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参考资料.docx
高等教育参考资料2014年9月版(总第141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2014年9月编辑说明1 .高等教育改革参考资料是有关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二次文献性刊物。2 .本刊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文摘(或摘要)和题名简介。3 .文献来源:图书馆所订阅报刊和网上资源。4 .文摘及题名索引著录格式,原则上依据国家标准GB3793-83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的规定著录。文摘(或摘要)的著录格式为:分类号文献顺序号题名/责任者/整本文献题名.一出版物年(期).一所在页码文摘(或摘要)内容题名索引的著录格式为:分类号文献顺序号题名/责任者整本文献题名.一出版物年、(期).一所在页码5 .文摘及题录顺序号由6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示“年”,其余表示在该年度中的顺序号。6 .本刊所载文摘和题录,除网上资源外,均可根据整本文献的题名在本院图书馆社科期刊阅览室查到原文。高等教育改革参考资料(目录)2014年9月版(总第141期)文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1 .解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张力)12 .尽快形成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机制(宋德民)23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刘教民)44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杨银付)65,坚定不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朱虹)96 .探索三级运行机制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张德高)117 .完善办学体制机制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建设(张中华)148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一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陈建香)169 .求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俞水)1910 .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24题名索引1 .教育基本理论252 .教学研究与改革263 .教育改革与发展304 .大学管理325 .高等职业教育34主办: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编辑:马彦格庞海珍审定:赵友宋和平导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我国新阶段的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期特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专题,着重摘编了10篇有关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解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宋德民“尽快形成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机制”、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香“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等文章以及中国教育报举办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座谈会”上两会代表委员的主要观点。衷心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我们有所帮助。本期共提供有关教育基本理论、教学研究与改革、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学管理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题名索引162条。文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G649.21140719解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张力(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作者认为,做好2014年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关键是要按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服务“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这一大局,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为目标,以资源配置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着力完善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价值引领问题。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活动时间,开展学生健康体质状况监测,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要强化艺术教育,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改善美育教学条件,重点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第二,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抓手,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尽快使农村学校校舍、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基本达标;出台校长教师交流指导意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通过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制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提高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等举措,着力破解择校难题;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尽快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农村学校;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等。第三,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基础教育方面,重点是从课标、教材、教法、教师等方面入手,完善课程标准,保证教材质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养,不断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职业教育方面,重点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实行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对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方面,重点是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改进评估方式,推进协同创新,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同时,深化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更好地发挥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拓宽学生发展通道。今年将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启动改革试点。第四,以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U要以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要加强高校章程建设,完善治理结构,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要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推行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评估监测中的作用,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要健全和落实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巩固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G649.21140720尽快形成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机制/宋德民(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中国教育报.一2013-12-19.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教育工作的主题主线。如何才能将描述的蓝图变成现实?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进一步完善推进教育改革的新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形成中央统筹部署、地方组织实施、部门相互配合、社会积极参与的教育改革局面,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集成改革合力。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细化工作部署。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重在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细化、具体化,提出未来几年特别是2014年教育改革重点工作安排,形成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逐项明确重大教育改革清单。应进一步明确与教育相关各部门的职责,细化国家、地方、学校3个层面的改革任务,将任务层层分解。需由国家层面统一实施的,地方不许抢跑。应由地方和学校为主推进的,要进一步突出地方和学校的主体作用,准确定位教育改革重心。第二,加强科学决策。在改革推进中,应加强重大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和合法性审查,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完善公开征询意见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各类教育学会作用,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将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化。第三,实行分类推进。在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全国“一盘棋”前提下,充分考虑各地各校差异,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推进策略,避免“一刀切”。第四,加强宣传引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形成全社会理解教育改革、支持教育改革、参与教育改革的良好局面,尽可能减小改革阻力。在宣传导向上,应加强正面宣传,围绕重大教育改革任务,及时宣传改革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让全社会了解教育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最大限度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应通过编发教育体制简报等方式,积极搭建各地各校教育改革信息的沟通交流平台,大力宣传好的改革典型,体现政策导向性,引领改革方向。第五,建立激励机制C过去几年,在改革推进中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一些单位缺乏改革动力,地方和学校作为改革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许多改革政策措施难以真正落地。之所以存在这个问题,既有认识层面的原因,也有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的原因。下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应考虑建立和完善改革激励机制。对教育基础好、管理规范、发达程度高且改革积极主动的地区,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支持先行先试。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可考虑给予特殊支持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予以倾斜。总之,要千方百计打消改革者的顾虑,营造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良好氛围和制度环境,让改革活力竞相迸发,持续释放改革红利。第六,强化评估督查。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了、路径对了,如果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改革的蓝图也难以变成现实。为此,必须强化评估督查。如发现问题,应妥善处理和进行动态调整。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可考虑建立教育改革重点督查制度,落实改革目标责任制,定期对各地各校改革工作进展及成效进行考核。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督查,引导各地各校树立改革导向的政绩观,强化改革责任意识,形成各级领导干部真正重视教育改革、亲自推动教育改革的格局。G649.2114072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刘教民(河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河北教育综合版.一2014(1)45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重点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方法路径,有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培养选树先进典型,凝聚传播正能量,建设文明和谐校园。(2)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活动。(3)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4)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分类推进,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一(1)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2)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改革发展。(3)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4)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完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研究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设区市要统筹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优化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形成匹配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布局,建成一批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要开放教育资源,服务企业、社区发展和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求。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鼓励地方高等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博士生培养模式。(2)构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举办中职学校“五年一贯制”培养,探索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中高职与本科衔接。改革对口升学考试制度,扩大应用型本科招生规模。试点举办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3+2”、“5+2”分段培养,由对口试点的中高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共同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3)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重点推进应用科技大学建设。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明确本科院校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体,高职高专院校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我省高校进一步合理定位,探索构建分工合理、各安其位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地方新设本科学校、独立学院和行业特色显著的工科高校向应用科技大学方向转型发展。(4)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知名大学建设。分层次推动强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建设。强势特色学科瞄准学科前沿,争取达到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带动知名大学建设。重点学科争取达到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在新建本科院校中遴选重点发展学科,通过重点建设,打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发展。(5)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速设。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标准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学校全覆盖。加强全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好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应用。(四)改革考试招生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招生制度一(1)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2)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定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意见,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积极探索高中招生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办法。调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与内容,将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部分,为高校招生提供更多详尽有效的录取依据。改革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和结果呈现方式,提高评价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3)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公平公正、加强统筹兼顾、确保积极稳妥”的原则,建立健全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高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基本模式。高考招生在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减少统一考试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探索外语试行一年两次社会化考试。制定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外语科目考试成绩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的基本使用办法。建立普通高等学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G649.2114072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杨银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教育研究.一2014(1)4-1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未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政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坚持面向全体,坚持德育创新,坚持能力为重,重视体育和美育,坚持学生为本,养成学生“四个学会”综合素质,以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地方政府科学领导教育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和问责机制。(二)关于教育改革的宏观考量(1)促公平、调结构、提质量、转职能。促公平,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调结构,以教育结构升级版支撑中国经济升级版。提质量,以教育强国建设推进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转职能,以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治理方式创新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创新。(2)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的核心要求就是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减少行政审批是转变职能的突破口,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要注意综合应用法规、规划、标准、规则、财政、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督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三)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结合点,抓住了均衡,就既抓住了公平又抓住了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化;对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初中随机配置生源;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加大推进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力度;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作为推动均衡发展的有效抓手。(四)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一(1)加快构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紧紧围绕和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二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协调发展、有机衔接,普职渗透和沟通,打破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的“天花板”限制,提供上升发展空间;三是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2)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法制化、常态化。虽然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促进校企合作的相关条款,却仅限于倡导和鼓励,缺乏约束性的规定。如能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将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常态化。(五)关于高等教育改革(1)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一是政校分开,依法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就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而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这是我国高校的基本治理结构;要尊重学术权力,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推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对分离;要加强民主管理,建立监督制约机制。(2)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一要加快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二要进一步突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要切实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对于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均可采用“主要责任导师”与“导师组”相结合的培养模式。(3)改变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分立分列状况。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以成人为对象的高等教育必将走强,但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分立分列状况可逐步改变。(4)以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带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一是学习国外大学专业与课程建设经验;二是大幅提高高校外籍教师比例和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三是鼓励设立国外校园(或教学基地);四是鼓励“985工程”高校试点研究生培养国内外双导师制;五是高校自然科学学科专业评估、科研评估要重视国际同行评估。(六)关于教育信息化(1)把握信息化带给教育的新机遇。信息技术给力教育,我们必须把握住机遇,带动整个国家教育上一个大的台阶。(2)重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一是远程教育迅速发展;二是自21世纪以来,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lT)为先锋,开放课件运动蓬勃发展;三是计学分的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MOoCS)的兴起。(3)建设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改造、开发多来源资源、多层次资源、多类型资源,实现共建共享。(4)借助教育信息化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教育技术化。纸质资料变为电子资料、黑板改白板、人灌改电灌,并不自然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要的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5)国家层面组织建立学分银行。建立学分银行本质上是终身学习时代的必然要求,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的存在又使得学分银行的建立更为紧迫。(6)从教育领域开始探索三网融合。(7)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七)关于教育管理方式创新一(1)与时俱进,开创教育发展新思路。一是推动发展的新思路,重点要从项目驱动转向标准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二是推进改革的新思路,重点要从增量改革转向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相结合;三是促进公平的新思路,重点要从机会公平转向机会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相结合;四是提升质量的新思路,重点要从硬件建设转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2)适应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速设,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为首要任务。(3)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4)以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我国未来教育督导工作的模式,将遵循教育督导规律,以监测评估为基础,以督政督学为重点,以整改问责为手段,突出专业性,体现科学性,增强实效性。同时,根据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的要求,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片区督学队伍。(5)以科学评价促进科学发展。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评价问题。一是分类评价;二是综合评价;三是形成性评价;四是进步度评价;五是追踪评价。(6)在基础教育阶段,坚持标准引领,不建豪华校。(7)在高等教育阶段,坚持以学科为单位,竞争性支持。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就要改变以学校为支持单元赢者通吃的局面,实行以学科为单位给予分析性支持。(八)关于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1)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良性互动C推动中央向地方放权,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试点突破为面上决策提供借鉴,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要善于从“模范”中发现“模式”,重在体制机制创新,为国家层面教育改革提供典型经验和示范引领,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良性互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3)利益相关人或其代表参与决策。一要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充分征求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建议;二要建立争端解决机制,使政策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4)以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政策评估推动科学决策。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教育政策研究在服务科学决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决策咨询就更是如此。要着力建设国家高水平教育政策研究智库。教育政策评估的独立性、专业化十分重要,否则可能就起不到评估的作用。(5)一手抓教育改革,一手抓教育宣传。与教育质量相比,教育公平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与教育发展相比,教育改革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因此,教育公平、教育改革也是教育宣传、舆论引导的重点。就教育公平来说,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要不遗余力推进。就教育改革来说,在努力推动教育改革的同时,需要进一步让全社会了解和理解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G649.21140723坚定不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朱虹(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职教论坛.一2014(7)4-10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年。认真研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路径举措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开阔思路、交流经验,更好地形成改革共识,凝聚改革正能量,全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主旋律。(一)深刻领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一(1)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三十多年来的成就和经验充分表明,改革创新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化,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制约和矛盾障碍。教育要发展,根本还要靠改革。(2)教育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江西省委第十三届八次全会在研究部署2014年全省各项工作尤其是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时,提出了“1+N”文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1”就是中共江西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N”是指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若干配套实施意见。(3)教育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素质教育仍然是教育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把封闭式、灌输式、应试式的教学转变为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需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从方法上改起,从建立规范教育体系、改进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4)教育改革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可靠保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尽快破解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设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公平教育、多样化教育和终身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二)准确把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扭转这种现象,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改革的重点是加强“五个统筹”,实现“三个转变”,抓好“五项举措”。(2)加快普及学前教育。(3)推动基础教育改革,(4)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抓好以下改革:一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逐步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二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三是研究出台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政策意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集团化、园区化办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继续坚持推行企业和学校领导“双向挂职或交流”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是整合资源,采取撤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对全省中职教育进行布局结构调整,着力解决江西中职教育“散、小、差”的问题;五是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快研究出台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加强职业学校达标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办好一批高水平的示范校。(5)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重点抓好以下改革:一是促转型。按照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思路,推动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二是重质量,大力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强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教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三是调结构。调整教学结构,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四是抓创新。深入实施高校“2On协同创新计划二高校要转变思路,在协同中心的建设中不要等评定,而是要自己打好基础,先动起来;五是强社科。根据江西高校的自身特点,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六是搞开放。加大公派留学力度,加强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和引导,办好一批高起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扶持办好一批高水平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吸引国外优秀学生来赣留学、优秀教师来赣任教,鼓励国外优秀人才回赣创业。(6)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下一步要按照“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原则,以改进管理方式、开展第三方评价、支持学校自主办学为着力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不断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教育治理能力。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把政府该管的事管好,该下放学校的权力下放到学校。二是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要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高校“一校一章程”建设。三是接受社会评价和监督。(三)切实找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一一当前要力争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率先在全国进行突破,取得成效,形成示范。一是在高考改革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在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方面取得突破;三是在推进民办教育发展方面取得突破。(四)全面加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组织领导(1)深化学习领会U全面系统领会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要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提高推进改革的驾驭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行家里手,要真学真懂真改。(2)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就是闯新路、开新篇。推进改革既要积极主动、不等不靠,同时也要稳打稳扎、步步推进,既要解放思想、逢山开路,也要把握规律、遵循规律,真正按照中央精神做到“蹄疾而步稳”有条不紊地推进。(3)落实贵任主体。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一项工作的部署一定要明确任务、明确时间节点、明确具体责任人。(4)改进工作作风。要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永远保持为民、务实、清廉本色,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5)维护改革环境。一方面,要保持校园和谐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强舆论引导。G649.21140724探索三级运行机制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张德高(常州大学党办校办主任);浦玉忠(常州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一2014(9)52-54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战略在学校:制定战略,明晰权责,引领学院发展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学术力和民权力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四权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机制,激发学校方方面面的办学活力,势在必行。(1)增强学校党委常委会把方向、谋全局,校长办公会定战略、明权责的职责。学校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关系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等重大事项上,主要职责应体现在宏观决策、权责分配和规划制定等方面。学校要厘清权责边界,列出权责清单,简政放权,推动职能转变,通过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明确学校、部门和学院之间的权责范围,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2)推进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科学决策。战略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学校领导班子应该以战略家的思维从全局观念、历史眼光、国际视野等角度深入系统地思考应该“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要从“学生”、“学术”和“学校”这个高等教育的原点出发,回归到大学本位,探寻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正确方向和最佳路径。(3)推进学校和部门管理职能的根本转变U职能部门要转变观念,围绕人事、财务、教学、科研、资源等主要方面,构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师资能力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科研水平评价体系。通过权力让渡,把过去管得太多、太细、太死的权力下放到学院,突出其主体地位,让学院真正做到有责、有权、有事。通过预算管理、目标管理、契约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手段来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的落实,实现办学目标。最终形成学校宏观调控、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二)协调在部门:完善政策,淡化管理,服务学院发展(1)落实部门定政策、配资源、重服务职能。当前,学校内部管理多数按经验办事,固化守成,创新不足,时常被刻板僵硬的体制和根深蒂固的陈规所束缚,缺乏机动灵活的管理策略。很多高校出现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因此,职能部门要准确定位,强化自身的组织、协调、考核、服务和监督职能,克服已有的制度惯性和工作惯性,做到“到位不越位、补位不缺位”。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系统化协调机制,简化办事程序,从权责划分、资源配置、措施落实、目标实现、绩效评价等方面协同制定有利于学院办学的相关配套政策,将学校人、财、物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相关权责下放给学院,主动服务学院改革发展大局。通过适度的宏观调控、严格的目标管理、充分的制度驱动和高效的协调服务,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释放学院办学活力,确保学校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的有效落实。(2)推进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C人事分配权和财务管理权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结合学校实际,把相关权责下放给学院,探索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上实施岗位分类管理、分层负责、逐级聘用、合理分流的管理模式,完善数量、质量与贡献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坚持个体考核和团队评价并重,鼓励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鼓励针对特殊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采取协议聘用、项目聘用等特殊方式,完善突出业绩奖励和重大贡献奖励制度。加快财务管理改革步伐,强化财务理财功能,开源节流,多渠道筹措社会、行业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助经费,严格资金预决算管理,理顺经费导向与战略发展的关系,严格教育教学经费和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合理引导学院资金使用流向,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3)推进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承载着学校的工作重心,而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发展方向。跟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修订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以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积极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加强教育教学指导和监督力度;建立跟踪反馈评价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毕业生质量调查,寻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科学研究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要反哺教育教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进有效科研,跟进教育教学活动,促进科教融合,发挥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优化搭建学科和科研资源共享平台,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和成本核算,提高存量资源使用效益。(三)办学在学院:明确思路,创新举措,实现学院发展(1)突出学院主体地位。学院处于大学结构的“主体性”地位,大学与学院关系的核心在于管理体制的相对集权还是分权,管理重心如何下移以及下移的程度。学院应该在学校规定的权责边界内,推进学院依法自主发展:根据学院发展要求设置和调整内部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机构,根据学校岗位控制数和任职条件要求自行选聘优秀人才以及自主进行副教授及以下职称评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学科方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和教育教学内容等,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实施细则和分配政策。自主支配学校向学院划拨的一揽子办学经费和筹集的社会资金。(2)营造教授治学氛围。学术是大学组织的“主体性”功能。构建学术本位的教授治学管理体系,科学认识学术权力在学院发展中的重要性,确立学术权力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尊重教授与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等事务决策中的作用。学术组织要以教授、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为主体,清晰界定党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边界。推进教授治学,发挥学术组织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学院更要在教学、科研计划的制订,教学、科研岗位的设定,教学、科研成果的奖励以及教师职称的评审等学术事项上,赋予教授和学术组织更多的发言权。(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大学办学的“主体性”要素,教育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工作的投入。探索建立以学院为主导,学校、部门、学院、学科和专业建设带头人等各个层面分工负责、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目前学院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责任主要在学院,学院要结合学科、专业、教学和科研等发展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把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作为学院工作重中之重。(4)根据学生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办学的“主体性”目标。学生个性的差异化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学院能够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空间,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手段,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自主学习等个性化因素,对学生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发挥各个学院的教育优势,充分调动学院师生的积极性,用改进教育过程来提高学生的教育收获。(5)发挥制度驱动作用。以学院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动态优化、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一流教师队伍为保障,以按需设岗、公开招聘、严格考核、突出绩效、促进流动为原则,建立和完善系列制度,通过教师遴选、聘任、考核、评价和激励等政策的实施,完善“引得进”、优化“用得好”、健全“留得住”、探索“走得掉”的用人机制。(6)拓宽民主管理渠道。建立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有效监督的学院内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学术组织、工会、共青团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重要作用,促进民主办学,营造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