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汉人”称谓与“汉人”认同.docx
作者:刘志平作者机构: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出版物刊名:人文杂志丽:97-105页年卷期:2018年第12期主摩词:汉代;汉人;称谓;认同摘要:"汉人"称谓始见于楚汉相争之时,其指汉王刘邦一方人员之统称,还不具有族属和文化含义。汉初"汉人"称谓的含义是复杂的:在与“诸侯人”对言时,其不具族称含义;在与郡"道"之"蛮夷”对言时,其具有族称含义;在与塞内外之异族对言时,其亦具有族称含义。在汉初,由于与"诸侯人"相对而言的"汉人"在当时观念和现实中的显著存在,"汉人"作为真正整体意义上的完全具有族别功能的族群称谓还没有明晰的确定。随着西汉政治、文化和族源历史整合的推进,到汉武帝时代,与"诸侯人"相对而言的狭义的“汉人"完全被融政治、文化、血缘和族群于一体的广义的"汉人"所取代。此后直到汉末,虽然由于汉帝国政治体的盈缩带来了政治意义上的“汉人"和族属、文化意义上的"汉人"复杂交错的情形,但族属和文化意义上的"汉人"已经成为带有开放包容性的相对稳固的核心族群。而在整体意义上完全具有族别功能的"汉人"认同产生的同时,“中国一体"的国家意识也开始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