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脑性瘫痪临床常见问题与解答.docx
神经外科脑性瘫痪临床常见问题与解答何谓脑性瘫痪?答: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引起脑性瘫痪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答:胎儿脑部缺氧或血液灌流量不足。哪些新生儿更易发生脑性瘫痪?答: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高胆红素血症。脑性瘫痪的主要症状有哪些?答:主要症状包括中枢性运动障碍、肌张力和姿势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具体有哪些表现?答:患儿表现为运动能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轻者手脚动作稍不灵活或笨拙。无法正常咀嚼和吞咽。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异常运动模式、联合反应和不自主动作等。患儿有哪些姿势异常?答:患儿常有异常的姿势反射,稳定性差,在运动或静止时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越紧张越严重。患儿肌张力异常有何表现?答:表现为肌张力开始降低,以后增高。肌强直及肌张力不协调。脑性瘫痪有哪些伴随症状?答:(1)智力低下:50%出现轻度或中度智力障碍,20%为重度智力障碍。(2)生长发育迟缓。(3)语言障碍占30%70%,语言障碍与智力高低成正比。(4)约1/3患者可有癫痛症状,尤以重度智力低下者发生率高。(5)感觉障碍:听觉障碍、触觉障碍和视力缺陷,其中内斜视是脑瘫最早期的体征之一。(6)性格、情绪和行为障碍:情绪易波动、固执、注意力涣散,可出现强迫或自伤行为。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有哪几类?答: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及混合型。最常见的脑性瘫痪是哪类?有何特点?答:痉挛型脑性瘫痪是最常见的,占脑性瘫痪的60%70%,以锥体系受损为主。特点有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挛缩和巴宾斯基征阳性。痉挛型脑性瘫痪按瘫痪部位如何分类?答:可分为单瘫、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偏瘫、三肢瘫及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答:病变主要在脑的基底核部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在肌张力过低或过高之间波动。运动意愿和运动结果不一致,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阴性,常伴有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答: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占5%,病变主要在小脑,婴幼儿期即可表现共济失调。主要特点是不协调性运动,通常情况下还伴有触觉异常和深部感觉异常。何谓混合型脑性瘫痪?答:混合型脑性瘫痪是指一个患儿有2种或2种以上的脑性瘫痪症状。如何确诊脑性瘫痪?答:脑性瘫痪的诊断条件如下。(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痛、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脑性瘫痪有哪些辅助检查方法?答:智力测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脑电图检查,以及CT、MRl等影像学检查,对探讨脑性瘫痪的病因及判断预后有一定帮助。脑性瘫痪可以根治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有哪些?答:脑性瘫痪尚无有效的病因治疗。目前主要采取物理疗法、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等措施以帮助患儿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必要时予手术治疗。脑性瘫痪有哪些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方法?答:脑性瘫痪的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如下。(1)完善的护理、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卫生习惯。(2)长期坚持科学的智能、语言和技能训练。(3)采用物理疗法、体疗和按摩等促使肌肉松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和姿势。(4)手指作业治疗有利于进食、穿衣、写字等与生活自理有关的动作训练。(5)支具和矫正器可帮助控制无目的的动作,改善姿势和防止畸形。脑性瘫痪的手术原则是什么?答:减少痉挛,恢复和改善肌力平衡,矫正关节挛缩畸形,最大限度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脑性瘫痪的手术方法有哪些?答:(1)神经手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神经干细胞移植术目前在实验阶段。(2)矫形外科手术。(3)其他手术:如并发脑积水可予脑室-腹腔引流术。SPR的手术原理是什么?答:通过切断脊髓反射弧的传入通路,削弱亢进的脊髓牵张反射,从而减弱以至解除肌肉痉挛。脑性瘫痪患儿矫形外科手术适应证及作用有哪些?答:适用于内收痉挛、肌腱挛缩和内翻马蹄足等,可松解痉挛软组织、恢复肌力平衡及稳定关节。哪些脑性瘫痪患儿适宜手术治疗?答:(1)单纯痉挛、肌张力HI级以上者。(2)无明显挛缩畸形或仅有轻度畸形。(3)术前脊柱、四肢有一定的运动功能。(4)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利配合术后康复训练。哪些脑性瘫痪患儿不能手术治疗?答:(1)肌张力In级以下,肌力差。(2)智力低下,不能配合术后康复训练。(3)除痉挛型脑性瘫痪以外的其他类型脑瘫。(4)有严重脊柱畸形和脊柱不稳定。脑性瘫痪患儿最佳的手术时间在哪个年龄段?答:下肢手术在34岁以上,上肢手术在7岁以±oSPR术后的肌无力可以恢复吗?答:肌无力是SPR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通过完整的康复训练,几个月后能恢复肌力。SPR术后康复要点有哪些?答:术后半年是恢复的关键时期,应加强术后恢复性功能锻炼。每12个月门诊随访1次,指导患儿家属康复训练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使患儿在协助下逐步完成抬腿、分腿、迈步、下蹲起立、足跟行走、上下楼梯等动作,并纠正一些习惯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