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斯洛特《从道德到美德》个人读书感想.docx

    • 资源ID:595775       资源大小:16.8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斯洛特《从道德到美德》个人读书感想.docx

    斯洛特从道德到美德个人读书感想(仅供学习)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美国哲学家、伦理学家,从道德到美德源自动机的道德关怀伦理与移情等著作深刻地影响了当代道德哲学与美德伦理学的发展。在从道德到美德一书中,斯洛特对美德伦理学进行了系统性阐释。在其关于自我与他人对称性的论述中,能够看到美德伦理学在克服常识道德、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中自我与他人不对称性问题上呈现出的理论优势。一、自我他人的不对称性道德理论中自我与他人的不对称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偏爱行动者许可与牺牲行动者许可。偏爱行动者许可指“允许行动者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于其他人而言更偏爱自己:在某些情形下即便帮助他人能造成更多的利益,仍然可以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二而牺牲行动者许可指行动者的自我牺牲是道德上允许的,即便没有人从行动者的自我牺牲中获益,或行动者没有做出牺牲的道德义务。在斯洛特看来,常识道德与康德主义都具有一种牺牲行动者的不对称性。同时,即便是设立了中立性客观行动者的功利主义也不免具有牺牲行动者的倾向。对常识道德和康德主义来说,“一个品格特质能否被视为美德,总是受到这一特质是否使他人而非特质拥有者自己受益这一因素”的影响。例如,相比于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幸福而言,给他人带来更大的幸福似乎在直觉上是更值得赞扬的,或“未能帮助他人可能是错误的,然而以同样的方式未能帮助自己似乎直观上并非错误:功利主义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表面上是对称的,表现为功利主义对后果的追求,既不包含偏爱行动者的许可,也不包含牺牲行动者的许可,即每个人在最大功利面前都是平等的。但如果将行动者自己的关切与其他人的关切的总和进行比较时,就“会使自我/品质拥有者的关切变得无足轻重二因而,在实质上,功利主义仍然会倒向行动者的自我牺牲。因此,以上三种理论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牺牲行动者倾向。二、“牺牲行动者”引发的解释困难在斯洛特看来,常识道德与康德主义中的牺牲行动者的不对称性,代表了二者理论上的怪异与解释上的困难。虽然,功利主义仅仅在表面上是自我与他人对称的,但相较于上述两种理论,它仍表达了对行动者的关切。斯洛特认为,常识道德内部包含两种相反的不对称性:正当行动中牺牲行动者的不对称性、理性选择中偏爱行动者的不对称性。前者指一个行为是道德上值得赞扬的、正当的,因为给他人增加了福利,即便在其中行动者的个人利益被牺牲。行为者理性选择中偏爱行动者的不对称性表现为,“当一个人以某些方式没有去助益自己时,将被解释为对审慎、明智或行动的理性的违背”,当他没有助益他人时则不会被解释为违背理性。其次,常识道德对道德亲疏远近关系的解释也存在着困难。常识道德认为,一个成年人通常的关切结构是:我们自然而然地给予与我们更亲近的人更多的关切。例如,“我们对朋友或亲戚的义务要比对一般本国同胞的义务更强”。但是,行动者对于自己的义务,却在某种程度上未受到重视。因此,在斯洛特看来,无论是常识道德中出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不对称性,还是其对亲疏关系的解释,都表现出了其理论内部的巨大张力。此外,康德主义在论述获得幸福的义务和绝对命令时分别倒向了自我与他人的不对称性和对称性。一方面,康德主义认为我们不存在追求自己幸福的义务。因为,自我利益看起来是个别的、多变的,不适合作为命令的基础。康德也认为“义务的概念只适用于那些目的是被不太情愿地采纳的情况”,而每一个人都会自发地寻求自己的利益,所以自我利益不能作为我们的义务。在这一点上康德主义具有牺牲行动者的倾向。另一方面,在绝对命令中,康德主义认为行动者永远不能仅仅把人性当作手段,而是要把人性当作目的。也就是说,行动者既不能将自我也不能将他人当作手段,而是同时将自我与他人的人性作为目的。在这里康德主义又表达了一种自我和他者的对称性。斯洛特认为,康德主义的两种“观点之间的这种奇怪的差异性、这种张力是令人困惑甚至令人苦恼的”。在斯洛特看来,“牺牲行动者”的理论困境发生于常识道德与康德主义的内部。因而,“这种不对称性是令人反感的二所以,相较于常识道德和康德主义表现出的牺牲行动者的不对称性,他选择偏爱一种自我与他人对称的美德伦理学。三、自我他人的对称性及其教育启示康德主义和常识道德在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关切中,忽视了行动者,这会导致“行动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伦理价值评估时的某种自我弃绝或无我”(第18页)。在斯洛特所提倡的美德伦理学中,自我他人的关系是对称的。涉己和涉他两种美德都被这种理论所重视,并且能够在这种理论中达到平衡,成为一个整体。首先,斯洛特认为在美德伦理学中,我们应该放弃使用导致自我与他人不对称的语词。他主张用“值得赞赏”与“糟糕可鄙”来代替道德上“值得赞扬的”与道德上“应受谴责的”。他认为值得赞善与糟糕可鄙,不仅比道德性的词汇的使用范围更大、更符合自然语言的习惯,而且“在日常使用中明显具有那种十分可欲的自我一他人对称性"o其次,斯洛特倡导的美德伦理学表达了双方面的原则:“为你自己的关切而行动,也为了他人的关切而行动。”这意味着,行为者“帮助自己和帮助他人同样具有基础性的正面价值”,同理损害自己或损害他人都有负面价值。相比于常识道德与康德主义对行动者自身福利、关切、欲望的忽视,美德伦理学重视了行动者自身福利、关切和欲望。再次,美德伦理学不仅同时重视涉己和涉他的德性,而且涉己和涉他的德性将在其中达到平衡并成为一个整体。在斯洛特看来,涉他的德性总是能在涉己的德性上找到一个对应物,并且二者关联和相似的程度比我们想象得深。这要求“我们更多地聚焦于涉己德性,把涉己德性和涉他德性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显得更相似、更像是属于一个同一整体二斯洛特寻求涉己和涉他对称美德的努力,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仅要注重涉他德性的刻画与研究,而且要注重涉己的值得赞赏的品格特质的发展。研究者们可以在文化、历史、习俗背景下研究具体美德的发展阶段,并将其应用于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阶段中。其次,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不能忽视涉己美德的培养。教师要消除一个误解,即认为涉己美德仅仅有利于美德的拥有者,因而不需要在集体环境中加以教导。尽管涉己的美德并不在人际关系中直接体现出来,但是对美德拥有者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一个学生极有可能因为坚韧或审慎的涉己美德在学业成绩上表现得更优秀。不仅如此,我们“令每一个人都在涉己的方面变得更好一些,我们也可以让所有人都比以前更好一些”

    注意事项

    本文(斯洛特《从道德到美德》个人读书感想.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