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莱芜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592295       资源大小:195.06K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莱芜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

    莱芜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2022年3月第一章规划基础1一、现状与问题1(一)发展现状1(二)存在问题3二、机遇与挑战4(一)发展机遇4(二)面临挑战6第二章总体思路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目标9第三章产业体系10一、立足发展基础塑强产业优势10二、瞄准省十强和市十大千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11三、突出先进制造业主体地位11四、坚持差异定位、协同联动发展12五、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14第四章空间布局15一、“一核”引领16二、“两区”拓展16(一)雪野旅游区16(二)莱芜农高区17三、“三轴”联动18(一)京沪高速产业轴18(二)滨莱高速产业轴18(三)青兰高速产业轴19四、“多点”突破19五、跨区域协同20第五章重点产业21一、高端装备智造产业21(一)产业定位21(二)发展目标22(三)发展方向22(四)空间布局24(五)重点任务25二、先进材料产业26(一)产业定位26(二)发展目标27(三)发展方向27(四)空间布局28(五)重点任务29三、生物医药产业30(一)产业定位30(二)发展目标31(三)发展方向31(四)空间布局32(五)重点任务33四、新能源产业34(一)产业定位34(二)发展目标35(三)发展方向35(四)空间布局35(五)重点任务37五、现代农业38(一)产业定位38(二)发展目标38(三)发展方向38(四)空间布局40(五)重点任务41六、现代物流42(一)产业定位42(二)发展目标42(三)发展方向43(四)空间布局43(五)重点任务45七、文化旅游47(一)产业定位47(二)发展目标47(三)发展方向47(四)空间布局49(五)重点任务49八、现代服务业51(一)产业定位51(二)发展目标51(三)发展方向51(四)空间布局52(五)重点任务53第六章重点工程56一、产业生态优化工程56(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56(二)加快新兴产业培育57(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58(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58二、科技创新提升工程59(一)培育产业创新主体59(二)打造高端创新平台60(三)强化人才引进培育61三、绿色低碳发展工程61(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61(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62(三)加快低碳城市建设62四、基础设施提升工程63(一)改造提升道路交通63(二)提升能源基础设施63(三)建设新型基础设施64五、产城融合发展工程64(一)打造产城融合新区64(二)构建产城融合格局66(三)构筑产城融合生态65第七章保障措施65一、加强组织领导65二、强化要素保障66三、优化营商环境66四、深化政策支持67五、严格监督考核67附件:重点项目表(按年度滚动编制更新)69莱芜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部署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面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省会城市副中心,全力争当强省会建设发展“排头兵”,特编制莱芜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为指导莱芜区2021年至2025年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第一章规划基础一、现状与问题(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时期,莱芜区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动能转换效果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各项经济指标稳中向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实现新的突破,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更加稳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98%,第一产业增加值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6亿元。全区市场主体数量达到ILII万户,规模以上企业突破481家,新经济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共引进过亿元项目213个,实施技改项目153个,开工建设大项目409个,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明显高于一般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8.8:49242调整为2020年的7.6:39.6:52.8,新经济、新业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区高端装备智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落地,开启了打造“东强”核心增长极的新征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7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32.85%,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全部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砂石资源整治成效明显,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积极落实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放管服”“一次办成“改革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进出口规模实现新突破,济南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莱芜区片区)功能不断提升,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倍,年均增长30%。(二)存在问题“十三五”时期,全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偏重。主要以钢铁、机械装备等附加值较低产业为主,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现代化农业占比偏低,文化旅游缺乏有影响力的项目,现代物流支撑能力较弱。资源集聚能力偏弱。目前,我区有序竞争、配套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链条并不完善,企业缺少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发展的能力与动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重点工业园区的基础配套对人才、资本、创新资源的吸引能力不强。产业载体能级不高。缺乏高能级产业承接平台,现有工业园区定位不够清晰,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园区内产业集聚多为初阶段、低水平的空间集聚,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一园一主业”特征不够明显,“宏观集聚、微观分散”现象突出。同时,环境、土地、能耗等限制也逐步显现,导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素仍需要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截至“十三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为136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量的比重较低。“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为33.68%,比济南市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左右。科技型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重大战略叠加优势凸显,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改革红利加速释放,“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速形成,趋势性、关键性变化逐步显现。作为省会城市副中心和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莱芜区定位明确、资源集聚、机遇叠加、优势凸显。/一,、晾环费海>.s国济BlJM*/A/、一修菜至中朦城脸、/长三角I经济ES、I长江中蒯<市阱<-i*/图1莱芜区位优势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转移机遇。随着新一轮科技变革深入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市场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趋势凸显。先进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原有制造业加快向周边地区转移,这为莱芜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机遇。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为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莱芜区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落实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机遇。全区深入落实“强省会”战略、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加快打造省会城市副中心,持续深化与周边市、区合作,积极融入区域市场,促进资源、技术、人才、产业、资本等要素循环,打造省会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和资源要素的重要承载地。济南东强战略实施机遇。济南市加快推动形成“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东强”战略的实施重点是做强东部的科创实力和产业能级,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为载体,推促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催生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打造智造济南、科创济南东部隆起带。我区地处“东强”核心区域,在“十四五”时期将迎来重大机遇。图2济南“东强”示意图(二)面临挑战新的历史时期,莱芜区站上全新的起点,多重机遇叠加,未来展现出光明前景。但全区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面临区域竞争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诸多挑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中钢铁、传统机械装备等产业节能减排任务较重,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挑战。在“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部分企业生产受到较大约束,全区产业发展的生态环保压力将长期存在。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产业结构较重,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需要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区域竞争压力加大。与钢城区、章丘区、历城区等相比,资源禀赋没有绝对优势,产业存在一定同质化问题,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竞争。第二章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突出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围绕“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战略,巩固提升主导产业。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优势做优,把长板拉长。巩固提升高端装备智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前瞻布局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主体培育、平台搭建、产业升级、载体建设和环境营造,加快高端要素和现代化产业集聚,促进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推动全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东强”核心增长极、工业强市主阵地、“南美”靓丽新名片,加快建设省会城市副中心、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奋力争当强省会建设发展排头兵。二、基本原则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战略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创新文化集聚迸发,让创新成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应用新高地,引领产业实现高端化发展。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坚持走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道路,以重点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加大产业整合力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优势资源和规模企业向符合产业布局要求的园区集中,增强规模效应。强化产业内部联系,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形成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生态引领、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引导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使用,构建具有弹性的开放空间布局结构。坚持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生态化、低碳化、高技术化。加大生态保护,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开放合作,联动发展。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紧紧抓住黄河国家战略、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济南东强战略等带来的机遇,深度参与跨区域产业合作、价值链分工,重塑产能布局和区域竞争格局,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形态,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莱芜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显著优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初步形成空间集聚、功能集成、高度协作、资源节约的空间发展格局,打造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更加扩大。到2025年,高端装备智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和百亿级企业,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重点板块、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发展重点更加突出,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各镇街分类施策,“加快发展类、率先发展类、城乡融合类”三种类型发展定位更加明确,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一核引领、两区拓展、三轴联动、多点突破”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持续提升,培育、引进15家以上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全面提升,企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聚合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绿色发展更加扎实。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资源产出率明显提升,“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园区由传统园区加快向绿色循环型园区转变。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完成济南市下达目标。表1主要发展指标汇总表类别指标单位2020年20232025年属性总量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4.98年均增长7%左右预期性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617090预期性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319420510预期性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426510600预期性旅游总收入亿元31.860100预期性能换动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54148预期性"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33.683845预期性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33.253.45预期性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37.340.543.4预期性“四新”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7.254.557.2预期性亩均税收万元/亩7.357.47.6预期性绿色发展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8.5完成市下达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23.4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幅%31.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21第三章产业体系一、立足发展基础塑强产业优势目前,全区聚集了泰山钢铁、泰嘉新材料等一批先进材料企业和登胜药业、宏葵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高端装备智造规上企业超过50家,现代农业规上企业超过60家,现代物流产业产值超过20亿元,文化旅游收入超过30亿元,全区高端装备智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已经初具规模,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二、瞄准省十强和市十大千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五大新兴产业和“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五大优势产业(简称“5+5”十强产业),释放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活力。济南出台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培育和发展产业基础好、技术能力强、带动效应高的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量子科技、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医疗康养、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等产业领域,加快形成若干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千亿级产业基地。从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的发展看,高端装备智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能源内生增长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和前景十分广阔。我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重点考虑高端装备智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三、突出先进制造业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大国家战略在济南交汇叠加,赋予济南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在此背景下,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五个济南”(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培育发展省会经济圈,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任务。济南市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工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形成产业结构优、集约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开放层次高的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高地。面对发展新阶段、新格局,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形成“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城市发展新格局,重点推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催生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打造智造济南、科创济南东部隆起带。我区地处“东强”核心区域,是实施“强省会”战略、“工业强市”战略和“东强”战略的重要载体,加强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加快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进制造业,对做强科创实力和产业能级,打造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四、坚持差异定位、协同联动发展(一)差异定位根据未来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坚持与济南高新区、历城区、章丘区等周边区(县)差异化发展的原则,选取发展潜力较大并能体现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错位竞争、精准招商,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与其他区(县)相比,我区在高端装备智造、先进金属材料、特色农产品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重点发展相关产业领域。药历城区:生物 医药,装备制 造、现代物流:天桥区:先进=材料i钢城区:先迸: 材料,装备制, 造、节能环保; KlC商河县:装备 制造、生物医i章丘区:高转 装备、新能源 新材料、楮细 化工 , i图3周边区(县)产业发展情况高领区:新一 代信息技术、 高潴装备、生 物医药装备、.光迸村j料,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二)协同联动跨区协同联动。紧抓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济泰同城化、济淄同城化等为契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互联互通、协同共享、绿色智慧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与济南中心城区在协同创新、产业联动、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精准对接济南中心城区、齐鲁科创走廊、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走廊的科技资源,争取市区企业总部、科研院所、重大科技专项落户我区。园区协同联动。对接济南市核心区大型产业园区,协同联动发展。围绕济南主城区产业园区进一步转型升级需求,积极承建济南十大千亿产业领域的科技孵化、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结合济南主城区土地和空间制约的现实,吸引主城区企业将新投资项目落户莱芜区。加强与济南高新区、章丘、历城、钢城等相邻区(县)的合作,围绕高端装备智造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发展产业生态,形成产业聚集,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围绕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对城市功能提出的新要求,重点发展医疗康养、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布局强化省会城市副中心的功能。五、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综合考虑全区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实际,按照“立足优势、挖掘潜力、前瞻布局”的产业遴选思路,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即巩固提升高端装备智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莱芜区工物流中心图4莱芜区产业空间布局苗山配送中心莱芜农高区一、一核引领第四章空间布局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要求,结合现代产业体系,依托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莱芜高新区)、雪野旅游区、莱芜农业高新区(莱芜农高区)等重点片区,加快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核引领、两区拓展、三轴联动、多点突破”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标准化、园区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一核”主要是指莱芜高新区,"两区''主要是指雪野旅游区和莱芜农高区,“三轴”主要是指青兰高速(G22)、京沪高速(G2)、滨莱高速(G29)形成的产业发展轴,多点主要是指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重点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莱芜高新区集中了全区的重点骨干企业和大部分资源要素,基础和优势得天独厚。“十四五”期间将突出又“高”又"新"聚焦主导产业,加快集群发展,成为全区工业发展的主引擎。空间范围:张家洼街道、鹏泉街道、口镇街道规划导向:以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不锈钢产业园、中关村信息谷等为依托,加快引进高端装备智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领域重点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成基础完备、布局合理、发展强劲的现代化园区,打造成为新兴产业聚集区和经济增长核心区。其中,张家洼街道加快延伸不锈钢产业链条,提高不锈钢产品附加值,围绕济莱高铁站发展现代服务业。口镇街道重点依托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和莱芜医药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发展高端装备智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鹏泉街道依托中关村信息谷等产业载体,加快引进高端装备智造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项目,打造省内领先的科创走廊。二、两区拓展(一)雪野旅游区雪野旅游区拥有绿水青山优质生态资源,以文化旅游、总部经济、会议会展、通用航空、医疗康养、科创研发为重点,打造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空间范围:茶业口镇、大王庄镇、雪野街道规划导向: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南山北水”绿色生态大走廊,大力实施“旅游+”战略,聚焦重点领域,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含金量”,做强做大雪野通用航空品牌,拓展金融创投、总部经济等领域,将雪野旅游区打造成为中国国际航空运动基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济南国际会谷、齐鲁创智芯、黄河流域两山理论实践卓越示范区。其中,雪野街道重点以雪野湖为核心,打造高端滨湖度假地,以雪野商贸会展中心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新零售供应、跨境电商、空港物流等产业,打造成为济南商贸发展的延伸基地、莱芜新零售供应链孵化基地、济南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空港物流延伸基地;茶业口镇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打造齐长城乡村民宿度假区;大王庄镇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拓展医养健康等产业领域,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二)莱芜农高区莱芜农高区以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发展以“三辣一麻”“三黑一花”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建成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空间范围:杨庄镇、寨里镇、方下街道规划导向: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都市农业等领域,抓好农产品交易平台、物流储存等重点项目,提升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打造黄河流域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济南市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努力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加快打造都市农业、智慧农业、精品农业发展新高地。其中,方下街道重点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智造、先进材料等产业;杨庄镇依托万兴食品、科百科技等企业,加快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商品贸易等产业,深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不断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提升农业智慧化水平;寨里镇重点依托坦途农业科技等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三、三轴联动(一)京沪高速产业轴空间范围:京沪高速(G2)发展轴线由北向南依次贯穿雪野街道、口镇街道、张家洼街道、鹏泉街道。规划导向:依托雪野旅游区和重点产业园区等载体,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引进高端装备智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产业。围绕济莱高铁站做好发展文章,提前谋划莱芜区北接规划,做好张家洼街道、口镇街道的城市发展和工业布局文章。做优做强乡村旅游、旅游康养、会议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协同推进雪野湖等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打造富有活力、充满魅力、极具潜力的绿色经济发展走廊。(二)滨莱高速产业轴空间范围:滨莱高速(G29)产业发展轴线由北向南依次贯穿和庄镇、苗山镇、鹏泉街道。规划导向:按照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布局发展“三辣一麻”“三红一白”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智造产业,优化提升不锈钢、高分子等新材料产业,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传统古村落、民宿集聚区等旅游资源,推动沿线乡镇联合打造多元融合“旅游+”业态,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廊道。(三)青兰高速产业轴空间范围:青兰高速(G22)产业发展轴线由西向东依次贯穿牛泉镇、高庄街道。规划导向:以山东省装配式建筑基地、牛泉阳光产业园等为依托,优化提升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水平,引进高端装备智造、先进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优化转型升级。以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山楂之恋”田园综合体为重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加快民宿旅游发展,增强地域发展活力。四、多点突破1 .打造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依托山东重工等龙头企业,以智能网联重卡、智能叉车、智能物流设备等整机整车为方向,运用新能源、智能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先进技术,打造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2 .打造高端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泰钢集团等骨干龙头企业为引领,积极培育、引进“专精特新”的不锈钢深加工企业,拓展不锈钢产业下游应用领域,将不锈钢产业园打造成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基地。3 .打造高端“鲁中新药谷”。依托宏济堂、珅诺基药业、朗润医疗、宏葵生物等重点企业,重点布局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两大产业板块,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保健化妆品等领域,将莱芜医药产业园打造成高端的“鲁中新药谷”。4 .打造高端现代物流平台。依托莱芜区产业和区位优势,加速培育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综合性商业中心,建设集物流、商贸、仓储、信息管理、商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打造山东省高端装备智造物流枢纽、鲁中智慧供应链示范基地、济南大宗物流集散中心。5 .打造特色文旅产业基地。依托雪野湖、茶业镇“一线五村”文旅综合体、茶业口镇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园区、雪野锦阳关段齐长城文化公园、山东省工委旧址等载体,充分利用整合齐鲁文化、嬴秦文化、长勺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冶铁文化等资源,发挥政协、党史、档案、史志等机构作用,深度挖掘文化底蕴,盘活历史名人典故,激活文化元素,讲好莱芜故事,聚力打造嬴秦文化旅游品牌、雪野湖休闲度假品牌、鲁中乡村旅游度假品牌、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全力推动莱芜全域旅游发展,打造济南“南美”靓丽名片。五、跨区域协同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发挥好莱芜区在济南“东强”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莱芜区与济南各区县融合发展,探索创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积极发展飞地经济,逐步形成“融南汇北、启西承东”区域开放发展格局。“融南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高校及科研院所广泛对接,积极承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建立服务长三角地区的能源、原材料、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和休闲旅游基地。“汇北”。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吸引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向我区转移;精准对接济南中心城区、齐鲁科创走廊、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走廊的科技资源,争取济南重点产业项目、市区企业总部、科研院所等落户莱芜区,打造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东强”核心增长极、工业强市主阵地。“启西”。依托高铁、公路等交通条件,与泰安等旅游区对接更多旅游线路,实行线路互通、客源互送,推动莱芜区与周边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承东”。加大与胶东经济圈协同合作力度,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山东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钢铁材料基地。第五章重点产业一、高端装备智造(一)产业定位围绕创新驱动、数字赋能、能级提升三大主线,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地优势,瞄准智能机械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传统装备产业提质效,高端装备智造产业提规模,形成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培育引进一批代表中国高端装备形象和水平的企业、产品及品牌,建立延伸补齐智能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产业链条,培育规模较大、国内领先的商用车、机械装备等产业集群,将莱芜区建设成为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打造形成山东较高水平的高端装备创新中心、山东一流的机械装备制造高地、全国一流的新型卡车基地。(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引进2到3家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延伸补齐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等基础产业链,初步建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链条,培育打造形成智能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1到2个产业链条完整、省内领先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全区高端装备智造产业产值超到1000亿元,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三)发展方向依托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中关村信息谷等产业载体,巩固机械装备、基础和通用件等产业的核心优势,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测控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及零部件、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布局工业机器人、智能驾驶、新能源装备等未来产业,推动骨干龙头企业融入省会经济圈产业生态,融入山东、江苏等高端装备产业链,加快培育整机整车、智能机械装备等高端产品,将莱芜区打造成“东强”高端装备智造核心区。智能机械装备。依托山能重装、凯傲叉车等企业,围绕叉车、特种工程车辆、矿用机械、农用机械等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发展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矿山机械零部件、农用机械零部件等产业,重点引进培育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用机械等整机制造骨干龙头企业。依托莱芜区现有产业基础,向上延伸工程机械等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等细分产业领域,向下拓展农用机械等装备种类和应用范围,建立延伸补齐机械装备产业链条,持续推动机械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机械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打造功能完备、配套完善的高端智能机械装备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以汇金股份、瑞青科技、风发科技、山东超电新能源科技、慧通轮胎、东岳车桥、美国环球、四通车轮等企业为依托,做优做强刹车盘、制动鼓、汽车空调、电机、压缩机、发动机外壳、车桥、轮胎、动力电池、灯饰等汽车上游产业。以山东重工、豪驰等项目为依托,加快发展智能网联重卡、新能源商用车等汽车整车产业。推动重工产业链配套企业加快入驻,延伸补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条,打造智能网联重卡、新能源商用车等汽车产业集群。积极引进汽车及零部件骨干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引导全区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融入重工产业链、全球汽车供应链,构建起“汽车零部件+整车+物流”的全产业链条,打造高端汽车配件基地。高端装备智造。依托莱芜区钢铁产业优势,统筹产业链研发、制造、应用各环节,主动融入济南其他区(县)数控机床产业链,加快引进高端铸造机械、数控机床和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等制造企业,以整机带动向上做优做强铸造机械、数控机床等零部件和系统总成,向下拓展激光切割机、数控机床等产品种类,补齐高端装备智造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的能力。加快引进工业机器人、矿业机器人等生产制造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骨干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向上拓展零部件和软件控制系统,向下拓展产品种类,加快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争取将工业机器人打造成为莱芜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其他装备。依托朗进科技、山能重装、阿尔普尔、奔速电梯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空气源热泵、机车空调、智能仪表、智能开关、电力装备、智能电梯、高效节能装备、能源装备、特种装备等产业。(四)空间布局按照“合理分配、产业聚集”的要求,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产业园区聚集,形成“一心集聚,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1,一心集聚“一心”主要是指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位于济南市莱芜区,东至龙马河,西至日瓦铁路,北至汇河大道,南至鲁中大街。产业城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配、汽车装备、智能装备、航空产业、卫星产业、氢能源高端装备等研发生产项目,致力打造整车整机及氢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工业4.0现代新型产业园区,带动莱芜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2 .多点突破多点包括中关村信息谷、朗进工业园、阿尔普尔产业园、鲁能开源智能电子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其中,中关村信息谷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朗进工业园重点发展能源装备、空气源热泵、机车空调等产业;阿尔普尔产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空气源热泵、智能电梯等产业;鲁能开源智能电子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仪表、智能开关、智能电力装备等产业。(五)重点任务1.延伸补齐产业链条。鼓励莱芜区智能装备骨干龙头企业组建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等专业研发机构,努力取得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果,强化与国内、省内先进的科研平台合作,组织科研创新力量对照高端装备智造产业关键工艺技术需求目录开展技术和工艺攻关活动,补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智能机械装备、电力装备等细分产业链技术短板,延伸补齐高端装备产业链条。重点引导各地利用产业招商引资目录,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高端装备智造先进区域,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为导向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聚力破解产业发展难题,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难、人才缺口大、产业上下游配套不够完善等整个行业或细分领域的共性问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朝高端化、完备化方向发展。3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从金融、土地、人才、技术、资金、用能、用工、重资产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山东豪驰智能汽车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山东重工配套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全覆盖,确保项目能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好。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人、地、钱”等问题,在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领域,扶持一批关键零部件、系统总成等“建链、补链、强链、延链”项目。4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实施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打造千亿级和百亿级龙头骨干企业。针对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全面梳理供应链关键流程、关键环节,精准打通供应链堵点、断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着重发挥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与山东豪驰智能汽车等企业供应链核心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采购、协同制造,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产城融合。利用国有控股平台“腾笼换鸟”,以此推进高端装备智造产业集群建设。二、先进材料产业(一)产业定位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对先进材料的基础性需求,立足全区先进材料研发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承接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业协同创新,着力构建先进材料研发、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体系,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高成长性的新型

    注意事项

    本文(莱芜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