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篇)2023学习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心得体会最新.docx
2023学习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心得体会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文章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回望历史,实现国家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展望未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吹响的冲锋号角。坚持是最有效的发展,奋进是最有力的回答。新时代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力军,要肩负光荣使命,勇担历史重任,坚定信念、敢于斗争、担当为民,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阔步前行。迈开“对党忠诚”的坚定步伐,走得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坚持党的领导是对党忠诚的根本要求和鲜明体现。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无数次从困难中站起、于磨难中奋起,没有被压垮,没有被打倒,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然需要信念的领航、忠诚的保障。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对党忠诚这一首要标准,自觉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坚持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主修课,做到常学常新、常悟常新、常用常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加强政治历练,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时刻与党中央保持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真正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以对党绝对忠诚的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新气象、新作为。迈开“顽强斗争”的勇毅步伐,走得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每逢攻坚克难阶段我们依靠斗争“渡难关”,每逢闯关夺隘时刻我们依靠斗争“化风险”,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踏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战略清醒,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胸中有数,坚定战略自信、保持必胜信念,始终做到道不变、志不改,勇于迎击狂风暴雨、战胜惊涛骇浪。要保持战略主动,自觉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敢于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不断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意识和本领,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迈开“人民至上”的稳健步伐,走得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工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寄托民族梦想、承载人民期待,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人民情怀,时时依靠人民、事事为了人民,处处造福人民,始终将人民群众在心中“置顶”,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要常念“民之所忧”、常行“民之所盼”,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确保让“干的事”精准对接“盼的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学习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心得体会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文章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总会遇到艰难险阻、面对惊涛骇浪,必须发挥聪明才智、砥砺前进力量方可。党员干部要高擎“精神之炬”、铸牢“精神之魂”、擦亮“精神底色”,聚精会神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大国之卷二聚精会神高擎党的领导“精神之炬。让中国式现代化“大国之卷”大气磅礴、气势雄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的现代化,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力推进、接续奋斗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失去精神之“魂”、奋斗之“的”、复兴之“梦党员干部要追锤镰光芒、承红色血脉,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次实践、每一回奋斗、每一步进程之中。要从“新年第一课”中用心品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党的味道”、用情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党的温度”、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党的征程既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中汲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也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迎难而上的奋斗实践中创作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史诗。聚精会神铸牢中国特色“精神之魂。让中国式现代化“大国之卷”意蕴深厚、美美与共。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式现代化是新的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二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中国图景二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走好中国之路,烙上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印记”,也倾听国际声音,借鉴着其他文明的“精神成果: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既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也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深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从中国式现代化中学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工作的方法论,也要有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包容心。要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情况了解清楚、掌握全面,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要干什么。要多“走出去”,看看其他人在做什么、取得什么效果,能学习借鉴什么。聚精会神擦亮斗争品格“精神底色”,让中国式现代化“大国之卷”生机盎然、永不过时。虽千万人,吾往矣。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以斗争求安全则安全存,以斗争谋发展则发展兴。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征程中,斗争品格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到底的“硬核力量党员干部必须增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的忧患意识,坚持“见不善如探汤”的底线思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要保持战略清醒、战略自信、战略主动,对风险挑战不轻视、不畏惧、不后退,对艰难险阻敢爬坡、敢涉险、敢闯关,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当官避事平生耻”的心力。要加强能力提升,让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受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攻坚中经风雨、见世面,于克难中壮筋骨、长才干。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学习心得研讨发言材料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文章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作为年轻干部,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思想破冰的魄力“立根铸魂”,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刮骨疗毒”,以勇往直前的姿态“扬帆破浪”,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斗争答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一磨练斗争意志,以思想破冰的魄力“立根铸魂”,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厚植“如磐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和特征形成与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决定因素,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作为年轻干部,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主动投身经济复苏主战场、乡村振兴最前线、改革开放最前沿,定能临危不惧、战之必胜。要坚定信心,把对党忠诚镌刻于心,坚守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让国家理想和个人梦想相互激荡,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筑牢斗争底气,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刮骨疗毒”,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固守“廉洁本色”。廉者,政之本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从严管党治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反腐之风”从未停歇,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道路上,年轻干部要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主动穿上“防弹衣”,设置“防火墙”,把“廉”字沁入血脉、融入灵魂,时刻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养成一身“浩然之气”。要以正直养身,以公心铸魂,把人生“第一粒扣子”扣端正、扣准确、扣紧实,躬身践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深情承诺,满怀激情地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得到人民群众充分认可、衷心拥护,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写下生动注脚。锤炼斗争本领,以勇往直前的姿态“扬帆破浪”,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挺起“青春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战略自信,增强斗争的底气;保持战略主动,增强斗争本领J迈上崭新台阶要“爬坡迈坎”,提振工作动能要“啃骨下水”,唯有主动迎难而上、向难而进,才能在各类风险挑战中增强斗争本领。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年轻干部要克服“本领恐慌”,通过学以致用在能力提升、经验增长上“做加法"立足岗位锤炼本领,打跑“拦路虎”,练好“真功夫”。在基层一线中用心总结经验,虚心弥补短板,善于发现盲区,提高敏锐发现问题、准确辨识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胆识和本领,在苦干实干、巧干能干中当好攻坚克难“奋斗者”,不做怕风躲雨“泥菩萨”,勇开“顶风船”,愿挑“千钧担”,牢牢把责任使命扛在肩膀上、刻在骨子里、落在行动上,在担当作为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行稳致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浩大复兴”专题学习研讨心得发言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确定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落实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浩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落实中华民族浩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浩大的理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基本利益。落实这一浩大目标,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是一场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的接力跑,必需经由一系列任务不同、接续推动的发展阶段才干最终达成。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奋勇开辟,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肯定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刻阐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强调“这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具备路程碑意义”,“是中华民族浩大复兴历史过程的大跨越”。近代之后,多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都没有也不行能获得成功。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干够带领中国人民找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新中国创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带领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苦探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摇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得上不断深刻、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今日,经过长期探究和实践,特殊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突破,我国按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备了更有利的条件、更扎实的基础。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动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庞大的现代化: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浩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全部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工是全部人共富还是少数人富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基本区分。我们既坚持做大蛋糕,又当心分好蛋糕,使全部人民共享现代化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安排差距,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落实全部人民共同富裕,坚定避免两极分化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当巍然挺立。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才干顺当向前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的是节省资源、珍惜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供应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丽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当心同步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行承受”。“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抢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中国始终坚持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推动发展,在推动发展中推进世界和平。我国的现代化之路与奉行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奉献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制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期望加速发展又期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供应了崭新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究供应了中国方案。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宣示:“我国要坚定不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浩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奉献。”学习领悟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发言稿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文章指出,“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二现代化虽源于西方,但中国式现代化却“不一般”,它打破了“现代化二西方化”的迷思,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点、有着中国风格的现代化之路。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如今,中国式现代化正不断推进,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展现出了的光明前景和勃勃生机。作为党员干部,当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开拓进取,为之奋斗,走稳走实走好这条“不一般”的康庄大道。把牢本质特征,紧握最大优势,在矢志不渝中走好这条“不一般”的“信仰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探索,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用实践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大道至简,行稳致远。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二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昂首阔步走好这条“信仰路”,“中国号”巨轮才能在正确的“航线”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望,在弹精竭虑中踏稳这条“不一般”的“为民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其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但应当看到,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出发点和发展指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守“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与人民群众黝力同心、同甘共苦,通过一言一行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看得见、摸得着、既利当下又利长远的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紧扣时代主题,奏响奋进旋律,在扬帆起航中迈向这条“不一般”的“复兴路”。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回望走过的路,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中国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书写“人心齐,泰山移”的动人篇章。但我们仍需保持清醒,清楚认知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从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未来的发展道路,有“荆棘丛”“沼泽地”、有“娄山关”“腊子口”,必须珍惜历史机遇、肩负时代重托。作为党员干部,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直面困难与挑战,在工作中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拼劲韧劲,攻坚克难,善作善成,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出精彩、创出亮点,以实干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专题学习研讨交流发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把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怎么成功走出来的实现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并为之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的。新中国成立,打破了小农经济对现代化的约束,废除了帝国主义特权,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和经济基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启动工业化,建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断,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抓住全球化机遇,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共同特征现代化是全世界的共同追求,必然有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如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是现代化的重要动力等。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这些共同规律,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有意标新立异、另起炉灶,而是因为中国的人口规模大,基本国情和发展环境复杂,是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追赶者,面临比先行国家更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要在一个相对压缩的时空内同时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大胆创造,探索新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都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关键是回答怎样把党的领导转变为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效能。一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二是党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新问题。三是党以自身制度建设引领国家制度建设,为现代化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四是党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形成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逻辑和社会主义逻辑的统一。一方面,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让社会主义从思想、制度和运动,拓展为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新形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把人口规模转化为发展优势,超越西方少数人、少数国家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避免资本主导带来的两极分化、物质主义、生态破坏等问题;和平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超越了“国强必霸”的逻辑,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人间正道;社会主义制度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超越了以物质为核心的单一型文明形态。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的双重超越。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的物质文明,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的形态。我们的政治文明,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避免了金钱政治、议而不决、行为短期的弊端。我们的精神文明,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形态。我们的社会文明,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美美与共、各得其所,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同西方个人主义基础上的阶层固化、治理失序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的生态文明,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打破了现代化和文明形态的“西方中心论”,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实现人类千百年来共同追求的价值找到了更加具有普遍性的道路。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高品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思想力量和坚定发展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普遍性、显著性改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全面性改善与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与其他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黝力同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未来,随着“十四五”规划目标、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逐步推进,相信我们必将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四个自信二坚定道路自信,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低碳发展是更为宽泛、更具深远意义的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超越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和利用其在国际贸易、国际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和规则制定权,转移高消耗高排放产业甚至直接转嫁污染,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全球生态环境,换取西方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的环境治理路径。要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坚定理论自信,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开展生态治理实践。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深刻领会并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所蕴含的“生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体化”“系统化”“统筹”“协同”观点与方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一系列重要关系,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二坚定制度自信,加快促进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尤其是土地公有制与生态环境公共物品属性高度契合,而且我国治理制度手段也更加丰富,“强制性的法治底线+周期性的规划统筹+灵活性的精准政策”的制度协同,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中华民族绘制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卷,孕育了“万物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思想。持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及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等思想资源,必为我们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更多启迪。让我们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开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新局面,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学习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心得体会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文章指出,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践,把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需要付出艰巨努力。青春与使命同行,奋进与荣光相伴。新时代新征程上,当代年轻干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有着难得的人生际遇,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负时代召唤,找准角色定位,始终做到信仰坚定、清廉守正、实干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书写更为绚丽夺目的青春篇章。补钙壮骨,强化理论武装,以心有所向做信仰如炬的“追梦人二山雄有脊,房固因梁。胸怀梦想的远征,从来不惧风雨兼程;穿越惊涛骇浪的航船,更显中流击水之定力。回望来时路,党和国家事业总能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弓I。面向新的更加壮阔的征程,广大年轻干部当以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为契机,将理论武装作为终身必修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牢把握其精髓要义,从中感悟真理力量、汲取思想光芒,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思践悟”和“真信笃行”中将理论学习的成效转化为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青春之志、如炬信仰投身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去。克己奉公,永葆清正廉洁,以心有所畏做纪律如铁的“坚守者”。廉者,政之本也。近年来,个别年轻干部前脚刚步入仕途,后脚就误入歧途,令人惋惜,促人警醒。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事业的起步阶段便对自我放松了约束、对权力丢失了敬畏。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广大年轻干部须谨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保持“检身若不及”的自觉,深刻吸取反面典型和警示教育的教训,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严守纪律规矩之戒、紧绷廉洁自律之弦,把党的廉洁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守纪律、明规矩成为干事创业的底线。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时时知敬畏、处处存戒惧,廉洁用权、秉公用权、依法用权,牢记为民服务的公仆身份,牢记“权力姓公不姓私”,做到有权不辱崇高使命、做官不失公仆之心,始终以优良作风书写非凡答卷。真抓实干,投身火热实践,以心有所往做担当如鼎的“排头兵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放眼神州大地,无论是在体育赛场的顽强拼搏、为国争光,还是在科技创新前沿的开拓奋进、勇攀高峰,又或是乡村振兴一线的披星戴月、夙兴夜寐,处处皆有青年身影。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广大青年干部应知重负重、担事任事,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主动到情况复杂、矛盾集中、问题较多的地方去担重任、挑大梁,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既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要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在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显担当,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在火热的实践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学习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心组发言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文章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之路,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勇于拼搏、开拓进取,深挖理论学习“精神富矿”,挺起勇于斗争的“钢筋铁骨”,答好实干争先的“奉献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争为添色二深挖理论学习的“知识富矿”,钻深学实、知行合一。理论学习要博学,不能只学一门一类、只会一招一式。我们所面对的环境、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只是“吃老本”、只会“本专业”,在面对复杂形势、新问题时就会“手上没招”“心里着急”。对此,只有加强平时的储备,不断拓展学习领域,才能应“万变”而自如从容。必须注意,“博”是指学习的广度,并不意味着囹囤吞枣、浅尝辄止,如果只是“尝一口”“品品味”,而不深入学习,是难以掌握蕴含在理论中的精髓、要义的。理论学习必须广度和深度兼顾。党员干部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钻”上,加强思考和运用,通过知行合一、学用结合消化与巩固自己的所学,品悟真谛、领悟真知,深挖理论学习“知识富矿工挺起勇于斗争的“钢筋铁骨”,勇往直前、不断冲锋。党员干部要有奔着问题去、迎着挑战进的勇毅,问题在哪人就在哪,挑战越难意志越强,把荆棘劈开来,将激流趟过去,有奔赴目标的“大步”,有踏着困难的“健步”,有行而不滞的“快步”,步步都有奋跃之劲,步步都能踩在实地,以脚踏实地的作风书写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党员干部要有如奔流江河的坚定、畅达、有力,朝着目标直奔不息,激流滚滚势不可挡,有锐意进取、迎风踏浪的精气神,把坚定不移的信念化作“冲锋力”,让敢于斗争成为破解难题的“利刃”,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一路向前。要在基层扎下根,注重在实践中提本领,在一线多跑腿,在“练兵场”上苦练功夫,练就善于研究问题、精于解决问题的“看家本领二答好实干争先的“奉献答卷”,倾情守护、尽心而为。下沉到基层,深入群众中,党员干部要秉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脚步向下迈,视线能聚焦,目之所及是村情民情的“原生态”,紧盯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做好记录,把问题一个不落地了解清楚,把问题一个不忘地铭记在脑。守护是奉献的姿态,实干是担当的力量。党员干部要厚植情怀、服务为民,把群众的诉求作为“必答题”,把造福为民作为“必答卷”,每道题都能做好、做对,每张卷子都能答出“高分”,以“想干”的热忱、“能干”的本领、“大干”的劲头推动问题的解决,把感情和责任融入到“一针一线”中,做到事无巨细、办出速度、办就办好,以无比认真的态度、紧抓落实的姿态回应群众的诉求,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