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人兽共患病伊氏锥虫病的诊治要点.docx
宠物人兽共患病伊氏锥虫病的诊治要点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是由伊氏锥虫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本病多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伊氏锥虫于1880年由英国兽医伊文思氏首次报道于印度,这是发现于哺乳类动物有致病作用的第一种锥虫,当地人称之为苏拉,是“腐烂”的意思,本病的特征为间歇性、渐近性、贫血、水肿以及神经症状,尤其是马属动物,如不及时治疗,可致100%死亡。一、病原伊氏锥虫属于锥虫科锥虫亚属,是一种单形性锥虫,偶尔可见多形性。虫体呈柳叶状。长1534um,宽12um,平均为24m×2mo前端较尖,后端稍钝。虫体中部有一圆形的核,称主核,靠近前端有一动基体,其稍前方有一生毛体,鞭毛由此伸出,沿虫体边缘向前伸,游离于虫体之外,鞭毛与虫体之间有膜连接,称之为波动膜。一般以姬姆萨染色效果较好,核和动基体呈深红色,鞭毛呈红色,波动膜呈粉红色,原生质呈淡天蓝色。伊氏锥虫的繁殖在宿主体内进行,一般沿体轴做纵分裂,由1个分裂为2个。锥虫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弱,干燥、日光照射下很快死亡,一般消毒液乃至常水均可使其溶解,锥虫对热也很敏感,50。C经5min死亡,病畜死亡后,虫体很快溶解,即使在抗凝血液中也只能生存56h,但在-196。C低温下经150d,复苏后仍有活力。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传染源主要是带虫动物,包括急性感染、隐性感染和临床治愈的病畜,其血液中常保存有活跃的锥虫,是本病最主要的带虫宿主,尤其是黄牛、骆驼和水牛。此外,某些食肉动物,如猫、犬、野生动物、啮齿动物、猪等也可成为本病的保虫宿主。(二)传播途径伊氏锥虫主要是经吸血昆虫机械传播,锥虫在吸血昆虫体内不发育繁殖,并且仅能生存2224h,已证实锥虫的传播媒介有虻属、麻虻属、螫蝇属、血蝇属以及角蝇属等,这些吸血昆虫吸食病畜或带虫动物的血液后再叮咬其他易感动物时传播,注射或采血时消毒不严以及带虫的怀孕动物经胎盘均有传播可能。食肉动物采食带虫动物生肉时感染。(三)易感动物伊氏锥虫具有广泛的宿主群,能自然感染的有马、驴、骡、水牛、黄牛、猪、鹿、骆驼、犬、虎等,尤其是马类、骆驼和犬敏感。发病季节和流行地区与吸血昆虫的出现时间和活动范围相一致。我国南方各省以夏、秋季发病最多,因此,每年79月流行。三、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4lid。随虫株和宿主种类不同,患病动物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发病表现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例多为不典型的稽留热(多在40。C以上)或弛张热。发热期间,呼吸急促,脉搏增数,血象、尿液、精神、食欲、体质等均有明显新变化。一般在发热初期血中可检出锥虫,急性病例血中锥虫检出率与体温升高比较一致,而且有虫期长,骆驼、水牛、马、黄牛、无峰驼和狗常常出现迅速死亡。慢性病例不规律,常见体躯下部水肿。后期病马高度消瘦,心机能衰竭,常出现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后躯麻痹等。骡对本病的抵抗力比马稍强,驴则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多为慢性,即使体内带虫也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且常可自愈。四、病理变化尸体消瘦,黏膜呈黄白色。皮下及浆膜胶样浸润,全身性水肿、出血,淋巴结、脾、肝、肾、心等均肿大,有出血点。在血液中可检出吞铁细胞。五、诊断(1)在疫区,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虽然苏拉病在临床上有一定特征,但并非示病性症状,因此必须采用实验室方法才可确诊。(2)实验室诊断。病原检查。本病的确诊依据是在血液中检出虫体。全血压滴标本检查(简单易行,但虫体较少时难以检出)、血液涂片染色标本检查(可看到清晰的锥虫形态,并可做血象检查)、血液厚滴标本染色检查(具有集虫效果,可提高检出率)、集虫法(把抗凝血放在试管或毛细管内离心,镜检血清和红细胞间的白色沉淀物,可提高检出率)、动物接种试验(血液标本不能发现锥虫,其他辅助性诊断也不能确诊时,可使用本法。血清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等。六、综合防治(I)以最有效的诊断方法查出病畜,尤其是带虫动物。阳性者应给予有效药物治疗。(2)消灭虻、蝇等吸血昆虫,清除其滋生地。(3)进入疫区的易感动物应先进行检疫或药物处理。(4)对疫区的各种易感动物在流行季节应进行药物预防,可选用苏拉明,每月1次,安锥赛预防盐,每3个月1次,直至吸血昆虫停息期。这是消灭本病最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