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精神-铁人王进喜、王启民、秦文贵先进事迹.docx
-
资源ID:572825
资源大小:33.72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石油精神-铁人王进喜、王启民、秦文贵先进事迹.docx
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O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O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O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J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在大庆会战初期,“铁人”王进喜为了保住钻机,不顾左腿重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奋战3个多小时制服井喷。196O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O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O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O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O5钻井队和12O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O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O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2OO9年9月1O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OO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OO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王进喜被评为“1OO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科技铁人一一王启民1997年1月17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江泽民总书和李鹏总理亲切接见了王启民,江总书记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大庆有了第二代铁人。你是科技战线的铁人,是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为大庆油田的持续高产鞠躬尽瘁,竭尽全力!这一年是他到大庆的第36个年头。青春献石油196O年,大庆发现了大油田,4月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王启民被校方分配去油田实习,担任葡田井试油队技术员,在这茫茫草原上,没有住房,大家盖起了“干打垒”。他们日以继夜地摸爬滚打,搜集资料和数据,为油井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年底,王启民在实习生中被评为唯一的二级红旗手。也是从这次实习中,奠定了他一生献身石油事业的思想基础。1961年8月,他和同学陈宝玲等响应国家号召,一毕业就重返大庆会战战场。当时面临着许多困难,特别是技术,有的外国专家藐视中国,断言中国技术落后,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油田。有的背信弃义,撤走了专家。王启民十分气愤,就和同事们拟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莫看毛头小伙子”,下联是“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是“闯将在此:以此来激励大家的钢铁般意志。从这一年开始,王启民在大庆一干就是4O年,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探求高产稳产规律油田开发是一门科学。油田一开始就采用注水开发。国外流行的理论是:“温和注水,均衡开采。”但循这条思路开发,出现了负效应:地层压力下降,产量递减。1963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一半油井被水淹,采收率仅5%的严重局面。大家愣了,油采不上来,油田命运堪虑。摆在面前的,似乎是一片茫然不可知的世界。但大家并没有气馁,下决心从实践中找答案。王启民和同志们一起,在阴冷潮湿的帐逢中,反复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油田开采的关键是保持压力,不能怕见水就不注水。王启民的见解得到油田领导的赞许,并要他带一个小组进行试验。试验小组选了一口含水达6O%的油田进行试验。不久,奇迹出现了,该井日产量由原来的3O多吨增为6O多吨,而含水量却下降了。油田领导立即推广了这口井的经验。从而涌现了一批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一条中国式的注水开发的新路被闯出来了。7O年代初,为摸清油田高产稳产规律,王启民和科技人员一起又住进了中区西部试验,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以确定调整采取措施的井号层位,编制施工设计方案。为搞清地下油水每个微小变化,他们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里,也就是在地层的夹缝里、在油和水之间,整整摸索了1O年。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到1975年,试验区主力油层产量下降幅度增大,油井平均含水量上升到54%,油田命运又面临新考验。这时,国家经济形势严峻,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大力开采石油,尽可能多出口一些!”是年冬,气温降至零下30,他同4名同事,顶朔风,冒飞雪,坚持在工地。由于长期在野外作业,王启民患上了类风湿强直性脊稚炎。医生说,这病,一生恐难治愈,还可能导致瘫痪。王启民没有被病魔吓倒,咬着牙,与病魔作斗争,继续与同事们精心收集难以计数的第一手地质资料,掌握了千米以下的油、气、水的动态规律。就这样,穷十年之功,采集、分析了100O多万个数据,创造出“分层开采,接替稳产”的新模式,不仅保持了试验区中含水期的高产稳产,而且绘制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套试验区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摸清了油水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情况,揭示了油田不同含水期开采的基本规律和稳产办法。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30万吨,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大庆石油出口量也成倍增长,最高年份全国每100元换汇就有大庆人创造的14兀。1978年,王启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5年,大庆第一个稳产10年的目标胜利实现了,油田领导又提出第二个稳产10年的奋斗目标。当时,突出的矛盾是,经多年开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要采储平衡,继续高产稳产,必须挖潜力。王启民和同事们一起,刻苦钻研,得出结论是油田表外储层中潜力很大。表外储层,是指厚度在0.5米以下的薄差油层。大庆表外储层每口井、每个油层都有,如开采成功,就可变废为宝、增几亿吨储量。在国内外没有先例的情况下,王启民和同事们进行了表外储层试验,但不少人认为含油性这么差,不具备开采价值,将它放到稳产规划中风险太大了,万一落空,则第二个1O年稳产这责任能担得起吗?这时,王启民的妻子陈宝玲忧心地对他说:“老王啊,螃蟹壳里、腿里的肉好吃,螃蟹尖尖爪里的肉可不好吃,万一卡在嗓子眼里,嚼不烂、咽不下,到时候多难受呀!”但王启民决心依靠科技,继续探索新路。在各路精兵强将的共同努力下,先后闯过多道难关,测算结果是大庆表外储层的地质储量达7亿多吨。按可采储量2亿吨,每吨油1OOO元计算,等于为国家增加2OOO亿元财富。这个探索过程,历经七年的艰辛,经领导批准,共布井1万多口,使低透薄油层成为油田稳产的接替力量,然后又将力量投向差油层挖潜上。从而使油田增加地质储量2O多亿吨,等于又为国家找到了一个新的大庆油田。9O年代,大庆油田进入高水开发期,井里采出1O吨液体,仅2吨油,面临大幅度降产的局面。如沿用国外提液稳油的做法来继续保持55OO万吨稳产,油田要增加液量1.6亿多吨。要处理这些液体,得大幅度增加基建工程量和投资额,企业难以承受。1991年初,在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上,全油田科技工作者,各抒己见、献计献策。王启民及时提出了“三分一优”结构调整原则和“挖液稳油”的新模式,经集体科学论证后,领导决定在全油田实施“稳油挖水”战略,并很快在全油田推广。它使大庆油田3年含水上升率不超1%,有效控制了产液量剧增的局面。5年多产原油6OO多万吨,经济效益达15O多亿元。1996年底,大庆实现了5000万吨连续21年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培养年轻人王启民认为:“科学的血脉是相通的,青年是这血脉永远搏动的动力J”要以甘为人梯的精神去关心培养年轻人。”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1997年,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给他一个名额,要他去大会宣读论文。他组织科研人员准备论文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积式,并由青年地质师赵轮清执笔,从初稿到定稿终审,由王启民负责,在署名上报时,他划去了自己的名字,又将名额给了课题组成员吕晓光,并把出席证挂在吕的胸前,对晓光说:“你去开会吧,好好宣读论文,为大庆争光!”1997年1月2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将铁人科技成就奖奖牌及1O万元奖金授予王启民。回到大庆,他将这1O万元献给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按:王为院长),作为研究院的科研奖励基金,以培养更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爱家庭更爱事业王启民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关心后代,但更爱事业。1992年,81岁老母患脑血栓病重,弟妹们几次写信给王启民,但繁重的工作重担,使他实在无法分身,他给家里汇了12OO元给老母治病。不久,老母病故,噩耗传来,王启民挥泪怅望南天,感到没能尽孝道。1963年11月,妻子临产在即,单位刘同书记要王启民陪妻子去北京娘家做产。但火车到哈尔滨,他又匆匆赶回大庆写年终油田动态总结。妻子在车上阵痛加剧,只能到锦州下车生产,后只身独自回北5O王启民因患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经常摔倒。1969年,病情发展到眼部,成为眼睛虹膜炎,幸亏抓紧治疗了3个月,才免于失明。妻子申请将他们俩调去北京规划院,商调函到了,王启民事先不知道,一见商调函,就写上本人不同意调动。并说:'要去,你一个人去,我的事业在大庆妻子一时冲动地说:'你不去,就离婚,马上写了份离婚报告,启民立即在上面签了字。接着,两人沉默良久,相顾大笑,报告被撕得粉碎。王启民说:“我爱子女,但对他们要求是严格的,决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子女谋私利。”他的儿子王庆文和儿媳都是哈工大学化工工艺与设备专业毕业的。1997年,他们在大庆油田化学助剂厂分别当装油工和油泵工。王启民常教导他们要努力学习,钻研科技,以实现人生价值。他对儿子、儿媳说我不会替你们去换工作岗位的女婿计秉玉,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王启民所在的研究院工作,出了不少成果。在晋升高级工程师时,计秉玉被报上来了,可王启民却不同意。当时女儿对他有意见,他开导说:“年轻人要看得远,不一定非挤上这班车J后来,女婿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博士生。1997年4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王启民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王启民说,我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培养,离不开大庆精神的哺育和熏陶,离不开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和支持。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是油田几十万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个人作用太有限了同年,王启民当选为十五届中共中央侯补委员。2009年9月10日,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秦文贵先进事迹秦文贵男,汉族,1961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市场部副主任。1982年,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的秦文贵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国海拔最高、环境最艰苦的青海油田。在那片戈壁荒漠里,他一干就是20多年。在工作中,秦文贵以所学科学知识和一腔热血,战胜了一个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推广应用了十多项新技术、新工艺,为我国西部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1992年,秦文贵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习期间,谢绝了国外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归来报效祖国;他还婉拒南方一些有实力石油公司的邀请,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柴达木。秦文贵用独特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实践着自己“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信条,走出了一条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在苦干、实干中成长的道路。1997年,他获得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任第九届全国青联副主席。秦文贵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秦文贵1982年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油田。当时,他也有过犹豫,因为那里是石油行业人人皆知的全国海拔最高、生活最苦的油田。但他也深知,那里地域辽阔,油气发展潜力大,年轻人到那里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他怀着“头戴铝盔走天涯,昆仑山下送晚霞”的豪情走向了戈壁瀚海。秦文贵的家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行前,年近八十的老父亲特地去买了本地图,可查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儿子所说的原油生产基地“花土沟”。老父亲有7个孩子,文贵是最小也是唯一走出大山的孩子,却去了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虽然有些不舍,但曾当过游击队小队长的老父亲懂得小家与大家谁轻谁重的道理,他叮咛儿子:“娃,你记住:不管走到哪里,不管那地方有多苦,你都要对得起国家!”至今,秦文贵都记得刚到井队时的情景。先是坐了3天火车,又坐了两天汽车,当懵懵懂懂的他走下班车时,迎接他的是一阵打得脸颊生疼的黄沙。当时的花土沟只有几间低矮破旧的泥坯房,职工都住帐篷,家属来了没地方住,就四家各住帐篷的一角,几块布隔着。有些人干脆在荒滩上斜着挖一个坑,支上废钻杆,铺上油毛毡,再装盖上沙子,就是个家了,外面看起来与荒漠无异,俗称“地窝子:刚来时,秦文贵常被从“地窝子”钻出来的人训斥和埋怨,因为他踩到了人家的“房顶”上。初到井队,队长让他从最细小的事情做起扫钻台、擦机器、收工具、打吊钳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却睡不着觉,还总流鼻血。别人告诉他,这叫高原反应。两个月后的一天深夜,大地被惊醒。井喷了!不一会儿,井口压力已上升到了200多个大气压,而放喷管线又被结晶盐堵死,若不立即处理,将会抬翻井口,造成井毁人亡的严重后果。秦文贵看到睡梦中惊醒的钻工们连安全帽都没来得及戴,甚至光着席子就跳进齐腰深的泥浆中。在巨大的地层压力作用下,数千米深的盐水泥浆狂龙般喷涌而出,暴虐地扑向靠近它的每一个人。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秦文贵感到血在往上涌。愣怔片刻,他把外衣一脱,跳进泥浆,加入到抢修管线的人群中。黎明时分,井喷终于被制服了。为了洗掉身上的泥浆和油污,秦文贵学着师傅们的样子,先用汽油一遍又一遍地擦,再用肥皂一次又一次地搓,浑身蜚得火辣辣地疼,不久身上开始脱皮。经受了盐水泥浆的“洗礼”,秦文贵意识到,来柴达木需要勇气,而为柴达木献身更需要一种崇高的精神。在身边这些钻工们的身上,秦文贵看到了那些柴达木英烈们的影子那位为了寻找失踪的骆驼而倒在柴达木的年仅18岁的范建民,那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宁舍生命不舍油井的肖缠岐从钻工们身上,秦文贵感受到了柴达木人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为油而战的可贵精神。渐渐地,大漠的风沙吹粗了他的皮肤,高原强烈的紫外线晒黑了他的面庞。在全队掰腕子比赛中,他已排名第二。打钳子、甩钻杆、扶刹把、下套管钻井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了如指掌。闯过了生存关的秦文贵,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跨越。在高高挺立的钻塔上,他建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那就是,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他的人生才有价值。秦文贵在最艰苦的井队一干就是5年。5年中,他从不摆大学生的架子,和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硫酸钢重晶石粉能增加井压,但是要靠肩膀扛到井上。油田高价雇来的民工刚扛了两袋石粉,就不干了,卷起铺盖往戈壁里跑。钻工们追上去,这些甘肃山丹来的民工说我们那儿驴子也不干这活儿。”秦文贵就和师傅们一起扛。6袋重晶石粉压在他的身上,鼻血浸透了胸前的工服,但他仍一步一步向井架挪去。3个月下来,他们硬是扛了1万多吨的重晶石粉,相当于2000辆解放卡车的运量。渐渐地,秦文贵发现,柴达木盆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油田相对落后的技术装备严重阻碍了青海油田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变现状,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实干。他深知,在艰苦地方苦熬不算真本事,只有自强创业,干出一番事业才有真正的价值。一种强烈的责任心、紧迫感促使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学好英语,秦文贵自费订阅了英文中国日报、北京周报等报刊,长年坚持用英语记工作日记。劳累了一天后,别人已酣然入睡,他还就着昏暗的灯光学习。秦文贵坦言,扎实的英语底子,为他日后查资料、搞科研创造了便利条件。在钻井队,他还不断琢磨研究各种设备,练就了一套千里眼、顺风耳的本领:看板房的灯光明暗,就知道井上启动了什么电机设备;听钻机的异常声音,就可判断出井上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毕业第五年,他入了党;第八年,他当上了钻井队队长兼工程师。在油沙山一口井的施工中,为了防止把井打斜,他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提出采用刚性满眼钻井技术和钟摆钻井组合工艺。他的建议被采纳了。实践证明,不仅井身质量合格,而且钻井速度提高了20%,节约成本20多万元。这一成功,使秦文贵进一步认识到,油田的开发需要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需要科学技术。作为一名年轻的科技人员,他应该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1992年2月,经过严格的考试,秦文贵被选派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习,为期13个月。临行前,他来到冷湖四号烈士公墓。在烈士墓前,他站了很久、很久。最后,他用一块白色的方巾裹了一把沙土装在衣兜里,他要让这带着油香的沙土陪他远行。在加拿大学习的日子里,秦文贵上午在大学学习,下午则到AKITA石油公司跟班作业。一有空闲,他就泡在图书馆,研读专业书刊,了解钻井新工艺。在跟班实际操作中,他处处留心,事事观察,凡是觉得有启发、有价值的东西都一点不漏地详细记录下来。不间断的英语学习,此时派上了用场;几年的钻井实践,使他能迅速、准确地理解课堂所传授的新知识。秦文贵在这篇不足1万字的论文中,不仅论及这家石油公司的经验,更重点论述了钻井工程方面的四大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正是这一点使董事长迈克感到震惊。一个科学家,能够提出问题已经算得杰出,还能够拿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那就是天才。而且,秦文贵在加拿大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如此之短,竟能有如此敏锐的见识,迈克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这篇论文被指导教授作为范文分发给其他同学参考学习。正是挚爱的事业,秦文贵把别人花前月下、休闲潇洒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科研上;也是为了这份他挚爱的事业,他的妻子、他的亲人付出了很多、很多。秦文贵的妻子余艳萍是第二代柴达木人。她父亲余永超1955年从四川南充水电厂调到青海石油局工作,在钻井队当司钻一干就是15年。从1990年起,余艳萍就常常感到腰痛难忍。一直拖到1995年,她才住进了油田敦煌基地职工总医院。经检查,发现她右肾先天畸形,并患有左肾下垂、肾积水。医生告诉她:“必须尽快手术,不能耽误J但此时,秦文贵正着手处理七个泉地区严重井漏问题,无法脱身照料妻子。秦文贵将空白手术签字单交给了医生,对妻子内疚地说:“先吃药控制病情,等我有时间后,再陪你做手术吧这一等就是一年。1996年年初,秦文贵利用冬休陪妻子回她老家重庆做手术,为的是已退休的岳父母可以帮忙照料术后的妻子。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住院部,医生好意地劝他们:“能不能在春节后再来医院做手术?节日期间,医务人员轮休,护理不便,对手术效果会有影响。”秦文贵一听就急了,因为春节后,钻机就要开钻,井队离不开他这个工程师。“求求您通融一下,能不能春节前就做”平时寡言少语的秦文贵使出浑身解数要说服医生。终于,余艳萍被推进了手术室。一个月后,秦文贵将尚未完全康复的妻子安顿在岳父母家,又踏上了北上青海的列车。这就是石油人,这就是柴达木人。秦文贵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许多单位邀请秦文贵去做报告,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对那些声称要把他编入名人辞典、成才宝库的信函,他也总是一笑置之。面对荣誉和压力,他时常告诫自己一追求超越,赢得新的目标。科技兴油,二次创业,激发了秦文贵和所有青海石油人的干劲和热情。在浩瀚的奈斯库勒湖畔,在高高的狮子山头,到处都留下了秦文贵匆匆的脚步。1998年3月,秦文贵担任了钻井处处长,成了油田钻井试验工作主管部门的领导。上任伊始,他就确定了新的工作思路一“增加技术含量,提高钻井效益,降低钻井成本,增强作战能力:为此,他常常与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学钻井的,就注定要以荒山戈壁为家J青海油田钻井总进尺增加了2万多米,钻井生产时效提高了8%,钻井综合成本大幅度下降。这其中包含着秦文贵等技术人员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他积极探索固井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基本消灭了小钻具通井事故的发生,仅这一项全年节约数十万元;他精心设计推广双级固井和7寸尾管完井技术,通过两口深开发井的试验应用,每口井节约成本30余万元;他优化改进井身结构,用八又二分之一英寸钻头替代十二又四分之一英寸钻头,缩小井眼,岩石破碎量降低一半,提高了钻井速度。大大降低了成本;他研制出可移式钻机水泥条形基础,不仅搬运、安装简单迅速,还可多次使用,使每口井节约5万多元;他采用“本塞纠正,对准套管,水泥固定”的措施,妥善处理了狮32井的深层套管断裂事故,为国家避免了重大损失。秦文贵组织研究和推广、运用的科技项目达10多项,大幅度提高了钻井速度,使2个月打成一口井的梦想变成现实。秦文贵主持“呆斯油田深井简化技术套管程序”研究。经过半年的苦心钻研,秦文贵和他的课题组完成了可行性论证,并成功地打出了4口深开发井。每口井节约技术套管2500米,4口井节约综合钻井成本近700万无。在这160多个日日夜夜里,34岁的秦文贵一头黑发竟花白了。秦文贵是柴达木石油精神哺育成长的英模,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又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典型,是许许多多青年先进模范人物的杰出代表。他那“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越要奉献”的壮志凌云,与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与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高产”的革命豪情一脉相承。秦文贵的奋斗经历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当代青年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自觉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岗位,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秦文贵一直从事钻井技术管理工作,长年奔波在荒漠,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默默耕耘,为油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多次被评为青海油田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被青海石油管理局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确定为“学科带头人”,被青海省委树立为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和全省人民学习的榜样。1997年,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号召全国青年向秦文贵同志学习。并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2009年9月10日,与王进喜、王启民等中国石油3名英模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