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CJJT246-2016 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docx

    • 资源ID:608318       资源大小:60.92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CJJT246-2016 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docx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Mf三CJJ/T246-2016备案号J2204-2016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Codeforplanningoftownandvillagewatersupplyengineering2016-06-06发布2016-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CodeforplanningoftownandvillagewatersupplyengineeringCJJ/T246-2016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6年12月1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北京1000-01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CodeforplanningoftownandvillagewatersupplyengineeringCJJ/T246-2016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廊坊市海涛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关开本:850X1168毫米1/32印张:1%字数:34千字2016年11月第一版2016年11月第一次印刷定价:10.00元统一书号:1511228867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邮政编码100O37)本社网址:网上书店:http:WW.china-building,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129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的公告现批准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T246-2016,自2016年12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6月6日前S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L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水资源和用水量;5.给水水质和水压;6.水源选择;7.集中式给水工程;8.分散式给水工程;9.管理。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邮编:200092)o本规范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邹伟国张硕王宗平支霞辉张亚雷沈裘昌孔彦鸿沈莉芳徐国勋程小文汪小琦谢胜吕永鹏毛凯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罗万申郑燕秋王家华宋序彤谢映霞于水利马信张国辉孟树臣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34水资源和用水量54.1水资源54255给水水质和水压76水源选择87集中式给水工程107. 1给水系统107.2 水厂107.3 输配水117.4 安全性148分散式给水工程159管理16本规范用词说明17引用标准名录18附:条文说明19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Requirements34 WaterResourcesandWaterConsumption51 .1WaterResources54 .2WaterConsuiiption55 WaterSupplyQualityandWaterSupplyPressure76 WaterSourceSelection87 CentralizedWaterSupplyEngineering107.1 WaterSupplySystem107.2 Waterworks107.3 %terTransmissionandDistributioi117.4 4Safety148 DecentralizedWaterSupplyEngineering159 Management16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171.istofQuotedStandards18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19.o.为提高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水平和编制质量,确保给水工程技术合理、经济可行,保障供水水量、水质和水压,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1.0.3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总体规划及相关区域规划,规划期限应一致。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并应兼顾远景发展的需要。1.0.4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应体现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建管并重、安全优先的原则。1.0.5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应合理利用水资源,注重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水质监测,保障安全供水。1.0.6在规划水源地、地表水水厂或地下水水厂、加压泵站等工程设施用地时,应节约用地、保护耕地。1.0.7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0.1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ComPrehenSiVeconsumptionnorm单位用水人口所消耗的镇(乡)村最高日用水量指标,即以镇(乡)村最高日用水量除以人口。2.0.2给水工程规模watersupplyscale规划期末镇(乡)村所需的最高日用水量,是给水设施应具备的生产能力。2.0.3镇(乡)村水资源townandvillagewaterresources用于镇(乡)村用水的地表水、地下水、海水、苦咸水、雨水、再生水等。3基本规定3.0.1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应根据区域内各镇(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总体规划、技术水平、供水现状、用水需求、自然地理条件、区域水资源条件、管理要求、村镇分布及居住状况确定。3.0.2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编制内容应包括供水现状分析和评价、需水量预测、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供水水源、水资源保护及节约用水的要求和措施、供水设施规模、供水设施数量、供水设施布局、用地、投资、分期实施计划和管理要求等。3.0.3供水现状分析和评价应包括水源地保护、水源水量和水质、供水水量、供水水质和水压、供水可靠性、用水方便程度等内容。3.0.4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宜在市(县)行政区域内进行统筹规划。3.0.5当水源地在规划区域以外时,水源地和输水管线应纳入规划范围。当输水管线途经的区域需由同一水源供水时,应统一规划。3.0.6规划应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根据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和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镇供水服务半径内的镇(乡)村应优先采用城镇给水管网延伸供水,优先利用现有水厂的扩建、改建、辐射扩网、延伸配水管线,供水到户。2不能利用城镇给水管网延伸供水且具备水源条件时,宜建设适度规模的集中式给水工程,可跨区域取水、联片供水。3受水源、地形、居住点分布、经济等条件限制,不宜建造集中式给水工程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建造分散式给水工程。4居住点相对集中、水源水质需特殊处理、制水成本较高时,可采用分质给水。5居住点分散的山丘区,有山泉水与裂隙水时,可建井、池、窖等,单户或联户供水;无适宜水源时,可建塘坝、水池、水窖等,收集降雨径流水或屋顶集水。3.0.7当地形可以利用时,供水系统应优先采用重力式供水。4水资源和用水量41水资源4.1.1 水资源应包括符合水源水质标准的淡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经过处理后符合各种用水水质要求的淡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海水、苦咸水、雨水、再生水等。水资源选取时,应合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4.1.2 水资源匮乏地区应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按生活、农业和工业、水生态的顺序安排用水,并应提出节约用水和水源保护的措施。4.1.3 当几个区域共享同一水源或水源在规划区域以外时,应进行区域间或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协调。4.1.4 应根据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提出保持平衡的对策及水资源保护的措施。4.2用水量4.2.1 镇(乡)村用水量应包括下列内容:1由给水工程统一供给的生活用水、公共设施用水、工业用水等用水水量的总和;2由给水工程统一供给以外的所有用水量的总和,包括企业自备水源和公共设施自备水源供给的用水量等。4.2.2 给水工程统一供给的用水量应根据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水资源状况、现状用水量、用水条件及规划年限内的发展变化、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当地用水定额标准和类似工程供水情况等因素确定。4.2.3 在区域总体规划阶段,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应根据规划区域内用水量调查或参照邻近地区指标及发展趋势综合确定。无资料时,由给水工程统一供给的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可按表4.2.3的规定取值。表4.2.3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分区镇(乡)村核心区L(d)镇(乡)村核心区外L(d)-120-350100-260二10025070-200三70-20060-160注:1表中为规划期最高日用水量指标,已包括管网漏失及未预见水量2有特殊情况的镇区,应根据用水实际情况,增减用水量指标;3一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上海、江苏、安微、重庆;二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套以东和甘肃黄河以东的地区;三区包括: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河套以西和甘肃黄河以西的地区。4.2.4 在估算给水干管管径或预测分区的用水量时,应根据当地实际用水需求列项,计算供水范围内各村、联片集中给水工程的供水规模,给水工程规模应符合下列规定:1给水工程规模应按最高日供水量进行计算;2供水量应包括生活用水量、公共设施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畜禽饲养用水量、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用水量等。4.2.5 日变化系数、时变化系数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3的有关规定。4.2.6 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时,区域给水工程统一供水部分所要求的水资源平均供水量应为最高日用水量除以日变化系数再乘以供水天数。5给水水质和水压5.0.1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5.0.2镇(乡)村集中式给水工程的供水水压,应满足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最小服务水头的要求。单层建筑可按IOnl计算,二层为12%二层以上建筑每增加一层,水头应增加4m。地形高或距离远的个别用户水压不宜作为控制条件,可采用局部加压的措施满足用水需求。5.0.3室外消火栓最小服务水头不应小于IOm。6水源选择6.0.1水源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以水资源勘察或分析研究成果作为依据。2当有多水源可供选择时,应对水质、水量、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施工和管理条件、卫生防护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当地下水充足时,应优先选择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当单一水源水量不足时,可选取地表水和地下水互为补充,或采取多水源供给、调蓄等措施。3应符合当地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的要求,按优质水源保证生活用水的原则,协调与其他用水的关系。4有条件时,可设置备用水源。6.1 .2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时,取水量应小于允许开采量;采用地表水作为水源时,设计枯水流量的年保证率不宜小于95%,严重缺水地区不宜小于90%。6.2 .3镇(乡)村生活饮用水给水水源的卫生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和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的有关规定。2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和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的有关规定。6.0.4地表水水源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源地应位于水体功能区划规定的取水河段或水质符合相应标准的河段;2饮用水水源地应位于城镇、工业区或村镇上游。6.0.5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位于水质好,不易受污染的富水地层;2应靠近主要用水地区;3按地下水流向,应位于镇(乡)村的上游地区;4应避开地质灾害区和矿产采空区;5应方便施工、运行和维护。6.0.6水源地的用地应根据给水规模、水源特性、取水方式和调节设施等因素确定,并应提出水源地卫生防护要求和措施。7集中式给水工程7.1 给水系统7.1.1 给水系统应满足水量、水质、水压、消防及安全供水的要求,并应根据规划布局、地形地质、城乡统筹、用水要求、经济条件、技术水平、能源条件、管网延伸可行性、水源等因素进行方案综合比较后确定。7.1.2 给水系统规划应充分利用已建给水工程设施,并应统一规划。7.1.3 规划给水服务范围广或地形起伏大时,可采用分区或分压给水系统。7.1.4 根据水源状况、总体规划布局和用户的水质要求,可采用分质给水系统。7.1.5 有多个水源可供利用时,宜采用多水源给水系统。7.2 水厂7.2.1 水厂厂址的选择,应符合镇(乡)村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水系统布局应合理,并应满足水厂近、远期布置要求;2工程地质条件应良好;3应充分利用地形,有较好的排涝和废水排除条件;4应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并应便于设立防护地带;5应少拆迁,不占或少占农田;6应方便施工、运行和维护;7供电应安全可靠;8地表水水厂的位置宜靠近主要用水区,有沉沙等特殊处理要求时宜在水源附近;9地下水水厂的位置应考虑水源地的地点和取水方式,宜选择在取水构筑物附近。7.2.2 水厂的供水规模,应按最高日供水量确定。7.2.3 水厂自用水率应根据原水水质、处理工艺和构筑物类型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可采用供水规模的5%10%。7.2.4 水厂应根据水源水质、设计规模、用户的水质要求以及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确定净水工艺,对生产废水和污泥进行妥善处理和处置,并应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卫生防护要求。7.2.5 用于生活饮用的地下水中铁、锦、氟、碑以及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等无机盐类超过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水质指标限值时,应设置处理设施。7.2.6 水厂排水宜采用重力流排放,必要时可设排水泵站。厂区雨水管道设计的降雨重现期宜为2年3年。7.2.7 水厂(站)用地规划控制指标应根据规划期给水规模、工艺流程和附属建筑等综合考虑后按表7.2.7的规定确定,厂区周围宜设置绿化地带。表7.2.7水厂(站)用地规划控制指标工程规模(耐/d)地表水皿2/(皿3d)地下水112(m3d)W>50000.8-1.40.4-1.050002W>10001.01.60.8L2W10001.2-2.01.0-1.6注:1建设规模大的取下限,建设规模小的取上限;2表中水厂建设用地按常规处理工艺考虑,厂内设置预处理、深度处理或特种处理构筑物时,可根据需要增加用地;3本表指标未包括厂区周围绿化地带用地。7.3 输配水7.3.1 输配水管网应符合总体规划,并应在保证供水水量、水压、水质和安全供水的条件下,经过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俎原水输送宜采用管道或暗梁(隧洞)。采用明渠时,应有防止水质污染和水量流失的措施。73.3清水输送应采用管翻闭输送,1.1.1 3.4从水源至水厂的原水输水管(渠)的设计流量,应根据水厂工作时间,按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确定,并应包含输水管摆嗽胪鞭脩健篇k输送Wi的设计流量,应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条件下,由水厂承担的供水量计算确定。7.3.6 输配水管(渠)管径应根据设计流量和经济流速确定,原水管道的设计流速不宜小于06mso7.3.7 消防给水管道最小直径不应小于100mn1,集中居住点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大于120m,并应设在醒目处,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7.3.8 输水管(渠)的根数、管径(尺寸)及设置位置应满足规划布局、规划期给水规模的要求,并应结合近期建设的要求,按不同工况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选择安全、可靠和经济的系统。7.3.9 输水管(渠)线路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水系统布局应合理;2走向宜沿现有道路或规划道路布置,并宜缩短线路长度;3应减少拆迁、少占农田、少毁植被、保护环境;4应满足管道敷设要求,避免急转弯、较大起伏、穿越地质断层、滑坡等不良地质地段,减少穿越铁路、公路、河流等障碍物;5管道布置应避免穿越有毒,有宝,代物耕污或腐蚀性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防护措施6应方便施工、运行和维护,节省投资,运行应安全可靠;7应考虑近远期结合和分步实施的可能。1310配水管网选线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官网应合理分布于整个用水区,并宜缩短线路,且应符合有关规划。2 规模较小的镇(乡)村,可布置成枝状管网,但应考虑将来连成环状管网的可能,并应采取保证水质的措施;规模较大的镇(乡)村,宜布置成环状管网,当允许间断供水时,可采用枝状管网。3 管线宜沿现有道路或规划道路布置。4管道布置应避免穿越有毒、有害、生物性污染或腐蚀性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防护措施。5干管的走向应与给水的主要流向一致,并应以较短距离引向用水大户。6 地形高差较大时,应根据供水水压要求和分压供水的需要,设加压泵站或减压设施。7 集中供水点应设在取水方便处,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应采取防冻措施。8 测压表应设置在水压最不利用户接管点处。7.3.11 输水管和配水干管穿越铁路、高速公路、河流、山体时,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选择经济合理线路。管道(渠)穿越铁路、河流时,应经主管部门同意。7.3.12 配水管网应按最高日最高时供水量及供水水压进行水力平差计算,并应分别按下列规定进行校核:1发生消防时的流量和消防水压的要求;2最大转输时的流量和水压的要求;3最不利管段发生故障时的事故用水量和供水水压要求。7.3.13 环状管网水力计算时,水头损失闭合差绝对值,小环应小于O.5m,大环应小于LOmo7.3.14 配水系统的加压泵站位置应根据供水系统布局、地形、地质、防洪、电力、交通、施工和管理等综合确定。7.3.15 给水管材及其规格应满足设计内径、敷设方式、地形、地质、施工、材料供应、卫生、安全及耐久等条件,宜采用球磨铸铁管和PE等塑料材质的管道。7.4安全性7.4.1 给水工程设施的防洪及排涝等级不应低于所在地区设防的相应等级,并应留有安全裕度。7.4.2 水工程设施的抗震要求应陪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的有关规定。743给水工程设施选址时,消防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7.4.4 给水系统主要工程设施供电等级宜采用二级负荷;当不能满足要求且不得间断供水时,应设置备用动力设施。7.4.5 给水系统中的调蓄总容积应按需设置,不宜小于供水规模的20%,并应按消防水量进行复核。必要时,应设置消防水池。8分散式给水工程8.0.1不适合建造集中式给水系统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式给水系统。8.0.2分散式给水系统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水源、用水要求、地形地质、经济条件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地表水和地下水均缺乏的地区,可采用雨水收集给水系统。2有良好水质的地下水源、电力不能保证的地区,可采用手动泵给水系统。3在地表水源地区,可采用山泉水、截潜水、集蓄水池等给水系统。4根据当地用水要求,可采用移动式一体化供水装置。5根据建设条件,可采取联户供水或按户供水的方式。9.0.1应制定水源管理措施,建立健全设施运行维护制度,落实管理资金。9.0.2应建立和完善水质管理设施和措施,饮用水水质检测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集中给水工程应配备相应的饮用水水质检测设备;2规模较小的给水工程或分散给水工程可配备简易检测设备,也可委托检测。9.0.3供水工程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应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本规范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O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4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5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6 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37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CJJ/T246-2016条文说明制订说明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CJJ/T246-2016,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6月6日以第1129号公告批准、发布。本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镇(乡)村给水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1总则223基本规定244水资源及用水量254.1水资源254.2用水量255给水水质和水压266水源选择277集中式给水工程287.1 给水系统287.2 水厂287.3 输配水307.4 安全性308分散式给水工程329管理331.0.3以近期为主,近、远期结合,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先保证优质水源供生活饮用,并应依据本地区发展规划、经济状况和水量需求,统一规划设计,可分期实施建设。1.0.4镇(乡)村给水工程建设要从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着力改善镇(乡)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镇(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规划既要注重宏观政策上的引导,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具有可操作性。在制定规划方案时,须根据城乡统筹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人口分布、水源条件等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时俱进,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确定镇(乡)村给水工程覆盖县、乡、村的供水区范围。推行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同时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以供定需,合理确定镇(乡)村给水工程建设规模。水质问题是饮用水安全的主要问题,首先要保护饮用水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建立水质监测、监督等体系;同时正确处理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加大节水力度,在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镇(乡)村给水工程应把建设和管理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规划和实施应坚持政府引导,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推进用水户参与的机制,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自动化控制、现代信息化管理等,不断提高镇(乡)村给水发展水平和普及率。1.0.5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优质水优先供给生活,加强水源卫生防护,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我国是个淡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的国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限的淡水资源又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了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饮水水质问题,真正把优质水作为镇(乡)村饮水工程的水源,同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基本规定3.0.2规定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的规划主要编制内容。规划应能指导当地镇(乡)村给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3.0.5当采用外域水源或几个区域共用一个水源时,应进行区域或流域范围的水资源综合规划,以满足整个区域或流域的用水供需平衡。3.0.6优先考虑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及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有符合水质、水量要求的水源时,应规划建造集中式供水工程;有条件时,应优先选择联片集中式供水或管网延伸式供水,水源和供水范围可跨村、镇、行政区域进行规划,但应做好协调工作。受水源、地形、居住、电力、经济等条件限制,不适宜建造集中式供水工程时,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建造分散式给水工程。3.0.7管道输送流体形式上,给水系统供水方式主要包括重力流系统、水泵压力流系统和混合供水系统(重力流与压力流相结合)3种方式。供水方式主要根据水源、水厂、服务区的地形高差及地形变化来确定。从节能和安全的观点出发,随着供水网络的不断扩展与引水距离的不断延长,趋向于采用流体自上而下的自然重力流。管道输送流体,水头大的采用重力流,水头小的或负水头的,采用水泵加压输水。在山区等地形条件复杂的供水工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往往需要采用两种供水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输水。4水资源及用水量4.1 水资源4.1.1 水资源包括符合各种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的地表和地下淡水;水源水质不符合用水水源水质标准,但经处理可符合各种用水水质要求的地表和地下淡水;淡化或不淡化的海水、雨水以及达到各种用水相应水质标准的再生水等。在水资源分析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设施拦蓄和收集地表径流措施,在有条件时也可以从外域引水等。4.1.2 水资源不足地区的区域应按先生活、后生产、再生态的顺序,并分析其不足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4.2 用水量4.2.1 人均综合用水量是以供水规模除以供水人口,是将所有用水量之和按人计算的平均值。在镇(乡)村供水工程规划时,以人均综合用水量乘以设计人口,即为工程供水规模,因此确定人均综合用水量,计算供水规模,方法简便,便于实际操作和掌握。通过对已运行工程实际日供水量和供水人口的调查和分析,以人均综合用水量作为一项控制指标。根据我国国情,按地区进行分类,分区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提供出相应的指标值。4.2.6 水资源供需平衡系指所能提供的符合水质要求的水量和年用水总量之间的平衡。给水工程规划所得的用水量为最高日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和平均日用水量的比值称日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随着供水规模的扩大而递减。5给水水质和水压5.0.1统一供给和自备水源供给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6水源选择6.1 .1选择水源时,一定要布局合理,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既要考虑水量,又要充分考虑水质,应在详细调查和搜集区域水资源资料的基础上,择优选择适宜水源。存在多水源可供选择时,应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管理和维修方便、便于卫生防护的水源。6.2 .2为了保证集中式供水工程正常供水、可持续运行,规划设计标准中,对水源保证率做出了规定。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中规定:“干旱年枯水期设计取水量的保证率,严重缺水地区不低于90%,其他地区不低于95%”。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3-2008中规定:“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时,取水量应小于允许开采量;用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时,设计枯水流量的年保证率宜不低于90%。”保证率90%即为10年一遇的干旱年,枯水期水源的可取水量低于设计取水量;保证率95%,即为20年一遇的干旱年,枯水期水源的可取水量低于设计取水量。7集中式给水工程7.1 给水系统7.1.1 给水系统一般由水源地、输水管网、净(配)水厂及增压泵站、配水管网等组成,在满足水质、水量、水压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综合考虑后,给水系统合理布局,利于降低建设投资、减少运行费用、提高供水安全性。7.1.2 规划往往基于现状,因此有必要了解对现有水源、给水设施、工艺流程、管网布置等,并分析现有设施的改扩建可能和技术经济,发挥现有给水系统的能力,并使新老给水系统形成一个整体,做到安全供水、节约投资,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7.1.3 一般情况下,规划范围广时,宜采用分区加压系统;供水区地形高差大且界线明确便于分区时,可采用并联或串联分压系统;在供水压力局部高压区,宜采用局部加压系统;供水区呈狭长带形或规划范围广时,宜采用串联分压系统。7.1.4 给水系统一般为生活、生产、消防三者合一的系统,一定条件下可采用分质给水系统,达到节约资源和投资的目的。例如,为水质要求较低的工业用水单独设置工业用水系统,其余用水则合并为另一系统;将污水再生后回用作为厕所便器冲洗、绿化、洗车等用水,另设生活杂用水系统;利用海水作为冲厕用水等。7.1.5 有多个水源可供利用时,多点供水可减少配水管网投资,降低水厂水压,同时提高供水安全性。7.2 水厂7.2.1 1水厂厂址选择恰当与否,涉及给水系统布局和水厂本身布置的合理性,并对两者的工程投资、水厂安全、建设周期、运行费用和维护管理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影响水厂厂址选择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水源类型、取水点位置、洪涝、供水范围、供水规模、净水工艺、输配水管线布置、周边环境、地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交通、电源、镇(乡)村建设规划等。水厂位置的确定应做多方面的调查,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7.2.2 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规模应按最高日供水量确定。有些情况下,水厂采取间歇生产,每天运行不一定为24h,所以构筑物的小时处理能力和工程投资应相对较大。水厂的自用水量指水厂内沉淀池或澄清池的排泥水、溶解药剂用水、滤池冲洗水以及各种处理构筑物的清洗用水等。7.2.3 水厂自用水率与构筑物类型、原水水质和处理方法等因素有关。根据我国各地水厂经验,采用常规处理工艺时,当滤池反冲洗水不回用时,自用水率一般为5%10%,上限用于原水浊度较高和排泥频繁的水厂,下限用于原水浊度较低、排泥不频繁的水厂。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宜考虑回用滤池反冲洗水,自用水率可减少约L5%3.0%o7.2.4 净水工艺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净水效果、工程投资、运行成本和工程管理,应根据原水水质、设计规模、管理条件等确定。水厂运行过程中产生废水和污泥,应采取措施,符合卫生防护和环保部门的要求。7.2.5 当地下水中铁、铺、氟、碑以及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等无机盐类超过规定标准时,应考虑相应的处理设施。工艺流程的选择与原水水质关系紧密,有条件时应进行试验,无条件试验时应参照原水水质相似水厂的经验,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7.2.6 当条件允许时,水厂排水应重力流排放。否则,可在厂区内设置排水调节池和排水泵,通过提升后排放。设计降雨重现期取值应结合水厂重要性和厂区地势情况确定。7.3 输配水7.3.1 采用明渠输送原水,水质易受周围环境污染,并存在渗漏蒸发和与工农业争水等水量流失问题,因此不宜采用。7.3.2 为防止水质污染,清水输送应采用管道。734部分镇(乡)村水厂多为间歇工作,工作时间不一定为24h,计算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时应予以考虑。输水管(渠)的沿程漏损水量与管材、管径、长度、压力和施工质量等有关,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参照有关资料和已建工程确定。7.3.5 对于多水源供水的情况,应综合考虑配水管网输送能力、各个水源的分配水量、管网调节构筑物的设置等确定。7.3.6 输配水系统的经济流速应综合考虑管道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重力流管道的经济流速,应按充分利用地形高差确定。配水管网中各级支管的经济流速,应按充分利用分水点压力水头确定。为避免淤积危害,输水管道的设计流速不宜小于不淤流速0.6mSo7.3.8 为了减少投资和便于维护,输水管(渠)应综合考虑近远期实施建设,并尽量缩短长度,沿现有或规划道路敷设。为了安全供水,根数不宜少于两条。输水管道距离较长,采取安全贮水池或多水源供水等其他安全供水措施时,可按单管布置。安全贮水池后,应敷设两条管道。输水干管管径应按输水干管任何一段发生故障时仍能通过设计水量70%的事故用水量计算确定。7.3.11 铁路、高速公路、水利等是重要设施,管道(渠)交叉穿越时,为了控制不良影响并符合国家管理要求,需征得相关主管部门同意。7.4 安全性7.4.1 发生洪涝灾害时,给水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可发挥重要作用,以保障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水厂可能遭受洪涝威胁时,应采取必要设施,且防洪和防涝标准不应低于所在地区的标准,并应留有适当的安全裕度,以确保发生设计洪水时水厂能够正常运行。7.4.5 调蓄设施包括水厂内的清水池,也包括给水系统的高位水池、水塔、调节水池泵站等。调蓄设施的容积应根据用水区域供需情况及消防储备水量等确定。当缺乏资料时,可参照相似条件下的经验数据确定。对于小型水厂,建议采用较大值。8分散式给水工程8.0.1在水资源匮乏、用户较少、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电力不保证等条件下,可选择分散式给水工程。8.0.2针对不同水源条件,可选择适宜的分散式给水系统形式。例如,在干旱或苦咸水且不具备远距离引水的地区,可采用雨水收集给水系统;在居住分散、电力不保证且有较好地下水源的地区,可采用手动泵给水系统;在有良好的浅层地下水、砂石或砾石含水层及岩石缝隙泉水,用户少且居住分散地区,可采取山泉水、截潜水及集蓄水池给水系统。9.0.1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明确管理主体,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在总结当前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保证给水工程良性运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标是建立政府主导、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运行机制。饮用水源保护是保证供水安全的关键,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和供水工程管护范围,制定切实可行的水源地保护办法,加强水源管理。供水管理主体单位应满足卫生许可、操作上岗的相关资质

    注意事项

    本文(CJJT246-2016 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