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局党员干部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五篇.docx
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省委书记韩俊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实现认识大提升、问题大梳理、工作大推动、作风大转变、环境大优化”。主题开展以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坚决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坚持“五力口强、五着力”,提高自然资源要素服务保障能力,在服务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锤炼坚强党性、铸牢对党忠诚。一、加强理论武装,着力在凝心铸魂筑牢根本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学铸魂,就是要做好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理想信念,关键在于理论武装。一要增强学习定力。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这是坚定信念信仰、锤炼党性品格、提升能力水平的根本。同时,要聚焦职责任务,加强本系统本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履职尽责的本领。学习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通过不断学习和知识积累,增强战略性谋划、前瞻性思考、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能力。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在学中干、干中学,形成“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二要提升实践能力。要一边学一边思考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时常对标对表,纠正偏差。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手法、步法、打法和生态理念、工业互联网思维来改造工作方法和流程,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三要改造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办的时候强调“对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的工作、定下的事情,要雷厉风行、紧抓快办,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要站在前沿、感知前沿、认识前沿,改造思想方法,增强系统思维,赋能工作提升。四要强化全局意识。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体现的是一种观大事、顾全局、谋长远的工作能力,是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养。要深刻理解自然资源部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内涵和作用,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思考如何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保障“三地一区”目标的实现、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二、加强政治历练,着力在锤炼品格强化忠诚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学增智,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一要持续在提高政治判断力上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政治判断力,就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提高政治判断力,重点解决的是立场观点的问题,是对坚持什么、摒弃什么的科学判断,是对拥护什么、反对什么的清醒认知,是对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正确选择。二是要持续在提高政治领悟力上用力。只有不断强化理论思维,提高政治领悟力,才能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吃透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的工作要求,才能真正践行好“两个维护”,做到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对“省之大计”心中有数。三是要持续在提高政治执行力上用力。提高政治执行力,所有工作都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找依据、找方向、找方法、找标准,要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精心绘好施工图,真正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自然资源见成效三、加强实践锤炼,着力在实干担当促进发展上下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聚焦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和“四个基本定位”,担当作为、推动发展。一要在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上下功夫。自然资源部门工作涉及粮食、能源资源、国土等重大安全,肩负重要使命,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加强矿产资源保护,强化测绘地理信息安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夯实粮食、能源资源、地理信息数据等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发展能力。二要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上下功夫。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底线约束,搞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服务全省重大战略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三要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上下功夫。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优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方式,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水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四要在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上下功夫。要深化自然资源统一调查,加大自然资源权益保障,做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真正把自然资源的底数摸清、家底搞准,更好发挥产权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合法权益。四、加强宗旨教育,着力在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省委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连续两年开展“一改两为”行动。韩俊书记要求,对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要快受理、快核查、快处置、快整改、快报告、快回访,真正让群众满意、让群众说好。自然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群众切身权益密切相关,必须强化宗旨意识,为民造福。一要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把为民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融入血脉,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二要持续提升为民服务的质效。聚焦不动产登记、土地矿产审批等职责任务,持续对标学习上海等先发地区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建立台账、明确任务,主动对接、做好服务。三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完善民声服务制度,建立“一个专线听民声、一个窗口答民惑、一次走访解民忧、一次接待暖民心、一个专栏聚民意、一个平台应民声”等“六个一”工作机制,多渠道收集群众和企业诉求。建立“受理、办理、反馈、回访、督办、评价”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学好用好“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入开展“为民惠企争模范”行动,推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真正让民生清单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清单。五、加强正风肃纪,着力在廉洁奉公树立新风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持续纠治“四风”,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作风纪律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纠治的问题。一要加强党性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时刻做到“严”字当头、“实”处着力,切实把“三严三实”贯穿于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方方面面,自觉祛除歪风邪气,树立清风正气,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二要倡树新风正气。坚持“忠专实”“勤正廉”,推进自然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走深。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聚焦关键环节、关键时点、关键人群,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六重六轻”等问题,做到发现一起、整治一起、通报一起、教育一片。三要提振精神状态。坚持把“以学促干”作为重要标尺,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坚守“国之大者”,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效率干事,强化创先争优,以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标杆,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干事创业。四要严守法纪底线。教育党员干部自觉用党章党规约束自己,既向高线看齐,又把底线守住,自觉按原则、规矩办事,做到对党负责;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入手,自觉参加纪法教育、廉政教育,严守纪法底线。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所作的重大部署。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的信仰者、传播者与践行者,我在日常繁忙的工作行程中不怠误学习,力求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所学,不断在工作事务中锤炼自身本领,全面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格物致知拓眼界,纵观全局明方向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因此,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始终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坚持抓党建强引领、抓党建优服务、抓党建促发展,围绕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及政治生活制度落实,抓优抓实“三会一课”,继续抓好“四强”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等,切实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栉风沐雨砥砺行,求真务实践初心通过不断的深入学习,我对坚持人民至上有了更加坚定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因此,中心各项工作要始终站稳人民至上价值立场,紧盯目标任务,夯实团结基础,汇聚奋进力量,该办的事坚决办,绝不能拖;难办的事要想方设法去办,决不能等;需要协调的事要合力去办,决不能推。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隼路蓝缕启山林,学以致用谋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代大有可为,贵在实践。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局党组成员、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中心内容,引导全体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同时,积极落实主题教育总要求及目标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事业发展,切实把主题教育同我市土地收储业务紧密融合,以主题教育引领土地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继续按照市自然资源局“12347”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全力冲刺重点目标,尤其是在优化储备土地管理机制、加快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加大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力度方面,花力气下功夫,聚力促进中心各项重点工作再上新台阶。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上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执法监察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一、坚持党要管党,治党务必从严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等重大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结合“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和“四强”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宣传学习中央、自治区和XX市党委、政府关于耕地保护决策部署,持续抓好党员日常教育,制定年度工作和学习计划,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意识形态责任书以及自律承诺书,引导大家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第一身份”,不断提升党支部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有效提振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二、深挖薄弱问题,突破难点堵点通过调研走访、总结提炼,对执法巡查、案件查处及重点任务落实等七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排查,制定了27条具体指导意见,印发XX市自然资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法监察工作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打通执法监察工作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较好解决了干部“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针对非法盗采时有发生的情况,制定了打击非法采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为期2个月的打击盗采专项行动,同步成立4人组成的矿山监管室专门负责相关工作,有效遏制了非法盗采行为。三、严格执法程序,热情服务企业以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工作规程为依据,严格立案、调查取证、审理审核、处罚决定、决定执行涉及的流程节点、注意事项,通过案卷审理以案说法、案卷评查举一反三等方式,狠抓执法规范化建设,反馈案件办理中各类问题30余条。推动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运用移交移送、限期整改等措施,发出督促整改函25份。聚焦营商环境提升,按照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推行告知、提醒、劝导等执法方式,指导多家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民营企业(个人)及时消除违法状态,持续营造关心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氛围。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根据省委及厅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安排,我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书目,根据安排,结合分管领域工作,我就“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积极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谈几点学习体会。一、深入学习贯彻,提高政治站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期间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战略思想,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指明了逻辑起点,提供了根本遵循,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外延,把握精神实质,打牢思想根基,找准前进方向,汲取奋进力量;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思想方法,改造工作方法,找准自然资源领域抓贯彻落实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突破口,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安徽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二、聚焦“一体化”,比学赶超提标准今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五年。近年来,厅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总结交流会精神,多次召开厅党组会及学习交流会,常态化做好对照学习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经验和做法,着力实现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对照、全方位提升。厅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人多次赴江苏、XX省交流调研,与江苏、XX省自然资源厅建立自然资源政策数据共享交换与定期互访机制,并签订备忘录,同时加强干部队伍的交流锻炼,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对照学习沪苏浙政策和举措成效评估报告显示,我厅13项政策举措成效“较好”以上等次占比92.3%,高于全省平均值83.5%o在省政府组织的省直部门2022年度对照学习沪苏浙成效综合评估中我厅荣获第5名。一是协同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积极主动与江苏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接,组织编制滁州市与南京江北新区协同发展规划等区域性规划,科学编制浦口一南谯、顶山一汉河两个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发展策略研究,不断强化区域空间统筹和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形成“一地六县”合作区国土空间规划(安徽片区)文本稿和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方案稿。二是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效果明显。学习借鉴江苏省关于耕地保护补偿激励制度,并结合我省实际,会同省财政厅印发安徽省耕地保护补偿激励及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2021年起实施省级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县(市、区)、乡(镇、街道)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给予激励。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下达耕地保护补偿激励资金2.79亿元,充分调动了基层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省粮食安全根基更加夯实。三是省政府用地审批权委托下放成效显著。学习借鉴苏浙两省关于省政府土地审批权限委托下放经验,2021年7月,提请省政府委托下放建设用地审批权,并指导各地用好委托下放政策,审批时效提升50%以上。2022年以来,26个受委托市、县政府批准(获批)批次用地43.4万亩。四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学习沪苏浙等地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先进做法,持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我省获批全国首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省,王清宪省长、单向前副省长亲自调度,带队深入调查研究,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省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工作专班,编制了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全域治理攻坚行动,加大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处置力度,2022年,全省处置20092018年批而未供土地12.13万亩,处置率34.48%,处置率全国排名第5o14个县(市、区)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五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对标长三角标杆城市水平,完成省政府营商环境不动产登记领域9项提升举措,营商环境指标分析评议结果显示,全省不动产登记涉企转移登记在平均环节、耗时、材料、费用方面已等同全国标杆城市水平。黄山市依法推动不动产登记综合创新示范工作荣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财产登记经验被全国推广。同时,我厅借鉴沪苏浙审计先进工作经验,会同省审计厅委托各市审计局对自然资源系统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取得良好成效。三、锚定“高质量”,对标苏浙促发展此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使我本人更加深刻领悟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相信通过研讨交流,也能为下一步工作方向提供更好思路。下一步,我将围绕“牢记嘱托再出发、阵厉奋发建新功”,坚持系统观念,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协同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积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是高位部署推动提水平。提请省政府召开全省动员部署会议,对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动员部署,营造良好氛围。高水平召开研讨会议,碰撞思想火花,充分利用研讨成果,用新视角认知试点工作,用新思维谋划推动试点工作。二是强化协同联动抓落实。聚焦探索建立“一降两挂三提升”节约用地新机制主线,以及改革重点任务、颗粒化落实措施,上下联动、多方协同,形成最大合力,推动形成管理理念、技术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指导16个市及14个示范县(市)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好落实方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面上找问题”“点上找答案”。加快配套政策制定。采取多种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扩大试点工作影响力。三是系统统筹推进强服务。深入落实“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强低效用地再开发管理,及时印发促进工业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新十条”,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推动国家级开发区新批工业用地IO0%按照“标准地”方式供地。加大“用地清单制”推行力度,更好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开展主题教育,集中安排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收获很大。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样版主题,结合分管工作,就如何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引领作用,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谈点粗浅认识,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第一,深学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认识国土空间规划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规划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抓紧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工作,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管控机制,以空间规划统领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岸线使用、航运发展等方面空间利用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既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也是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重要使命和重大政治任务。二是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8号,以下简称“中发18号文件”)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划定“三区三线”,设定各类资源利用约束性指标,明确资源配置和空间管控政策,确定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就是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三是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央18号文件指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土空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国土空间的唯一性决定了空间底版的唯一性、永久性,决定了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内容和要求的长期性、持久性。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坚持统筹发展与保护,坚守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底线,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就是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通过国土空间的资源配置和空间管控,“倒逼”传统发展方式转变,来推动、促进、保障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履职尽责,全力以赴抓好规划编制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划支撑一是要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宽广的视野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自然资源部门主动适应职能转变所带来的角色转变,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提高政治站位,超越部门观念,用更加宽广的视野进行前端谋划,充分依托引领管控的规划职能定位优势,积极发挥综合协调能力,主动作为,准确把握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权威性、协调性、操作性,对标对表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摸清找准底板和存在的问题,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做好国土空间规划顶层设计,发挥并夯实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为国家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划支撑,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二是摸清底数底盘,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安徽省国土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空间载体。在上报国务院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通过全面梳理我省耕地保护、生态安全、城镇空间结构、国土空间功能、空间品质、资源利用、资源空间分布与发展需求匹配、国土空间联结、区域发展水平等空间资源优势和短板弱项问题,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需求,谋划构建了“一圈二屏三带五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为落实长江流域、黄淮海平原等国家农产品主产区格局要求,围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构建了“一陵亘两原”“两山润良田”的农业空间格局;为落实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围绕筑牢长三角生态安全屏障,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以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保障,构建了“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为落实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围绕支撑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以现有城镇发展格局为基础,构建了“两圈两带两区”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城镇空间格局,为我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提供空间保障和规划依据。三是加快完成市县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即将获国务院批准,当前要抓紧推进市县级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和审查过程中,要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优化区域和城乡功能布局、用地结构和要素配置,及时形成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规划成果。要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城镇开展边界等管控指标分解到下级规划。确保全省耕地保有量控制数始终不少于8115.2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控制数不少于7145.0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少于2943.08万亩。严格节约集约用地,确保城镇开发边界不突破。四是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因此,我们要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关于生态空间规划建设管控任务,推进我省长江经济带、大黄山、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等各类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围绕“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空间格局,划定各类控制线,强化江、河、湖、林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空间,明确巢湖绿心,长江、淮河、新安江、引江济淮生态廊道、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废弃矿山、采矿塌陷区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计划安排和政策措施,并将重要建设内容纳入详细规划,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五是加快详细规划编制实现详规全覆盖。一是要严格落实总体规划的管控引领要求。将总体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功能需求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和村庄规划编制范围,按照城市、乡村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和规划生成项目的理念,将上位总体规划战略目标、底线管控、功能布局、空间结构、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分解落实到各规划单元,加强单元之间的系统协同,实现详细规划全覆盖,夯实规划实施管理的基础。二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上级规划的生态空间管控要求,根据上级总体规划对新城建设、城市更新、乡村建设、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管控要求和划定的片区单元,细化分解落实生态建设项目,按照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区域一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要求,明确功能完善和空间优化的方向,提高详细规划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三是要坚持节约集约。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确定了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并要求“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超过150平方米的城市,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省国土地空间规划明确,“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超过200平方米的城市,原则上不再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近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要求,虽然探索确立了新增建设用地减速、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人均城乡、城镇工矿和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下降及农业、生态用地增加的“两减三降两增加”的高质量发展规划管理新机制,初步改变了过度依赖资源粗放利用的扩张发展模式。但是,与全国相比差距依旧很大。截止到2020年我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30.29平方米(全国292),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79.41平方米,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30.7平方米,人均村庄用地495.86平方米,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就城市而言,详细规划要针对我省城市不够集约紧凑现状,即截至2020年底,我省人均建设用地124.76平方米,超出国家上限标准110平方米的13.64%,滁州、宣城、黄山3个市人均超过150,最高为滁州180.29,其中市辖区200.47;人均超过150的涉及12个市22个县(市)和滁州、铜陵、宣城、黄山4个市辖区,其中1个市辖区超过200,除该市辖区外,仍有5个市的2个县和4个区超过200,最高的区铜陵郊区276,最高的县来安县222.83o2021年这个数字还在扩大,全省人均同比增加0.86的百分点,除宿州、蚌埠、黄山同比下降外,其他13个市同比上升,池州、滁州分别增长3.7和2.7个百分点。这种资源利用粗放的势头不但没有达到有效遏制,而且还在持续扩大,难以实现自然资源部赋予我省土地节约集约综合改革试点,到2025年“实现人均城乡、城镇、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下降”的目标任务。因此,详细规划编制,必须坚持节约集约,按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要求,推动城镇开发边界内存量空间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以规划单元统筹增量空间功能布局、整体优化空间结构,促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和区域一体协调发展,倒逼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形成集约紧凑的城镇空间,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防止城乡建设无序蔓延,遏制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趋势,以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更为长远发展。第三,扛起责任,勇于担当,严格规划实施管理,确保规划管控目标落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紧着一锤敲,确保一张蓝图施工到底。一是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经批复,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防止出现换一届党委和政府改一次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实施,不得违反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二是要严格专项规划的审核。坚持“多规合一”,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要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使省级规划和“三区三线”真正在市县规划和相关领域专项及详细规划中落实落地。尤其是在规划体系重塑期间,更要加强部门联动协同,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按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衔接技术导则的要求,严格能源、交通、水利等各类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一致性审核,协调好各种空间需求、矛盾冲突和管控要求,使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各类相关专项规划的共同基础和刚性约束,对不符合国土空间规则管制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核通过。建立规划汇交制度,在各类空间专项规划审批后,及时将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管,确保数线图库一致,真正实现“多规合一”。三是要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首先,严格用途管控。对不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尤其是突破三条控制线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其次,严格规划实施。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为确保规划目标变更现实,建立规划实施监管机制,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明确时间、压实责任,研究制定各类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等管控要求监督检查的制度规范,理顺规划执法体制机制,探索有效的规划督察形式,加大调度和监督检查力度,并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再次,建立约束性指标动态监管制度。对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建立管控台账,实行年度动态监测,设定指标管控红黄蓝线,实行差别化管理。根据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通报到市县人民政府。就建设用地规模而言,对超过约束性指标的实行红灯警告,原则上不再下达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严禁超指标批准项目用地;对于即将超过约束性指标的,实行黄灯提示,除民生、生态建设项目可以使用新增城镇建设年度计划外,其他城镇建设项目用地不得审批;对于低于约束性指标的未达到黄灯提示的,支持城乡用地布局调整、用地性质转换和项目用地审批等。第四,建立健全规划体检评估制度。要在现阶段开展的城市、县城的年度规划体检评估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延伸到建制镇,并可根据体检结果的实际需要,在不违总规控制性指标的前提下,允许市、县政府修正详细规划。实行规划五年评估制,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规划定期评估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和历史责任,新起点新实践给我们创造了建功立业的重大机遇,作为自然资源工作者,我们有幸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者,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建设者,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奋斗者,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扛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责任,不辱使命,不负时代,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