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docx
-
资源ID:560693
资源大小:31.42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重庆市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docx
附件1重庆市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完善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医防融合发展,提升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根据重庆市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要求和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一、行动目标(一)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关于公共卫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工作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体系建设为抓手、能力提升为目标,通过实施“七大行动”,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医防融合、平急结合、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统一领导、权责匹配、运行高效的指挥体系,全面构建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涵盖市级、区域、区县、基层四级的重大情分层、分级、分类医疗救治体系。力争到2025年,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水平达到西部领先水平。(二)具体目标序号指标类型指标名称2022年现状2025年目标1体系建设三级疾控中心(个)4(创建)7102区域疾控中心073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处)室设置率(%)88.36100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室设置率(%)/1005市级重大疾病防治中心(个)58106人才建设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千常住人口)0.470.867疾控机构人员数(/千常住人口)0.090.188首席公卫医师(名)359公共卫生首席监督员(名)071010服务能力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项目(项)1526180011区域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项目(项)/120012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个)2050以上13重点专科(学科)(个)41(创建)8014市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支)32一15“城区”120平均响应时间(分钟)161416公立医院数据联通覆盖率()/10017健康状况60岁以上老年人和高二学生结核病筛查率(%)/70和9018人群艾滋病检测覆盖率(%)20.53019慢性早死概率(%)12.9512.320孕产妇死亡率(/10万)7.5610以下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325以下22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033二、重点任务(一)实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动1 .推进疾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拟定改革方案,组建市、区县两级疾控局。出台指导性文件,加强对区县党委编办、区县疾控局的工作指导,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配备,切实做好改革组织实施工作。2 .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根据“权责统一、事权匹配”原则,逐步建立规范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运行机制,出台相关文件,理顺市疾控局对区县疾控局、所属事业单位、同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领导管理运行程序,推进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提升统筹指挥能力。3 .完善防治重大疾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级防治重大疾病联席会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常态化运行机制,成立联席会议办公室和指挥部办公室,依托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局)实体化运转,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共同推进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重点慢性病、新发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各区县参照市级建立本辖区防治重大疾病联席会议制度和常态化运行机制。(二)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提质行动1 .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市疾控中心二期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职业健康国家医学中心。加强等级疾控创建工作激励,区县疾控创建“三甲”“三乙”疾控分别予以50万元、20万元一次性补助;三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调整为3.5:4.5:2o到2025年,所有区县疾控中心达到二级水平,建设710个三级疾控中心,遴选7家疾控中心作为区域性疾控中心,承接区域内疾控技术指导等职能(详见附件)。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室设置标准,明确职能职责、人员数量和专业构成。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处)室设置100%覆盖。2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制定重点监测疾病目录和方案,完善监测哨点布局和协作工作机制,构建以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病例报告监测和实验室病原体监测为核心,就诊患者症状监测为补充,涵盖入境检疫、食品安全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环境监测、病媒生物监测、学校等重点机构健康监测、药店监测、网络舆情监测等多方位协同监测内容,覆盖市、区县、镇街、村社四级的多渠道监测网络。建立市和区县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建立完善监测预警机制。3 .提升公共卫生检测能力。出台全市公共卫生实验室能力建设规划,明确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病原微生物和主要致病因素等检测能力指标,全面构建以疾控机构为核心,以医疗机构为基础,以科研院校室、生物医药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等为补充,上下协同、分工协作、平急结合、高效灵敏的公共卫生实验室体系。设立市、区县两级公共卫生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心。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到2025年,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项达到1800项以上,区域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项目不少于1200项,其他区县疾控中心检测项目不少于500项。4 .提升健康危险因素风险评估能力。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综合监测评估机制。加强空气、水、公共场所、学校卫生监测,到2025年,实现区县全覆盖。加强检验检测数据、人群健康危险因素调查数据、环境监测数据、重点疾病监测数据、死因监测数据的综合运用,利用大数据、智慧化等技术,提高风险研判评估精准度。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落实部门职责,试点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制度,积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2025年,健康影响评估制度覆盖中心城区所有区县。5 .提升公共卫生综合监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监管体系建设,理顺市、区县两级公共卫生监督职能,配强监督执法装备和执法车辆,建设监督执法实训基地23个。推行分级分类监管,完善公共场所“信用+”差异化监管模式,全面实施职业卫生分级分类监督执法。建强公共卫生监督人才队伍,遴选公共卫生首席监督员710名、培养执法办案能手50名、轮训监督员500名。(三)实施公共卫生人才科技支撑行动1 .扩充公共卫生人才总量。落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实施公共卫生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加强与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合作。明确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人员准入条件,实施公共卫生科人员备案管理。提高属地化医学生公开招聘项目中公共卫生类专业毕业生占比,推进公共卫生人才转岗培训和专业公共卫生人才引进,大力提升基层公共卫生(助理)医师数量。到2025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0.86/千常住人口,其中疾控机构人员数达到0.18/千常住人口。2 .培育引进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市疾控中心扩大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国家级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到2025年,培育和引进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25名。区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扩大硕士招录数量。积极推进“双聘”试点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的高水平人才。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工作规范和工作目标体系,现有省部级人才培育计划向公共卫生领域倾斜。到2025年,遴选首席公共卫生专家5名,选派50名优秀公共卫生人才赴国内外访学研修,200名公共卫生人才参加成渝公共卫生人才互派学习,遴选培养公共卫生及相关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100名。对所有新入职公共卫生医师开展规培,对所有公卫医师实施年度“三基三严”培训考核。3 .分步落实绩效政策。制定深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参照同级公立医疗机构平均水平核定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超额绩效,逐步提高财政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超额绩效的保障比例,到2025年,达到60%以上。推广“三明经验”,落实“两个允许”要求,疾控中心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工作所取得的收入可用于事业发展和人员绩效发放。市疾控中心参照科研院所人事绩效政策执行。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绩效纳入财政保障。4 .加强公共卫生科研和重点专(学)科建设。根据重庆疾病谱特点和人群主要健康问题,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分阶段实施一批公共卫生科研项目;建立完善公共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机制。开展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创建。鼓励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形成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疾病预防控制科研成果。到2025年,创建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学科)80个,覆盖50%以上的区县;获得国家重大专项23个,省部级重大专项1520个。(四)实施重点人群健康关爱行动1 .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以传染病、近视、肥胖、情绪和行为问题等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依托重庆市学校卫生综合监管信息平台,深化医教结合,推进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晨午检、眼健康电子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等数据的共享,形成监测一评估一干预的闭环管理。持续为全市所有适龄初二年级在校女学生提供HPV疫苗接种服务。2 .维护妇幼健康。实施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和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到2025年,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2%以下,乙肝母婴传播率下降至1%及以下,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70%以上。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和儿童健康行动提升行动,建设覆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和防治体系,逐步扩大筛查病种范围。到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产前筛查率保持在80%以上。3 .构建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加强慢性病综合监测和干预。加强市区县两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等重大慢性病防治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利用可穿戴式设备和信息平台,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动态监测、在线咨询、健康教育等全程健康服务。到2025年,示范区覆盖率85%(32个区县)以上;重大慢性病监测干预和早诊早治实现区县全覆盖;市级重大慢病防治中心610个;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5%。4 .实施艾滋病和结核病精准综合防治。推进扩大检测策略,将老年人群艾滋病检测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2025年,人群艾滋病检测覆盖率达到28%o全面启动“无结核校园”“无结核社区”“无结核区县呛IJ建,对65岁以上老年人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同时开展症状筛查和X光胸片检查。积极推广活动期肺结核患者住院隔离治疗的防控模式。依托医疗机构建设市、区县两级重大慢性传染病防治中心。到2025年,60岁以上老年和高二学生结核病筛查率分别达到70%、90%以上。5 .加强职业病防治。巩固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成果,持续推进职业危害治理,强化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评估,市疾控中心负责全市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指导工作。每个区县至少确定1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区县全面开展企业职业健康管家服务,深入实施中小微型企业帮扶行动。加强市、区县疾控中心监测评价能力建设,到2025年,区县疾控中心均具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资质。(五)实施"数字公卫一体化”建设行动1 .建设互联互通、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实现病例报告、症状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数据实时共享;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动物疫情、学生健康、药品销售、入境人员和进口货物检疫检验、网络舆情等相关信息共享交换,建立健全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实现传染病疫情自动采集和智能预警。2 .建设医防协同、上下联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平台。自动抓取相关诊疗数据和公共卫生服务数据,实现重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精神障碍患者和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诊疗信息、随访信息实时共享和查阅。出台互联网健康管理和互联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收费标准和保障措施,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线上服务、智能化健康提醒、一键急救等功能,开发便民服务应用。3 .建设统一调度、智能辅助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卫生应急资源“一张网”,实时动态掌握,动态调配队伍、装备、物资等各级各类卫生应急资源;实现各部门应急处置数据实时交换共享,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动报告、监测预警、资源可视化实时动态展示、辅助智能决策和在线实时指挥调度。(六)实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健全行动1 .健全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同、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完善平急转换、分级响应机制,明确常态化和应急状态下具体运行模式,完善不同等级应急响应动态调整标准和程序。建立市、区县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平台。2 .提升重大疫情处置能力。力争建设1支国家级传染病应急队伍,推进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在全市规划布局建设24支市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建设市级卫生应急演训基地。建立完善常态下应急医院运行保障机制和财政补偿机制。实施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含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置实现全覆盖,均规范发热门诊(诊室)和肠道门诊(诊室);推动每个区县有1家公立医院建设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推进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3 .健全重大疫情应急救治机制。4个公共卫生应急医院制定有序转换、规范扩容、安全恢复的重大疫情腾空流程指南,实现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平急转换。出台重大疫情中脆弱人群应急救治管理办法,确保应急状态对重点人群台账实施网格化分色健康管理服务。依托“市一区县一乡镇”三级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无缝衔接。到2025年,全市“120”电话10秒接听率达到95%,3分钟出车率达到95%,院前急救城区平均反应时间在14分钟以内。提升市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能力,建立分级储备制度,完善各级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结构,形成动态调整机制。(七)实施医防协同行动1 .明确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制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并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履职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督查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医院等级评审、财政投入、绩效总量等挂钩。2 .推进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人员流动。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纳入各级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医师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临床医师配备标准,明确其职责任务,规范职业注册,允许临床医生通过考核加注公共卫生执业范围,在临床医师规培中增加公共卫生内容,切实推进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流动。3 .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制定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获取处方权的途径、流程、范围和标准,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执业的公共卫生医师因工作需要,可通过考核培训后获得一定范围的处方权。到2025年,全市获得处方权的公卫医师达到50100人。4 .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向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驻疾控监督员的制度,协助、督促、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工作,根据规模和类型明确派驻人数、时长、职责和待遇保障等。三、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自治县)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把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压紧压实领导责任,强化组织实施。市发展改革委要将各级疾控机构基础设施改扩建项目纳入项目库,市大数据发展局要将公共卫生相关数字化项目及时纳入“一本账”,市科技局要在重庆市科研院所绩效激励资金项目遴选中对公共卫生相关项目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支持。(二)加强投入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全面落实投入保障责任,持续完善投入机制,统筹中央和地方经费等各项经费,加大投入力度,为补齐公共卫生领域短板、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供资金保障,确保行动计划稳步有序推进,按期完成。(三)加强考核评价。各区县(自治县)要健全三年行动计划的联动衔接机制,市政府督查室、市级各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及时协调解决跨领域行动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质控督导,定期组织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定期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对工作落实不力、工作推进滞后的,及时通报批评、督促整改,以督促建、以查促改。附件:区域疾控中心设置规划附件区域疾控中心设置规划区域设置个数负责辖区中心城区21 .渝中区、江北区、北陪区、渝北区、两江新区2 .大渡口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巴南区渝东北1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渝东南1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主城都市区31 .涪陵区、长寿区、武隆区、丰都县、垫江县、忠县2 .合川区、永川区、大足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3 .江津区、南川区、基江区、万盛经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