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电池产业三年行动计划.docx
发展新型电池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发展新型电池产业是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重要路径。为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新型电池材料优势,按照产业规划,大力推动新型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锂、钠、钢、氢、固态五条技术路线,做强电池材料、做优动力电池、开拓储能电池、探索固态电池、开展回收再利用,建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培育一流的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新型电池产业集群,将新型电池产业打造成为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二)基本原则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突破关键领域,强化产业规划引领和政策激励作用,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才培引、相互支撑促进的良好局面,抢占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新高地。突出优势、重点布局。突出资源储备和绿色能源比较优势,发挥企业产业链引领带动作用,因地制宜重点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构建行业领先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体系。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前沿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链迈向高端。(三)行动目标以新能源电池材料为重点,围绕资源一材料一电芯一电池一应用一回收利用全周期产业链,着力扩规模、延链条、拓应用,建成错位发展协同互补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制造基地,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发展。通过3年的发展,形成一批优势突出、产业链完整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和研发聚集区,新能源电池产业成为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幅提升的重要动力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23年实现产值300亿元,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集中建成放量、产业链持续完善;到2024年,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产业规模明显壮大,形成80万吨正极材料、50万吨负极材料、15万吨电解液、50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30万吨电池绿色循环利用的产能规模,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产业链条持续完善。新能源电池全周期产业链基本建成,磷铁系、高镇系、镒系正极材料、湿法隔膜材料等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制造领域培育形成若干带动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基本形成,在全产业供应链体系中具有较强影响力。新能源电池材料前驱体、原辅料等供应能力稳步提高。电池回收、处置及拆解网点布局合理,实现对新能源电池全周期监管,建成电池回收利用示范项目。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磷银镒系正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电池辅助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科技赋能产业创新的效果更加明显,钠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无钻材料电池、固液混合锂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研发应用取得新进展,创新发展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重点科研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成领先水平的新能源电池材料技术研发与检验检测中心,建成新能源电池前瞻技术研发平台,建成省级新能源电池产业联盟。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矿产资源与电池上游原料、电池材料与电池生产、电池企业与新能源汽车深度融合,推动差异化全域协同发展。(四)发展方向重点产品。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磷酸铁锂、磷酸镒锂、磷酸镒铁锂等正极材料,加快推动负极材料布局,同步提升电解液、隔膜、铜箔、铝箔等电池材料生产能力。加快培育发展电芯、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电池产品。产业链上下游。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关键基础原材料供应链稳定性。培育引进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组装生产线(PACK线),支持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终端产品,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探索发展大规模电池储能电站,促进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二、重点任务(一)实施产业链完善提升行动。聚焦新能源电池四大关键材料和循环梯次综合利用,结合磷、锂、镇、镒、铜、铝等矿产资源优势,重点培育磷酸一碳酸锂一磷酸铁锂储能或动力电池一梯次综合利用为代表的磷酸铁锂系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支持电池级镒盐一三元前驱体一三元正极材料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一梯次综合利用为代表的三元系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积极引导正极材料生产企业扩产扩能,有序提升负极材料、电池集流体等生产供应和配套能力,补齐电解液、隔膜等材料短板。支持引进铝塑膜、电池结构件、补锂剂等电池细分领域材(辅)料生产项目,推进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项目建设,有序布局电池循环梯次综合利用项目。(二)实施产业集群优化行动。结合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统筹考虑要素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重点打造一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形成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推动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布局,实现产业聚集。1 .正极材料。重点发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上游磷酸铁、磷酸一钱等材料,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材料,发挥磷、镒化工优势,将发展磷系、镒系正极材料作为推动精细化工产业链的重要举措,重点打造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集群。2 .负极材料。重点引进锂离子电池石墨基负极材料和硅基负极材料生产企业。积极探索钠离子电池石墨类、软硬碳等负极材料,依托电池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支持发展人造石墨、硅碳、锡基等负极材料,培育打造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集群。3 .隔膜材料。结合电池产业链配套需求,加强与隔膜企业沟通对接,填补电池隔膜产业空白,重点引进锂电池陶瓷隔膜、新型聚合物、无纺布隔膜等电池隔膜项目,形成产业配套优势。4 .电解液。依托重点磷化工、氟化工和煤化工企业,重点研究动力电池用电解液电解质锂盐材料以及氟化氢等氟化工材料,引进电解质锂盐、有机溶剂、添加剂等电解液基础材料生产和制备项目,做好化工园区扩园和化工园区认定,为锂离子电解液和钢电解液等新型电池发展提供地域空间。5 .其他材料。积极发展锂电所需铜箔、铝箔以及燃料电池膜电极、液流电池等新型电池关键材料,引入补锂剂、导电剂、粘结剂、电池结构件、包覆材料等细分领域原(辅)料生产项目,形成完整配套的电池材料细分领域协同发展模式。6 .电芯和电池。充分发挥前端材料优势,依托新能源汽车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储能市场的巨大空间,匹配动力电池场景应用和需求,引进落地电芯电池项目,有效带动全产业链健康发展。7 .电池回收利用。支持探索建设电池梯次和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引进培育电池回收利用企业,鼓励电池生产企业在产品前端设计增加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健全新能源电池全周期资源综合管理。(三)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壮大行动。加快重点企业培育壮大,聚焦新能源电池产业上市企业、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分类制定企业培育计划,积极引导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向重点企业聚集。筛选确定符合产业政策、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较强、盈利水平好、有较好上市基础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企业纳入上市培育名单,积极开展企业上市培训辅导。支持鼓励新能源电池企业走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推进新能源电池产业上下游配套协作,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四)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专项行动。坚持以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统领工作,抢抓新能源电池产业产能扩张、布局调整战略机遇,聚焦产业链头部企业、骨干企业,全力引进落地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新能源电池产业典型示范项目,推进新能源电池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打造一批数字车间、智慧工厂、绿色工厂。建立重大项目专项台账,有关部门、产业专班统筹协调推进,其余项目由项目所在地跟踪保障落实。(五)实施创新平台提升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科研机构聚焦新能源电池前沿技术和成果,推进高性能电池材料研发和生产,推进高比容量、高比功率、高安全性和长循环电池研发。组织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电池有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检测认证机构、高等院校等建立动力电池产业联盟,推动上下游企业对接融通,强化与国内外行业、组织交流,吸引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发展,通过协同技术、装备、人才等各类资源,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六)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严守生态红线,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规范新能源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推进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合作模式、标准体系、第三方评价体系、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加快推动低速电动车、5G基站、数据中心电源等电池有关梯次利用领域回收利用试点工作,探索形成技术经济性强、资源环境友好的市场化回收利用模式。三、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定期组织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协调解决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和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开展跟踪问效。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二)强化要素保障支撑。加快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机制,加强对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企业的电力供应保障,确保应供尽供。支持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企业以双边协商、集中撮合、挂牌等方式直接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切实降低用电成本。坚持用地跟着项目走,统筹保障计划指标,积极落实产业用地政策,完善能耗双控措施,统筹能耗指标,在立足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完成的基础上,优先保障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重点建设项目能耗指标。(三)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加大重大项目支持力度,对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实际超过5亿元的新建项目、实际超过1亿元的技改项目、新引进落地的国家级研发及检测认证机构,通过有关专项金予以支持。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壮大支持力度,对入选国家级或省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纳规升规上台阶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加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推进高质量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区建设,加大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力度,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四)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工作机制,开通项目审批受理、评估与审查同步进行的绿色通道,压减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对企业零增地技术改造项目,简化有关手续。加大工作力度,围绕新能源电池产业重点企业精准服务,建立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清单。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方式,强化服务效能,促进龙头企业引进和重大项目落地,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形成产业集群,推进新能源电池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五)加快专业人才培引。鼓励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龙头企业创建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科研室、技术中心,集聚、培养和吸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采取揭榜制等方式,支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新能源电池研一产一用一收一体化发展。依托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强化高等院校有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课程设置,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