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嘉峪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docx

    • 资源ID:557750       资源大小:57.21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嘉峪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docx

    嘉峪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为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深入推进“健康嘉峪关”建设,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十四五”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甘政发(2022)46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十三五”时期,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强管理、重规范,优服务、抓细节,补漏洞、提质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截止2020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0个,其中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27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采供血机构1个,其他84个。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8.32张、12.04人、4.12人和5.62o人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78.95岁提高到2020年的80.1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51.9%o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L28%o和1.92%o,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0/10万。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为95.95%,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1%。“十四五”时期,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迈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乡村振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为我市加快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带来了新机遇。同时,随着当前全球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重大传染病防控风险持续存在,疾病预防控制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弱项仍然突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能力亟待提升。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市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分布不均衡、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既需保障基本需求,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人口老龄化态势日益严峻,不断变化的疾病谱,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和品质要求的持续增长,都需要卫生健康领域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优质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健康嘉峪关建设,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持续扩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发展模式从治病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服务体系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嘉峪关、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需求导向,补齐短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和解决健康问题为导向,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统筹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和健康促进等各方面,坚持中西医并重,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统筹规划,强化管理。强化全行业与属地化管理,优化不同区域、类型、层级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加快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深度扩容,扩大资源供给,提高配置效率。医防协同,以防为主。强化预防为主,建立医防协同长效机制,加强上下联动,提高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能力。均衡发展,重心下沉。推动优质资源均衡布局,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持续提升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改革创新,强化支撑。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政策的系统支撑,注重体制机制、人才、科技、管理和信息化等创新,充分激发发展活力,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级。(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能够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满足健康嘉峪关建设需要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层健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加明显,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凸显,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短板加快补齐,不均衡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卫生健康服务质量更加优质高效,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到2035年,基本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表1嘉峪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主要发展指标领域主要指标甘肃2020年甘肃2025年国家2025年嘉峪关2020年嘉峪关2025年指标性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万人)2.12.451200.0270.032预期性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0.830.980.861.04预期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全覆盖全覆盖预期性生物安全三级(P3)实险室数量(个)01全覆盖00预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蛤7010010075100预期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的比例(%)6110010065100预期性床位和人力配置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7.1187.4-7.5左右8.329.59预期性其中:市办及以上公立医院2.532.651.9-2.00左右6.627.1预期性县办公立医院1.872.013.5左右(县办医院及基层机构)-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41.640.750.82预期性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1.21.40.851.421.58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653.203.204.124.38预期性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414.53.805.628.45y期每千人口药师(土)数0.310.450.540.620.80预乐里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2.623.803.933.263.8预期性医护比1:1.291:1.431:1.201:1.361:1.92预期性床人(卫生人员)比1:1.371:1.51:1.621:1.41:1.52预期;中医药服务体系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620.70.620.890.9及期畦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盼9010090100100预期性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魏)85100全部设置100100预期性重点人群服务补短板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374.504.500.304.50预期”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闾72.9575>607580预期性健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岁)75.6476.64提高1岁80.180.3预期纯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同比例提高-同比例提高预期性注:医院床位含同级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床位。三、资源配置标准优化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床位、人力、设备、技术信息等资源配置。(一)机构配置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等。1 .医院:包括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包括政府办医院(按举办层级划分为市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事业等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所)等。3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等。4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独立设置机构和护理机构、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基本医疗卫生资源要按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市级分区域统筹规划,促进优质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提高服务和保障能力。(二)床位配置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鼓励公立医院在资源相对薄弱区域设置分院、院区。适度增加床位规模,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探索开展家庭病床服务。适度控制治疗性床位增长,增量床位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等领域倾斜。落实床位分类管理制度,实现床位资源信息化管理,推动床位资源急慢分开、统筹调度,探索从资源配置、医保支付、考核管理等方面实施分类管理。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9.59张,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1.58张。可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合理增加床均面积。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全面提高床位综合服务能力。到2025年,床人(卫生人员)比不低于1:1.5人鼓励医疗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探索对床位和护士统一管理、统筹调配。三级医院要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级手术比例。实现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对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从数量、质量、结构、效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各医疗机构优化床位资源配置。结合我市常住人口规模及密度、健康需求、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结构、床位利用效率等实际,科学制定床位发展目标。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原则上,病床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的公立综合医院,不再增加床位。表22025年嘉峪关市每千人口床位配置标准(单位:张)市(州)总床位市办以上公立医院床位县办公立医院床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020年实际值2025年目标值2020年实际值2025年目标值2020年实际值2025年目标值2020年实际值2025年目标值全省7.1182.532.651.872.011.541.64嘉峪关市8.329.596.627.10.750.82(三)人力配置及队伍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培育壮大公共卫生医师队伍。继续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加强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加强全科、急诊、病理、重症、感染、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积极参与实施“十百千万”陇原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落实“两个同等对待”要求,对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合格当年在医院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照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落实继续医学教育投入保障,将医务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纳入其年度绩效考核的必备内容,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年度评先评优、岗位聘用、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提高医生和护士配置水平,重点向基层倾斜,按照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合理设置岗位。适当增加承担临床教学、医学科研、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区域医疗中心人员配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配备。进一步增加全科、重症、感染、急诊、儿科、产科、老年医学、麻醉、护理、康复、药学、精神和心理、采供血、职业健康、食品安全与营养、出生缺陷防治、托育、信息化等专业人员配备。到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38人(其中中医类别0.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8.45人,医护比达到1:1.92,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8人,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达到1.04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原则上按每万人口1.75名的比例配置。每万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1名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站)、采血机构等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不低于4名和9名。表32025年嘉峪关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市(州)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每千人口药师数(人)2020年实际值2025年目标值2020年实际值2025年目标值2020年实际值2025年目标值2020年实际值2025年目标值2020年实际值2025年目标值全省0.830.982.653.203.414.52.623.80.310.45嘉峪关市0.861.044.124.385.628.453.263.80.620.80(四)技术和设备配置推进医疗技术发展应用,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强化重症、感染、呼吸、麻醉、影像、肿瘤、心脑血管、消化、儿科、老年医学、康复、精神等临床专(学)科建设。建设高水平医院,发挥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强化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主体责任。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市级统筹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和布局,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控制医疗成本。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必须的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专业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0)、移动断层扫描仪(CT)、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备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要按要求配备负压救护车和负压担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至少配备1辆救护车,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五)信息资源配置积极推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支撑水平。全力推进全民健康信息联通应用,实现全域医疗卫生机构各类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交换共享,构建公共卫生大数据平台。规范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发展,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居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应用甘肃省远程医学信息平台,拓展远程医疗应用功能,实现远程影像、心电、病理、检验等远程诊断广泛应用,形成线上线下深度业务协同。深入推进影像、超声、心电等检验检查结果共享应用。全面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集成平台为支撑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挥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医院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服务体系。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医院等探索应用信息化手段、可穿戴设备等开展面向辖区居民的慢病管理、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扎实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防护和监管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制度。四、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以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完善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综合干预等能力。1.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明确职责定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要求,履行监测预警、检验检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与调查、综合干预与评价、信息管理与发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技术管理与指导等职能。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负责协助市卫生健康委制定专科疾病防治规划,建立专科疾病防治协作网络,拟订防治标准规范,推广防治适宜技术和管理模式等。加强能力建设。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快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加强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建设,可配备移动检测车。构建资源联动、统一质控、信息共享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加强对已消除或即将消除疾病及重点烈性传染病的防控。强化队伍建设。按规定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并足额配备,原则上按每万人口L75名的比例配置。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80%。合理提升职业健康等工程技术人员比例。适当提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至30%o2.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公立医疗机构要设立公共卫生科,并配备具备相应资质人员,负责统筹协调本机构疾病报告、就诊者和家属健康教育等工作,协助开展疾病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接受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传染病防控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公共卫生人员所占编制不得低于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数的25%o村(居)委会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推进医疗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制定医疗机构(医疗联合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政策。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专兼职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市域内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参与医疗联合体工作。(二)优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为哨点,以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1 .构建全域监测和智能预警体系。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实现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增强传染病报告信息时效性和敏感性。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药店等哨点作用。依托公共卫生、动物疫病、食品安全等行业系统,健全网络直报、医疗机构报告、医务人员直接报告、科研人员发现报告、群众个人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信息综合监测体系,构建全域监控、全程追踪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完善新发未知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实现省、市二级监测信息同步共享。2 .提高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多部门、跨地区、军地联防联控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强化紧急事务数据跨部门共享,实现监测预警、风险研判、专业决策、应急处置一体化管理。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明确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健全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加强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规范化处置能力,缩短由常态化到应急处置的转换时间。探索建设针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的专业化、多场景演训基地,开展全链条、全要素、全流程的实战演练,全面提高联合作战、快速处置能力。(三)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强化急救中心(站)、传染病救治机构以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切实提升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患者转运和集中救治能力。1 .加强急救体系建设健全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完善急救中心(站)布局,城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三镇服务半径因地制宜。市主城区应设立独立的急救中心。急救中心负责指挥和调度市域内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等。有条件时探索开展航空医疗救护。加强急诊科设置。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置急诊科,负责接收急诊病人和急救机构转运的伤病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并向相应科室或其他医院转送。突发事件发生时,急诊科受市急救机构的指挥和调度,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和转运。完善急诊科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配备等基础条件,观察床位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完善“120”急救指挥调度。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加快院前医疗急救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院信息系统的连接贯通和数据共享。全市急救呼叫实现统一受理和车辆人员统一调度。2 .强化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市、镇二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加强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病专科防治机构建设,全面提高应对传染病疫情的医疗救治能力,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呼吸、创伤、感染、急诊、重症、检验、麻醉等专科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并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建设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医院传染病病区,设置“三区两通道”,配备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专用检验检查设备等必需设施,要适度预留应急场地和改造空间,实现100%达标。确定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提升传染病防治和弹性扩容能力。原则上至少配置160张传染病救治床位。全市至少有1所医院有独立的儿童传染病病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量设置标准化的发热门诊或发热诊室(哨点),设置可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隔离病房(观察室),合理布局诊室、留观室和候诊区,配齐必要的消毒产品和防护物资。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具备监测、筛查、隔离观察、转诊和随访管理能力。3 .建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规划布局我市紧急医学救援站点,有效提升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患者接收救治能力。分级分类建立卫生应急队伍。组建快速反应小分队。提升卫生应急队伍专业化水平,卫生应急队伍人员应覆盖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实现功能由“单一化”向“综合性”发展。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和演练,积极参与多部门综合演练,全面提高灾害事故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四)发挥中医药在应急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作用。以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疫病防治队伍、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等为主体,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独特作用。1.完善中医药参与应急防控救治机制。加强公共卫生队伍中的中医药人员配备。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中医药部门、配备中医药技术人员。建立中西医协作疫病防治机制,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动中医药机构、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将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镇卫生院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以及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及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2.完善中医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市级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防控网络和应急救援体系,提升中医药应急和救治能力。加强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肺病科、发热门诊、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重症监护室建设,培养一批中医疫病专家队伍。建设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救治协作网络。专栏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工程1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补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配置缺口。加强医疗机构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建设。推进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筛查哨点、预防接种、隔离观察病房、周转房、心理健康咨询干预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2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升。推进市级传染病医院(病区)建设。加快推进市级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建设,优化各级各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3 .中医药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防控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肺病科、发热门诊、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重症监护室建设。五、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均衡布局(一)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急诊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及儿童保健、老年健康、康复、护理、中医药、口腔保健等服务为重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住院服务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发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双网底”作用。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基层门急诊服务量占比不断提高,逐步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普通病不出镇、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1.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综合考虑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口分布、地理交通、就医流向、服务半径及能力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在原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在南市区和北市区空白区域再建设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每个镇办好1所标准化镇卫生院,并加强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职工周转宿舍等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根据镇卫生院服务范围和村级人口分布特点,优化行政村卫生室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对于常住人口较少、服务半径较大的地区,可通过加强巡回医疗、上级机构驻村服务、发展移动智慧医疗等方式,提高群众就医可及性。2.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所有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力争到2025年15%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推荐标准。遴选建设社区医院。扶持基层医疗机构建成一批临床特色科室。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配备,并和市域医学中心互联互通,实现“镇检查、市诊断、镇治疗”服务模式。建成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持续按照线上全员培训I、线下骨干强训的模式强化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允许临床医学类(含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类)大专医学生免试注册乡村医生,逐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深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实现专家、资源、患者三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依托现有资源,探索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坚持“优市级,重管理,提质量”,持续推动市级医院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做大市级医院。现有市一院和酒钢医院2所市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中医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级医院。同时,根据需要规划设置儿童、精神、妇产、肿瘤、传染病、康复等市办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按照网格化布局建设由综合实力强的市办医院牵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康复医院、安宁疗护机构等参加的城市医疗集团,统筹网格内医疗资源协同发展。推进市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设。加强专科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诊疗能力,提升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创伤、重症等救治水平。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补齐能力短板。(三)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和康复医疗、老年护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服务的需求。1.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以及眼科、骨科、口腔、妇产、医疗美容、中医、康复、护理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每千人口1.5张床位为非公立医院预留空间。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参与远程医疗协作,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在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支持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安宁疗护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2 .促进诊所发展。诊所主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等,其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鼓励将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升诊所规范化、标准化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按规定全职或兼职开办诊所。鼓励符合条件的全科医师或加注全科医师执业范围的专科医师全职或者兼职开办全科诊所。3 .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可自愿加入公立医院牵头组建的城市医疗集团和市域医联体,力量较强的也可牵头组建。(四)完善服务模式。强化平急转换,制定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急结合方案,健全应急状态下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机制。加强防治结合,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传染病防控项目,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衔接,为每个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培养1-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员;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科学健身门诊。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完善分级诊疗工作机制,规范有序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推动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为基层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支持,鼓励二三级医院医师加入家庭医生队伍参与签约服务。强化学科协作,针对疑难复杂疾病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鼓励将麻醉、检验、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继续推进胸痛、卒中、创伤中心和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鼓励医疗机构设置服务协调员,推行“一站式”服务。1.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依托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建设,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力争到2025年1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3 .在北市区建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南市区建设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造以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合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医疗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一)加快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布局。积极争创省级中医(专科)医疗中心。提升中医药基础研究、优势病种诊疗、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药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医综合治疗等能力。大力促进民族医药发展。落实甘肃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甘肃省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措施,加大中医医院床位补贴和亏损性差额补贴,促进中医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中医医院为平台建设全市中医师承及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二)促进中医医院特色发展。规范中医医院科室设置,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积极争创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国家、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5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培育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打造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医院,培育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知名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岐黄学者、陇原名中医。实施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中医药特色突出、中医药服务能力强、优势明显的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建立名医堂执业平台。开展多层次中医药师承教育,遴选20名左右中医药指导老师,培养50名左右继承人。(三)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她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中医馆设置全覆盖,配备中医药人员,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服务能力。对已建成的中医馆进行提档升级,创建基层“旗舰中医馆”。加强市中医医院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指导力度。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打造中医馆的“村级版”。到2025年,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9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开展“中医阁”建设。(四)强化中西医协调发展。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建立中西医协作机制,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科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遴选形成优势病种目录。(五)加大中医医院医保政策扶持力度。落实甘肃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降低中医医院医保住院起付标准,提高中医服务报销比例。由于嘉峪关市各级医院和中医特色社区中医技术和服务占比均低于其他地区,应提高中药饮片(含颗粒剂)、中医适宜技术医保报销比例给予政策扶持,以鼓励提供和使用适宜的中医药服务。专栏3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1.中医优质资源扩容布局。加快推进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争取建设1个省级中医(专科)医疗中心。2 .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争取建设5个省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争取建设1个市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3 .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建设。100%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9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开展“中医阁”建设。4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把市中医医院打造成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医院。七、健全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一)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以市妇幼保健院以及二级及以上医院妇产科、儿科为骨干,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1 .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及儿童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全面改善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推进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各级儿童健康服务网络,以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为重点,统筹规划和配置区域内儿童健康服务资源。建立完善以市妇幼保健院为龙头,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儿童健康服务网络,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能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到2025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达0.85人、拥有床位2.9张。2 .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依托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全面提升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能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及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争取市级产前诊断机构建设。建设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和听

    注意事项

    本文(嘉峪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