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章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教案.docx
-
资源ID:609063
资源大小:22.7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章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教案.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章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教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了解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程,理解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能力目标:认识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阐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懂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历史地位。教学重点、难点1 .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和意义。2 .了解改革开放的内容和意义。3 .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4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设计讲授新课一、伟大的转折一改革开放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一)会议的中心议题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围绕这个中心,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错误口号,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公报重申毛泽东1957年作出的我国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的正确论断,指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应该按照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去解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绝不允许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界限,绝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实际上是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根本问题上重新恢复和确认了八大的正确估计。(二)全会解决的认识问题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全会认为全国范围内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应该及时地、果断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这就解决了我党从1957年以来未能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标志我党在政治路线上实现了根本的拨乱反正。调整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全会回顾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对经济工作的方针也作了调整。全会指出,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步子很快,1978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问题仍然不少,一些重大的比例失调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为此,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权力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科学教育工作。这些思想,是党确立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重要方针的开端。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搞上去,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个重大转折。认真对待历史遗留问题全会认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十年内乱时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打击迫害干部和群众,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在此之前,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也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粉碎四人帮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开始部分进行。同时,会议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肯定了他们对党对人民的贡献。会议指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必须遵循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只有坚决地平反假案、纠正错案、昭雪冤案,才能巩固党和人民的团结,维护党和毛泽东同志的崇高威望。全会要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要抓紧完成。2 .改革开放的内容农村的改革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就要使人民都富裕,如果农村不现代化,农民不富裕,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和人民的富裕就无从谈起。同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既是我国最落后的地方,也是要求改革最迫切的地方,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又是全面改革的基础。因此,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当务之急。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党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过程这一制度在农村的推广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 .早在1962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猫论”早在1962年安徽等省就出现过包产到户的做法。当时我国国民经济由于天灾人祸出现了严重困难,安徽等省饿死了不少人,一些地方自发出现包产到户,生产迅速恢复,但是包产到户的做法被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严厉禁止。邓小平不赞成把包产到户说成是搞资本主义而一棍子打死。1962年7月7日他在接见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代表时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那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接着他引用了刘伯承经常讲的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2 .“文化大革命”结束初期,党内有人反对实行承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自1977年开始,安徽、河南等地的一些生产队根据群众意见,又试行了包产到组、联系产量、超产奖励的责任制,受到群众欢迎。但当时有些人认为这是“方向问题”、“道路问题”,是“倒退”,担心这样做会产生资本主义,不敢推行。1979年人民日报针对安徽、河南等地出现的情况,提出各地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和统一使用劳动力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但是绝不允许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包产到组后又表示只要坚持生产队统一核算和统一分配这个前提,不搞包产到户和分田单干,就可以试行(沈冲、向熙扬主编十年来:理论政策实践资料选编第二册,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118、121页)。这样,一些搞了包产到户的地方又纷纷取消。3 .1980年邓小平明确支持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这个时候,邓小平表态支持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风阳花鼓中唱的那个风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他还说:“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J(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75、276Ko)此后,农村改革的步伐加快。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通知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认为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措施。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进行。此后,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到1981年底,全国农村己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它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改革的一项战略决策的正式确立。这一决策的确立与实施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这一步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从此,中国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出现新局面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很快出现了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由于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专业户、重点户以至专业村、专业镇大批涌现,农产品的销售金额成倍增长,农村各业的商品率也大幅提高。为了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从1985年开始,农村改革进入第二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198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产品实行合同订购制度,合同订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或以协议价格卖给国家;其余多数产品,逐步放开,自由交易。农业税由过去向农民征收实物改为年征现金。这样就把农村经济纳入到了商品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它标志着我国农村进入了第二次大改革(人民日报1985年3月25日。)城市的改革(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中,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居主要地位,也就是直接行政协调。这完全是从苏联照搬过来的。有人干脆把它称为“带有军事共产主义供给制因素的传统集中计划经济模式”(沈冲、向熙扬主编:十年来:理论政策实践资料选编第三册,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77页。)因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做法,注意运用经济杠杆、经济法规来管理经济。(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点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和轮廓,其基本点是:逐步实行政企分工,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单位;改变那种由地区和部门互相分割,壁垒森严的现象,按照专业化协作的要求和生产的需要,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把企业合理组织起来,同时建立为企业服务的各种行业组织;改变封闭的、少渠道、多环节的商品流通体系,建立多渠道、少环节、开放的商品流通市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与这些改革相配合,需要在计划、统计、财政、税收、价格、银行、商业、物资、外贸、劳动工资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此后,经过两年的酝酿讨论,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要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决定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指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在现在看来依然是不彻底的,但在当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决定系统地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方针政策。决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中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则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和对内经济技术交流等,都是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