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参考答案共三套.docx
-
资源ID:549766
资源大小:24.61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春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参考答案共三套.docx
2023春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共三套及答案2023春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A及参考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J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没有一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就不可能生存,也就不可能有人类历史,不可能产生任何积极的文明成果。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创造了人们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传播生产经验,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增长。可以说,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任何伟大的文明成果和历史事业,都是建立在劳动群众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在精神生产领域,引人注目的往往是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他们确实在一定的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这些杰出人物首先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出来的;而且一切精神财富得以产生的最终源泉,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任何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精神创作都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著名的古代诗歌集诗经,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德国文豪歌德的浮士德等,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我国西汉后期的重要农书氾胜之书、北魏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也都是在总结劳动群众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不仅如此,人民群众还直接地参加到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之中。我国古代的敦煌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雕塑和壁画,古代印度和欧洲的许多史诗作品、古埃及的金字塔文化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变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虽然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要求变革的实践力量。人类历史表明,一切真正的社会革命,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摧毁衰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1640年的英国革命、1789年的法国革命、1911年的中国辛亥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下层人民群众只是不自觉的参加者,但革命的基础力量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历史性变革。人民群众是推翻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无论是在革命的时代还是在改革的时代,人民群众都是决定性的社会变革力量,人心所向体现了时代的变革要求,代表了历史的主流,预示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又是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正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实践活动创造着历史,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并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任何时代的历史活动都是群众的事业。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历史活动,尤其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这首先是因为社会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事业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无论是其创立还是在历史进程中的巩固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自主活动和自觉参与。中国革命胜利是党领导人民英勇牺牲换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党领导人民用汗水浇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是党领导人民探索创造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成败也在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造福于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23春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B及参考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能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并不触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首先,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剩余价值就是指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其次,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第一种,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一一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旧解释是剩余价值之特殊,无普遍适用性,仅可解释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而新解释则为剩余价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第二种,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指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人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更加离不开剩余价值的生产,因那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种类,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密,更多的人将离开物质生产部门而从事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最后,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以农业生产为例,一个劳动力一年的产出,原始社会,养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产出虽有所提高,也不过除养活自己及家人外还能多养活几个而已;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产出养活几十、几百人也不成问题,现代发达国家,百分之几的农业人口便能满足全国人口的粮食供应,便是明证。在这里,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不断增长便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其数量的多少便可判明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2 .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什么是人生价值?对其具体解释虽纷纭不一,但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却是人人都同意的观点。而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贡献便越大,影响便越显著,故人生价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则贡献便越小,影响便越轻微,故人生价值也越小,如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则人生便毫无价值。这样,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各类人中,正常人都能创造价值,但痴呆人、植物人却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养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仅可以说毫无价值,甚至可以说是“负价值”。正常人虽都能创造价值,但某些人,如历史上的一些贵族、奴隶主、地主及现代社会的一些纯粹“食利者”却不去创造,自己却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因其不但没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反而消耗社会的剩余价值,故其人生也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为“负价值”,与痴呆人、植物人一样,纯粹为社会的附赘悬疣。创造价值的正常人,其创造的总价值包括自用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人创造的总价值多,剩余价值自然也多,在价值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自用价值多则剩余价值少,自用价值少则剩余价值多,二者成反比关系,人生价值的大小便也随剩余价值的多少一同变化。3 .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是衡量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如何衡量国家财力(注意:这里指国家财力,而非指综合国力)的强弱?目前,往往是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人来衡量,这远不如用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衡量准确。这是因为:国民生产总值虽确实与国家财力强弱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国家很大(如旧中国),即使经济落后,国民生产总值也会相当多,但因国民消费量也大,国家财力实际十分弱小,根本办不成什么大事。人均国民收入虽可准确反映国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国家太小,即使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国家财力也不可能太强,办不成什么大事,仍会受制于人。如1990年海湾战争时,科威特虽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个弹丸小国,故国家财力并不强,无力抵挡人均国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国。而剩余价值总量实为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民消费总量所得之差,可准确反映国家掌握及可以调度的财富数量,可准确衡量国家财力的强弱。2023春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C及参考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1 .经过几十年积累,我们站到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但是,新发展阶段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参考答案:2 .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其建设的长期性中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没有充分地发展很快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上是超越了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阶段而跳跃式进入的。它比马克思所说的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的社会主义还保留着更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痕迹。从而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使我国的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和日臻完善。3 .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跳跃式发展的,是在没有任何经济基础上进行的。一开始,我们所面临的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的剥削掠夺和长期的战争混乱所造成的千疮百孔的破烂摊子。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本上是空白,农业占了绝对的优势,且多半处于手工和半手工操作的状况。没有任何的物质财富积累,无法进行各项社会建设。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发展的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J可见,生产力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建设,尤其在中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然后才能进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4 .思想观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中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各种封建的、宗法的、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广泛深入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我国经历百余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有时也同资本主义思想、殖民地奴化思想互相渗透结合在一起J要消灭私有制基础上的一切私有观念,“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个任务更加艰巨,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国际的各种剥削阶级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将严重包围和侵蚀着我们,要彻底打破和消除这种影响也将是极其艰巨而长期的任务。5 .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酱主义世界的包围中,受到资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建立之初,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是武力方式,现在逐渐演变为和平的方式,主要通过军事、政治压力和有限制的经济、科技的合作和援助,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屈从其经济政治的发展战略需求,还通过文化渗透,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经济、政治、思想等各种混乱,阻挠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同时支持和操纵这些国家内部的反对力量,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制度。经过资本主义的残酷打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国家逐渐减少,目前世界上只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来说,压力更大,任务更加艰巨,其发展也是举步维艰,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6 .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我国的建设没有捷径可走,决不能像资本主义现代化那样建立在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之上,完全要靠我们自己艰苦创业。既不能主要依赖外国的援助,更不能乞求帝国主义的任何施舍。无论是资金的积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管理的完善,销售市场的发育等等,尽管可以吸收一些外援和借鉴一些外国先进经验,但主要靠自力更生来解决。所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比资本主义现代化更艰巨,需要一个长期过程。7 .中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社会主义制度是最优越的社会制度,对于它的认识完全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地方,完全靠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在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相当程度上是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其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而艰苦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