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docx
晋政办发201516号附件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年)二。一五年三月集中力气推动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平安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应的战略举措。依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规划安排给山西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0年建成1900万亩。其中,2015年建成819万亩。为落实党中心、国务院的部署,依据国务院关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3)Ill号),依据省政府要求,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等部门,在深化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借鉴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山西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实力建设规划(2010-2020年)、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划(2013-2020年)及各有关部门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已有成果,编制了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论证,充分征求了各有关部门看法,经多次修改,形成了本规划。规划在总结近年来我省农田建设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意义,梳理了现阶段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利条件,并以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基本农田爱护条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X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等国家法律法规及国家、行业标准为依据,提出了“十二五”期末及“十三五”期间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建设标准,分五个类型区明确了详细建设内容和建成要求,测算了投资需求,明确了资金筹集的原则和渠道,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出了确保规划顺当实施的保障措施。本规划所述高标准农田(WelI-facilitatedfarmland),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实力强,及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规划是我省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基本依据。规划基准年为2013年,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第一章农田建设成效及现状分析1一、耕地现状1二、农田建设成效2三、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3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6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利条件8其次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建设目标10一、指导,限想10二、基本原则11三、建设目标13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14一、建设标准14二、建设内容19第四章区域布局及建设重点24一、区域布局24二、田间工程分区建设重点27三、建设任务支配30第五章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32一、规范建设程序,严格项目监管32二、建立标准体系,规范竣工验收33三、明确管护责任,强化资产管护34第六章投资测算及资金筹措36一、投资测算36二、资金筹措37第七章效益分析39一、经济效益39二、社会效益39三、生态效益40第八章保障措施40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40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41三、严格落实部门责任41四、切实加大投入力度42五、推动资金统筹整合42六、强化考核激励等相关机制43七、完善项目管理机制43八、建立技术支撑体系44附图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图附表附表1山西省2011-201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状况统计表附表2全省各区域农业基本状况统计表附表3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基本状况表附表4分区区域特征及建设重点汇总表附表5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分区域建设标准一览表附表6-1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分县建设任务表附表6-2重点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分市分县任务表附表6-3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分市分县任务表附表6-4高标准农田建设分部门任务表附表6-5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年度任务表附表7总投资测算表附表8资金筹措汇总表附表87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资金筹措表附表8-2分部门建设资金筹措表附表8-3国土部门分年度资金筹措表附表8-4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分年度资金筹措表附表8-5农业等部门分年度资金筹措表第一章农田建设成效及现状分析一、耕地现状(一)耕地数量及质量状况。山西省是粮食自求平衡省,同时亦是我国水土流失严峻、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据国土部门统计,2013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6092.6万亩。其中,水田、水浇地1604.8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6.34%;其余73.66%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的旱耕地。全省基本农田面积5118.47万亩。依据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标准划分,全省耕地分为三等:一等地为高产田,面积为1544.1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5.35%;二等地为中产田,面积为1677.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7.54%;三等地为低产田,面积为2870.7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11%。(二)中低产田状况。按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及改良技术规范,全省中低产田面积为4548.4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4.65%,划分为六个类型:盐碱型耕地324.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33%,占中低产田面积的7.14%;障碍层次型耕地381.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6%,占中低产田面积的8.39%;浇灌改良型耕地460.0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5%,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0.10队瘠薄培肥型耕地1858.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5%,占中低产田面积的40.85%;坡地梯改型耕地1204.3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9.77%,占中低产田面积的34.73%;沙化型耕地3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25%,占中低产田面积的7.04%。这些中低产田基础设施薄弱,肥力水平低,抗灾实力差,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是制约我省农业综合生产实力提高的主要瓶颈,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省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二、农田建设成效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培肥、农业农机装备配套等方式,实行多种措施,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特殊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以工补农,各级政府不断增加在农田建设方面的投资,先后实施了“旱作节水农业工程”、“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实力建设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节水示范园区建设等工程。从2010年起先,我省加快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先后实施了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据统计,2011-2013年,全省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07.89万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建成169.55万亩,国土部门建成123万亩,农业、水利部门建成115.34万亩(详见附表1),为我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胜利阅历。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区田、水、渠、林、路得到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耕地抗拒自然灾难实力和农业综合生产实力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四连增。2013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31.28亿公斤,基本实现了总量的自求平衡。(一)农田浇灌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我省先后开展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小泉小水水源工程建设、浇灌水网工程建设,使全省浇灌面积达2129.66万亩。其中,耕地浇灌面积2074.18万亩(水利部门供应),节水浇灌面积达到1227.54万亩,占浇灌面积的57.64%。其中,低压管灌面积760.98万亩,占节灌面积的61.99%;渠道防渗面积314.81万亩,占节灌面积的25.64%;喷灌面积111.68万亩,占节灌面积的9.1%;微灌面积38.46万亩(包括膜下滴管面积10.47万亩),占节灌面积的3.13%;其他节水浇灌面积1.62万亩。浇灌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农田浇灌条件的改善使我省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为保障粮食平安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创建了条件。(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十一五”以来,我省农业科技应用步伐加快,通过推广良种良法、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深耕深松、旱作节水、农林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批稳产高产防灾减灾好用技术,促进了粮食的连续稳产高产,粮食平均亩产水平达到250公斤以上。截止到2013年底,全省主要粮食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0%,商品化供种水平达6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普及率达77.2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4%。(三)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十一五”以来,我省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平安水平稳步提升。截止2013年底,农机总动力达到3183.3万千瓦;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07%,其中小麦88.75%,玉米74.31%;全省爱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132.6万亩,2013年深耕深松作业面积达到1653.4万亩。三、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省农田建设有了肯定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全省农田建设还处于低水平整治阶段,工程建设还没有形成大规模整体推动的格局,再加农田自然禀赋差,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呈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农田质量及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农田基础设施依旧薄弱。我省大型水利骨干工程主要为上世纪五、六十年头建设,梯田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头修筑,农田节水浇灌设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头起先示范推广。自实行农村联产承包以来,农田公共基础设施缺乏专人和专项经费维护,一些水利渠系、梯田、机耕路等农田基础设施损毁严峻。期间虽然实施了农田建设工程,但由于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效益衰减等问题依旧突出。现有浇灌面积中多数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大多灌排泵站带病运行、效率低下,农田水利“最终一公里”问题仍很突出。占全省耕地面积70%以上的旱地,立地条件差,大多田块支离破裂、小而不平,水土流失严峻,农田防护设施不完善,抗御自然灾难的实力差,特殊是关键农时遭受自然灾难影响,极易导致大面积受灾。(二)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仍旧较低。一是旱耕地面积大。现有中低产田中,旱耕地中低产田3780万亩,占中低产田的83.11%。这些旱地防旱抗旱实力差是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缘由。二是坡耕地面积大。我省6-25°的坡耕地面积达2184.95万亩。其中,己建成梯田面积980.56万亩(6-15°面积728.85万亩、15-25°的面积251.71万亩);未建成梯田面积1204.39万亩(6-15°面积842.65万亩、15-25°面积361.74万亩)。未建成梯田的坡耕地由于地形坡度大,田面不平整,大雨季节极易造成田毁苗亡和水土流失;已建成的梯田面积,由于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头修建的,年久失修,地填塌毁,水土流失依旧较严峻。三是盐碱地类型困难,改造难度较大。我省现有盐碱型耕地324.53万亩。由于其具有地形相对平坦的地理优势,水肥资源、交通等条件也较优越,改造后增产潜力较大。但由于我省盐碱地属内陆盆地的盐碱地类型,盐分种类多而困难,改造难度相对较大。四是管理粗放,部分区域耕地质量退化及污染趋势加剧。东西两山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峻,农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加之长期以来只用不养或粗放经营,导致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养分比例严峻失衡、土壤蓄水保埔实力下降等问题特别突出;中南部盆地部分爱护地和菜地,由于过于追求高产出,盲目加大施肥量,致使土壤次生盐渍化趋势明显。另外,长期以来受大气环境、工业“三废”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全省的工业企业区、城市郊区及污水浇灌区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平安缺乏基础保障。(三)工程建设管理现状欠佳,投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一是缺乏统一规划。长期以来,我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均是各部门分别编制规划,分头组织实施,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缺少整体功能上的考虑,影响了投资效益的发挥。二是缺乏统一建设标准。各部门在项目实施中,主要依据部门的要求和资金规模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且多数标准偏低,措施不配套,及实际须要差距大,致使农田基础设施运用寿命短、整体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工程措施及农艺农机结合不紧密。多数农田建设重工程措施,轻土壤改良培肥等农艺措施和农机应用;重基础设施建设,轻农业科技应用,致使基础设施建成后的农田科技承载实力差,满意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四是建后管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由于长期以来田间工程设施产权归属不明确,管护机制不完善,加之管护经费缺乏,致使建设成果得不到有效利用,投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多年来,我省耕地质量水平低、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田抵挡自然灾难的实力仍需加强。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浇灌保障、田间灌排、保土保水保肥实力、农田道路等各项基础工程建设和耕地土壤肥力水平,是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实力、保障国家粮食平安、发呈现代农业、促进农夫增收的迫切要求,对实现国家粮食平安战略目标和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一)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平安的现实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日趋加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会持续增长,保障供应的压力会日益加大,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肯定平安,必需切实变更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实力。我省“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农田建设等重大工程,粮食生产实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年均粮食总产比“十五”期间增产11.42亿公斤。“十二五”前三年,年均粮食总产126.OO亿公斤,实现了“四连增二但从长远来看,巩固现有粮食生产实力,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实力,保持稳定粮食总产和实现持续增长的压力仍旧特别大。一是水资源利用问题仍比较突出。尽管我省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兴水战略、开展了应急水源、农田水利浇灌等六大工程建设,“十二五”又启动了山西大水网工程建设,全省供水实力提高到91亿立方米,实现了“水瓶颈”向“水支撑”的转变,水资源不再是制约因素,但已有的浇灌农田中,农田节水设施尚不完善,浇灌保证率多数不及75%;旱地中抗旱水源工程覆盖面积不足旱地面积的2%,浇灌保证率不足50%,水资源调蓄实力很低,有些地方在干旱、洪涝等自然灾难的重发和异样发生面前仍旧手足无措。二是耕地质量水平总体偏低。“十五”期间我省耕地数量明显削减;“十一五”以来,加快了土地开发力度,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但城市和工矿建设占用的多数是浇灌设施较为完备的高产稳产农田,补充的耕地多处偏僻丘陵山区,粮食生产实力低下,导致我省高产田比例下降,由“十五”期间的30%下降为目前的25.35%。虽然近年来实施了耕地综合生产实力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但涉及面积仅约占现有耕地的l3o因此,在水土资源紧缺的状况下,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确保粮食平安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二)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呈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现代农业是先进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的有机结合,发呈现代农业是一个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过程。目前我省农业经营方式及粮食生产还是以传统的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经营粗放,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单方水的粮食综合产出率平均不足1公斤,平均肥料利用率在30%左右。农业应对旱涝灾难的实力低,因各种旱涝灾难损失的粮食产量占全部灾难损失的50%以上,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目前仅占播种面积的61.07%,社会化技术服务难以大规模开展,促进单产提高的农业科技潜力受到抑制。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培育壮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地平整、±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使农田具有较高的技术承载力和抗御自然灾难的实力,必将为提高土地产出率及资源利用率、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创建条件。(三)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促进农夫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尽管农夫收入增长较快,201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54元,比2005年的2890.7元提高147.48%但因我省农业大多局限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再加之近年来种粮成本偏高,农夫从事种植业生产的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和城镇居民收入比较差距进一步加大。从20052010年统计看,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3.08:1扩大到3.30:1。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化发展过程中,解决好农业、农村、农夫问题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十一五”期间耕地综合生产实力建设实践看,改造后的农田平均每亩至少可增产粮食50公斤,按户均6亩耕地计算,每户可增产300公斤,增收约600元。在晋南运城、临汾的部分地区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浇灌有源,有利于在宏观层面开拓冬季农业发展空间,挖掘复种指数潜力;在微观层面可扩展农产品有效供应和农夫增收途径,实现多种一季作物,增加一季收入。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还可以有效克服土壤障碍因素,提高土肥水利用效率,削减生产资料不合理投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此外,耕地质量和生产条件的改善,还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及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增加农夫生产经营性收入;农夫通过投工投劳参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投资的40%可转化为农夫技工现金收入,并将有力促进运输、机械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夫在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夫整体素养和收入水平。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利条件(一)党中心、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09-2014年连续6个中心1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呈现代农业,增加农业综合生产实力,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应”及“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夫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运用权、集体收益安排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一系列有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2006年,省政府印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实力建设工程的看法(晋政发20063号);2009-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每年争取改造中低产田200万亩,提高和改善山西农业生产条件,并从2009年起先省政府把中低产田改造列为我省农业重点工程项目;从2012年起省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纳入我省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二)农田建设的投资不断加大。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不断增加,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逐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投资70.52亿元用于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实力建设,平均年投入14.1亿元,“十二五”期间的前三年,全省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投资为84.64亿元,平均年投入28.21亿元,同比增长100%o(三)各部门主动探究并积累了一些胜利做法和阅历。近年来,各相关部门都特别重视农田建设。围绕工程建设,国土资源部门以田块整理、土地开发、农田基础设施改善为重点,保证我省耕地的数量不削减,质量不下降;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通过水、田、路、林、科综合治理,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水利部门以发展节水浇灌、扩大水浇地面积为突破口,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农业部门在调查摸清全省耕地类型及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以土壤改良培肥为重点,大力加强土肥水相关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在全省不同区域组织实施了坡耕地综合治理、旱薄地培肥和盐碱地综合治理等土壤改良及培肥工程,探究出了一批胜利的技术模式,培育了一批组织及指导土壤改良和培肥的技术队伍。扎实的实践,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积累了胜利的阅历。(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为农田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特殊是十八大以来,我省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截止到2013年底,已有农夫专业合作组织63380家、100O亩以上的种植大户800多户。随着国家土地确权、流转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调动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及农田建设、培肥地力、节约集约用地的主动性;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农业科技及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更多有志向、有志向的新型“职业农夫”将大量涌现,亦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一支新生力气。其次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化实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肯定平安和生态平安,立足于夯实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科学有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培肥地力,实现田、土、水、路、林、电综合配套,稳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着力规范建设标准,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部门间协调推动机制;着力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主体,建立健全建管结合、用养并重的耕地质量建设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爱护生态环境,坚持不懈推动耕地质量建设,为提高粮食生产实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应、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合理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实力等条件,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选择重点建设区域,合理确定农田连片规模,统一规划设计。在资金投入和项目支配上优先考虑国家新增粮食产能县、粮食主产区,同时兼顾其他农产品优势区。项目建设原则上应支配在已划定的基本农田范围内。己规划的项目要实行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动的建设方式,确保建设一片、建成一片。(二)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原则。因地制宜、抓住关键,把田间灌排工程建设和地力培肥摆在优先位置。依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和现有农用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实行相应的工程建设措施,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实行工程、农艺、农机综合配套,田间工程及农业科技应用并重,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相宜、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础条件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相相宜,为推动我省粮食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打下坚实基础。(三)坚持节约资源、爱护生态的原则。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建设相结合、相统一,在建设和利用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切实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爱护,从削减水土流失、限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耕地集约节约利用等多方面统筹考虑,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爱护相协调。(四)坚持政府主导、多渠道融资的原则。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坚持以中心和省级投资为主、市县投资为辅、新型经营主体为重要补充的原则。在稳定现有投资渠道和投资规模的同时.,努力拓展新的资金渠道,为长期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更新完善供应牢靠的制度保障。同时,激励社会力气和民间资本投资参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管护。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夫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敬重农夫意愿,激励和引导项目区广阔农夫群众筹资筹劳,主动参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坚持统筹支配、分工协作的原则。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建立以县级为基础的整合平台,以县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技术标准,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优势,统筹支配各种渠道资金,依据渠道不变、各司其职、统一标准、连片治理的原则,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六)坚持建管并重、良性运行的原则。各类项目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建成后要明确土地权属,刚好确权登记,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夫的知情权、参及权和收益权。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及的管护体系,依据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义务,办理移交手续,签订管护合同。管护主体应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常常性检查修理,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全部纳入永久性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爱护制度。三、建设目标2014-2020年全省规划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1530万亩。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要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规划安排我省建设任务为:到2020年建成1900万亩,其中,到2015年建成819万亩。据省相关部门统计和认定,截止到2013年底,我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07.89万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建成169.55万亩,国土资源部门建成123万亩,农业水利等部门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及高标准农田建设115.34万亩。完成国家规划,还需我省在2014-2020年规划建设1492万亩。考虑到及相关规划的连接,为保证各专项规划的圆满完成,本规划拟定规划目标为1530万亩,其中20142015年建设412万亩;2016年到2020年末,建设1118万亩。通过规划实施,耕地地力提高一个等级,亩均粮食生产实力提高100公斤,旱作农田粮食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浇灌农田粮食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盐碱地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完善,农田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修复实力得到提升,科技服务实力得到加强。同时,对2011-2013年已建成的407.89万亩高标准农田进行地力培肥、农业好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其提质增效、亩增粮食稳定在100公斤以上,力争“十三五”期末全省粮食生产实力提升19亿公斤以上。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一、建设标准(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建设标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及农电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相宜、农田生态良好、抵挡自然抗灾实力强、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实现及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要达到以下标准:1 .田(1)农田连片规模:山地丘陵区连片面积500亩以上,田块面积45亩以上;平川区连片面积5000亩以上,田块面积150亩以上。(2)田面平整及地及修筑:田面坡度旱作农田1/500-1/800,浇灌农田1/1000-1/2000;地面坡度6-25°的坡耕地,基本修筑成水平梯田,田面平整,并构成1°反坡梯田,梯田化率达到90%;修筑的田填稳定坚固,石填稳定可防卫20年一遇暴雨,土填稳定可防卫5T0年一遇暴雨。2 .±(1)通过客土改良,消退土壤过砂、过粘、过薄等不良因素,改善土壤质地,使耕层质地为壤士;通过加厚土层,沟坝地、河滩地等土层厚度不少于60cm、一般农田在IOoCln以上,具备优良品种覆盖度达到100%水平的土壤基础条件。(2)通过土壤培肥和改良,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西北部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2gkg以上,中南部农田达到15gkg以上。(3)通过合理耕作,耕作层厚度达25cm以上。(4)通过修复治理,使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标准。3 .水水资源利用标准:输水、配水渠系(管道)、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浇灌设施配套齐全,完好率大于95%,运用年限不低于15年,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规范要求。(1)旱作农田:每20亩农田有不少于30立方米的地表径流拦蓄设施,依据地形条件,因地制宜适当修筑集雨旱井(窖)等,配套微灌设施,使自然降水利用率达到50%左右。(2)浇灌农田:浇灌保证率达50%-75乐灌水利用系数达到GB/T50363的规定:大型灌区不低于0.50,中型灌区不低于0.6,小型灌区不低于0.70,井灌区不低于0.8,喷灌、微灌区不低于0.85,滴灌区不低于0.90;浇灌水质应符合GB5084标准。(3)盐碱区域:实施小畦浇灌,作物生育期浇灌用水量保证在15(3亩-200O?/亩。排水标准: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通畅,排水渠系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完好率大于95机运用年限不低于15年。性能及技术指标达到GB50288规定要求;防洪、排涝设计符合有关规定,满意农田积水不超过作物最大耐淹水深和耐淹时间,浇灌农田设计暴雨重现期不少于10年,旱作农田暴雨重现期采纳5T0年一遇、1天解除积水;有渍害的区域采纳10年一遇、3-5天解除积水,应在春季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限制在临界深度以下。4 .路实施田间路(机耕路)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解决农田“路差、路网结构不合理”问题,因地制宜合理设计路面宽度,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意农业机械通行要求。田间道路(机耕路)的路面宽度3r6m,路面质量因地制宜选择砂砾石、沥青、混凝土;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不超过3m,路面质量以素土为主。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宽度可放宽,路面质量可依据实际须要进行砂砾石、沥青或混凝土硬化。田间道路通达度平原区达到95%以上,丘陵山区不低于80%o田间道路运用年限不少于15年,完好率大于95%o5 .林实施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解决防护林体系不完善、防护效能不高等问题,扩大农田防护面积,提高防卫风蚀实力,削减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丘陵区沟头沟尾普遍有防护林带,一般农田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建设区面积的比例不低于90%,农田防护林网面积达到3%-8%o所造林网,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90%以上。6 .电农田输配电工程布设应及田间道路、浇灌及排水等工程相结合,符合电力系统安装及运行的相关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平安。高压输电线路宜采纳钢芯铝绞线等高压电缆,一般输送200KV以下的输电电压;低压输电线路宜采纳低压电缆,一般输送380V及以下的输电电压,采纳三相五线制接法,并应设立相应标识。为满意高标准农田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要求,可合理布设弱电设施。7 .技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优良品种覆盖度要达到95%以上,商品化供种水平达到7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度要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农田监测网络,田间定位监测点覆盖率达到50%以上;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各项养分含量水平应保持在当地中值水平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度要达到5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田节水浇灌技术应用水平达到60%以上。同时,加强地质灾难、土壤污染、地表沉陷等灾难防治的新技术应用,提高高标准农田的防灾减灾水平。8 .管依法依规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刚好科学地实施地类变更管理,加强项目验收、考核、统计及信息化建设及档案管理,刚好开展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养分含量等动态监测及绩效评价等;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奖补机制,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夫合作社、农夫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及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一落实管护资金,加强资金运用监管;完善监测监管系统,全面动态驾驭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等级变更等状况。通过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资金,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削减、用途不变更、质量有提高。(二)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标准。通过对重点中型灌区灌排骨干工程设施进行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供应灌排骨干工程条件。灌区范围明确,设计浇灌面积一般不低于5万亩,不超过30万亩;灌区规划设计合理,符合区域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节水浇灌发展规划;浇灌设计保证率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须要;灌区工程设施质量达标,运行管护规范;灌区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完善,用水户参及浇灌管理模式初步形成。1 .水源及渠首工程(1)浇灌水源有保障。浇灌水源水质符合GB5084标准。水源及渠首工程(含泵站)总体完好,运行平安牢靠。(2)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采补平衡。2 .灌排渠系(1)干支渠(沟)道能保证设计输水实力,边坡稳定,水流畅通。(2)干支渠道衬砌防渗技术指标达到规范要求,坚实耐用,寒冷地区抗冻性能好。输水管道、暗渠等设计合理,技术指标达到规范要求。渠系水利用系数肯定值提高0.1以上。项目区单位面积用水量节约15%以上。(3)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通畅,排涝设计标准不低于3-5年一遇,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3,渠(沟)系建筑物(1)农桥、涵洞、水闸、渡槽、倒虹吸、隧洞等渠系建筑物分布合理,能满意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运行要求,适应群众生产生活须要。(2)渠(沟)系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等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 .量水设施设备浇灌渠道的进水口、分水口等处配备有必要的量水设施设备系统,可满意浇灌水量调度和计量供水须要。5 .工程管护设施工程管护设施布设合理,可满意工程管护须要。(三)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标准。依据高标准农田科技应用指标,依据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在基本农田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优选100个县,每县建立1个集土壤肥力、土壤墙情、作物虫情病情监测为一体的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站。建立一个综合化验室,建筑面积至少在120m2以上,配备相关化验设备;设立定位监测点,配置自动墙情监测仪、自动虫情病情监测仪等定位监测设备;重点完成耕地产量、土壤养分变更、农业投入品和土壤墙情、植物统防统治的定位连续监测,确保按农时关键期进行信息采集和发布,为粮棉油生产管理及抗旱减灾、改良培肥土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供应决策和评价依据。二、建设内容本规划建设内容由高标准农田田间工程建设、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耕地质量综合监测体系建设三项内容组成。(一)高标准农田田间工程建设。1 .土地平整工程对未修建梯田的6-25°的坡耕地顺等高线改造成水平梯田,并配套坡面防护设施,梯田长度100-200米,宽度8米以上,便于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对相对集中连片、地面起伏较小的平地、沟坝地、盐碱地进行平整和畦田改造,畦田长度200-IoOO米,宽度50-300米。对土层过薄的滩薄地,实行加厚土层措施,保持土层厚度不低于60厘米,土体中无明显粘盘层、砂砾层等障碍层次。2 .田间灌排工程充分利用地表水,新建和完善现有水源;完善现有浇灌渠系,发展节水浇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实施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喷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同时,在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利用不充分的盐碱耕地区,主动开发水源,通过新打灌排两用井及发展管灌、防渗渠等节水浇灌措施,提高浇灌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对局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和宜引起洪涝灾难的盐碱地、沟坝地、坡耕地等,通过完善排洪渠道、加固或修复现有坝体等基础设施,削减盐碱危害和洪涝灾难,提高农田排盐抗洪抗旱实力。3 .小型水源工程在坡耕地、河谷川地因地制宜进行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结合地形特点,利用自然坡度,通过新建、改造和完善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包括集雨窖、蓄水池、人字闸、截潜流等),并配套节水补灌设备,实行适时补灌,确保作物关键期用水,增加农田抗旱实力。4 .农田防护及生态环境工程农田防护及生态环境爱护工程应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及田、沟、渠、路等工程相结合,及农村居民点景观建设相协调。对受水土流失和风沙影响严峻的耕地,新建或补充防护林带(网);对坡面较长的坡耕地,按肯定间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