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docx
-
资源ID:562163
资源大小:26.05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docx
关于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强化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推进校企对接,改革科学研究工作,建设教学资源库数字化平台,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高效推进内涵建设,培养“诚实守信、聪明智慧、技高能强、健康幸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围绕我市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支柱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学院实际,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依托我市煤炭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才技术优势,进一步做精煤层气抽采、煤化工技术专业。紧抓我市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建设的大好机遇,积极拓展同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共赢发展,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做大做强。围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项目的实施,重点建设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发挥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功能,立足本土开展科学研究。以中央财政支持的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基地项目的建设为契机,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引领服装纺织品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建设。顺应我市大力拓展文化旅游产业新形势,着力推进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现代商务、信息技术和文化艺术等相关专业的建设。本着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应企业人才需要而“转”,跟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的原则,建立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大力支持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专业进行建设,全面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扶持社会认知度低,发展势头强劲,与新兴战略性产业、第三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进行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淘汰撤销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招生规模小,就业率低的专业,进一步调整专业布局。新增新开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联系密切,企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根本上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五个对接”。人才培养方案每3年修订一次,2013年8月前完成新一轮修订工作。积极推进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等五个方面的对接。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实施意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行业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参与方案的修订工作,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要求。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各专业或专业群要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和行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抓好课程建设工作,全过程监控人才培养工作。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据职业标准制定各专业的教学大纲,把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溶入课堂教学,不断丰富更新完善课程体系,适应企业的发展。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倡导实施“校中厂”、“厂中校”课堂教学改革,将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引入课堂,把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与本专业职业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各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明确指出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学生应取得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等级。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参照“专升本”考试大纲,规划课程,安排教学。顶层设计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树立专业品牌,推动专业群建设。以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为支撑,整合现有资源,吸收外来资源,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IO个品牌专业。基本完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煤矿煤层气开采技术,应用化工与检测检验技术,设施农业与生物应用技术,文化艺术,美术与服装设计,商业与财务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社区服务与公共行政管理,计算机技术等10个专业群的建设。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每个专业群确定一个专业重点建设,积极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或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并通过评审,进行立项建设,树立我院的专业品牌,推动专业群的建设,增强办学实力。二、强化核心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教学大纲的制定实施为切入点,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推进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突出核心课程建设,潜心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提升学院课程建设整体水平。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开设的课程都要制订教学大纲。出台制定实施教学大纲的原则性意见,积极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大纲。依据教学大纲,选用或编写教材,充实课程资源,组织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严格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开设课程,结合我院学生实际,继续推进分类教育分层教学改革。严格按照省高职高专公共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分层次制定教学大纲,编制教学日历,科学安排教学,在全院范围内统筹管理,规范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推进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充分彰显“将艺术教育渗透于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继续推进“2+2”公共艺术课教学改革。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精选部分优质课程作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推进体育课分项教学改革,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达到80%以上。引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全面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继续开展“一会两节”活动,办好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校园科技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把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技能竞赛、文体表演等活动,记入人文素质课成绩。突出核心课程建设。每个专业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学生认知水平、现有教学资源,完成3-4门核心课程的建设。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核心课程,通过评审、答辩,作为学院的教学研究课题或项目进行立项建设。建设内容包括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实训项目开发等。要建立考核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建设质量。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认真贯彻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在院级精品课中遴选出2-3门连续开设三年以上的课程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添补我院课程建设在省级国家级项目上的空白。出台我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方案,每年开展一次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评审活动,划出专项经费,大力支持基础扎实、建设成绩显著又有强劲发展潜力的课程进行立项建设,为申报省级国家级建设项目奠定基础,发挥示范、导向、辐射作用。精品资源共享课要和教学团队建设同步进行。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吸引企业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参与建设,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要呈正态分布,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敬业奉献的青年教学骨干,造就一批专兼职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广大教师踊跃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把省国家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力争在全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把竞赛项目纳入核心课程建设范围,做到竞赛项目和课程内容链接,竞赛流程和课堂教学过程链接,竞赛评判标准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链接,竞赛成绩和学生学业成绩、教师业务考核链接。以专业或专业群每年组织一次职业技能竞赛,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参加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未在校内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不允许代表学院参加校外竞赛。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造就一批教学名师通过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强化培训进修,加强专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改善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通过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持续开展听评课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造就一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引进、聘用、招聘、培养等方式,配备专业课教师。根据专业建设需求,招聘引进硕士学位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教学工作。引进或外聘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和职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现有年龄在35岁以下的公共基础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和本人所学专业进行转型培养。使每个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能低于1:30。强化教师培训进修。教师培训进修由以学历学位提高培训为主转向以职业素养、技能水平、教学业务能力提高培训为主,体现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重点参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到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指定的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学习,与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院)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广大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选择培训渠道,申报培训项目,参加培训进修。为确保质量,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了解教师培训进修期间的表现,进行动态考核,和本人的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考核挂钩。培训结束,写出总结报告,进行专题汇报。经考核不达培训要求或没有进行总结汇报者不予报销相关费用。加强专业实践。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资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等基本情况,熟悉岗位操作规范等内容,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明确“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实践管理办法,加强实践锻炼,通过企业锻炼和顶岗实践,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获取第二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5%以上,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出台奖励办法,激励广大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校内外的各种教学竞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深入开展一年一度的院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组织公开教学,促进交流学习,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创造条件。深入持久开展听评课活动。每学期要组织一次全院性的听评课活动,院领导、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应广泛参与,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并严格考核,评课结果和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挂钩。院系领导每学期至少听10节课,教师每学期至少听15节课,不达规定的,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考核不能被评为“优秀”,不能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实施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建设工程。出台遴选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在全院范围内评选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并划出专项资金予以奖励。要求骨干教师应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能够系统讲授本专业的1-2门课程,每年评选1次。专业带头人在近3年内被评为骨干教师的人选中产生,且参加过教学大纲制定、教改项目研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每2年评选1次。教学名师在近3年被评为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人选中产生,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业课教师还须具备“双师”素质,每3年评选I次。学院评选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不属终身荣誉,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本着整合现有资源,共享优质资源,满足实践教学的原则,建设装备水平高、现代化程度高、技术力量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共同创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实训楼建设项目要尽快立项,投入建设,生均实训场地建筑面积达到5.3m2。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工作。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尝试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管理人员,吸引企业提供订单、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等方法,在校内创建企业的工作室、设计室、生产车间,力争在“校中厂”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学生数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十二五”期间达到50%。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科学实施管理。成立专门机构,加快实训基地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出台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认真做好管理、考核、评估等工作。努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不断总结、提炼、规范,形成科学客观的考核指标体系,使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加科学、高效、有序。搞好实训项目开发,强化实践教学。每个专业要确定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指标,明确核心技能。通过与企业合作,每个专业至少设计3-5个实训项目,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实训。实训项目开发要围绕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评定来进行设计,要做到实用、能用、有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技术水平和社会服务功能。与行业协会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部门开展合作,成立技能鉴定中心,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为行业服务的能力。与大中型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工艺转化,建立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多层次合作的研发和应用平台,形成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校内实训基地要逐步向社会开放,承担社会培训,尝试有偿服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抓好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扎实做好央财支持的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探索建设集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示范性实训基地的新途径。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力争“十二五”期间再有1-2个专业的实训基地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根本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五、推进校企对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对接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的功能和作用,着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的落实;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完善协作对话机制,构建合作共赢办学机制。建立“双向”培训基地。要在企业建立师资培训基地,为教师专业实践提供平台,强化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学院要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基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双向互动,协同创新,合作育人,共同构建合作共赢机制。划出专项经费投资建设,每个专业或专业群至少建设一个“双向”培训基地,至少有一个对口支持建设的企业,至少建成一个面向行业企业社会的技术服务或员工培训中心。每年要有30%的专业课教师到“双向”基地进行专业实践,要有50%以上的学生在“双向”基地就业。充分发挥学院的智力和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孵化,工艺转化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每个系每两年至少要申报一个有企业经费支持的横向课题或合作项目进行立项研究。加强与行业的交流合作。要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吸引行业协会进校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在推进校企对接,建立合作对话机制等方面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鼓励广大教师加入行业协会,在行业协会兼职,参与日常工作,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的新信息、新动态、新趋势,为改进教学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建成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年培训能力达2000人次,努力提高学院的辐射带动能力。六、改革科学研究工作,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改革科学研究工作。制定完善既能调动教职工科研积极性,又能激发团队创新活力的管理制度。鼓励教职工投身教学实践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服务,承担科研课题。院级科研课题(项目)分教学研究、应用研究、学术研究三大类进行申报立项。申报教学研究课题(项目),要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本领域、本学科、本专业问题进行研究,必须与本人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职务相匹配。申报应用研究课题(项目),要结合专业实践,选择有利于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项目开展研究。申报学术研究课题(项目),要求课题(项目)负责人在申报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至少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一篇或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l收录期刊上发表两篇同研究领域的论文,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学院每年投入100万元科研经费,并在此基础上逐年递增5%o坚持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的原则,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科研经费,教学研究、应用研究的经费要占到80%以上。加强过程监控。健全科研工作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科研考核制度,加强对科研课题(项目)前期(立项申报)一一中期(研究过程)一一后期(成果转化)工作的跟踪监控,保证质量,提升水平。改进评价办法,形成注重质量、崇尚创新、广泛参与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创造性、实用性以及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支持广大教师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协同创新,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主动承担省级国家级科研任务。支持广大教师开展创新研究,大胆尝试发明创造,申报获取国家专利。每两年进行一次科研成果评奖,重点奖励在教学、应用、学术研究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七、开发教学资源库平台,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以课程资源建设为主,建设教学资源库数字化平台。机电一体化专业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要先行先试,通过合作开发和自主研发,率先建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引领其他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按照国家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进行建设,包括基本资源库的建设和拓展资源库的建设。基本资源指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须的资源。拓展资源指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反映课程特点的辅助资源。通过教学资源库平台的研发,积累经验,促进数字化校园,智能化教室的建设。出台建设规划和标准,按照科学规划、标准先行、技术跟进、经费到位、制度保障的思路进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畅通,平台资源共享,数字数据翔实,功能完善实用,升级更新及时,运行安全可靠,维护维修便捷的建设目标。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完成图书馆新址的入迁。添置设施设备,完善服务功能,向社会开放。每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用于图书购置,其中不少于50万元用于电子图书、数字化资源的购置。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学实际需求采购图书,在各系和广大教师中征集图书选购目录。八、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高效推进内涵建设健全院系室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理顺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明晰职责权限,实行三级管理。院级教学管理要在院党委领导下,由院长全面负责,分管副院长具体负责,在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教务处进行统一布署、安排、协调和控制管理。各系的教学工作由系主任全面负责,主要落实学院下达的教学任务,督促执行各项管理规定,监控教学每个环节。各教研室的工作由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组织开展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听评课活动。全院统筹,三级管理,上下齐动,齐抓共管,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完善教师听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课程评估制度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逐步建立教学质量动态管理体系。特别注重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实践教学基本文件,强化对学生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要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形成学院、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教学激励机制。出台评选政策、明确评选条件和奖励办法。奖励在专业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同教师的评优评模、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详细记录每个教师的从教经历和成长过程,全面掌握教师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履职情况,为教师的选用、考核、评比、培训、进修提供可靠的依据。强化常规教学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日常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抓好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使常规教学工作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继续执行开学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学生评教制度。完善检查指标体系,狠抓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的落实情况,严格监督备课、上课、辅导、实习、作业、考试等环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根本上优化教学秩序。推进分类教育分层教学改革。按照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实施教学,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大要素融入日常教学和管理当中,抓好课程开发,改进课堂教学,完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绩点学分制改革。建立科学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探讨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学业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模提供依据。建立基于绩点学分制改革的科学、规范、量化的学业管理体制,把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