?小结: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先想一想,下一节课我们就会学习这个知识了。(六)全课总结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事物,这样我们学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板书:认识分数1分子一分数线读作:二分之一2分母一、首页1、教学课例标题:什么是周长2、副标题:在情境中感知,在活动中探索二、课例主题页1、课例名称:什么是周长2、年级学科:小学三年级数学3、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课例主题:在多媒体提供的情境感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三、课例背景页1、本课例学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2、学情分析本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我执教的是三(2)班。本班的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本班的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班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很出色,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更懂得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3、学习需求分析周长的认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学生对“边线”的认识有经验,但是要提升到周长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的事。周长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广泛。因此,理解并运用周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4、本课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他主要原因问题一:怎样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问题二:创设怎样的活动探索周长。四、单元教学要求页学生将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根据周长的意义,测量或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通过观察、度量、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周长的知识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五、教学设计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理念,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分页代码教学设计(预设)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认识周长。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能积极地参与到认识周长的探索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来获得对周长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能实际测量图形的周长,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具: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图片,一把剪刀。每小组一套学具(线、直尺、三角板、软尺、彩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1、课前谈话。2、动手剪下图片,初步感知周长。学生动手剪,并说说是怎样剪的,引出:沿边线(板书)3、观看动物比赛,进一步感知周长。(课件出示),学生评出谁赢了,为什么?(板书:回到起点)(二)、动手操作,体验周长1、结合情境理解“一周"。理解周长的意义。(板书:一周周长)2、描一描。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教材第44页和第45页的第1题。)选择你喜欢的图形在书上描出来。汇报,小结。3找一找,摸一摸。你能用举例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周长吗?找一找再摸一摸。(先放手让学生自主的找和摸再让学生摸给大家看,学生评价。)4.判断: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课件出示)汇报。小结:从中间断开了,没有连接上的图形没有周长。(三).合作交流,探索周长。(1)拿出剪下的图片。(2)、明确要求(课件出示)。(3)、学生活动,师巡视。(4)汇报方法,小结。(四)、深化练习,应用周长(课件出示)出示图形,提出问题。学生想办法完成。先汇报,再出示课件帮助理解(五)、课堂小结,概括周长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什么是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图形的周长沿着边线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教学媒介:1、整合远程教育资源的媒体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生成矛盾冲出,充分的感知周长。2、通过Inter网收集有关周长的资料,营造学习气氛,开展探究活动。分页代码六、教学实录页什么是周长课堂实录(课前活动:游戏)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1、剪一剪,认识边线。谈话引入。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发现你们不仅很聪明,而且心灵手巧。老师给你们每个学生都带来了一张图片(并举起图片),你能不能把它剪下来让它更漂亮呢?学生齐答:能。(很愿意的)学生动手剪。(同学们很认真地剪)师:谁能说说你剪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剪的?生L我剪的是三角形,我是跟着边剪的;生2:我剪的是长方形,我是先对折了再剪的;生3:我剪的是圆形,我是沿边线剪的板书:沿边线2、观看比赛,感知周长。谈话引入:同学们真能干,老师要奖励你们观看一场比赛,想看吗?生齐答:想!创设比赛场景(结合课件的演示)师:今天是小调皮和小淘气的一场跑步比赛,它们沿着树叶的边线赛跑(演示: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你对这场比赛有什么想法?生1: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生2:这场比赛不公平。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它的边线就小,小淘气跑的数叶大,它的边线就大。(你真思考问题)师:为了使比赛公平,让他们在同样的跑道上赛跑可以吗?(课件演示)生齐答:可以。师:你们来当裁判,看谁从起点出发,沿跑道最先回到起点谁就取胜。准备好哦。(课件演示比赛的场景:小调皮跑了树叶的一周,小淘气没有跑到终点。)学生看完比赛纷纷举起了手。生1:小调皮赢了,因为它跑到终点。生2:小调皮赢了,因为它沿跑到,最先回到起点。生3:小淘气输了,因为它没有跑完。还有一半没有跑。结合回答板书:回到起点师:小调皮从起点出发,沿边线又回到了起点,也就是它跑完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二、动手操作,体验周长1、理解“一周”,解释周长的意义。师:我们知道了树叶的一周,这张白纸的一周你知道吗?谁能指给大家看一看。指2名学生指出这张白纸的一周。(强调从起点开始,又要回到起点。)师将这张白纸变成一张不规则的了(撕掉一块)后:这时它的一周你又知道吗?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学生很踊跃的想到前面来指一指)师:数学书封面的一周你知道吗?拿起数学书摸一摸它的一周。(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然后上台展示)师: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我们知道了,它一周的长度又叫什么呢?生:周长。师:很不错,我们还没有学习你就已经知道了,板书:周长师: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2、描一描。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了,这些树叶的周长你能描一描吗?学生齐答:能!师:请你打开数学书的第44页,选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彩笔一笔描出树叶的周长。(学生很认真的描树叶的周长,师巡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手势指一指是怎样描的。师:大家会描树叶的周长了,这些图形(出示图形)的周长你又会描吗?学生齐答:会!师: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学生很仔细的描)师:你们在描的时候,电脑博士也在描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它是怎么描的。(课件演示)师:你描对了吗?谁和它不一样?学生没有不同意见。分页代码3、找一找身边的周长。师:你的身边有周长吗?生:有。师:清同学们两个同学一组,找了摸给同桌看看,交换进行。学生找身边的周长。师:你在哪个物体的面上找到了周长?生L我在文具盒面上找到了周长生2:我在黑板面上找到了周长师:你能用手比划

    注意事项

    本文(《观察物体》知识点归纳.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