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docx
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解读坚持港业城互动的战略导向,走港口、产业、城镇、生态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加快构建海峡西岸东北翼重要经济增长极。海西对接长三角前沿区域。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增强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互动融合,大力推进金融、物流服务、商贸流通、旅游开辟、基础设施及招商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双向对接,重点加强与浙南地区的区域合作,主动承接其产业、资金、技术及人材转移,增强要素的吸纳与集聚能力,加快建成海峡西岸对接长三角的前沿区域。对台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积极把握海峡两岸关系浮现新变化的重要机遇,着力先行先试,争取各项对台优惠政策,推动经贸、农业、民俗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主动承接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加快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争取设立以对台贸易为主的保税加工区,使环三都澳区域成为密切两岸三地联系的重要平台。一新兴临港工业基地。加快开辟深水港湾资源,积极推进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大力发展能源、冶金、船舶等产业,鼓励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打造技术先进、支撑有力、竞争力强的先进创造业基地。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枢纽。加快港口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高等级公路、大运力铁路等交通通道建设,构建便捷的“北承南联,西进东出”的集疏运网络,形成海峡西岸通往内陆省份的出海大通道,打造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交通枢纽。一绿色宜居海湾新城。充分发挥区域天然景观海湾、自然与人文资源交融的独特优势,加快整合山海川岛景观、历史人文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滨海休闲度假,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风景海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推动环三都澳城市群建设,构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滨海休闲度假和绿色宜居海湾新城。发展机遇一加快环三都澳区域开辟建设已成共识。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势必促进包括环三都澳区域在内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全面崛起。福建省高度重视环三都澳区域的发展,提出要将环三都澳区域打造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宁德市将环三都澳区域发展作为核心战略,以带动全市发展,支撑海峡西岸东北翼崛起。这为加快环三都澳区域的开发建设步伐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周边地区对港口运输需求日益扩大。世界航运的深水化、大型化发展将改变我国沿海港口格局,这为开辟环三都澳区域深水港口资源,弥补长三角及长江沿线地区港口接卸能力不足,打造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枢纽和连接内陆的重要出海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重化产业呈现向深水港区集聚的趋势。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及重化产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将促使重化工业加快向沿海地区转移,深水港口岸线已成为发展临港产业、港口物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环三都澳区域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富集且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潜力和价值日益凸显,具备大规模集聚发展临港产业的优越条件。开辟建设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开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环三都澳区域,统筹推进港口开辟、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加快构建环三都澳港口群、产业群、城镇群和交通网、风景带、生态链,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互动并进,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发挥优势,集约开辟。充分发挥天然深水良港和海运成本低廉等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及台湾的产业转移,着力发展高效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强化国土、海域、岸线的集约利用,推动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新兴临港工业基地,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中布局、城镇集聚发展。一合理布局,有序开辟。强化主体功能定位,推进资源整合,优化空间布局,把握开辟时序,重点推进溪南、漳湾、赛江三个临港工业区开辟建设,带动滨海新城及相关片区协调发展。一改革创新,合作开辟。打破行政区划,积极探索创新区域开辟建设的体制机制,协调处理区域之间关系,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积极吸引境内外、周边发达省市大型企业资金投入,鼓励与央企的长期合作开辟,带动区域经济跨跃式发展。一保护生态,永续开辟。按照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开辟与保护的关系,重视合理开辟利用区域港口岸线资源、土地资源,保护好海洋生态资源,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区域联动,协调开辟。树立整体发展意识,统筹处理环三都澳区域与海峡西岸东北翼的关系,强化环三都澳区域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协调推进宁德市整体跨越,进而实现与周边更大区域的功能互补和联动发展。发展目标环三都澳区域的开辟建设分为近期的“开辟起步”阶段、近中期的“加快开辟”阶段和中远期的“全面发展阶段,并对2022年后作了远景展望。一开辟起步阶段(20222022年)。环三都澳区域的开辟启动期。通过加快疏港通道、重点围填海项目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带动重大项目入驻和重点区域开辟,先期启动溪南半岛区域开辟,为下一步大规模区域开辟奠定基础。通过三年的发展,区域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在宁德市域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一加快开辟阶段(2022-2022年)。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突破期。规划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及疏港连接线全面建成,区域供水、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溪南、漳湾、赛江三大重点片区全面开辟,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带动相关临港产业及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升级发展。一全面发展阶段(20222022年)。环三都澳区域的全面振兴期。依托重大项目和产业带动,港口物流、城市服务功能有效发挥;滨海居住、休闲旅游等海湾功能初具雏型,区域功能定位目标初步实现,基本建成海峡西岸东北翼重要经济增长极。再经过20-30年的努力,环三都澳区域的功能定位全面实现,形成设施完善、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区域和谐、城乡协调的发展局面,建成发达先进创造业的产业基地、重要港口枢纽和绿色宜居的滨海新城。依据环三都澳区域的发展需求、空间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全区域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辟与禁止开辟三类区域,协调处理好开辟与保护的关系。一重点开辟区域。规划期控制面积为161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9%,主要包括城镇发展用地、工业发展用地和重大基础设施用地。重点开辟区域是城镇化与产业化布局核心区域,应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产业集聚的能力,形成产业配套能力较强、产业链相对完整的新兴临港工业基地;带动中心城市规模扩张,提高集聚人口的能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海峡西岸东北翼中心城市和新兴临港工业基地。限制开辟区域。规划期控制面积为577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1乐主要包括农村居民点、农业生产地区和发展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农业生产地区集中分布在七都、八都和甘棠西部的浅山地区、湾坞和溪尾北部的浅山地区、溪南半岛的山间谷地以及东冲半岛东岸的浅山地区和滨海平原。规划期内预留145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特殊是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功能区,必须严格加以保护控制。适度发展旅游、农林水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按照土地管理法严格管理基本农田,保证农业安全底限。应有序引导该区域人口向其他区域和城镇转移。一禁止开辟区域。规划期控制面积为111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0%,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和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与水源保护地区、生态保育地区,是需要禁止开辟管制的地区。各类保护区应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格禁止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行为,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保隙区域生态安全。功能布局结构构建一线三湾四片区的整体空间功能结构。依托由东冲口经东冲水道、官井洋、加仔门水道至赛江白马门的深水航线,形成以港兴城的区域功能发展主线,集中布局功能各异、空间相对分离的城市湾、产业湾、旅游湾三个特色突出的功能湾区,促进“港业城”互动,实现区域内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通过内部空间整合、交通网络组织形成四大片区,包括宁德主城片区、溪南片区、漳湾片区和赛江片区。城市功能湾。位于区域西南部,空间以宁德主城片区为主要依托,结合漳湾片区,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并向滨海方向拓展。产业功能湾。位于区域北部,空间范围涵盖溪南片区、漳湾片区以及赛江片区,依托深水岸线着重发展临港产业。旅游功能湾。位于区域东北部,空间范围涵盖整个东冲半岛外侧至澳内青山岛、斗帽岛、三都岛一带,依托面海靠山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加快开辟澳内旅游业。功能布局分区环三都澳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呈东(溪南)、西(漳湾)两翼开辟,促进中部(赛江)提升的空间发展格局。重点建设溪南、漳湾和赛江三大临港工业片区,加快建设宁德主城城镇功能片区,实现区域功能的整体提升。1 .溪南临港工业片区位于霞浦县溪南半岛溪南镇、沙江镇和盐田乡范围内,近期作为环三都澳区域的启动开发区,积极引进国内大型企业入驻开辟。布局7个功能组团,包括长腰岛、猴屿、下砚、霞塘和关厝堤等5个产业组团和溪南镇、沙江等2个配套服务组团。长腰岛组团建设液散码头,发展油气储备,依托储备基地,在后方猴屿组团布局延伸产业;下砚组团利用深水岸线建设干散码头,发展其它临港工业;霞塘组团发展配套工业;关厝堤组团预留公共码头区和配套加工工业区;以溪南镇区和沙江镇区为基础,形成溪南镇组团和沙江组团,发展综合公共服务和居住配套职能,建设成为环三都澳区域副中心,主要承担服务于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产业的生产组织功能,并提供医疗、基础教育等社会服务。规划期产业发展和配套服务区总用地规模控制在40平方公里,预留60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10万人以内。2 .漳湾临港工业片区包括东侨经济开辟区工业集中区、蕉城区漳湾镇、七都镇和金涵乡部份用地,布局横屿、井上、漳湾、七都等4个功能组团,形成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港口物流业等综合产业区。横屿组团利用漳湾地区丰富的国土空间资源,优越的铁路、公路交通条件和深水条件,建设公共码头,发展港口物流业,形成区域航运物流中心,同时争取国家支持,发展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井上组团作为横屿组团的下游配套产业组团;漳湾组团以漳湾镇区为基础,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发展高新技术和机电装备工业,同时布局片区城镇服务中心,提供医疗、基础教育等社会服务;七都组团以七都镇区为基础,布局片区城镇服务中心,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市域山区人口转移和安置。规划期产业发展与配套服务区总用地规模控制在17平方公里。规划期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10万人以内。3 .赛江临港工业片区位于福安市赛岐镇、甘棠镇、下白石镇、湾坞乡和溪尾镇域范围内,布局湾坞、下白石、白马门、赛岐和甘棠等5个功能组团。该片区主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整合提升福安湾坞工贸集中区和白马船舶工业园,在湾坞、下白石、白马门组团集聚发展能源、船舶等临港工业;整合福安经济开辟区,依托赛岐和甘棠组团提升发展机电装备、船舶等临港工业。以各镇区为基础,布局片区城镇服务中心,分担福安主城的部份商贸服务和生产服务职能,提供医疗、基础教育等社会服务,并部份承担服务于临港工业的生产组织功能。规划期产业发展与配套服务区总用地规模控制在2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20万人以内。4 .宁德主城片区包括宁德主城建成区、东侨经济开辟区南部和东部、金涵乡、飞鸾镇和三都镇,规划形成老城、后湾、铁基湾、城澳、金涵、礁头、三都岛等7个功能组团,发展定位为环三都澳区域功能主中心。依托老城组团重点发展面向区域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服务,同时提供商贸等消费型服务功能,建设商贸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居住生活区;依托后湾组团和铁基湾组团重点承担区域性的管理运营、生产组织等生产服务功能,以及研发创新、文化创意和滨海生活居住等综合服务功能,集中布局市级行政办公用地和市级商业金融中心,形成城市商务政务中心、生产组织中心,是中远期宁德主城空间拓展和功能哺育的主要方向;依托城澳组团发展港口物流功能,保留礁头组团的特殊用地功能;依托金涵组团发展生活居住功能;三都岛组团地处环三都澳区域核心,战略地位突出,布局发展高端商务旅游,打造具有海岛体面和历史特色的商务旅游、商务服务和高尚居住功能组团,远景随着跨海通道建设,与宁德中心城区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相关功能。规划期总用地规模和城镇人口规模分别控制在45平方公里和60万人以内。空间分期推进规划期内,坚持港城一体、两湾推进,以产业功能湾发展为支撑,以城市功能湾发展为依托,加快构建对外辐射和环湾交通骨干网络,协调推进各功能片区分时序开辟,实现城镇与港口、产业互动发展。近中期。区域空间以产业功能湾为拓展重点,加强疏港通道建设,突出临港产业发展对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一方面,产业空间依托临港条件跳跃式发展,形成多个临港工业功能组团,另一方面,城镇空间逐步向海延伸,与产业功能组团形成有效互动。溪南片区启动大型临港工业项目建设,并带动溪南镇的功能集聚和空间拓展;漳湾片区依托港口物流和装备创造业,双线启动,互动发展;赛江片区以沈海高速为依托,优化提升赛岐、甘棠,促进湾妈和下白石集聚发展,并逐步向临港方向延伸;宁德主城片区以中心集聚为主,逐步向海延伸,加强对三都岛组团的保护和控制;旅游功能湾范围内的城镇以保护和控制为主,根据需求条件适当发展。远期。在进一步加强产业功能湾建设的同时,加快城市功能湾哺育,提高港业城一体化水平,基本建成环湾通道,形成城镇组团与各产业组团之间的全面便捷联系,带动各滨海组团全面发展。溪南片区依托大型临港产业组团向两翼和内陆延伸,并与溪南镇形成有效对接,带动沙江镇功能集聚与空间拓展;漳湾片区港口物流和装备创造业初具规模,各功能组团实现有机对接;赛江片区逐步实现湾坞镇和下白石镇镇区与临港工业区之间的空间对接;宁德主城片区跨越沈海高速向东发展,启动滨海各城镇组团和三都岛组团发展。逐步启动旅游功能湾范围内城镇的规模化开辟。一远景。通过跨海发展东冲半岛的旅游度假功能,重点促进城市功能湾、产业功能湾、旅游功能湾三湾并进发展,积极哺育多元化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努力实现湾区空间一体化发展。紧紧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内重化工业布局向沿海转移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深水岸线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带动、布局优化、集聚发展、重点突破、环境友好的原则,高起点发展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促进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努力把环三都澳区域建设成海峡西岸新兴临港工业基地。临港工业充分发挥深水岸线资源优势,依托大型深水港口,引入大型战略企业,尽快启动溪南半岛建设,争取"十二五国家布点建设大型临港工业项目,通过一体化、基地化、园区化布局和清洁化生产,形成产业集中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的新兴临港工业基地。油气储备业,积极争取中海油公司加快溪南半岛大型油品储备基地建设,先期启动大型商业原油储备库,争取布点建设LNG储运项目,择机发展油气深加工产业。冶金工业,重点跟踪推进省内钢铁企业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进度,做深做细厂址比选等相关前期工作,力争布局建设千万吨级大型钢铁项目,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特殊用钢、关键金属材料、冷轧薄板、涂镀层板、专用宽厚板等优质产品及其系列深加工项目,形成国内重要精品管板材生产基地。船舶工业,把握我国船舶创造行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机遇,立足赛江沿岸船舶修造业基础,加快外引内联,走大型化、专业化、集团化修造结合的发展道路。鼓励发展中高档游艇及大型特种专业运输船舶,努力拓展船舶产业链,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布局建设2030万吨级大型修造船项目,建设东南沿海重要船舶工业基地。机电装备工业,依托电机电器产业基础和优势,按照集中化、专业化、协作化发展的要求,引导机电装备工业向漳湾片区延伸,推动机电类主导产品升级换代,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上游产品配套能力。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电气机械等现代装备创造业,形成以机械加工、金属深加工和机动车专用设备及配套件为主的装备产业体系,建设环三都澳区域新兴特色装备创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大力引进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等资源,加快核能发展,积极开辟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近期重点推进湾坞宁德大唐火电厂二期2X60万千瓦燃煤机组建设,积极做好三期2X100万千瓦燃煤机组的前期工作,合理发展火电,优化电源结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漳湾片区,哺育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环保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高性能新型能源材料,积极发展金属、非金属材料产业,深度开辟特种材料、复合材料、环保建造及装饰材料等。鼓励引进电子信息产品及软件开辟、新型元器件、数字化消费类产品和网络安全产品。依托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生物工程、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吸引有实力的装备创造企业,发展水处理配套设备、中小型组合式空气污染管理、工业废物无害化处理、再生资源利用成套设备等环保产业。现代物流业以环三都澳深水港口开辟建设为依托,利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构筑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近中期利用漳湾良好的公(路)铁(路)水(航运)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条件,加快推进横屿综合性大型物流园区建设的前期工作,发展港口仓储、保税物流、配送联运、集装箱运输、商务贸易、保税加工等为主的港口服务业,逐步建成以漳湾为重点的环三都澳区域现代港口物流中心。同时,在赛江片区湾坞与下白石组团重点建设船舶、机电物流配送中心、煤炭接卸集散中心,并积极哺育若干个具有较强集散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农水产品、油品化工、煤炭矿产、冶金建材、机电装备等区域性专业市场,发展仓储、超市、配送中心等新型物流业态,形成集加工、中转、存贮、贸易为一体的专业物流基地和区域物流配送中心。中远期依托溪南半岛、东冲半岛大型深水岸线资源,重点发展集装箱、水水中转、大宗干液散货和工业品物流基地。滨海旅游业充分发挥环三都澳区域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强化闽东北亲水游的品牌效应,整合旅游资源,加强环三都澳区域滨海旅游区、泛太姥山旅游度假区和大白水洋生态文化旅游区的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拓展对台旅游交流合作,发展东南沿海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滨海旅游目的地。近期重点发展东冲半岛滨海沙滩度假带,建设以蕉城区为集散中心的城港游憩综合旅游区,带动环三都澳区域内的滨海城市景观建设。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积极开展生态观光休闲、海洋科学考察、沙滩旅游休闲、海上竞技运动、渔排海鲜美食等旅游项目,构建综合配套旅游产业体系。中远期加快铁基湾公共游艇中心及邮轮港建设,促进三都岛商务旅游,推进私人游艇度假区开辟和区域内外旅游通道建设,着力打造以海洋型旅游为特色的海峡西岸滨海旅游胜地。立足专业化工业港模式,积极拓展面向中部内陆腹地需求的物流中转功能,逐步向多功能并重的综合港口延伸。根据澳内各作业区建港条件和后方陆域优化开辟的原则,并结合区域空间开辟时序,近中期重点开辟建设溪南、白马、漳湾、城澳4个作业区,中远期开发建设三都岛、关厝埋、东冲3个作业区。一溪南(含长腰岛)作业区。主要承担液体散货储备运输服务。近中期在长腰岛建设1030万吨级油汽码头,承担石油储备和运输功能。远期建设大宗液体散货和干散货码头,满足成品油储运、化工产品及其他工业产品的运输需要。-白马作业区。近期建设15万吨级货主码头,满足大唐电厂煤炭运输需求,同时发展船舶修造业;中远期根据需求条件变化适时启动公用码头建设,以承担煤炭、集装箱、件杂货运输为主,服务白马临港工业发展。一漳湾作业区。建设公共货运码头作业区,近中期以10万吨级以下集装箱和多用途码头为主,远期通过挖港造陆等方式建设10万吨级以上泊位码头,建成多功能综合航运主中心。城澳作业区。近中期作为公用作业区,建设510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提供大宗散货中转及集装箱服务。远期逐步疏解集装箱服务功能,主要承担大宗散货的中转储备功能。关厝堤作业区。近期岸线保护预留;中远期规划建设以承担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兼顾件杂货和集装箱运输的公用作业区。东冲作业区。近中期深水岸线保护预留;远景逐步发展为国家大型战略资源储备和大型船舶水水中转的公用作业区。一三都岛作业区。近期作为轮渡客运码头,中远期扩建客运码头,满足岛内外旅客运输集散、客运滚装运输和旅游服务的需要。根据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在三都岛、铁基湾、沙江等组团布置游艇码头。根据市场需求条件适时建设铁基湾或者三都岛邮轮旅游码头。结合环三都澳地理条件,适时发展联系各功能片区类似地面公交路线的水上通勒客流系统、联系各旅游景点(如三都岛、青山岛、东冲半岛等)的水上旅游客流系统以及灵便多变的水上的土系统。陆路交通建设1 .铁路构建以港口为核心,连接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和海西中南部、东北部的高标准、大运力铁路网络。在确保温福铁路尽快建成通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通往内陆腹地的衢(州)宁(德)铁路和温福铁路京福铁路联络线,推进联系长三角和海西中南部的温福铁路货运专线、宁德至漳州城际高速铁路通道的前期工作。依托温福铁路建设延伸至主要港口作业区的疏港铁路支线。主要规划建设4条疏港铁路:一湾坞一白马门疏港铁路。从温福铁路湾坞站引出,连接白马门作业区,争取“十一五末先期动工建设。一湾坞一溪南疏港铁路。从温福铁路湾坞站引出,连接溪南作业区、关厝堤作业区,力争“十二五”初期动工建设。漳湾疏港铁路。从温福铁路宁德站引出,连接漳湾作业区。城澳疏港铁路。从温福铁路宁德站引出,连接城澳作业区。2 .公路加快构建连接主干道与各环湾组团间、港口作业区间的快速公路体系,同时加快建设区外联接通道,到2022年形成较为通畅的海西东北部地区公路出省通道网络。重点建设沈海高速复线、宁(德)武(夷山)高速、福(安)泰(顺)高速,进一步论证沈海高速复线蕉城段走向,开展宁(德)古(田)等高速公路前期论证工作。积极利用301、302、303和304省道等拓展与后方陆域的联系。重点建设以下6条疏港公路: 溪南疏港高速公路。连接沈海、宁武高速,建设湾坞互通至溪南作业区(至关厝堤、东冲作业区)的跨海通道(环湾主干道组成部份),与沈海高速连接点待路线规划时论证。 盐田一溪南疏港公路。连接沈海高速,建设盐田互通至关厝堤、溪南作业区疏港二级公路。一漳湾疏港公路。连接沈海高速及104国道,建设漳湾互通至漳湾作业区疏港一级公路。 湾坞疏港公路。连接沈海高速,建设湾坞互通至白马作业区疏港二级公路。 下白石疏港公路。连接沈海高速,建设下白石互通至下白石码头疏港二级公路。一城澳疏港公路。连接沈海高速及104国道,建设飞鸾互通至城澳作业区疏港一级公路(环湾主干道组成部份)。适时建设飞鸾至漳湾滨海大道、湾坞至东冲高等级公路,结合飞鸾至城澳疏港公路及沈海高速(漳湾至湾坞段),逐步形成环湾快速通道。供电按电源电网协调发展、扩大电网规模、优化电网结构、合理布局网架的思路,逐步加强电网建设,预留高压走廊,发展输配电网络,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城乡电网,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适应大唐宁德火电厂电力送出的需要,抓紧建设宁德甘棠500千伏变电所。根据环三都澳区域开辟建设进程,近中期规划建设溪南天岐岭、溪南过岭、七都三屿、漳湾门下、溪尾下邳5座220千伏变电站,其中溪南过岭变电站、天岐岭变电站分别为溪南临港工业片区服务。根据各片区电力市场需求,统筹电力电量平衡,对110千伏电网的变电站站址和配备路线进行合理规划建设,积极满足各组团供电需求,实现运行方式灵便、安全可靠的供电目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破行政界限,实现跨区域配置水资源。赛江(包括穆阳溪和富春溪)、霍童溪、七都溪、杯溪、罗汉溪、金溪、茜洋溪等为本规划区域的主要水源。供水形式以流域引水、蓄水为主,充分挖掘各片区上游流域供水潜力,实施引水工程建设,同时根据功能布局,分片区就近供水,适时启动跨区域调水工程,保障湾区生产生活用水及周边部份城镇的生活用水。溪南片区。近期以杯溪流域为主要水源(管道工程引水30公里),区域年度总调水量为1亿吨;中远期从茜洋溪(赛江调水至茜洋水库)调水至杯溪水库(引水距离20公里),区域年度总调水量为2.02.5亿吨。一赛江片区。赛岐、甘棠、下白石组团规划从穆阳溪引水,从穆阳溪和顶头水库调水(供水管道50公里)。湾坞和白马门组团从茜洋溪、赛江引水(供水管道52公里)。一漳湾片区。近中期从七都溪的官昌水库调水。中远期从霍童溪流域调水(供水管道18公里),满足片区用水需求。一宁德主城片区。从大金溪的金涵水库、七都溪的官昌水库调水(供水管道11公里)。启动开辟区域是环三都澳区域分时序开辟的首选突破口。综合分析环三都澳区域各功能片区条件,溪南半岛具有澳内最为富集的优良港口岸线资源,挨近东冲口,紧临外海,水动力交换条件较好,环境承载力较强,比较优势明显,目前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为主的战略合作火伴投资意愿较强,适宜作为近期启动开辟区域加快推进。(一)基本概况溪南半岛位于环三都澳区域东北部,涵盖霞浦县溪南镇及沙江镇、盐田乡部份区域,共41个行政村,总人口7.9万人,陆域面积218平方公里,已开辟用地仅2平方公里。规划溪南片区建设控制面积100平方公里(含发展备用地60平方公里)。其中,近中期重点开辟半岛南部的临港工业用地31平方公里(填海造地17平方公里),涵盖猴屿、长腰岛和下砚三个组团,包括5个行政村,涉及人口7250人。岸线航道。包括溪南(含长腰岛)和关厝堤两个作业区,自然深水岸线29.7公里,可建1至30万吨级码头泊位92个,其中1至5万吨级泊位70个,5至20万吨级泊位15个,20至30万吨级泊位7个。溪南作业区航道,从东冲口荷叶礁至长腰岛岸边,航道长9.7海里,水深24至105米。关厝堤作业区航道,从东冲荷叶礁至关厝堤,航道长11.6海里,水深26至105米。一海域水文。属非正规半口潮,平均高潮位3.32米,平均低潮位-2.21米,平均潮差5.52米。属强潮流海区,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最大涨潮流速L4米/秒,流向为西北向;最大落潮流速1.9米/秒,流向为东南向。避风条件好,受潮流、潮向和风向的影响,港区没有泥沙淤积,且航道有加深趋势。一陆域水文。周边主要河流有杯溪、赛江。杯溪多年平均流量达2.86亿立方米,流量9.5立方米/秒,近期可为溪南半岛启动区提供1亿立方米/年的水量。赛江流域年平均流量为40亿立方米,远期从福安市溪柄镇的房山调水,可确保大型临港工业用水。地质地震。主要构造属新华夏系,此外还有南岭纬向构造体系和其他方向的构造。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Vl区。断裂构造中规模小、延伸短,均属张扭性断裂,对港区工程稳定性不存在直接影响。(二)产业功能分区及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大运量临港工业及相关配套产业,重点启动半岛南部的油气储备及相关配套产业,打造竞争力强的新兴临港工业基地。发展重点及功能分区布局如下:临港工业区(猴屿、长腰岛和下砚组团该区域位于溪南半岛南部及长腰岛,总用地31平方公里(其中长腰岛4平方公里)。近中期规划建设大型原油储备库和成品油、天然气储存中转库,以及10至30万吨级油气码头等配套设施,引进发展其它临港工业;中远期积极争取发展油气深加工等产业。一配套工业区(霞塘组团)。位于溪南半岛西部和西北部,总用地32平方公里(含油气、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创造等关联产业用地18平方公里,预留远景发展用地1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海上储油设施及海上钻井平台等石化装备创造产业。公共港口综合区(关厝堤组团)。位于溪南半岛东部,总用地14平方公里。该片区岸线前沿水深条件良好,避风及深水航道条件优越,预留建设公共码头,发展加工贸易、大宗散货中转和集装箱业务。生活配套区(溪南镇、沙江组团)。位于溪南半岛中部和东北部,以溪南、沙江镇区为基础向周边扩展,总用地23平方公里,可容纳居住人口30万人摆布,是临港产业主要的生活配套区。(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基础先行、成片开辟、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思路,在做好溪南半岛控制性详规的基础上,适时先行启动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推动溪南半岛的开辟建设。1、填海造地。先期启动溪南(含长腰岛)17平方公里填海造地项目,在做好数模研究或者物模试验的基础上,抓紧开展用海论证和报批等前期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施,确保溪南开辟建设的用地需求。2、疏港通道。构建连接主干道与港口作业区间的快速陆路交通体系,尽快形成便捷的连接区外交通通道和环湾通道。加快沈海高速公路盐田互通至溪南二级疏港公路建设进度,确保2022年建成;抓紧开展沈海高速公路湾坞互通至溪南作业区的疏港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白马疏港铁路延伸连接溪南作业区的疏港铁路前期工作,争取近期动工建设。3、港口码头。尽快开展港口控规编制工作,加快溪南作业区长腰岛液体散货码头和关厝堤作业区七星干散货码头的前期工作,根据落地项目适时报批建设。4、电网设施。结合宁德电网改造建设,近中期重点建设溪南天岐岭、过岭220千伏变电站工程,为溪南大规模开辟建设提供电力保障。5、水利设施。编制跨区域水资源配置规划,根据临港工作区开辟需要,适时启动跨区域调水工程。抓紧实施杯溪流域至溪南半岛的引水管道工程及自来水厂建设,保证溪南片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一)土地资源环三都澳区域现实用地集约度较低,土地资源开辟利用潜力较大。1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本区域土地资源包括农用地(含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农用地总面积约1405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76%,其中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13%、7%、51%和5%。现有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约88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5%。未利用地约357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9%,其中滩涂面积约29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6%。截至2022年底,环三都澳区域内基本农田面积为19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0%,在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需要调整的基本农田及时实施占补平衡政策,从农用地中予以调整置换。为确保环三都澳区域开辟建设的用地需求,要注重提高工业建设项目集约用地水平;深度挖掘现实用地潜力,加强农村居民点的合理迁并、压缩,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包括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城镇用地开辟强度。保隙土地战略储备,分级实施区域内土地的储备和流转。预留控制重大基础设施走廊用地。积极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禁非法占用耕地行为,切实保护耕地;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补充耕地资金,加大土地复垦、开辟、整理等补充耕地的力度。2 .科学实施填海造地环三都澳区域深水岸线后方陆域相对不足,是开辟深水港及发展临港工业的主要制约因素。环三都澳区域具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滩涂总面积达290平方公里,在确保海域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填海造地合理开辟利用滩涂是解决建设用地不足的主要途径。福建省沿海滩涂围垦规划提出,至2022年宁德沿海规划围垦总面积158.8平方公里,其中环三都澳区域规划围垦面积114平方公里(17.1万亩)。河海大学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三沙湾综合研究报告认为,设定工况围填海面积为101.99平方公里(其中,可行围填海面积46.87平方公里,需谨慎考虑围填海面积55.12平方公里)时,对三沙湾海域总体影响较大,应分步实施。根据福建省沿海滩涂围垦规划和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三沙湾综合研究报告,为保证规划确定的重点开辟区域建设用地需要,近中期应优先实施四大片区的重点填海造地工程。规划四大片区填海造地面积43.4平方公里,其中溪南17平方公里、赛江8.1平方公里、漳湾9.3平方公里、宁德主城9平方公里,要进一步科学论证,逐个做好数模研究或者物模试验,保持湾区内水交换能力和生态平衡。其余谨慎围填海面积作为规划中远期发展备用地,项目启动前开展海湾数模试验并充分论证后严格按程序报批。填海造地工程的选址原则:尽量远离澳口,不得占用水循环通道,并避让一定空间,保证水循环通畅;尽量利用潮间带和现有滩涂淤积地区:进一步核定调整海域自然保护区范围,严格保护,禁止占用。填海造地工程的建设原则:控制平山造陆,鼓励挖填结合、挖港造陆,在保证三都澳湾内纳潮量的同时,形成新的深水航道和陆域空间;填海造地作为城镇用地的,应当预留水系、湖泊,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生态景观基质和休闲空间。(二)岸线资源1 .岸线功能组织与开辟利用根据海岸线的自然条件、现状基础、相关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环三都澳区域海岸线划分为生态保护岸线、港口码头岸线、工业岸线、人居生活岸线、旅游休闲岸线、特殊岸线、渔业养殖业岸线、战略预留岸线和自然岸线9种类型。为加快临港产业发展,规划港口码头岸线28公里,工业岸线92公里。2 .岸线资源管理环三都澳区域岸线资源必须实施严格保护与控制。各类岸线的保护利用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岸线规划控制管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环湾岸线进行统一管理,实施岸线资源政府储备。申请使用岸线必须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执行。切实加强规划与控制,提高岸线资源使用效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对岸线资源进行控制。设置项目准入门坎,岸线后方纵深500ToOO米范围内应作为码头岸线进行控制,严禁非赖水项目的岸线功能占用,项目布局应采用垂直岸线的布置形式,避免岸线资源被圈占或者低效使用。加强东冲等重要岸线的战略预留,避免深水浅用,保证定向投放。(三)水资源1 .水资源现状环三都澳区域三县(市、区)地表水资源主要分布在赛江、霍童溪及七都溪、杯溪、罗汉溪,其中赛江水系河流总长868公里,干流总长107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9.69亿立方米,霍童溪水系河流总长225公里,干流长126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27.25亿立方米,均以天然降水为补给来源,是区域内主要水资源。三县(市、区)内的大中型水库有宁德蕉城金涵水库、洪口水库(在建)、官昌水库(在建)和霞浦的溪西水库等4座,并有许多小型水库。2022年蕉城、福安、霞浦3县(市、区)境内水利设施供水量达到6.5亿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资源量按3县(市、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30%计算,为15.5亿立方米/年,可开辟利用潜力很大。如果按照流域面积等比例分配,环三都澳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为5.15亿立方米/年。但作为未来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生产、生活以及人工生态补给总需水约6至8亿立方米/年(含约1亿立方米人工补给生态用水),需通过政策、经济补偿以及工程措施在区域内实现按需调配,解决未来环三都澳区域开辟后带来的水资源供需缺口以及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2 .水资源利用环三都澳区域要努力加强水资源开辟和集约利用,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流域水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化供水。加大水资源开辟力度,新水源地建设应优先考虑现有众多中小型水利工程。重点加快上白石水利枢纽工程及洪口水库的建设,蓄丰补枯,并解决下游的洪涝威胁。要重视发展节水型产业,提高重复用水率,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推广工业直接利用海水技术,适时启动海水淡化工程。不断提高水厂集中供水比例,增强区域生产、生活的用水安全保障。维护并充分利用现有供(引)水工程设施和其他工程资源,对输水河道、干渠进行清淤和生态管理。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建立发展节水技术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对海水淡化利用工程项目的环境管理及海域使用管理。环三都澳区域生态环境本底极好,空气环境质量均在二级标准以上,主要河流水质以I类、II类为主,大气质量为优的天数占到全年的40%,是目前我国近海水质保持最好的海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提升,加之工农业的粗放式发展,污染物排放持续增长,己对区域生态环境形成威胁。根据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三沙湾综合研究报告,目前环三都澳区域的湾内面源污染CoDer为15.91万吨/年,总氮为L28万吨/年,总磷为1228吨/年,油类为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