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加强企业职工培训的指导意见.docx
关于全面加强企业职工培训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是提高职工职业技能水平,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是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和有关工作要求,现就全面加强企业职工培训提出如下意见。一、把握培训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持续实施"技能中国一青海行动"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着力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聚焦重点行业、急需紧缺领域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I,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一提质和增量并举。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动员行业、企业、院校广泛参与企业职工培训,增强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不断壮大技能人才规模,着力破解劳动者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线上和线下融合。大力推行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方式,对理论知识、通用职业素质、疫病防治(职业病)与健康卫生、安全生产等综合性内容以线上培训为主,对实操性较强的职业技能以线上学习线下实训的形式组织培训。培训和评价衔接。发挥人才评价对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作用,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与评价有机衔接,完善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支持企业按规定自主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工作目标。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健全,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政府补贴性培训多元化供给体系更加完善,技能人才素质稳步提升、规模不断壮大,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二、对接培训需求供给1 .深入开展企业培训需求调查。各地人社、国资、工信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深入辖区、园区企业广泛开展摸底调查,充分调动和积极发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作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准确掌握各类企业职工现有技能、培训需求及企业用工需求等第一手资料,对相关信息做好登记,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关档案,并根据企业用工需求、职工培训需求变化,及时更新相关数据,为做好企业职工培训打好基础。2 .全面掌握各类机构培训供给能力。各级教育和人社部门督导各类职业和技工院校(含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履行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法定职责,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布可为企业职工提供培训服务的工种专业目录、优质精品课程目录等,为企业提供培训"菜单”,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产业布局调整,增谢口调整专业设置。支持企业广泛开展培训项目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提供社会化培训。3 .精准对接培训需求与供给。各级企业主管部门和人社、教育部门保持密切沟通联系,汇总研判企业提出的工种专业相对集中、数量相对较大、培训能力不足等问题和需求,商议培训的组织形式、方式方法、保障措施等具体事宜,给企业和承训机构牵线搭桥,保证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提出的职工培训需求能够及时响应,对培训项目作出合理计划安排和动态调整,实现培训需求与培训供给及时、精准、高效对接。4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人社、教育和企业主管部门牵头联动,切实掌握企业培训需求,积极搭建对接平台,探索建设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推动院校培训供给与企业培训需求有效衔接;职业院校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需求对接,以“企业得人才、职工学生得技能、院校得发展"为目标,探索成立职业(技工)教育联盟等方式,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合力培育企业紧缺人才;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与院校对接,鼓励优秀技能人才参与教学,加强职工技能培训I,探索成立企业联盟等方式,对接院校优势专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三、突出培训重点内容5 .聚焦重点产业需求开展技能培训。以加快建设产业"四地"为目标,重点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力打造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有色冶金、大数据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大力开展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盐湖资源开发、清洁能源利用、特色农牧业发展、文化旅游发展等相关工种(专业)和从业人员培训。围绕市场急需紧缺职业开展现代服务业、家政、养老服务、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快递和外卖从业人员、托幼、电商等技能培训I。积极开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青海拉面""青绣"等劳务品牌建设和民间工艺传承发展等相关培训。6 .聚焦新业态新职业开展技能培训。以促进新经济增长点健康快速发展为目标,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业态新职业,支持行业龙头平台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评价;聚焦电子商务、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网络媒体运营等新业态新职业从业人员群体,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适配性培训供给,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能力。7 .聚焦数字技能素养开展技能培训。着眼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对劳动者数字技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能培训,支持和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开设数字技能类专业,加强职业院校数字技能相关师资队伍建设,引导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数字技能评价工作,在全省及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设置数字技能项目,加强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四、开展培训相关活动8 .大力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广培养和评价“双结合”、企业实训基瑚口院校培训基地"双基地"、企业导师和院校导师"双导师”的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人员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大力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高级技术工人。9 .支持引导企业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支持企业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需要,自主确定评价职业(工种)范围、自主设置职业技能岗位等级、自主开发制定评价标准规范、自主运用评价方法、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支持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新型学徒制、职工技能培训等各类活动相结合,建立与薪酬、岗位晋升相互衔接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进一步贯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10 .大力组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强化职业技能竞赛与产业发展融合对接,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积极培养和选拔选手参加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和世界技能大赛。引导行业企业立足生产、经营、管理实际,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采取技能竞赛等形式,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提升职工技能水平,挖潜优秀技能人才,传播优秀企业文化。支持企业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并采取以赛代评方式对获奖选手晋升相应职业技能等级。五、提升培训供给能力11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是用人主体,承担职工技能培训的主体责任。企业要建立健全职工技能培训制度,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将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在线学习、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培养适应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增强企业发展后劲。鼓励规上企业、龙头企业设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面向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提供有偿社会培训服务。12 .充分发挥各类职业院校资源优势和作用。开展企业职工培训I,技工院校要发挥主力军作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要发挥资源优势,压实院校面向社会开展政府补贴性、市场有偿性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支持职业院校紧贴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面向全省企业承担政府补贴的培训项目,按照"一企一策,量身定做"的原则,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安全技能、转岗转业、岗位技能提升和新型学徒制等培训。13 .支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发展。民办培训机构是职业技能培训的有益补充。鼓励社会资源依法依规提供符合产业发展导向、企业急需紧缺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支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发展,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加强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和建设,积极培育市场对接紧密、行业特色鲜明、质量效果突出的培训机构,引导优质培训资源向企业职工培训聚集。六、加强培训保障力度14 .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大局”的理念,高度重视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将其作为助企暖企行动、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责任落实,优化服务保障,切实改进作风,大兴调查研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落实。15 .加强统筹谋划。各地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监督指导,形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等牵头抓总,教育、财政等职能部门积极支持,行业主管部门等密切配合,职业院校和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具体实施的工作体系,创新工作举措,提升工作效能。16 .加大投入力度。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各类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好政府资金的撬动、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地方人才经费、专项培训资金、行业产业发展经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等,大力支持企业职工培训。17 .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园区和企业广泛宣传解读相关扶持、奖励等政策,充分利用传统媒体f口网络新媒体大力宣传典型做法、成功案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努力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新风尚,形成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支持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