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资源自然系统干部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六篇.docx

    • 资源ID:556116       资源大小:39.91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资源自然系统干部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六篇.docx

    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所作的重大部署。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的信仰者、传播者与践行者,我在日常繁忙的工作行程中不怠误学习,力求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所学,不断在工作事务中锤炼自身本领,全面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格物致知拓眼界,纵观全局明方向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因此,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始终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坚持抓党建强引领、抓党建优服务、抓党建促发展,围绕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及政治生活制度落实,抓优抓实“三会一课”,继续抓好“四强”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等,切实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栉风沐雨砥砺行,求真务实践初心通过不断的深入学习,我对坚持人民至上有了更加坚定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因此,中心各项工作要始终站稳人民至上价值立场,紧盯目标任务,夯实团结基础,汇聚奋进力量,该办的事坚决办,绝不能拖;难办的事要想方设法去办,决不能等;需要协调的事要合力去办,决不能推。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隼路蓝缕启山林,学以致用谋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代大有可为,贵在实践。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局党组成员、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中心内容,引导全体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同时,积极落实主题教育总要求及目标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事业发展,切实把主题教育同我市土地收储业务紧密融合,以主题教育引领土地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继续按照市自然资源局“12347”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全力冲刺重点目标,尤其是在优化储备土地管理机制、加快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加大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力度方面,花力气下功夫,聚力促进中心各项重点工作再上新台阶。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开展主题教育,集中安排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收获很大。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样版主题,结合分管工作,就如何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引领作用,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谈点粗浅认识,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第一,深学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认识国土空间规划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规划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抓紧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工作,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管控机制,以空间规划统领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岸线使用、航运发展等方面空间利用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既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也是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重要使命和重大政治任务。二是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8号,以下简称“中发18号文件”)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划定“三区三线”,设定各类资源利用约束性指标,明确资源配置和空间管控政策,确定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就是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三是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央18号文件指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土空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国土空间的唯一性决定了空间底版的唯一性、永久性,决定了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内容和要求的长期性、持久性。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坚持统筹发展与保护,坚守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底线,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就是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通过国土空间的资源配置和空间管控,“倒逼”传统发展方式转变,来推动、促进、保障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履职尽责,全力以赴抓好规划编制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划支撑一是要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宽广的视野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自然资源部门主动适应职能转变所带来的角色转变,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提高政治站位,超越部门观念,用更加宽广的视野进行前端谋划,充分依托引领管控的规划职能定位优势,积极发挥综合协调能力,主动作为,准确把握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权威性、协调性、操作性,对标对表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摸清找准底板和存在的问题,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做好国土空间规划顶层设计,发挥并夯实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为国家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划支撑,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二是摸清底数底盘,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安徽省国土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空间载体。在上报国务院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通过全面梳理我省耕地保护、生态安全、城镇空间结构、国土空间功能、空间品质、资源利用、资源空间分布与发展需求匹配、国土空间联结、区域发展水平等空间资源优势和短板弱项问题,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需求,谋划构建了“一圈二屏三带五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为落实长江流域、黄淮海平原等国家农产品主产区格局要求,围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构建了“一陵亘两原”“两山润良田”的农业空间格局;为落实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围绕筑牢长三角生态安全屏障,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以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保障,构建了“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为落实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围绕支撑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以现有城镇发展格局为基础,构建了“两圈两带两区”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城镇空间格局,为我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提供空间保障和规划依据。三是加快完成市县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即将获国务院批准,当前要抓紧推进市县级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和审查过程中,要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优化区域和城乡功能布局、用地结构和要素配置,及时形成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规划成果。要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城镇开展边界等管控指标分解到下级规划。确保全省耕地保有量控制数始终不少于8115.2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控制数不少于7145.0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少于2943.08万亩。严格节约集约用地,确保城镇开发边界不突破。四是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因此,我们要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关于生态空间规划建设管控任务,推进我省长江经济带、大黄山、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等各类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围绕“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空间格局,划定各类控制线,强化江、河、湖、林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空间,明确巢湖绿心,长江、淮河、新安江、引江济淮生态廊道、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废弃矿山、采矿塌陷区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计划安排和政策措施,并将重要建设内容纳入详细规划,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五是加快详细规划编制实现详规全覆盖。一是要严格落实总体规划的管控引领要求。将总体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功能需求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和村庄规划编制范围,按照城市、乡村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和规划生成项目的理念,将上位总体规划战略目标、底线管控、功能布局、空间结构、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分解落实到各规划单元,加强单元之间的系统协同,实现详细规划全覆盖,夯实规划实施管理的基础。二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上级规划的生态空间管控要求,根据上级总体规划对新城建设、城市更新、乡村建设、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管控要求和划定的片区单元,细化分解落实生态建设项目,按照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区域一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要求,明确功能完善和空间优化的方向,提高详细规划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三是要坚持节约集约。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确定了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并要求“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超过150平方米的城市,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省国土地空间规划明确,“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超过200平方米的城市,原则上不再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近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要求,虽然探索确立了新增建设用地减速、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人均城乡、城镇工矿和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下降及农业、生态用地增加的“两减三降两增加”的高质量发展规划管理新机制,初步改变了过度依赖资源粗放利用的扩张发展模式。但是,与全国相比差距依旧很大。截止到2020年我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30.29平方米(全国292),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79.41平方米,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30.7平方米,人均村庄用地495.86平方米,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就城市而言,详细规划要针对我省城市不够集约紧凑现状,即截至2020年底,我省人均建设用地124.76平方米,超出国家上限标准110平方米的13.64%,滁州、宣城、黄山3个市人均超过150,最高为滁州180.29,其中市辖区200.47;人均超过150的涉及12个市22个县(市)和滁州、铜陵、宣城、黄山4个市辖区,其中1个市辖区超过200,除该市辖区外,仍有5个市的2个县和4个区超过200,最高的区铜陵郊区276,最高的县来安县222.83。2021年这个数字还在扩大,全省人均同比增加0.86的百分点,除宿州、蚌埠、黄山同比下降外,其他13个市同比上升,池州、滁州分别增长3.7和2.7个百分点。这种资源利用粗放的势头不但没有达到有效遏制,而且还在持续扩大,难以实现自然资源部赋予我省土地节约集约综合改革试点,到2025年“实现人均城乡、城镇、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下降”的目标任务。因此,详细规划编制,必须坚持节约集约,按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要求,推动城镇开发边界内存量空间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以规划单元统筹增量空间功能布局、整体优化空间结构,促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和区域一体协调发展,倒逼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形成集约紧凑的城镇空间,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防止城乡建设无序蔓延,遏制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趋势,以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更为长远发展。第三,扛起责任,勇于担当,严格规划实施管理,确保规划管控目标落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紧着一锤敲,确保一张蓝图施工到底。一是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经批复,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防止出现换一届党委和政府改一次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实施,不得违反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二是要严格专项规划的审核。坚持“多规合一”,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要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使省级规划和“三区三线”真正在市县规划和相关领域专项及详细规划中落实落地。尤其是在规划体系重塑期间,更要加强部门联动协同,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按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衔接技术导则的要求,严格能源、交通、水利等各类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一致性审核,协调好各种空间需求、矛盾冲突和管控要求,使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各类相关专项规划的共同基础和刚性约束,对不符合国土空间规则管制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核通过。建立规划汇交制度,在各类空间专项规划审批后,及时将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管,确保数线图库一致,真正实现“多规合一”。三是要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首先,严格用途管控。对不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尤其是突破三条控制线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其次,严格规划实施。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为确保规划目标变更现实,建立规划实施监管机制,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明确时间、压实责任,研究制定各类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等管控要求监督检查的制度规范,理顺规划执法体制机制,探索有效的规划督察形式,加大调度和监督检查力度,并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再次,建立约束性指标动态监管制度。对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建立管控台账,实行年度动态监测,设定指标管控红黄蓝线,实行差别化管理。根据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通报到市县人民政府。就建设用地规模而言,对超过约束性指标的实行红灯警告,原则上不再下达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严禁超指标批准项目用地;对于即将超过约束性指标的,实行黄灯提示,除民生、生态建设项目可以使用新增城镇建设年度计划外,其他城镇建设项目用地不得审批;对于低于约束性指标的未达到黄灯提示的,支持城乡用地布局调整、用地性质转换和项目用地审批等。第四,建立健全规划体检评估制度。要在现阶段开展的城市、县城的年度规划体检评估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延伸到建制镇,并可根据体检结果的实际需要,在不违总规控制性指标的前提下,允许市、县政府修正详细规划。实行规划五年评估制,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规划定期评估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和历史责任,新起点新实践给我们创造了建功立业的重大机遇,作为自然资源工作者,我们有幸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者,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建设者,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奋斗者,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扛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责任,不辱使命,不负时代,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只有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要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三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形成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建设广泛开展的良好局面。四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五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自然是大地清新靓丽的眼睛,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碧波荡漾、风清气正。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于“我”见言见行。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其目的是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推动全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历史表明,只有对思想的高度认同,才会有行动上的统一,所以要坚持学习,做到学深悟透,进而指导实践。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唯有常学常新,才能更加精准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经过这段时间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等资料的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包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提升我省的矿政管理水平意义重大,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贯彻落实。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根本遵循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治国理政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目标。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构成要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要义是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是摒弃工业文明,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必须统筹经济发展、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取山泽之利、还山泽之美,新时期的矿政管理工作应坚持环境与资源保护优先、开源与节流并举,着力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体现“找得出、管得住、用得好”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我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煤、铁、铜、金、钳、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石英岩等优势矿产保有资源量均为全国前列,是长三角区域重要的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材基地。矿业是我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矿山采选冶及相关矿产品加工等矿业产业链合计营收1.09万亿元,约占全省GDP的28.3%,2021年全省矿石开采总量6.01亿吨、矿山企业工业总产值1422亿元,分列列全国第五和第四位。着力提升安徽矿政管理水平,更好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二、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认识当前我省矿政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坚持问题导向,是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出发点。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矿政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地质勘查管理、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业权)管理、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几个主要方面。同时,按照“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还必须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总的来看,我省矿政管理面临以下主要问题和不足。(一)地质勘查管理一是矿产勘查投入不足。较“十二五”相比,我省“十三五”地质勘查投入大幅降低,降幅为74.8%,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的投入多集中在大宗矿产资源领域,对战略性矿产资源投入不足,未实现重点成矿区全覆盖,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成果不明显、资源保障后劲有待提高。二是勘查成果转化滞后。“十三五”期间,我国铜、铁等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80%,而我省泥河铁矿、龙山铁矿、鸡冠山一长龙山铜矿、茶亭铜矿等大中型矿产地的矿产资源优势未能有效释放,供应链多样化不够明显,资源保障能力不足。三是找矿空间范围压缩。我省重要成矿区带一方面部分与自然保护地重叠,另一方面部分已成为沿江产业经济带、新型文化旅游生态区,矿产勘查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区发生矛盾,找矿空间被压缩,新设矿产勘查项目落地难,野外施工条件差,矿地矛盾凸显。四是勘查方法手段亟待创新。坚定不移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矿产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矿产勘查向绿色低碳转型,勘查技术方法急需创新。(二)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储量)管理一是服务支撑保障能源资源安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是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尚未实现全覆盖、矿产资源家底尚未完全摸清,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尚未建立完善。二是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依靠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抽查核查、矿山储量年报等方式掌握核实矿业权人综合勘查和“三率”指标执行情况,缺乏刚性制度约束。三是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绿色矿山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矿山建设缺乏政策文件约束和奖励激励带动,部省均未出台关于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我省生产矿山总数800余家,目前仅有78家矿山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相对占比过低;虽然部分市先后创建市级绿色矿山,但整体比例依然偏低。四是矿产资源储量和地质资料管理等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管理效能提升受阻。矿产地数据信息化动态更新机制尚未建立,地质资料汇交、信息化建设、开发利用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均有待提高。(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业权)管理一是矿业权出让登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新一轮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调整了战略性矿产种类,部分矿种矿业权出让登记管理权限有必要重新调整;矿业权竞争性出让项目库建设尚待完善;市、县矿业权竞争性出让过程中违规行为屡有发生;已设矿业权周边毗邻空白区和夹缝资源整合出让制度需进一步明确。二是已设矿业权与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限制禁止勘查开采区域矛盾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尚待妥善解决,矿业用地政策需进一步细化落实。部分矿业权与生态保护红线、风景名胜区、各类自然保护地等范围重叠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三是矿产资源权益金征收和分配制度需进一步优化调整。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17)35号)的执行存在以申请在先方式取得探矿权后转为采矿权的出让收益征收政策不合理、以单位面积计价招拍挂出让探矿权已缴清价款是否属于已完成有偿处置、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勘查矿业权已缴清财政资金对应价款是否属于已完成有偿处置等突出困难;矿业权出让收益省、市、县分成比例与全国多数省份相比市、县分成较低,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四是部分历史遗留矿业权问题长期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六安霍邱地区周集、范桥、万庄等涉案铁矿项目依法依规推动办理尚未找到明确路径;2010年起推进整合的南陵地区铜矿、明光地区凹凸棒石粘土矿、泾县地区方解石矿等矿业权整合项目至今尚未整合到位,相关信访、诉讼时有发生。(四)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一是矿山生态修复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尚不够完善。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尚未完成,修复理论和有关技术标准落后于实践,部分修复案例中因缺乏科学修复而失败或修复治理效果不佳,导致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指出问题,或产生新的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欠账。二是废弃矿山和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全省仍有千余个废弃矿山尚待修复治理,损毁土地面积近20万亩,预计需治理资金50多亿元;淮北、淮南煤矿开采集中区易发生地面沉陷,据2020年8月调查统计,皖北六市已形成采煤沉陷面积107.6万亩。三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体制机制尚不够健全。修复项目投入资金大、投资周期长、预期回报不确定性高,而社会资本投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在尾矿废石资源化利用、土地指标流转、绿色金融支持等方面配套政策尚不完善,一部分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一部分资本以逐利为目标投入后以修复之名行开采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五)安全生产管理一是联合监管机制不够到位。矿政管理中涉及的安全生产工作需要与应急、发改、经信等部门协同配合,各部门之间安全监管隐患信息互通共享,实现共同监管,联动监管,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仍不够及时、便捷,不利于各类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和消除。二是主体责任难以完全落实到位。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是防止违法开采行为的有效手段,企业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应当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科技铸安,科技强安,但目前对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监管仍缺乏有效手段。三是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手段有待完善提高。实时监控、遥感监测、云数据共享等科技手段运用不足,尤其对地下开采矿山的越界开采行为,发现难、验证难、监管难。四是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国际国内矿业市场的变化、利益驱动导致非法盗采事件和矿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现有的一些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已不完全适用日趋复杂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三、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努力提升矿政管理水平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在矿政管理工作中,一是要重点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强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方针,科学合理适度有序开发;二是要压实矿业权人和矿业企业主体责任,通过加强普法、强化信用监管、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等方式,让相关市场主体严格依法办矿,切实严格履行节约集约、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各项义务;三是要加强政策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能源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关系,扭转矿业开发必然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负面看法,主动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行为监督。(一)地质勘查管理一是持续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拓展新的找矿战略目标区;二是在已有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基地外围和深部增储扩产;三是以铁、铜、铅锌、金、铁、页岩气、煤层气、铀和战略性矿产为重点,在整装勘查区和重点勘查区新增资源储量,构建新的资源基地;四是提高科技支撑,全面实施绿色勘查,加强地质找矿理论、方法技术创新,提高矿产勘查和资源节约利用水平。(二)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储量)管理一是分步有序全覆盖开展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探索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充分摸清矿产资源家底。二是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制定出台安徽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持续开展绿色矿山“回头看”监督检查。三是修订安徽省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实施方案、完善矿山储量年报管理制度,加强对矿业权人综合勘查和“三率”指标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对违反相关规定的矿业权人依法列入失信主体名单并实施联合惩戒。四是完善矿产地数据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地质资料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作用。(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业权)管理一是加快推进矿业权出让区块项目库建设,加强矿业权“净矿”出让前期工作,依据地质工作成果和市场主体需求,广泛征集矿业权出让区块项目建议,结合国土空间管控要求,在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勘查开采规划区块内合理确定拟出让矿业权出让范围,建立矿业权出让区块项目库,按照“净矿”出让要求做好用地、用林、环保、安全等前期工作。二是落实生态保护和能源资源保障的多目标平衡,根据国家统一安排时序,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差别化管理政策,充分考虑能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需求,努力实现生态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多目标平衡。三是根据国家部委修订完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新政策的出台,及时研究制定我省申请在先方式探转采、以单位面积计价招拍挂出让探矿权、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勘查矿业权的出让收益政策,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四是着力依法依规推动长期遗留历史矿业权问题妥善解决。(四)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一是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快完成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强化企业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责任,不断健全矿山生态修复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责任机制。二是攻坚克难,加大力度按规划计划推进完成废弃矿山和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任务。三是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切实履行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义务。四是完善激励惩戒机制,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加强动态宏观监测和巡视监测,鼓励和支持引进、研究和使用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导社会资金、资源资产要素投入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政府、矿山企业、社会投资方、公众共同参与的矿山生态修复监督。(五)安全生产管理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一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深入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强化矿产开发重点领域联合监管,坚持精准治理,深化“打非治违”,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矿案件,重点查处无证勘查开采、露天矿山越界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沙霸”“矿霸”及其“保护伞”,建立健全长效常治监管制度机制。三是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化自然资源科技支撑应用,守好意识形态安全主阵地,着力防范自然资源领域重大风险。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近一段时间,按照省委和省厅党组的统一部署,我围绕“六学”内容开展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力求整体把握、融会贯通。结合本次读书班研讨主题,我反复研读了习近平著作选读中“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相关篇目,反复重温了习近平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了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通过学习,增进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具体举措有了新的思考和新的体会,现作汇报交流。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自觉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坚持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放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扣紧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总结了前期工作取得的基本经验,也为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安徽全域纳入到一体化的范畴中,为安徽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有利于安徽在更高层级上参与分工合作,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发展能级;有利于安徽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和增强发展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有利于安徽加快改进公共服务和优化发展环境,促进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打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是区域均衡发展。作为区域内相对后发的地区,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的较大受益者。但是,“一体化”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坐享其成;“一体化”进程的快慢和成果的多少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我们认识的高度和行动的力度。因此,作为安徽的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增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争做促进派,勇当实干家。二、把握客观规律,切实增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行动自觉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以一体化的

    注意事项

    本文(资源自然系统干部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六篇.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