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
烟台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根据山东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烟台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进一步优化我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扩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强化政府在健康领域的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发挥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主体合理有序融入到健康工作。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注重风险防范,坚持关口前移,强化医防协同,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需求牵引,平急结合。优化完善平急结合、科学高效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完善设施配备,构建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显著提高全市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质增效,兼顾均衡。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服务效能,完善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供给模式,加大中医技术和中药方法的使用,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符合我市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优质资源区域均衡布局,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资源配置、服务水平差距,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有效提升,有序就医和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表一“十四五”烟台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要指标维度序主要指标2020年2025年目标指标性质床位配置1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6.097.50指导性2其中:市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张)1.172.10指导性3其中:县级公立医院(张)1.902.30指导性床位配置4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张)1.051.20指导性5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0.780.85指导性6每千人口康复病床位数(张)0.170.42指导性7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424.50指导性人力资源8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053.85指导性9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154.05指导性10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360.54约束性11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1.874.00约束性12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550.62指导性13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5.48.5指导性体系融合14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90100指导性15设置中医馆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94100指导性16公立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科室的比例(%)-100指导性17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指导性二、优化总体布局以“健康强市”建设为统领,以打造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更加注重早期预防和医防协同,更加注重优质扩容和深度下沉,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均衡布局,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强化卫生健康监督体系的保障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补短板、锻长板、堵漏洞、强弱项,提供预防、保健、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健康全过程的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一)床位配置1 .科学调整床位布局。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5张,其中公立医院4.4张左右。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床位。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群众医疗需求较大的区域布局,推动城市、县域、镇村医疗服务体系均衡发展。每千人口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提高到3.5张,其中县级公立医院2.3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张。按照每千人口床位L8张为非公立医院预留发展空间。各区市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家庭病房服务。2 .优化床位结构。适度控制治疗性床位增长,引导增量床位向传染、重症、肿瘤、妇幼、精神、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倾斜,优先支持中医类医疗机构扩大床位规模。规范家庭病床服务和管理,完善家庭病床服务内容。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康复、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分别达到0.42张、0.85张。3 .实施床位分类管理。依据各区市现有卫生资源,综合考虑经济区域发展、床位资源质量、利用效率、人口聚集趋势、服务半径、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实施床位分类管理,按照优化发展、平稳发展、促进发展等策略合理确定床位数量。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床单位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发挥芝果、莱山在市区核心圈带动作用,实施优化发展策略,优化床位资源,着重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优势品牌,建设学科高地,强化烟台毓璜顶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核心作用。引进国际化高端医疗集团,提高国内、省内行业影响力。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莱州市、牟平区,实施平稳发展策略,着重加强内涵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发挥区域带动作用,扩充优质医疗资源。福山、蓬莱、龙口、招远、栖霞、莱阳、海阳、开发区、长岛等区市实施促进发展策略,适度扩大卫生资源规模,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补齐资源短板,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各区市结合当地实际,在强基层的基础上,参考全市指标,研究制定辖区内医院床位层级设置。表二2025年烟台市各区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配置发展策略区市2020年发展策略2025年增长量(比2020年)烟台市6.09-7.501.41芝果区11.27优化发展13.872.60莱山区5.80优化发展10.204.40莱州市7.18平稳发展8.501.32牟平区7.10平稳发展8.741.64福山区4.47促进发展5.591.12蓬莱区5.49促进发展6.861.37龙口市5.60促进发展7.001.40招远市4.63促进发展5.791.16栖霞市5.44促进发展6.801.36莱阳市5.37促进发展6.711.34海阳市4.50促进发展5.631.13开发区3.78促进发展4.660.88长岛综合试验区6.37促进发展7.841.47*注:各区市数据包含脏地省、市级以上医疗机构床位数(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二)人力配置1 .完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85人(其中中医类别0.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05人,每千人口执业药师(土)数达到0.54人。医护比、床医比逐年提高。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25年,床人(卫生人员)比为1:1.62。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增长到6200人左右,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不低于8.6人。原则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按照全市每万名常住人口1.66名的比例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70%。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按照每万名人口1名的比例配备。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均配备1-2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合理配备120院前急救工作人员。2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重点专(学)科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务院特贴专家,省泰山学者,突贡专家”三类综合领域领军人才和“齐鲁、市基层名医,国家省市名中医、全国中医药优秀骨干人才,疾控首席专家”三类专业领域领军人才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引育力度,叠加做强全系统人才发展群落效应和学科发展优势效应,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培优百名领军人才,带动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和人才队伍整体提升。大力建设药师队伍,加强药师配备使用。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三)技术和设备配置1 .促进医疗技术发展应用。加强临床重点专(学)科建设,打造专科知名品牌,强化重症、麻醉、影像、肿瘤、心脑血管、儿科、老年医学、精神等临床专(学)科建设。积极创建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3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打造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 .优化医疗机构设备配置。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统筹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和布局。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比例。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用设备配置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学影像和检查检验服务能力。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完善扩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清单,扎实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有效形成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应用成效,推进检查检验和结果互认。积极规划引入高层次医疗服务技术,围绕前沿医疗装备开展科技攻关。3 .更新升级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备。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CT、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生命支持、急救、转运等类别设备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四)信息数据资源配置按照国家、省的信息化建设功能指引、标准与规范,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完善烟台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持续提升卫生健康医疗数据质量,强化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等核心数据库的管理。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服务能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等能力建设,到2025年,实现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信息技术、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融合发展、高效协同。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接入惠民便民服务平台并提供功能完善的医疗服务。80%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四级以上,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90册(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财政局)三、完善体系建设(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 .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指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技术指导,对专业技术人员及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与考核等。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承担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单位内部的医务室和门诊部负责本单位或本功能社区的基本医疗服务。其他门诊部、诊所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的服务予以补助,并公开服务项目、价格、工作情况等,接受社会监督,监督执法机构加强督导。2 .建设任务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以区市为单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达到省提升标准和国家推荐标准占比分别不低于70%、20%o县域面积大、交通不便的涉农县(市、区),根据地域和人口分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乡镇卫生院的基础上,每个涉农区市按照医疗资源布局人口规模等,选择1-3个中心卫生院,集中人、财、物等资源,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改造提升房屋建筑,配齐设施设备,着力加强急诊急救、住院服务和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开展三级及以下常规手术,横向辐射周边乡镇,打造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构是农村地区”30分钟重点疾病救治服务圈”,纵向缩小县乡差距、弥补功能空白,形成县域“优势互补、互联互动'的区域医疗格局。筑牢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结合人口规模,科学布局村卫生室设置,建成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的新型村级卫生服务体系,服务半径原则上以2.5公里为宜,形成更加方便可及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村医队伍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比例达到80%以上。发挥乡镇(街道)监督协管员、村(居)监督信息员作用,夯实监督执法基层网底。逐步扩大公费医学生培养规模,发展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普及共享,推动实现县域内健康数据互联互通。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远程医疗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智慧化随访设备,实现公共卫生随访、体检信息自动采集和上传分析。3 .资源配置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口分布、地理条件、服务半径等调整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原则上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人口3万以上的城市街道,至少设置1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每个区市至少建成1家社区医院。每个乡镇建设1家政府举办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对新建或由乡镇卫生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社区医院基本标准(试行)建设,进一步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配备,加强住院病房、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提档升级,重点完善临床、公共卫生、医技等科室设置,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服务人口2000人以上的村庄,重点建设中心村卫生室。搬迁撤并村庄一般不再新建村卫生室,原有村卫生室随村庄规划调整进行相应调整和撤并。对位置偏远、人口偏少,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规划设立村卫生室服务点。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1-2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和儿童保健医生。以区市为单位按照服务人口1.5%。配备乡村医生,中心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以区市为单位每5年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到2025年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45%左右。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1-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促进诊所发展,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经注册后在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满5年的医师,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全科或专科医生,全职或兼职开办全科诊所或特色门诊部。鼓励符合条件的全科医师或加注全科医师执业范围的专科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全科诊所。鼓励将诊所纳入医疗联合体建设。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基层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空气消毒机、远程诊断等设备配备。服务人口数量达到5万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和创建为社区医院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16排以上CT设备。同时鼓励服务能力强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先配备CT。强化村卫生室除颤仪、远程诊断、智慧随访等设备配备。专栏1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1.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建设:改造提升房屋建筑,配齐设备设施,着力加强急诊急救、住院服务和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开展与建设规模相适应的手术和治疗技术,横向辐射周边乡镇。2.社区医院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新建或由卫生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社区医院标准建设,突出服务特色,加强中医药、儿童保健科、全科、内科、康复、安宁疗护、精神心理、家庭病床等特色科室建设,满足群众健康需求。3.中心村卫生室建设:中心村卫生室在一般村卫生室的基础上,可提供远程心电检查、康复治疗、急救性外科止血、中医药诊疗等服务。服务人口不低于2000人,房屋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50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康复室、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室等分室设置,布局合理,有条件的可设置值班室。鼓励中心村卫生室与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融合发展。(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大数据局)1 .功能定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向辖区内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所组成的整体。由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组成。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主要由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急救、采供血、精神卫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所组成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急救中心(站)、血站、精神卫生机构、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机构等,原则上由政府举办。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的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信息管理、科研培训、技术支撑等工作,并对下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开展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区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业务管理、信息报送等工作,并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2 .建设任务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标准化水平,实施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房屋建设、仪器装备、人员配备、职能落实标准化。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至少是成3个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具备开展多病原体检测能力;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至少建成2个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持续提升基层疫情防控能力。严格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检分诊制度,规范发热哨点诊室建设和运行。抓好基层机构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强化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与物资保障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在卫生应急中的应用水平,建设具备急性传染病防控处置远程投送、移动作战能力的卫生应急处置队伍。推广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的平急两用改造,补充完善应急处置内容。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调配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强化应急物资信息互联互通,确保物资送达的及时性。完善采供血服务能力。根据区域常住人口、医疗机构数量及临床用血需求,合理增加采血点数量,进一步加快全市采供血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采供血机构之间、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市、县两级精神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推动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心理)科门诊和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建设,扩大精神卫生服务覆盖面,精神卫生机构开设康复科(门诊)。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加强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建立覆盖区市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重点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序推广县乡村一体化监测,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工作体系,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水平。3 .资源配置按行政区划分级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区市内同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只设1个。区市以下行政区划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相关工作。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置专门传染病相关临床、公共卫生人员。强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心血站等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依托烟台毓璜顶医院、烟台山医院、烟台市奇山医院、烟台市中医医院、烟台市中心医院、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市属卫生健康单位,加强精神疾病、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近视、肿瘤、结核病、脑卒中、牙病、职业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到2025年,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置1-2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不低于4名,每10万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8.68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要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加强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能力建设,完善急救网络布局,城市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20公里。以区市为单位,每3万人口至少配置1辆救护车,其中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加强急救指挥中心扩容建设和能力建设,120呼救电话10秒内接听比例达到95%,实现急救呼救定位功能、调度系统与全民健康平台对接。完善医疗机构急诊科设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料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完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配备等基础条件。布局建设市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扩建奇山医院,建设独立的儿童传染病病区,具备较大规模疫情爆发时危重症患者集中收治能力。各区市依托区域综合医院,规划布局建设相对独立的感染楼或感染性疾病病区。原则上,在疫情发生时能迅速开放的传染病病床数10万-30万人口的不低于20张,30万-50万人口的不低于50张,50万TOO万人口的不低于80张。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并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以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中医疫情防治队伍为主体,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充实公共卫生队伍中的中医药人员力量,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中医药部门或专家队伍,加强奇山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设备配备和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市级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建设市级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作机制。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中医药疫病防治科室和专家队伍。专栏2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工程1 .市、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新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备市域内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至少有3个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有需求的区市可配备移动检测车。2 .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全面建成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并投入使用,作为全市以疑难危重传染病临床诊治为重点的临床医学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从事各类急、慢性传染病的治疗研究工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完善平急转换机制。3 .市级和县级规划布局紧急医学救援站点:融合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建立市、县级应急综合队伍和专业队伍。4 .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加强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能力建设,对120呼叫电话的信息系统线路进行扩容建设,按标准增设调度席位并配备必要的话务调度员,保障群众在紧急情况下120呼叫电话打得通。完善急救网络布局,城市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20公里。农村地区建立县医院一中心乡镇卫生院一乡镇卫生院三级急救网络。平均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三)医疗服务体系1.功能定位医疗服务体系是以诊疗疾病为主要功能,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多层次需求而在一定区域内设置,并由不同层次医疗机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主要提供疾病诊治服务,承担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任务。市级公立医院。主要向市级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本区域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根据需要对病情稳定、已过急性期患者及时进行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科研等任务,以及相应公共卫生和较大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县级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县级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功能,指导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工作、医疗技术推广和相应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非公立医院。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和康复医疗、老年护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紧缺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服务需求的有效载体。2 .建设任务推动医疗高地建设。以建成的医院为基础,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打造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主要依托全市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推动市办医院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综合服务能力,规范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着力推动大病不出市、一般病在县域解决。加快医防融合发展。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按规定落实补助政策。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人员交流、业务融合、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促进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推进疾控中心、二级以上医院、基层机构深度融合,拓宽医防融合服务范围,提供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加强传染病医院和综合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由三级医院牵头,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共同体。在区市建设“以综合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紧密型区域医共体。鼓励专科联盟建设,形成区域内特色专科中心。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慧医院建设。支持互联网医院发展,建设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普惠便民服务平台。实现预约挂号、复诊识别、入出院管理、检查就诊、费用结算、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就诊医疗“医链办”。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高水平、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与公立医院形成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促进高端医疗服务发展,提供以高水平专业为特色的医疗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建设提供特需紧缺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支持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安宁疗护等独立设置机构。3 .资源配置推动全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支持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加快数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体系建设,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覆盖范围,通过开展远程医疗,城乡医院对口支援,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持续推动市办医院发展。支持市办医院以转诊、会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学研究、管理创新等为纽带,加强与县办医院的分工协作,统筹全市范围内医疗资源协同发展。根据需要规划设置儿童、妇产、老年、肿瘤、精神、传染病、职业病以及口腔、康复、护理等市办专科医院。强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和布局优化。县级区域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县办中医医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大对医疗综合服务能力薄弱县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改善设施条件,加强对口帮扶,补齐能力短板。合理制定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原则上,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不再增加床位。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必须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专科医疗机构的专科床位数不低于其总床位的80%o表三市办医院设置情况机构名称院区/分部名称地址2025年规划床位数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院区烟台市芝果区毓璜顶东路20号3000莱山院区烟台市莱山区双河西路59号2245(含老年医学照护康复医学中心1245张床位)八角湾院区烟台市黄渤海新区大连大街以北,长春大街以南,科创路以西,金州路以东2000(含500张康养床位)烟台市烟台山医院东院区烟台市莱山区科技大道10087号1500北院区烟台市芝果区解放路91号800南院区(烟台市肿瘤医院)烟台市芝果区机场路167号300烟台市妇幼保健院烟台市莱山区烟台山医院以北,华庭路西侧1000烟台市奇山医院(烟台市传染病医院、(烟台市公共卫中心院区烟台市芝果区环山路62号400生临床中心)西院区烟台市芝果区环山路62号195莱山院区烟台市莱山区轸格庄立交桥南侧,光大路以南,金斗山路以北,成龙线以西,烟海高速以东1600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烟台市莱阳市昌山路Ul号1500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中心院区烟台市莱阳市旌旗东路109号500莱山院区烟台市莱山区盛泉东路7号200烟台市北海医院烟台市龙口市绛水河东路162号560烟台市口腔医院(烟台市口腔医学中心)中心院区烟台市北马路19号260(牙椅)医学中心院区烟台市莱山区逛荡河东路以东、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园区以南、翡翠观海配套道路以西、观海路以北60(床)170(牙椅)烟台市市直机关医院中心院区烟台市芝果区毓西路16号50鹿鸣院区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117号鹿鸣小区内40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和独立设置机构规范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口腔、妇产、医疗美容、中医、康复、护理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水平非公立医院跨区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支持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安宁疗护等独立设置机构。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专科联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病、康复、儿科等专科医院和护理院。提升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鼓励引进国际化高端医疗集团。专栏3优化均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全市优质资源扩容工程:支持烟台毓璜顶医院、烟台山医院、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烟台市北海医院等市属卫生健康单位建设。形成市内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明显缩小。“六大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癌症等6大中心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继续开展省级创伤中心建设工作;持续加强市、县二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实现开设肿瘤病房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癌症规范化诊疗病房全覆盖;推动癌症规范化诊疗医院建设。(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四)中医药服务体系1 .功能定位以烟台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县级中医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提供预防、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等服务的有机体系。2 .建设任务加快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做大做强烟台市中医医院,全面提升中医医院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完成蓬莱、牟平、龙口、栖霞4区市中医医院改扩建工程,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显著提升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质量中医医疗服务需求。提升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能力。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能力,规范中医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等科室建设,实施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和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立疑难重症多学科诊疗体系。提升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能力。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国医堂)等综合服务区建设,鼓励村卫生室建立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大力推广适宜技术,提高服务能力。各级中医医院加强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指导。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机制,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配备中医医师。促进中西医协同。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开展中西医结合学(专)科建设,综合医院中医科病床数占比不低于5%,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科室间、院间和医联(共)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科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积极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对医院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同机制,强化指挥体系、预防体系和应急救治体系的建设和协同作用。优化中医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规范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持续强化各级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建设和能力培训。3 .资源配置实施中医药强市建设战略,支持烟台市中医医院创建国家级中医肿瘤康复基地、建设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和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辐射带动全市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围绕心血管、肿瘤、骨伤、妇科、儿科等优势病种,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培育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打造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医院。建立健全中医药康复服务体系,布局建设市级中医康复医疗中心,实现政府办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全覆盖。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中医科室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全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按照0.85张配置,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达到60%。加强公立中医医院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级领导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o表四市中医医院设置情况机构名称院区/分部名称地址2025年规划床位数烟台市中医医院中心院区烟台市芝果区幸福路39号750东院区烟台市芝果区幸福路23号350幸福新城院区烟台市芝果区夹河以东、冰轮路以西、华盛路以南、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