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的现状、成因和对策分析(一).docx
民族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的现状、成因和对策分析(一)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人才流失原因规避对策论文摘要:民族地区高校人才流失依旧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仍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论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流失现状基础上,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政府政策、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人才评价机制、高校办学定位、内部管理、办学条件等原因分析,提出解决人才流失的对策,以求对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稳定有所裨益。民族地区的每一所高校都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已为当地的人才培养、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更显迫切。因此,民族地区高校日益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重要的人才资源库。然而,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壮大和国家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人才自由流动的大背景下,各高等院校间为了占据有利地位,纷纷出台了延揽人才的各种优惠政策,一场高校“人才争夺战"开始上演。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赢家当然是那些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而民族地区的高校则成了最大的输家。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合理的人才流动变成了残酷的人才流失。一、民族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现状分析(一)人才资源流失的数量大,出现主动流向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人才流失数量不断扩大,流失速度不断加快,单向流动特征日益明显,严重影响民族地区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20XX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兰州大学校长李发伸忧心忡忡地说,过去10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兰州大学的这种现象绝非是少数特例,它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成为民族地区众多高校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另据新疆教育厅的一份资料显示,20XX年以来的三年中,该区普通高校流失教师53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4人、硕士学位的13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07人。像这样的统计数字不胜枚举。它们都直接指向同一个问题一一目前民族地区高校普遍面临人才流失的严重威胁。(二)外流人才学历高、范围广、年轻化趋势明显王茹现在普通高校人才流失特征一文中披露:“宁夏大学,10年来流失186人,其中骨干教师147人,学科带头人10人,博士2人,硕士83人。兰州大学近几年每年要流失十几人,其中有院士、博导,有发展前途看好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仅20XX-20XX年4年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调出125人,其中具备硕士以上学位的47人,占调出人数的37%;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54人,占调出人数的43%,调出人员中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连仅有的1名“长江学者也于20XX年元月调离。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民族地区高校流失的人才层次高。同时,民族地区高校流失的人才呈越来越年轻化和集中化的趋势。前几年,西南政法大学教师大量调离,使得部分学科找不到合适的学科带头人;20XX年至20XX年,一年多时间,8位青年教授离开学校,4位青年博导调离。西南农业大学外语系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部调走。(三)人才流失所造成的后果日趋严重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然而,人才的大量流失,给民族地区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发展包袱。民族地区的高校,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原本就大量缺乏人才,故人才大量流失对于这些高校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此外,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当地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库,人才的大量流失,势必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人才是民族地区发展最需要的、最为迫切的资源,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社会的安定与进步,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当地高校的人才资源。高层次人才保有量的多寡将决定该地区发展的后劲大小,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智力支持作用,诸如为当地培养科技人才、提供科技创新、政策容询、技术服务等。亳无疑问,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大量流失,势必给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冲击,使当地的发展蒙受人才流失的间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