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docx
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2、通过收集、整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常识,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知道我国着那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教学准备】收集端午节图片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语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我们应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全民人文素养。二、端午节的来历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1、纪念屈原。2、孝女曹娥。3、迎涛神。4、龙的节日。5、恶日。三、端午节的主要习俗。1、龙舟竞渡。2、吃粽子。3、画额。4、戴香包、长命缕。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5、挂艾叶、菖蒲等。四、端午节的诗词。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O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五、端午节的当代演化。六、总结“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替一桶一活动目标:1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 .学习端午节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向屈原学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 .活动时间:2023年5月27日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活动过程:【活动导入】1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2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3 .引出主题:“迎端午,缅故人,扬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活动一】端午说由来(一)端午节别称L端午节有哪些别称?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二)端午讲故事1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2 .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三)3.主持人小结。【活动二】端午话习俗1 .过端与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2 .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二)话粽子L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由来自辽宁、临沂、河南学生介绍。)3 .主持人小结。【活动三】端午赛诗会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二4 .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1)端午唐文秀(2)五月五日梅尧臣(3)端午节的怀念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L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2.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一一屈原。【教师总结】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在五年级阶段最后一段时间里努力学习。1最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2、通过收集、整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常识,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教学准备】收集端午节图片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语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我们应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全民人文素养。二、端午节的来历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1、纪念屈原。2、孝女曹娥。3、迎涛神。4、龙的节日。5、恶日。三、端午节的主要习俗。1、龙舟竞渡。2、吃粽子。3、画额。4、戴香包、长命缕。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5、挂艾叶、菖蒲等。四、端午节的诗词。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癞*躲不过五月五。(北京)*蝌蚪躲端午。(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五、端午节的当代演化。六、总结“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篇二一、设计背景: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今年的端午节是在抗震救灾与支援灾区重建家园的特殊时刻中迎来的,因此围绕“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二、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三、活动地点:三(2)教室四、活动时间:五、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六、活动过程【活动导入】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活动一】端午说由来(一)端午节别称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内容参考)(二)端午讲故事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3、主持人小结。【活动二】端午话习俗1、过.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二)话粽子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由三名来自湖南、江西、四川的学生介绍。)4、主持人小结。【活动三】谈感受,激发情感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2、你想对地震灾区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学生交流)3、唱歌:56个民族是一家4、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一一屈原。【教师总结】看了你们自己策划的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在小学阶段最后一段时间里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