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书香校园之雅 强素质教育之基.docx
兴书香校园之雅强素质教育之基走内涵发展之路促教育优质均衡广州市荔湾区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区复评督导验收自评报告荔湾区是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原荔湾区和原芳村区合并而成,现辖区总面积62.4平方公里,常住户籍人口70.46万,行政街道22条,社区居委会193个。荔湾旧称西关,历史文化悠久,商业贸易发达,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既是清代一口通商之地,更是近代“西学东渐”的窗口。历届荔湾区委、区政府坚持崇文重教,始终将教育放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教育事业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环绕建设现代化商贸文化旅游区的总体目标,积极实施“商旅带动、产业升级、科教强区、环境优化”四大战略,推动了荔湾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全区经济保持在高位上运行,地区生产总值、普通预算收入等经济指标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步入了快速增长和良性循环的轨道,实力城区、魅力城区、创新城区、和谐城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我区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普及小学教育先进单位、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校舍建设一级区、全国和广州市特殊教育先进区以及广东省教育强区。我区始终坚持“创强”为了人民,“创强”依靠人民,“创强”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创强”根本指导思想,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后,没有安于现状,而是认真对照督导组意见,子细研究整改措施,不断巩固强区成果,以“创强”为载体,切实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城区品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特别是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区分析教育现状,研究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前瞻性地提出教育发展由以硬件建设为重点向以环境营造为重点转变,致力于改善学校办学方式,改善教师知行状态,改善学生生存环境,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生命的教育,新荔湾教育事业实现了强强联合。辖区现有90所幼儿园、59所小学、38所普通中学、3所职业技术学校、8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全区在读中小学生100395人,在园幼儿17873人。辖内有高等教育院校及分教点3所、成人教育办学单位6所、业余培训机构44所、社区教育学校22所。近五年来,被评为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区、广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先进区、广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区等。对照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督导验收指标体系:¢2022年版),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评分:政府责任166分,教育管理146分,发展水平173分,总分485分,占总分的97%,自评优秀,请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给以督导验收。现将我区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区”以来教育的整改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一、整改工作及成效原荔湾区和原芳村区分别于2003年12月和2005年9月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区的督导验收。验收组在充分肯定两区建设教育强区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非常中肯地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和信息化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加快等2级学校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终身教育体系的规划和构建等四个方面的整改意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整改工作,在科学论证与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整改思路,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方案,并将任务分解到政府各职能部门,扎扎实实地落实整改措施。为推动整改顺利进行,区政府还积极协调人大、政协,并要求发改、科技、财政、人事、建设、文化、公安、规划、城管等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配合教育工作。特别是区划调整后,我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发展、优质发展。2022年制定的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合理配珞教育资源,加强教育与经济、文化、社会的结合,创建学习型城区,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材支持“,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进一步巩固,并被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根据省教育强区督导验收组的意见,我们提高认识、子细分析、认真总结、积极整改,教育强区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果。下面,就验收组提出的四个方面意见,将整改情况逐一汇报如下:(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促进教育现代化。我区是广州市中心老城区,特别是北片地区地窄人稠,寸土寸金,不少学校位于横街窄巷,囿于一隅;南片地区占地相对宽裕,但原村办学校较多,教育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提升教育整体实力,我区着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提升学校硬件水平,3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1 .深化教育综合改造工程,育人环境不断优化。我区将推进教育综合改造、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作为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在全面完成用地特困学校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国家示范性高中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共投入约13亿元顺利完成为了有史以来资金投入最多、调整力度最大的学校改造工程。拆迁建造面积约11万平方米,新增建造面积约17万平方米,新增用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涉及学校59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75%,有力地改善了基础办学条件和城区环境。在“广州市用地特困学校”改造工作评估验收中,我区的教育综合改造被省市评估专家誉为“基础最差、领导最重视、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效果最好”的一项民心工程,成为广州市两个优秀等级城区之一。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我区加大力度实施教育综合改造二期工程,以新建、合并、珞换、原地扩征、易址建设、公建配套等多种方式对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未达标的学校进行重点改造,规划、建设、公安消防、国土房管等部门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特事特办、特事快办,目前该项工程正按计划有序推进。2 .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我区积极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要求,绸缪发展、规划未来,提出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思路,力争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054年至今,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近2亿元,完善了荔湾教育网,完成为了教育宽带专用网改造工作,彻底解决了学校接入宽带网不稳定问题,教育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门户网站系统和教育综合服务应用系统等三大应用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了公文流转和资料交换的网络化。在以信息化提升教育行政管理效能的同时,着力推进以教育教学和科研交流方式变革为重点的学校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的快捷、高效、丰富、生动等优势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胜势。目前,我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了“六个100%”,即100%的学校实现“校校通”、100%的学校建成校园网、100%的学校配珞了多媒体综合电教室、网络电脑室配谿到校率达到100%、中小学信息课开课率达到100%、电教平台进学校达到100%。近三年来,我区中小学生参加电脑作品评奖活动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奖项21项、市级奖项119项;中小学教师参预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奖项29项、市级奖项77项,广州四中和芳村小学成为第一批市教育E时代实验学校。(二)继续推进强师工程,促进教育队伍专业化。教师是教育理想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道德境界和专业水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业水平。我区坚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将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作为新时期教育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从机构设谿、师资培训、人材流动、津贴待遇等方面精心部署。1 .抓好校长任期管理,办学行为科学规范。校长好就是学校好,校长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状况。我区坚持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并坚持任前培训、任中学习与任满考核相结合,使校长成为德能勤纪俱佳的优秀管理者。2022年按照“平稳过渡、合理调配、适当交流、优化组合、增强活力”原则,顺利完成校级领导干部考核,并对中小学校级干部进行有序适度调整,实现了干部队伍稳定过渡。为增强校长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促使校长与学校成为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整体,我们将其纳入品牌教师评价范畴,直接与星级品牌学校创建相衔接,凡是获得五星级书香校园称号的学校校长可直接获评四星级品牌教师。稳定的领导队伍、高度的责任意识以及优质的教育管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 .全面实施继续教育规划,教师专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的重要手段。我区制定了荔湾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荔湾区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规划,计划每年投入120万元用于中青年骨干专业技术人材队伍的培养。先后选送了4位教学骨干参加广东省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材工程,第三批省级培养。区领导亲自带队分别于2022年和2022年组织20多位中小学校级领导赴英国、北欧和俄罗斯、德国考察学习,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办荔湾区小学品牌教师高级研修班顺利开课,首批55位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全部完成学业。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戈U,建立了“教学导师制”和“班主任导师制”,通过师承的传、帮、带,促进中小学校多出人材,快出人材,出好人材。2005年至今,共评出荔教青年教师30名、荔教标兵40名,有2022人次的青年骨干教师在各级教学比赛、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223个、省级194个、市级1598个,2名中青年教师被评为广东省第七批特级教师。3 .开展“品牌教师”评选活动,教育品牌不断彰显。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材、鼓励优秀人材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引导泛博教师不断自主创新、多元发展,积极参预教育科研,2022年5月我区启动了“品牌教师”评选活动。区教育督导室组织制订了荔湾区中小学、幼儿园“品牌教师”评选方案,建立了荔教新星、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荔湾名师、享受区政府特殊津贴等五级评选机制和表彰制度。经评选,周伟锋等618名教师被评为星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名,享受区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3人次,5名教师被授予区拔尖人材荣誉称号。4 .人事制度改革圆满成功,队伍结构显著优化。2022年我区教育系统全面启动以聘用制为主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系统的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特教学校、直属单位等共99个单位的教职员工5991人参加了改革,5477人竞聘上岗,改革工作圆满结束,教师队伍结构显著优化。人事制度改革圆满完成后,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共筹措资金约1.7亿元,使教师人均收入每月增加1200多元。2022年再次提高教师津贴至人均1720元。此外,我区教职员比照公务员发放四大节日补贴,按照人均200元/年发放教师节慰问金,并且启动了教师货币分房,每年增加300多万元理顺区属中小学教师公费医疗问题等,大幅提高教师待遇,形成为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提高了泛博教职员的工作积极性,教师乐教、善教在我区蔚然成风。目前我区小学和职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均达到100%,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62%和97.79%,高中教师研究生程度达到10.81%;有特级教师10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广东省首批名教师1名、南粤优秀教师12名、广州市首批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1名、广东省中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35名,已经按要求初步建成为了一支“结构合理、学历达标、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高水平、均衡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神圣职责。我区以示范性高中建设为龙头,以等级学校建设为重点,以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为补充,推进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1 .高水平完成示范性高中建设。为进一步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提高优质教育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我区提出强基础教育之基,示素质教育之范,高水平建设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教育发展目标。分别投入2.8亿元和1.27亿元,征地9.3万平方米、按现代化一流标准易地建设了广州一中高中部校区,高质量完成建造面积2.56万平方米的真光中学教学综合楼及配套工程建设,在原有省一级学校的基础上将广州一中和真光中学建设成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2022年11月和12月两所学校均以高分通过了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验收确认。据统计,创建示范性高中至今,广州一中和真光中学共扩招班48个,增加高中优质学位2498个,毕业生人数占全区毕业生总数的30.23%。截止到2022年,广州一中连续18年荣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评估一等奖。2005年至今,真光中学高中毕业班尖子生总数连续4年位居全市第8名,2022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共2人考入清华大学,其中杨韵同学获得2022年全国高考物理类总分全市第二名、全省第十三名。龙头学校的示范作用、辐射效应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 .高起点加快等级学校创建。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区在原有等级学校的基础上,高起点加快等级学校建设步伐,促进教育优质发展。2005年9月至今,新增省、市一级学校16所,使省、市一级中小学数达到39所,占全区公办中小学数的54.1%,新增省、市一级学校学位近3万个,优质学位总数达到57114个,其中高中优质学位达到100%,初中优质学位达62%,小学优质学位达56.7%。目前,我区等级学校共计59所,占全区公办中小学的83.1%。3 .高标准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我区积极贯彻落实市、区关于保障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的指示精神,将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目标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以规范化促进均衡化,最终实现教育的公平化、优质化。全面启动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先期投入1854万,按照“一校一案”原则,因地制宜地完成为了19所学校规范化建设,顺利通过市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中期督导验收。经验收确认,我区规范化学校总数达到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81.5%,达标率居全市第二。(四)加强终身教育体系的规划和构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多元化。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学习已成为生活的必须,贯通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我区高度重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将建设学习型城区作为和谐城区建设重要内容。经过5年努力,逐步形成为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预”的良好工作机制,完善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为补充,服务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等不同阶段,涵盖不同人群的居民终身教育体系。1 .托幼教育蓬勃发展。规范托幼机构内部管理,强化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全面的幼儿园教育规范管理检查,使幼儿教育发展迅猛。在2022年广州市首批示范性幼儿园的认定中,我区有5所幼儿园被评定为广州市示范性幼儿园。2 .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按照升学与就业并重、理论与实际并重的原则,办好外语职业中学,实行多样、灵便、开放的人材培养模式,促进中职与电大共同发展,形成为了多功能、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3 .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加强对民办学校依法办学和治校的指导,民办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广雅实验学校、一中实验学校、四中聚贤中学、真光实验学校、沙面实验小学等一批办学思想端正、设施设备好、教育质量高、社会效益显著的优质民办学校,有效缓解了我区公办学校优质学位不足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2022年民办学校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效果和成绩,广雅实验学校中考成绩位列全市第一,四中聚贤中考平均分为669分,超全市中考平均分180分,26%的学生中考成绩超700分。4 .社区教育特色发展。整合区职校和电大资源,建立社区教育培训学院,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健全街道、社区、居委的三级培训网络和基地建设,构建西关文化特色的、覆盖面广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以塑造现代化城区新市民形象为主题的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以提高城区居民文化程度为目标的学历教育、以提高从业能力为目的的职业技术培训、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系列教育。各街道、居委会充分利用片区教育资源,开设中医药卫生保健、计划生育、科普教育等课程,对居民进行社会文化和西关文化教育;民政、残联、劳动等部门,对残疾生、特困生家庭等弱势群体进行帮扶,鼓励他们克服艰难,提高技能,改变生活状况;成立老年大学,建立“星光老年之家”,组建私伙局、腰鼓队、太极拳队等,为社区老人开办健体、养生、娱乐等课程,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已经初步形成为了特色浓郁、功能多样、结构多元、覆盖全面的学习型城区。二、教育发展的新举措和新成效新荔湾,新挑战;新机遇,新发展。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趁势而上,高屋建令瓦地提出巩固和发展教育强区成果,高水平打造优质均衡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目标,在资源整合上做文章,在发展创新上下功夫,在品位提升上想办法,通过巩固优势,增创特色,调活了教育发展思路,调优了学校办学品位,调强了教育整体实力,新荔湾,新教育,实现了新跨越。(一)坚持科教强区战略,从建设首善之区、和谐荔湾的高度规划教育发展新蓝图。我区深刻认识新时期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始终坚持科教强区战略,把巩固教育强区成果作为建设和谐荔湾、首善城区的重要举措,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强化荔湾教育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人、财、物等方面强化对公共教育保障,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监管,确保教育公平。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居民整体素质”,为新荔湾教育事业发展描绘了瑰丽的蓝图,拉开了荔湾教育新一轮大发展的序幕。区委、区政府化思想为行动,加快建章立制,逐步形成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化、教育财政投入法制化和经费管理规范化,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一是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化。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区性的教育工作会议,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使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保证。坚持区领导对口联系学校制度。坚持实行层级责任制,保证各项教育政策切实贯彻到底。坚持区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每年一次向人大专题汇报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和执行预算情况制度和教育部门定期向人大教育组通报教育发展情况制度。坚持教育主管部门向政协通报教育工作、征询意见和建议的制度。二是教育财政投入法制化。2005年至2022年,区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55895.44万元、67809.21万元和81358.88万元,占预算内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1.12%、31.5%、32.25%,分别比上年增长7.6%、18.24%1118.36%(剔除教育费附加经费),高于同年财政时常性收入增长的3.89%、9.83%和826%的水平。2005年区财政将上级转移支付教育费附加4979万元以及2022、2022年度教育费附加7605万元和IOIo4万元全部用于教育投入。区财政每年还在城市维护费资金方面安排266万元用于教育部门校舍修缮。依法保障教育的投入,确保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三是经费管理规范化。坚持和完善“加I大教育投入、规范合理收费、管理乱收费”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两个“三管齐下”的要求,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严禁增设收费项目,管好用好代收费;严格教辅资料管理,杜绝违规行为发生。2022年被评为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区。(二)坚持文化立校战略,确定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走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态度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随着行政区域调整结束及规范化学校建设的推进,荔湾教育步入发展关键期:从普及型向提高型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常规建设向教育现代化迈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研究教育可持续发展,巩固教育强区成果,再创教育新辉煌成为关系教育未来发展的最急迫、最关键问题,也成为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瓶颈问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经过调查研究,确立了文化立校战略,创造性地将文化提升到决定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树立“一个理念”,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三个务必L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一个理念,即文化是学校办学灵魂的理念。我区认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总是伴有着一定的文化背景,教育本身也是文化传承和更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西关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名人不胜枚举,文化遗迹俯拾即是。学校有必要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具有西关人文情怀的一代新人。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宏扬西关文化,打造文化名区”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立校的荔湾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并将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到关乎城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性高度加以强调。两个关系,即文化建设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内涵发展与硬件建设的关系。我区认为,忽视文化的教学质量是畸形的,不符合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缺少品位的硬件建设是有缺陷的,丧失了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建设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以硬件建设为载体,因此,文化建设应与教学质量相辅相成,内涵发展要与硬件建设相得益彰。三个务必,即务必求真,务必求新,务必求实。文化立校以求真为前提,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求新为宗旨,开辟新思路,实施新举措;以求实为目的,务必实事求是,务求取得实效。(三)实施创建教育“三品”工程,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生命的教育。基于以上教育理念和区域教育发展需要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我区把文化的优越性和影响力放入教育内涵规划之中,2022年3月正式启动创建教育“三品”工程,以创建书香校园为龙头,以创建品牌学科为支撑,以创建品牌教师为关键,按照“三用”的策稍加以推进,即用标准引领发展,用机构推动发展,用活动促进发展,开展教育寻根,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生命的教育。计划5年投入IoOO多万元(目前累计已投入600万元),使全区三星级以上的书香校园达到学校总数的50%,三星级以上的品牌学科达到总学科数的50%,三星级以上的品牌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20%,全面增强教育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后劲。1 .用标准引领发展。我区制订了广州市荔湾区创建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工作实施意见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星级评审方案等标准性文件,以“三品”工程为突破口,以三大文化建设为内核,构建全面素质教育网络。“三品”工程中品牌学校建设统揽全局,处于龙头地位。品牌学校不同于等级学校和特色学校,重在文化标准,重在学校发展的目标,重在学校软件建设,突出“文化是学校办学灵魂”的理念。“品牌学校”创建要在“质量、个性、知晓率”上下功夫,努力使学校“办学理念优、书香校园雅、品牌课程多、师生素质高、学教方法对、帮扶经验好、社会口碑佳”。为此,学校各尽所能,发掘、整合自身资源,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一是整合本地本校文化资源,实践文化立校。如广州12中充分利用我区对外开放的先发性优势,更名为西关外国语学校,打造外语特色教育品牌。二是利用本地名人资源,实践文化立校。广州30中更名陈嘉庚记念中学,秉承“诚毅忠公”的校训;海南小学更名何香凝纪念学校,提炼出“爱国爱民、耿直坚贞、博学多才、自强不息”香凝精神;大策直街小学更名康有为记念小学,以“有为”之名,提炼出“锻造有为教育,奏响有为人生”、“成功每一步,有为每一天”等口号,学校教育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用名人精神引领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和学校发展。三是传承发展学校历史文化,实践文化立校。广州11中复名为广州市南海中学,复用“任重致远”为校训;广州59中复名为“美华中学、以中华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德育基准,全面提升学生的品与学。书香校园评定创造性地邀请社会人士参预,综合考量学校知名度和社会知晓率。通过评估认定,目前我区的品牌学校共19所,其中五星级书香校园16所、四星级书香校园2所、三星级书香校园1所。2022年广州一中、沙面小学、耀华小学等3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2 .用机构推动发展。创建教育“三品”工程,以人为本,以学业为中心,加强科教结合、艺教结合、体教结合、社教结合,成立“两学院、两中心”,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一是科教结合,成立詹天佑少年科学院,发明创造宏扬民族灵魂。科技教育是我区基础教育六大特色品牌之一。为巩固和发展科技教育成果,我区充分挖掘近代科学家、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出生在西关这一历史资源,成立了荔湾区詹天佑少年科学院,采取以区青少年宫为主体、詹天佑小学和广州四中分设小学部和中学部的“一体两翼,建制,有效整合了科技教育资源,青少年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迄今为止,在广东省9名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中,广州占了7人,而其中6人来自我区。在2022年9月举行的珠三角广州新专利技术(产品)推介交易会上,展出了30多项詹天佑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小博士、小硕士的发明作品。在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开创性地引入著名工业设计公司“孵化”青少年发明专利,钟浩源、梁蕴昕同学与企业签约,分17别将自己发明的水上救助机器人和喂食汤匙推向市场,服务社会,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仅2022年,我区学生在各项主要科技比赛中共获世界级奖项3个、国家级奖项48个、省级奖项38个、市级奖项116个。二是艺教结合,成立何香凝少年艺术中心,让学生濡染传统文化。我区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对青少年审美情操和综合素质的作用,为推动艺术教育向纵深发展,利用荔湾籍艺术家何香凝品牌优势,成立了荔湾区何香凝少年艺术中心。以“求真尚美,德艺双馨”为育人宗旨,采用“一体多点”的建制,以区青少年宫为主体阵地,创建16所艺术教育特色、重点、网点学校,发掘培养更多更好的艺术人材。目前有三元坊小学小红豆粤剧社等5个学生粤剧社团,区青少宫粤剧折子戏红娘递柬、穆桂英巡营、春草闯堂之上路先后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金奖,合唱荔枝颂获第四届世界合唱节带表演民谣组比赛银奖,舞蹈剑与袖参加德国“德雷斯顿”国际青少年舞蹈大赛荣获一等奖,参加广州市第九届学校舞蹈节、第十届学校合唱节、第四届学校艺术节活动等共获一等奖126个,在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校艺术展演中获省一等奖6个,我区屡次被评为省、市艺术比赛“优胜区三是体教结合,成立奥林匹克少年学院,“男儿习武,女儿学操为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工作,我区成立了“荔湾区奥林匹克少年学院,创建青少年学习奥运知识、参预奥运活动、接受奥林匹克精神熏陶的良好平台,建立健全了青少年体育人材的选拔、培养、输送、表彰等制度。同时充分挖掘武术明星李小龙祖居西关的资源优势,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在中小学校推行“一拳一操”活动。我区连续七次被授予全国“游泳之乡”的称号,在广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上,代表团总分和奖牌总数均位居全市首位,实现自1985年以来广州市城运会的“六连冠”。四是社教结合,拟成立陈嘉庚社区教育中心,构建社教新模式。我区社区教育因领导重视,起步较早,措施得力,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成为社区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为全面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丰富充实社区教育内容,拟借助华侨领袖陈嘉庚的资源优势成立陈嘉庚社区教育中心,宏扬其诚恒忠毅的人格品质,加强学校、社区、家庭的沟通联系,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逐步推进“书香学校,、“书香社区,、“书香家庭,的试点共建工作,积极探索“义工银行”活动。目前已成立广州市首家小学生义工站小榕树耀华社区义工站,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3 .用活动促进发展。一是积极探索“三大文化”实践活动,建立和谐校园。我区凸显以传统文化、西关文化、校本文化为主题的“三大文化”实践,打造充满西关人文情怀的教育大环境。在传统文化方面,突出尊孔敬师节(9.28)、端五节、中秋节,通过节日活动把感恩、感激、感谢结合起来;在本土文化方面,渗透了西关的粤剧粤曲、西关大屋和骑楼、西关风俗和饮食;在校本文化方面,突出校庆、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节。为增强学校参预校园文化创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区将2022年确定为“荔湾区校园文化年”。各校19结合本校特色,利用各种传统节日、校庆、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节、校本课程等活动,举行了首届“大益杯”茶韵飘系列活动、首届“三元杯”少儿粤曲大赛活动、协同巨笔谱华章沙面小学60周年校庆暨协同之声音乐会、耀华小学“精雕细琢,玉耀光华”校园文化年系列活动等,开展了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标识系统评比活动、“荔湾教育十大文化活动”和“荔湾教育十大文化人物”评选活动。目前各项评选活动已顺利结束,书香校园文化荟萃一书正式整理出版。二是开展学校冠名活动,打造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为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小学校深厚、丰富、传统的文化资源,我区按照“区教研室或者民间组织主办,学校承办,政府资助”的模式运作,开展教育专项活动学校冠名活动。通过公开征名活动,共采集活动150多项,接受申请学校50多所,按照学校有明显活动特色、具有初步品牌效应的原则,评议确定首批冠名学校16所、活动项目15个。三是积极倡导社团活动和月月有节日,让书香洋溢校园。我区积极倡导开展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仅学生文学社团就有18个,其中广州一中远航文学社、广州四中蕴风社等在广州市学生文学团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倡“月月有节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日,满足学生成长的不同需要,促进全面素质提升。将每年4月定为师生读书月,各校制定校园读书活动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确定阅读重点和创设活动内容,“乐读书、多读书、读好书5'已成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爱书、藏书、读书、用书”在校园内蔚然成风。最是书香能致远,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品牌打造,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我区教育的影响力。广东教育刊登了介绍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三品''工程的探索与实践,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全文刊登了反映教育“三品”工程论文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和城市中小学校园文化调优、调活的策略与实施一广州市荔湾区书香校园建设初探,广东教育、学校品牌等杂志多次对我区书香校园建设情况进行了专访,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宣传报导我区校园文化活动多达280次。配合书香校园创建,我区着力打造以文化为内涵的德育创新工程,以德育工作为抓手,以培养“新三好”学生为目的,小学幼儿园阶段抓孝心教育,中学阶段抓感恩教育,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深化“文明礼貌校园”、“环境整洁校园”和“仪表规范校园”等“三项评比”,抓好校风建设;全面启动“春风化雨工程“,坚持不懈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和行为偏常生的转化教育;积极开展“在家庭是一位好孩子,在学校是一位好学生,在社会是一位好公民”的“新三好”的实践活动,积极推动“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区”的“三书香”建设。2022年10月,广东省创新发展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在荔湾区召开,我区发挥西关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濡染作用,哺育具有西关人文情怀的一代新人的做法得到省、市有关领导和预会各位专家与代表的充分肯定。(四)实施教育组团工程,通过名校帮扶带动,提升教育整体实力和水平。为利用名校的管理和资源优势促进全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我区在创建书香校园的基础上,提出教育组团式发展的新思路。以6所知名中学为龙头,以其良好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的良好声誉为内涵带动一批以地域分布为域界的中小学、幼儿园共同进步,形成能够资源整合、特色共享、教学互补、研究互动的学校群体,提升荔湾教育品牌。按照区域分布,北片为广雅中学教育组团,西片为一中教育组团,东片为四中教育组团,南片为真光中学和省实教育组团,中片为西关外国语学校教育组团。通过接管、协管方式,设附属学校(小学、幼儿园),以行政手段推进资源共享,建设有共同特色校园的文化设施等推进优质教育组团工作。2022年3月,西关外国语教育组团和广州一中、广州四中教育组团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公办外国语学校西关外国语学校,该组团内的市一级学校中山八路小学更名为西关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2022年9月成为广州市惟一一所12年一贯制的学校。广州一中教育组团致力于发扬其体育和数学的传统特色,与华侨小学、体育实验学校和奥林匹克数学实验学校形成一条龙。广州四中充分发挥名校示范作用,与广州三十二中顺利合并。通过教育组团、名校帮扶,增创了我区教育发展新优势,提高了教育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五)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办学条件的改善,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区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充分调动泛博教职工积极性,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和“科研兴教工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1 .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立校。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我区坚持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品牌的基础,不断强化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专业引领作用,加强对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的动态监控,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体系,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实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是抓好常规教研,优化课堂教学。我区主张向课堂要效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主线,积极开展教学常规调研。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为了区教育局督导牵头、教研室学科指导、教科所科研支持、教师进修学校课程后期跟进的全方位、立体式联合调研指导制度,每周至少一次集体下基层听课,努力实现每学期区属学校调研指导的全覆盖。二是以新课程改革与实验为抓手,促进教学发展与创新。我区按照“积极、妥帖、扎实、有效”的原则推进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着力于改变教师的教学状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制定了中小学各学科新课程改革与实验指导意见,开展了观摩课、比赛课、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荔湾名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学新星的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编辑出版了科研引领创新发展、实践探索、新贤育才促发展秋色满园春色创新篇等新课程改革实验理论与实践丛书。新课程改革与实验的深入推进,革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在2022年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轮高考中,区属学校本科上线数超市预测人数330人,比2022年多超出167人,全区本科上线达成度为136.86%,大幅度超过市教育局给定的预测数,居广州市前列。2 .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科研兴教。我区结合实际制定了荔湾区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荔湾区教育科学课题评价表、20222022学年荔湾区中学教学指导意见、2022学年荔湾区小学教学实施指导意见、20222022学年荔湾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做到了在管理上下功夫,在创新上做文章,保证了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后劲,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充分发挥区教科所职能,统筹全区教育科研规划与发展。2005年以来,我区将教育科研工作申报、经费与业务管理以及科研结题交由区教科所统筹,并增加教育科研在区科技三项经费中的比重。近三年来,在区科技三项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分别拨款152万元、220万元和200万元,共支持教育科研课题立项570个。二是实施课题研究过程性管理,因事设人、量才授职、用其所长,促使素质教育各项目标在教育科研管理中逐项落实,全方位育人目标得到实施。2004年以来,我区共承担国家级课题子课24题25项、省级课题11项、省级课题子课题4项、市级课题42项、区级课题441项,国家、省、市教育学会等民间团体立项课题47项,各级教育科研基地和课题实验的学校共43所。近年来,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政府奖)1项、广东省教育管理科学吴汉良奖6项、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奖2项、广东省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61项,广州市教学成果奖(政府奖)6项。科研为我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源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