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血液灌流技术规范.docx
急危重症患者血液灌流技术规范【名词定义】血液灌流技术:是血液借助体外循环,通过血液灌流器中具有特殊吸附功能的吸附剂(特指活性炭或树脂颗粒)故也有人称之为血液吸附(hemosorption),被吸附物质可为外源性毒物、内源性代谢产物、化学或生物性(包括免疫性)产物、过量用药或意向性治疗用药。从而改善机体内环境并将灌流后的血液输回体内的一种新型血液净化技术。自从20世纪60年代Yatzidis用未包裹活性炭成功救治药物中毒患者后,学者们不断改进包膜材料及研制出各种特异性吸附剂,使血液灌流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适应证】1.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2 .尿毒症,尤其是顽固性瘙痒、难治性高血压。3,重症肝炎,特别是爆发性肝衰竭导致的肝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4 .脓毒血症或系统性炎症综合征。5 .银屑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6 .其他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甲状腺危象、肿瘤化疗等。7 .乌克兰的研究证明,血液灌流对于放射病也有一定防治作用,家犬接受大剂量放射后2小时即给予血液灌流,可使其死亡率由97%降为33%,存活时间也显著延长。注意事项:所有患者HP前必须洗胃、导泻、输液利尿等治疗,毒性物质的对抗剂和(或)解毒剂不能因行HP治疗或减量。【禁忌证】1.目前尚无血液净化的绝对禁忌证,但下列情况选择血液灌流治疗需要审慎考虑或严密监测重要脏器(如颅内、肺、消化道等)严重活动性出血或有全身出血倾向,或有应用抗凝药物禁忌者。2 .经积极扩容、升压药物应用及全身辅助支持治疗,中毒患者仍处于严重低血压状态,收缩压小于90mmHg.3 .有严重的贫血、周围循环衰竭、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时应尽量避免进行血透。4 .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或有严重的白细胞减少。【目的】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并经过血液灌流器,通过吸附的作用来清除人体内源性和外源性的毒性物质,最后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给患者,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制度与依据】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1 .王志刚.血液净化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关广聚,时一民.临床血液净化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 .中华护理学会血液透析专业委员会.血液透析专科护理操作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准备】1.用物准备(1)根据不同诊断病情选用不同型血液灌流器。(2)动力装置(血液灌流机)(3)血液循环管路准备:血液透析管路、内痿穿刺包或置管换药包。(4)其他:20ml、5ml注射器各一副、普通肝素2支(或低分子肝素)管路、生理盐水3000ml手套一副、皮肤消毒液等。(5)预冲液配置:预冲液体包括:生理盐水3000l(其中一瓶50OnIl生理盐水加入肝素100mg,配置成肝素生理盐水预冲液)。(6)灌流器准备,检查灌流器、连接管路的包装完好性,有效日期等。4 .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关闭门窗,无关人员回避,保护患者隐私。5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6 .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配合操作。【操作流程】1.连接电源按照开关指示打开机器电源2 .用物准备L耗材:灌流器、血路管2.其他:0.9%生理盐水3000ml、护理包、肝素、5ml注射器、20ml注射器3 .安装1.根据医嘱将灌流器倒置安装于固定器上2.打开包装将动脉引血端悬挂于机器输液架上3.安装血路泵管后关闭泵门4,夹闭动脉壶上端的夹子5.将动脉壶倒置6.安装动脉传感器拧紧保护帽7.将动脉端与灌流器连接8.取出输液器一端与补液口相连9.另一端与0.9%生理盐水相连10.取出静脉端与灌流器连接IL夹闭静脉壶上的夹子,拧紧保护帽,放置于固定架内并安装静脉传感器12.将静脉管路下段放入按测器及阻流夹内13.将预冲收集袋挂于机器输液架上4 .预冲1.重力预冲动脉引血端后夹闭夹子2.开启血泵进行预冲3.预冲肝素管并夹闭夹子,拧紧保护帽4.动脉壶预冲后正置于固定架上5.用灌流器敲击锤轻敲灌流器进行排气6.将静脉壶充满至3/47.冲洗结束后,准备治疗【注意事项】1.预冲完毕,高浓度肝素盐水闭路循环20分钟,接机前用500ml生理盐水将肝素盐水冲去。5 .当血液灌流与其他血液净化治疗联合使用时,必须先进行血液灌流的冲洗,再与其他透析器等相连接。6 .操作中避免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7 .下机回血时不得使用空气回血。【前沿进展】1.血液灌流并非仅限于治疗自服药物中毒。由于有关疾病的机制及检测方法目前尚欠完善,故其临床适应证范围还不十分确切。此疗法虽已推广十余年,但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仍颇多。若吸附剂的性能有进一步突破,将有广阔应用前景。8 .衡量血液灌流的效能,一般根据(1)血液中被吸附物质的浓度测定。(2)灌流柱进出管内的血液中被吸附物质的浓度差异。(3)体内组织与血液之间失衡状态的交换与平衡。(4)血液灌流为患者生理状态所能接受的情况。(5)临床症状的改善。9 .血液内毒物的清除率应显著地高于患者体内生理性廓清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