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总结报告.docx
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总结报告X月份以来,XX大学坚持把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精心部署,周密安排,扎实推进,清理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我校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报告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关于开展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省属本科高校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把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紧抓不放。第一时间成立学校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工负责、主动担当,带头在抓整治上见真章、动真格、求实效。学校召开整治部署会议和推进会议,明确清理整治范围、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全员一起抓整治,推进学校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重视到位、部署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二、任务完成情况对标清理整治内容,全面摸清底数、建立详细台账,对2021年以来全校各单位部门(校区)等主体举办的论坛活动进行全面摸底调研,并对照省属本科高校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开展自检自查,梳理形成学校现有论坛活动项目汇总表2023年度拟举办的全省性以上论坛、讲坛等活动计划汇总表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成果统计表、拟保留举办论坛活动清单。经摸底排查,2021年以来,学校共举办各类学术论坛、讲坛、学术活动13个,均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履行审批报备手续。截至目前,我校未发现举办过省属本科高校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的重点清理论坛活动。三、经验成效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坛活动的规范管理工作,从政治站位高度深刻认识规范论坛活动是强化学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重要举措。以本次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为契机,从严管控论坛,规范申请、报批等工作程序,加强内容审核,重视意识形态安全管控,切实抓好论坛活动规范管理,推动做到“四个规范”:一是规范审批手续。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学校各单位部门(校区)举办的报告会、年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活动,及时报学校党委宣传部严格审批。二是规范过程管理。要求各单位部门(校区)论坛活动要严把政治观、内容关、监督关。明确要求论坛活动举办前,主办单位和学校承办单位对活动名称、主题、规格、人员等要认真研究,确保规范准确,不发生偏差。对拟邀请参加活动人员有关情况进行背景审查和把关,确保活动全程不出现政治导向问题。对拟邀请作主题报告、主旨发言人的文稿、图片、视频、PPT进行严格把关。制定应急预案,对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如发现发表不当言论、传播错误思想观点的,当场予以制止。三是规范宣传报道。确需公开宣传报道的活动,严格执行新闻报道审批流程,按照“谁主办、谁审稿”原则,严格审查把关。严禁不具备新闻采访资质的媒体或个人进行采访报道和网络直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相关工作要求,严格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出席论坛活动报备和宣传。四是规范追责问责。切实加强对论坛活动督促检查,对出现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按相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论坛活动管理总体规范有序,但经自检自查,还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闭环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特别是对论坛活动沟通协作、联合办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二是论坛活动效果还需进一步提升。论坛活动实效性、创新性还不够强,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行业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四、意见建议以本次专项行动为契机,构建论坛活动管理长效机制,做到制度保障到位,如加强论坛活动闭环管理、规范工作流程、完善配套规章等。下一步,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开展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站位、扛牢责任,创新理念、周密部署、优化举措、有序推进,着力构建学校论坛活动清理整治长效常态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论坛活动管理工作水平,为办好论坛活动赋新赋能,不断提升论坛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确保清理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XXXX2023年7月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同志们: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要求我们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实践伟力,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廖续精神血脉,让伟大建党精神薪火相传。新时代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论蕴涵与震续路径,探究其“从何而来”“内涵是何”“弘扬路径何在”的逻辑理路,对于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为题,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无产阶级建何种党、如何建党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建党提供了基本原则,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理论渊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以及取得百年重大历史成就的强大精神力量。“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原点,以“实践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哲学旨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扎根中国土壤,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先进分子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惊天伟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恩格斯说,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面对各种迫害和驱逐,为追求真理,马克思从未停止过革命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唯心史观认为绝对观念、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决定历史走向。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惊天伟业,彰显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一)历史境遇: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探索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特殊的历史境遇,其萌发于近代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不懈探索。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探索。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对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列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科学的改革方案,以失败告终。在不废除封建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戊戌变法,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下,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各种社会思潮提出的救国方案都没有成功。“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具有与生俱来的远大理想、担当精神、革命精神与奉献精神,呈现出较以往政党不同的信仰信念、革命气质与斗争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与挽救民族危亡的不懈探索具有历史逻辑的必然性。伟大建党精神源自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源自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理想。在近代国家歧路彷徨、人民翘首怅望的历史境遇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伟大的建党精神,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带领人民坚毅前行,扭转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命运。(三)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忠孝节义、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赋予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血脉,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文化之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生成提供了文化土壤。从老子、孔子到孙中山先生,中国历史上无数先进人物都曾希望“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能够实现。礼记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述未来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书为大同世界进行规划设计,孙中山倡导的民生主义蕴含着对世界大同的追求。可见,“中国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提供了文化滋养。“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和担当精神的继承。爱国主义和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早期革命先驱建党救国的原动力。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李大钊用爱国主义唤醒人民的反帝意识,喊出了“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的警言;毛泽东用担当精神呼吁广大学子救国救民,喊出了“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倡议。中共二大明确了党的最低纲领,将爱国主义和担当精神熔铸在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和自强不息精神的弘扬。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舍生取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民族大义面前舍生忘死的价值选择。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舍生取义、自强不息”思想的影响下,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丰碑。“忠孝节义、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提供了文化基因。左传中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忠孝节义要求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他人至公无私。“对党忠诚”是对古代忠孝节义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民本思想。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论述;老子主张“以百姓之心为心”;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相似的内涵,孕育出“不负人民”建党精神的形成。(四)实践基础:革命先驱的建党实践伟大建党精神萌芽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彻底最先导的人”,他通过写理论文章、授课演讲、参与思想论战等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介绍给青年学生,为北京乃至全中国进步青年学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了重要贡献。1920年3月,李大钊与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中有老师、学生、工人、记者等不同职业人员,同时“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超越了地域的界限,遍及20多个省市。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立其基,导其先河”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根深深扎入中国土壤打下了基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李大钊还领导青年学生筹办工人夜校,组建工人俱乐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年岁末年初,李大钊接待了来自苏俄的伊万诺夫、维经斯基等人,在谈话中涉及准备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组织等内容。伟大建党精神开始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酝酿建党的实践,始于李大钊护送陈独秀前往天津的途中,两人约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留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到达上海后,陈独秀积极发动组织工人群众,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注重提高工人的觉悟和教育水平。1920年5月1日,为纪念五一劳动节,陈独秀在上海组织工人参加游行集会,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纪念活动。在这次纪念活动中,北京长辛店工会宣告成立,为建党初期掀起工人运动高潮奠定了基础。1920年6月,陈独秀、李达等人在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初名为“社会革命党”,8月正式命名为“共产党”。1920年11月,李大钊在北京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践行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约。伟大建党精神初步形成于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奋斗目标,选出党的一大中央局,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正式建立。“党纲”“信仰”“初心”“使命”“组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正式成立。党的一大没有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党的最低纲领,也没有制定出党的章程,因而还需继续努力才能完成建党伟业。伟大建党精神最终形成于中共二大的召开。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弥补了中共一大的两大欠缺。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和党的第一部章程的制定,标志着建党最终完成。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指明了方向,发挥着举旗定向的重大作用。党的第一部章程确立了党的建立和建设的根本方针,为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在酝酿,初具雏形、正式成立,最终在完成建党伟业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二、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一)理论引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持真理”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守理想”既包括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包括坚守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未来理想社会“自由人联合体”中J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为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指明了方向。中共二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特别说明的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实现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分阶段分步骤完成,要正确处理好最高理想与阶段性目标关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统一于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面对各种风险考验,从未放弃过对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坚守。实践已表明,坚守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披荆斩棘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精神动力。真理具有科学性,需要每时每刻地坚持;理想具有崇高性,需要持之以恒地坚守。中国共产党人在真理和理想的鼓舞下,带领人民排除万难,经受住了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一)践行指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初心”是指做某件事情的最初本心,呈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观精神状态。“践行初心”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行动指向,是中国共产党对“我是谁”“我从何处来”的身份认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毛泽东深谙共产党宣言的精髓要义与价值旨归。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的历史实践,体现在挽救民族危亡、谋求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在政治层面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不畏艰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的伟大飞跃;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推动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使命”是指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认清“向何处去”的精神依托。“铁肩担道义”是中国共产党“担当使命”的生动写照。建党先驱李大钊从少年起,就“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曾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之复活”的奋斗目标。为挽救民族危亡,谋救国之良策,李大钊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明确提出在中国建立“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主张。李大钊认为只有在中国建立俄国式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族的命运才会发生彻底的改变。李达通过对巴黎公社和俄国革命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要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实行革命,必须有一个共产党从中指导”。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卑躬屈膝中“站起来”,从一穷二白中“富起来”,从世界竞争中“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