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文山市“十四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598818       资源大小:63.27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山市“十四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docx

    文山市“十四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X-Z-a=.刖三“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急管理体系进入全力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应急能力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应急管理体制的关键阶段。科学编制我市应急管理“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保障我市“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和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共文山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州、市相关文件,结合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实际,编制了文山市“十四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提出2021年至2025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进一步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强化应急管理,切实对应急管理常抓不懈,把应急管理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实,为文山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目录一、“十三五”应急管理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1-(一)“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效-1-二、“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及机遇-7-(-)面临的挑战-7-(二)面临的机遇-8-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9-()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10-(三)主要目标-12-四、主要工作任务-13-(一)应急体系建设-14-(二)防灾减灾救灾-18-(三)安全生产-25-五、保障-40-(一)加强组织领导-40-(二)完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机制-40-(三)制订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相关政策措施-41-(四)强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建设-41-(五)强化科技开发和应急合作交流-42-(六)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评估-42-六、重点项目-1-文山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表-1-一、“十三五”应急管理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一)“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文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将安全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高规格推进全市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应急管理事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防范和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定期研究解决重大突出风险隐患问题,快速有效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着力推进基层治理、网格管理等一系列精细化改革措施,实现了经济与安全齐头并进共发展的总体目标。全市党政各部门严格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持续推进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防控、依法治安、科技强安、宣传教育等各项措施,确保了全市“十三五”期间安全形势的平稳可控。1.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2019年3月10日,文山市应急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整合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及应急管理、防灾救灾、消防管理,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等9部门15项职责。市应急局设9个内设机构:办公室、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股、规划财务和救灾保障股、安全生产综合协调办、安全生产基础股、非煤矿山股、危险化学品股、行政执法股。文山市应急局自成立以来,聚焦改革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不断充实和加强管理力量,明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时间表、路线图,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稳步推进。“十三五”以来,我市先后修订了文山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文山市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文山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各专项预案,全市预案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全市共编制修订市级总体应急预案36个、专项应急预案40个,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普通小学、幼儿园)应急预案120个,规模以上企业应急预案69个,其他企业应急预案190个。全市已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十三五”期间,我市共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3651次,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检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了应急预案的实操性,提高了各级政府和应急队伍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进一步加强,实现州、市和乡镇应急平台无障碍互联互通,应急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充实,组建了覆盖市、乡镇、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气象灾害信息传递和应急联防队伍,综合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各乡(镇)、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各类综合、专项、现场处置方案的应急演练,切实增强了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全市基本建成了以消防救援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以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危险化学品等救援为重点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以民兵、预备役人员为主体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至“十三五”末,全市成立专职应急救援队伍1支,兼职应急救援队伍2支。建立了全市必要应急物资储备、调拨、监管和紧急配送体系。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专业和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基本能各负其责、互为补充、有序开展高效抢险救灾,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 .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我市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干旱、洪涝、冰雹、霜冻、暴雨、森林火灾、农作物虫灾、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面对复杂严峻的灾害形势,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勇于担当,各有关部门认真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大力加强科技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抗灾抢险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纳入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26个(其中大型O个、中型18个、小型108个),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140次。建有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3个地面天气站和3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建成市级监测预警平台1个、预警系统广播站566个、自动雨量站16个、自动水位站17个。建立林火瞭望台或观测站9个,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林火的监控。3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逐步完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成效显著,隐患排查治理、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矿产资源整合重组和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全面推进;尾矿库、地下采空区得到有效治理;重点冶金工贸企业动态巡查和预警全面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条件明显改善;消防火灾得到有效控制;建筑施工监管及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特种设备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职业卫生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显著提高,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市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总体形势趋于持续稳定好转。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火灾和工矿商贸等各类安全事故200起,死亡207人,较“十二五”期间事故起数下降15.6%,死亡人数下降12.6%。4 .隐患排查全面覆盖。文山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公开招标安全管理技术服务机构,组织专家,对全市危险化学品企业、非煤矿山、工贸、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及区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共检查企业(单位)558户次,其中危化品企业257余户次、烟花爆竹批发3户次、工贸企业188余户次、非煤矿山301户次、尾矿库301户次共排查交办一般隐患2123余条。5 .安全宣教培训广泛开展。不断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及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以事故警示为切入点,以“安全生产月”“消防安全月”“交通安全日”“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为契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政府信息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12350和手机短信等媒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安全科普宣教活动。通过宣教培训,各级领导干部、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和人民群众安全意识及知识不断得到了提升。(二)存在的问题1.应急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总体薄弱,部分应急管理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备。部分应急预案没有及时修订编制,应急预案演练少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政策保障措施不完善;应急队伍建设总体粗放,装备不精不强,协同作战、联合演练不足;人民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升;应急避难设施还不健全、不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多为单位内部自存,储备能力不强,缺乏统筹管理。应急物资调用、经费保障和财政支持机制有待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力量及相关保障不够充实;监测预警体系需进一步整合;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应急救援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滞后,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程度需进一步提高。6 .自然灾害防控压力较大受特殊地理地质、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文山市自然灾害和衍生灾害极易发生,干旱、洪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农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等面临严峻形势。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救灾救助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还需加强。7 .生产安全事故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增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还较低,生产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配套安全设施投入不足,事故隐患短期内难以消除,防控安全生产事故面临较大压力,各行业领域安全事故隐患仍然大量存在。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薄弱、安全培训不到位、安全配套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行业监管部门安全监管不够到位,安全监管执法能力有待提升新兴行业和新型装备不断涌现,编制不足、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尚未解决,在队伍、经费、车辆、装备保障、办公设施等方面仍有很多困难。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逐渐增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有待完善,高危行业领域风险隐患仍然突出,矿山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事故风险隐患难以消除,危险化学品潜在安全风险大,新兴行业领域发展快,安全生产义务、范围、监管部门责任不明确,风险隐患增多。道路交通条件有待改善,交通事故风险增加,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危桥改造工程等需进一步加强;大批新开工建设项目与原有安全基础薄弱的产业相互交织,建筑施工事故灾害形势依然严峻;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城市安全运行风险增加,旅游安全基础薄弱,“城中村、'量大面广,老城区自建房多,生活、经营、存储等“三合一”“多合一”等问题治理难度大,火灾安全隐患日益凸显。8 .信息化手段运用偏弱。“十三五D期间我市在部分行业领域试点推进了一系列的科技监管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在安全监测预警、执法监管、指挥决策、救援实战中的运用仍然占比较低,运用新科技、新技术推动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还亟待加强。二、“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及机遇(一)面临的挑战1 .应急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市应急管理局挂牌运行以来,在“大应急”背景下,针对突发事件的随机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应提高应对的及时性、灵活性和针对性。2 .应急准备工作有待加强。政府及企业单位应急预案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森林火灾、危险化学品、矿山事故救援等综合演练的实战性、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根据“一案三制”要求,应急预案框架的完整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 .风险防控水平存在差距。水文、气象、地震、林业等部门监测预警网络趋于完善,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作点稳步推进,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缺乏规范指引,实施效果不明显,预测预警技术仍需进一步提高,企事业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4 .应急救援能力存在短板。受社会经济的制约,缺乏专业救援队伍和救援装备,难以实现救援手段科技化,救援能力和水平低。以消防救援力量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初步构建。森林火灾、危化品事故灾害、自然灾害、矿山和地质灾害等相应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亟须快速推进。5 .安全教育培训不够广泛。应急管理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公共场所活动应更加深入推进,面向公众的应急科普和安全体验场馆、综合性安全体验教育基地建设应尽早推进,使居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6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正处于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新的社会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积累和释放,以及受周边国家因素等的影响,公共安全面临新挑战。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社会预期越来越高,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群众对政府的反应时间、救助效果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二)面临的机遇1.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应急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省、州、市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责任落实,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 .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群众安全意识、社会关注程度、社会参与热情不断上升与社会资源投入不断加大,给应急管理带来新的动力O3 .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提升,“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4 .市应急管理局成立以来,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5 .文山市“十四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20212025)的实施,将推动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我市推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6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指导下,国家“一带一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都为应急管理事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也给我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编制设计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点。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示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州市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着力防风险、保稳定、建制度、补短板,全力防控重大安全风险,建立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树牢红线意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强化安全预防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时处置、应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升综合减灾救灾能力等为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系统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文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的环境,增进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二)基本原则1 .底线思维、源头治理。着眼最严峻、最复杂局面,以问题为导向,强化预防治本,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提前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推进应急管理由应急处置重点向全过程风险管理转变。2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动、社会协同。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全面落实党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的领导,完善行政治理架构,明确部门权责边界。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社会参与。推进区域协同、城乡协同、行业领域协同。将政府管理同社会参与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政企结合、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综合应对机制。3 .坚持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进一步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着重提高全民应急处突、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减轻财产损失。4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从以部门为主的单灾害管理体制向属地管理为主、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形成市、乡镇分级负责,行业分类管理、综合协调、分步实施、逐级提升的突发事件处置体系,实现应急管理的高效化。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把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充分体现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实现从注重事件处置向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全过程管理的转变。5 .坚持预防为主,源头管控。把安全生产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生产、经营等各环节,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严格执行应急管理制度、方案,加强应急管理,实现常态与非常态管理相结合。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社区减灾等基础性工作,有效控制自然灾害风险。6 .坚持资源整合、突出重点。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已有应急救援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资源,加强资源有机整合,科学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安全生产现代化能力、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和基层保障能力。7 .上级规划为依据。(1)应急管理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的通知(应急202261号);(2)云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的通知(云安2022)16号);(3)文山州“十四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4)文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进一步健全统一指挥、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我市特点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重大基础设施抗灾、城乡防灾减灾等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明显增强,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救援和应急保障等综合应急能力显著提高,灾后重建科学有序,能有序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充分的保障。1.安全生产方面: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明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危化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工贸等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重点行业领域和非重点行业领域事故总量、伤亡人数明显下降,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数控制在各年度控制指标之内,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减少一般事故。2 .应急救援方面: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综合救援、专业救援、社会救援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核心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部门协同、区域协同以及社会动员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健全,社会协同应对能力明显改善。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应急通信、紧急运输等方面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3 .防灾减灾方面: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更加协调顺畅,建立起与文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有序推进水旱灾害防治;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科学指导,进一步提升抗御地震灾害综合能力;在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警示标志,实现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应查尽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应防尽防;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覆盖率达到100%;森林火灾持续得到有效控制,森林火灾防治有效推进,协调指导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8%。以内,森林火灾24小时扑灭率达95%以上。四、主要工作任务(一)应急体系建设1.强化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切实提高依法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对“一案三制”建设、重大事项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等具体工作,研究制定刚性要求,提出量化标准,规范工作程序,加大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执法力度,加强应急管理的执法监督,确保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依法有序开展。深化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培训,健全完善配套制度和措施。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加强市、乡镇两级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市级各职能部门、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修编工作,不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做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评估、备案、修订、宣教培训等管理工作。推进应急响应工作精细化管理,明确突发事件应对责任体系、工作流程和处置措施,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处置方案和执行程序,做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事发地政府根据突发事件分级、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或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3强化应急演练。统筹规划、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和现场指挥工作流程演练,做到科学演练、全员演练、综合演练相结合,增强应急演练的针对性、考核性和实效性。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应急演练规划、组织、评估等环节的管理,加强应急演练的标准化组织与实施。重点开展防汛抗旱、消防、医疗救治、道路交通救援、危险化学品救援、地质灾害防治、特种设备、矿山事故救援等综合或专项演练,增强应急实战能力。4.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管理。继续推进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体系建设。根据国家、省、州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标准,以“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同高效”为目标,增强文山市应急救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市应急管理局为中心,着力完善文山市应急救援体系,调整完善市、部门、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项综合指挥协调,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完善上下联动、左右联动、军地联动的应急救援指挥机制和信息共享、定期会商、物资保障的应急能力提升机制。健全完善分类管理、分工负责工作体制。指导文山市各专项应急指挥协调机构按职责分工抓好事故灾害防范部署、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专业化指挥、综合管理和协调联动工作。推动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履行好本行业、本领域应急救援职责。配合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机制建设。加快文山市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以文山市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基本形成贯通全市的网络化事故灾害应急指挥机制,加强涉灾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规程、形成合力,提高应急救援工作成效。加强资源整合,形成集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为一体的文山市应急救援指挥资源库。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统筹协调应急力量应急处置。以现场应急指挥为重点,强化应急救援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统一实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5推进应急物资保障建设。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资准备充足,及时到位。统筹规划全市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库和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建立完善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逐步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紧急配送和监管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的能力。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调保障和信息共享。6 .推进应急避护场所建设和管理。开展完善应急避护场所建设专项规划,以城区、乡镇为重点,按照应对突发事件要求设置应急避护场所,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疏散避护需要。在城区广场、成块绿地、城区公园、学校操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器材和物资。7 .加强交通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建立突发事件紧急交通运输协调机制,制定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依法建立完善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补偿机制,与骨干运输企业签订紧急运输保障协议,规范运输工具征用行为。加强应急车道建设管理,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区域临时通行和临时限制机制,缩短应急救援队伍到达现场时间。健全城市交通大范围严重拥堵缓解与应急机制。加强重要公路交通枢纽监控、道路清障及修复能力建设,强化交通运输应急保障。8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与应急通信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和各专项指挥部之间通信网络,推动建立健全跨网络、跨行业、跨部门应急协调机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工作流程,深化部门间的应急协调、协同与协作,有效响应并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优化整合应急通信保障力量和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应急通信系统互通,建立健全跨行业、跨部门、多手段的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应急通信综合支撑体系,推进各乡镇及市直各重点单位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互联与信息共享。加强公众通信网的安全监管,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补充完善现有应急机动通信装备,确保事发现场应急通信畅通。9 .完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应急资金的统筹机制,加大对应急体系发展的投入力度。要做好年度预算,落实应急资金,保障足额到位;处置突发事件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分级负担;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遵循“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拨付应急和救助经费;对参与应急物资储备企业和应急物资紧急生产的企业,合理安排一定的储备资金和生产资金予以支持;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国际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建立应急管理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确保应急管理经费具有稳定明确的来源、严格规范的管理和节约高效的使用;逐步提高应急管理科技研究经费投入,重视和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开发与基础研究,依靠各种科研力量,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持;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和评估。10 .提升恢复重建能力。强化灾区恢复重建主体责任,建立与恢复重建规划目标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体制机制。总结恢复重建成功经验和模式,建立统一协调的组织体系、科学系统的规划体系、全面细致的政策体系、务实高效的实施体系、完备严密的监管体系。规范灾害调查评估和灾害评估统计,积极构建各类突发事件调查评估统计机制,建立灾害评估专家会商机制,推进评估工作规范建设。(二)防灾减灾救灾1 .加强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部门和专业技术队伍作用,重点抓好安全生产、气象、地质、环境、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风险普查和评估工作。全面建成各类风险隐患调查、登记建档工作,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为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隐患治理提供基础信息。建立行政决策和应急管理工作决策的风险分析制度。建立依托相关科研机构、专家团体和企业的第三方专业化风险评估机制。2 .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辖区内重点区域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对已发现的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群测群防。强化以汛期为主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警预报。完成全市主要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及信息处理,提高火险预警预报能力,在进一步加强传统瞭望设施的基础上,推广视频监控、红外探测等先进技术,及时掌握全市主要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森林火情、火险和林业有害生物的分析、预测、预报、监测等提供信息化、专业化工作保障。继续完善全市雨情、水情、旱情监测站网建设,提高自动化监测水平,及时掌握预警信息的动态变化,逐步实现对重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提高预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和完善主要干流洪水预报及风险评估系统、旱情监测系统、大中型水库安全监测及水情自动化和涉外河流监测系统建设,提高我市水旱灾害监测预警水平。提升文山市预警信息发布能力,设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和气象业务系统,建设规范统一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全市各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提供权威、畅通、有效的综合平台。遵循政府统一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对外统一发布原则,及时、准确、客观地向社会提供预警信息,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3 .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志愿者等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动员体制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动员格局。整合完善现有应急队伍资源,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指挥有力、反应灵敏、快速高效的要求,依托消防队伍着力推进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巩固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地震、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民政救灾、气象灾害、交通运输、水上救援、公安反恐、心理援助、医疗卫生、动物疫情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军地联合和民兵应急队伍建设;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基层社区、企业、学校以及其他民间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充分依靠基层公安、武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医务人员等具备救援、救治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做实基层应急队伍。进一步加强我市应急管理专家库的建设,做优各领域、各行业的应急专家队伍,强化应急救援队伍能力评估,建立救援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制度和高风险作业补助、心理危机干预等机制。完善军地应急联动机制,按照军民融合思路,将部队和民兵预备役有关应急救援队伍纳入地方应急力量体系统一规划、统筹建设,逐步形成联建共用、功能互补的应急力量体系。强化基层救援能力。推动建立乡镇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持续深化消防安全网络化管理,督促我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建立由本单位职工和依托村(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扶贫工作队等基层骨干组成的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推动村(社区)委会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按照“有人员、有器材、有战斗力”和“救早、救小、3分钟到场扑救火灾”的要求,推动医院、酒店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村(社区)建立微型消防站。强化重点领域的救援能力。根据我市空间发展布局和辖区内存在危险源的企业,建设专业的消防队(站),确保消防队(站)建设符合区域发展总体布局,重点提升我市危险化学品、矿山、金属冶炼等领域应急救援能力。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联动,增强整体应急救援能力。4 .进一步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建设。建立健全多种储备方式,健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通过新建、改扩建和代储方式,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形成分级管理、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符合市情的市-乡(镇)二级救援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应急救援专业物资装备,优化储备布局,逐步形成以文山市城为枢纽、以乡镇或重点企业、重点片区为节点的专业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格局。结合我市风险和灾情特点,加强城镇内涝治理、生命线系统抢修、突发传染病、应急供水、生活保障等应急物资和装备储备。继续抓好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健全完善分析会商制度。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多元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采取融资租赁、协议储备等方式,加大大型专业救援装备的配备,充分发挥社会储备、商业储备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建设具备搜索、储存、处理和传输储备物资信息功能的信息系统,实现储备资源信息共享,逐步达到应急物资采购、储备、管理、保障过程的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要求。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继续完善应急运力储备,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交通运输协调机制和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紧急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掌握资源分布情况,统一调度运输力量。建立与驻马机构、企业和周边市县交通运输工具及救援器具的紧急救援和协作关系。推进应急物资信息共享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应急物资调剂调用机制,提高应急物资综合协调、分类分级保障能力。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建立完善应急物资中转配送网络和应急物流基地、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系统,提高现有公路的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加强重要公路交通枢纽的监控、清障及修复能力建设,完善工程抢险装备;加强偏远山区、深山区和森林防火道路建设,提高山区、重点林区的防火道路网密度和防火综合能力;加强旅游景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重要物资储备库(点)与公路连接线的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通信保障能力。加强公众通信网络多路由、多节点和关键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灾害多发地区、城镇周边区域建设一定数量的塔架坚固抗毁、供电双备份、光缆卫星双路由的超级基站,提升公众通信网防灾抗毁能力。完善应急通信专业保障队伍装备配置,支持基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机构配备小型便携应急通信终端。提高通信系统现代化水平。各类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根据处置要求配备无线通信设备,实现互联互通,并形成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保障突发事件现场与各级应急指挥机构之间信息畅通,确保指挥调度系统的正常运转。提高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现场的机动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实现应急电力管理常态化。进一步加强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配置移动电源车,提高设防标准增强电力系统防灾抗毁能力。加强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以市自然资源系统为骨干,建成应急测绘信息资源库和应急测绘管理信息系统。配备简易应急测绘装备,基本解决应急测绘保障体系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形成应急测绘力量于灾后2小时内提供灾区灾前地理信息数据的能力,建成与市情相适应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显著增强我市应急测绘保障能力。5 .进一步加强恢复灾后重建能力建设建立救灾应急体制,完善应急救助协调指挥机制。健全突发事件灾情评估机制,依托科研院所加强灾情评估。制订完善安置、救助、补偿、抚恤、保险等恢复重建工作程序,编制灾后恢复规划,统筹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重点加强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快速抢险能力建设,为灾民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健全灾情信息通报机制,确保灾民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发挥未受灾区域对受灾区域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持作用。建立健全恢复重建资金、物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审计。健全社会捐助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恢复重建。健全调查评估机制。建立突发事件调查评估工作机制,规范较大以上突发事件调查评估的组织和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调查评估指标体系,总结改进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明确责任追究制度。针对重特大突发事件或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逐步推进建立专家参与的第三方调查评估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市、乡两级统一的社会救助平台,提高统筹协调社会救助力量和物资的能力。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扩大恢复重建资金来源

    注意事项

    本文(文山市“十四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