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一、建设基础(一)专业群概述专业群面向长三角、特别是苏州地区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立足于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服务于制造业企业“两化融合”转型升级,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由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五个专业组成。本专业群是在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群建设的良好基础上,依据产业发展和技术迭代情况,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后形成,群内专业均已具备坚实的建设基础。各专业特色明显,专业协同性强,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和社会美誉度,专业群结构如图3T所示。软件技术专业省高水平骨干 专业、全国机 械行业特色专 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首个物联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品牌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 技术专业江苏省击点专业省里点专业群 骨干专业智能控制 技术专业©福联网 应用技术专业等产教融合 共建共享 优势互补 协同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骨干专业、无锡市职业教现代化品牌 业央财重点建设专业、全国装备制造类示苑专业点、省高水平 管干专业、省优秀 教学团队图3-1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专业结构近年来,专业群在智能制造数据融合、系统集成方案等方面开展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已初具品牌效应,形成的“双标同步、三集统筹”技术引领型专业群建设模式具有示范作用。专业群带头人钱晓忠教授,长期从事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主笔起草学校历届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原则意见,负责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中课程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实施工作。担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TC124/SC4委员,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智能制造数据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带头人。主持制订国家技术标准GB/T36531-2018生产现场可视化管理系统技术规范。主持“苏州市物联网信息融合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奖项和荣誉。近三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篇、申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主持“中船重工第七0二研究所小型螺旋桨制造车间智能化改造”“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工厂应用示范”等多个横向项目,科研到帐400多万元。参加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顺利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现有在校学生2077人,专业专任教师9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52人,高级职称比例达70%。硕士学位以上75人,比例达81%,其中博士22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教师比例达57%,双师比例达95机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如图32所示。(二)专业群优势特色1 .专业群优势(1)聚力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显著依托苏州唯一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率先成立“感知中国”创新基地一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先发优势和产业基础,学校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成立物联网技术学院,聚力物联网技术领域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牵头建设了职业教育国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首个国家物联网实训基地、牵头修订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标准等,在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聚力师资建设,结构化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强针对物联网技术发展快、两化融合升级技术复合要求高的特点,坚持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在岗教师技术轮训双轨建设。目前,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技术创新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结构化教师队伍。现有专业专任教师9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52人,高级职称比例达70%。硕士学位以上75人,比例达81%,其中博士22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教师比例达57%,双师比例达95%。兼职教师中聘有江苏省产业教授3名、知名企业产业教授8人。专业群领军人为工业物联网技术领域技术专家,担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TC124/SC4委员,苏州市科协委员,苏州市工信局智能制造专家库专家,主持和参与制订智能制造国家技术标准多项。(3)聚力技术创新,技术研发服务能力积淀厚实近年来,本专业群科技创新团队紧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服务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为主线,聚焦工业物联网技术领域数据采集、设备智联、数据智能等工业物联网核心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积淀了厚实的技术创新基础。主持和参与制订多项智能制造技术国家标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建有“江苏省传感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苏州市物联网信息融合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多个高水平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4)聚力创新教育,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成果丰硕探索学生多通道成才培养机制,开展创新班、创新工坊、大学生创业园、技能大赛院校省国四级选拔、科研小助手等多种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本专业群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和大创项目中取得丰硕成果。(5)聚力国际合作,国际交流留学生培养立典范秉承开放与共赢的理念,拓展高水平中外合作项目,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合作开发课程标准,提升专业教育国际化水平。通过教育部“中国南非教育项目”、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等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目前有10多个国家的100余名留学生在本专业群相关专业学习,中外合作项目数量、规模和质量等方面均位于全国前列。2 .专业群特色(1)对全国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有示范引领作用依托苏州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基础,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技能积累、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先行先试,探索经验,获得了显著的示范引领成果。牵头建设了职业教育国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央财支持的国家首个物联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主持修订了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了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2)工业物联网领域技术服务形成了品牌效应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先后承担工业与信息化部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子项目、中船重工第七O二研究所小型螺旋桨制造车间智能化改造等项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制造业转型方面积累了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生产现场可视化管理系统技术规范(GB/T36531-2018),在数据融合、系统集成方案等方面形成品牌效应,在全国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示范引领作用。(3)专业群产业基础优势显著作为国家唯一的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苏州立足物联网产业先发优势,加快人才集聚,推进技术创新,引导推广应用。截至2017年年底,苏州拥有物联网企业超过2000家,产业营业收入2437亿元,接近全省的1/2、全国的1/4,承接的物联网工程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座城市,牵头或参与制定现行50%以上的国际标准。同时苏州又是制造业高地,2018年制造业工业总值占比47.7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面向长三角,特别是苏州地区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赋能制造业,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区域物联网产业和制造业的区域优势,专业设置面向工业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着力服务型制造业,为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形成了以创新创业、四能教师、国际教育、产教联盟等4平台为支撑的、技术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同步的专业群特色。(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 .面临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提升需依靠三大核心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即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技术进行融合、集成、应用,才能不断打破知识领域边界、实现创新。(1)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急需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2017年)中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指出: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积极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企业通过信息化与智能化改造,提升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强化供应链集成运作,帮助制造企业提升创新活力、资源配置水平及业务效率是目前中国制造企业关注的焦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如何借助政策和地域优势,服务企业对信息化及智能化改造的需求。(2)制造业转型升级急需各专业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据调查,中国制造业有三大核心痛点,首先是工业设备终端的连接率低,数字化程度低。其次是缺乏互通互联的数据标准。第三是企业信息安全性低与设备数据安全性低。在苏州,制造业有32.35%的企业处于信息化准备阶段,52.94%企业处于单项业务信息化阶段,只有8.82%的企业形成了信息集成平台。苏州地区制造业转型的痛点包括设备多样性导致数据不标准,难以互通互联与集成,数据分析与大数据应用能力不足,信息系统数据实时性与安全性难以保证。由于痛点涉及的技术交叉融合,需专业群内各专业对接产业需求、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3)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智能制造需要大量ICT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产业间的衔接、跨界促使各知名企业纷纷涌入该领域,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企业都相继推出了工业物联网应用平台,在智能制造领域开展了很多应用,如阿里与攀钢集团等制造企业合作开展了“阿里云ET工业大脑+AI+IoT”应用,腾讯云和三一重工打造了工业数据“根云”平台等。这些应用催生了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缺口巨大,预计2020年制造业IeT技术人才的缺口达750万,2025年缺口达950万。大量的人才需求,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十三五”以来,苏州职业技术学院精准对接物联网技术赋能智能制造产业链,面向制造业信息化改造和应用,围绕智能智造关键技术,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培养面向工业物联网的紧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 .新的挑战我国制造强国战略,旨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将超过以往的任何一次工业革命,也将使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工作置身于变化中的社会经济和治理的背景中,定然会形成诸多的挑战。(1)专业融合与学生多通道成才机制需再创新当前高职学生的显著特点是自主意识强,个性发展意愿强烈。一方面,为满足学生多元成长成才的诉求,学校需进一步拓展学习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物联网应用技术赋能智能制造中诸如设备智联、数据融合、数据智能、人机交互等痛点需要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等综合能力较高,且技术的应用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集成与创新,人才规格需求提升,创新精神培养需要加强。传统培养模式下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应用需要,创新能力不够,这将迫使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进一步改革创新,加快探索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产业的多专业抱团式发展模式,同时拓展学生成才通道,在全国率先形成服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赋能制造业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经验。(2)新技术新规范融入课程的工作知识开发需再提效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不断加快,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产生众多的新业态,新业态孕育新技术。例如设备智联、边缘计算、数字化管控、移动互联、工业系统集成、数据融合以及工业信息安全等,这些技术交叉融合,其显著特征是不断快速更新迭代。专业群应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内容,进行工作知识开发,实现专业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快速对接。(3)师资队伍技术跨界融合与结构化能力需再提升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需要师资队伍既高度了解制造业,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有足够的掌握。既要熟悉制造业的设备和制程,又懂得如何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到产业中去。这种跨界融合应用对师资队伍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现有专业群教师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快技术技能更新的速度,双师“四能型”教师团队建设迫在眉睫。同时这也要求领军人物需具备更强的技术技能水平,以带领团队不断适应产业发展的步伐。二、组群逻辑(一)专业群与产业的对应性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面向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服务离散型制造产业高端领域,着力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的服务型制造业人才需求。专业与产业对应关系如图3-3所示。福断网应用犊市专亚群图3-3专业与产业对应关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赋能制造业,以智能化车间为典型代表,其核心是从单个设备的设计、生产和运维转变为多个设备的互联、协同和优化。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聚力离散型制造业领域,主攻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应用,即制造车间数字化中生产线、制造单元等不同层次上的设备、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聚焦工业物联网在数字化车间设备智能互联、人机协作、数据融合、数据智能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二)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精准对接长三角及苏州地区中小微制造企业开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着重培养德技并修,满足自动化生产线运维、精益生产管控、智能设备集成、物联网工程实施、微应用开发等工作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化车间中的应用为主线,对接岗位需求,面向数字化车间设备智联、数字管控、互联互通、数据融合、数据智能等环节的核心技术设置各专业。专业群内五个专业工作岗位关系如图3-4所示。画新兴交叉岗位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员物联网信息安全员工业网络工程技术员大数据工程技术员专业由位物联网工程技术员网络工程技术员程序员自动化系统集成员智能设备系统集成技术员物联网应用开发技术员云计Ii工程技术员前端开发程序员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播瓶生产管控技术员通用岗位设备安装调试员设备运缰技术员系筑管理员专业区物联网应用技术图计算机网络技术因软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口智能控制技术图3-4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学生就业岗位专业群通用岗位包括数字化车间的设备安装调试员、设备运维技术员和系统管理员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主岗位为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系统管理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岗位为网络设备调试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软件技术专业主岗位为程序员、前端开发技术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岗位为自动化系统集成员、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人员。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主岗位为智能设备系统集成技术员、精益生产管控技术员。专业群新兴岗位包括智能工厂急需的人工智能技术员、5G网络技术员、大数据技术员等。(三)群内专业的逻辑性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不断催生新岗位。为快速适应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物联网技术在离散型制造企业的应用为主线,面向数字化车间设备智联、数字管控、互联互通、数据融合、数据智能等环节的核心技术与岗位构建专业群。群内各专业协同服务于“互联网+”模式下的智能制造产业,随动岗位细化和新兴岗位衍生进行系统优化,形成由3个电子信息类专业和2个装备制造类专业相融合的专业群。群内各专业逻辑关系如图3-5所示。专业I关键技术领域I专业群软件技术应用中心I©Xffi蛤0I数据增值服务制造行业应用中心定制化应用人工智能应用层I(物联网I应用技术1。T云平台©设备管理>DB数据融合协议适配平台层(计算机I网络技术网络G夕云计算互联互通昆露工业以太网信息安全5G网络层智能控制技术MES/边缘计算蹈良可视化系统订单管理¢1Cp智能排产质检测(SPC)远程运堆感知层电气自动化技术设备/产线PLC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PDA环境检测(图3-5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专业逻辑关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聚焦智能设备及控制系统集成,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聚焦智能设备信息融合、MES数字化管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聚焦工业网络安全及其云平台搭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聚焦物联网平台、工业数据采集和数据可视化,软件技术专业聚焦数据智能分析和定制化开发等技术。基于“互联网+”,将专业群的通用知识、技术技能打造成专业群共享平台课,将交叉融合性的新技术新技能纳入专业群互选课,开发AI+微证书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单项、专项、综合训练及创新四阶递进方法,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3-6所示。思睡认证工业软件认证WeblRil 开发 (UX)图3-6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服务国家智能制造战略和长三角地区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赋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面向工业物联网领域,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到2023年,专业群在世界500强或行业领军高端企业和工业物联网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型高端岗位就业比例、获取国际公认的顶级权威证书或X证书比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比例、教学创新型师资团队、专业群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工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与服务等6个方面建成全国标杆,成为与欧洲院校同类专业可交流的样板。到2035年,专业群的建设水平、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建设思路以产业学院为载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聚焦数据与分析、设备智联、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推进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组建校企混编团队,共建企业工作室、实训室、创新工坊等,协同培养产业高端岗位创新人才。以双标同步为重点,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依托苏州国家物联网基地的优势和院士为顾问的工作室,引培并举,打造创新型、结构化、专兼互融的高水平师资团队。主持和参与智能制造领域国家与行业技术标准制订,实现技术领跑并为地方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优质服务。开展科研项目的资源转化,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迭代教学标准,形成一批国内引领、国际可借鉴的专业群教学标准。以三金工程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金课堂、金资源、金种子的“三金”工程、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试行Al微证书制,创新“AI+”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途径,打造区域紧缺的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与华为、思科等世界500强企业紧密合作,在苏州市工信局等政府部门支持下,建立科研、技术服务等激励机制,面向中小微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需求,开展设备智联、数据融合等工业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创建年到款千万元级的工业物联网技术研究所。以国际合作为支撑,促进标准输出应用:建设技术和教育国际合作综合平台,建设5G通信网络测试国际认证中心,实现国际标准的输入与输出。依托“中国一东盟教师培训发展中心”等合作项目开发国际培训认证标准,开展留学生培养。最终实现专业群资源集成、管理集约,引领全国物联网技术领域类专业群建设改革发展,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四、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聚焦数据与分析、设备智联、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通过建设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实践和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途径;深化德技融合、专创融合途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构建创新项目、竞赛项目、第二课堂、AI微证书等学分银行途径,拓展学生多元学习通道,并形成可推广的模式。1.发挥产业学院育人功能,培养行业紧缺人才依托苏州物联网高地的地域优势,引入行业和企业资源,中国联通一阿里云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新大陆等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投入2000万元以上,聚焦数据与分析、设备智联、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校企共建阿里云、新大陆等3个产业学院,在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计与开发,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研发等方面的进行合作,共建企业工作室、实训室、创新工坊,组建校企混编团队,实现校企合作开发专业群专业系列标准5项,培养创新人才占比45%以上。产业学院架构如图3-7所示。图3-7产业学院架构创新学校与本领域领军企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实现校企人才双向互助,提升教师队伍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同时服务于企业生态圈人才需求和员工培训。产业学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元教育氛围,建设行业领先的软硬件工作环境,搭建真实的工程应用场景,学生可以在产业学院的真实工作情景中完成工程教育。在教育方面,面向行业当前主流技术,校企以产业学院真实工程场景开设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式教学,同时在产业学院的环境氛围中,企业特色的素质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项目工作的角色,开展角色扮演式、现场式教学,培养真实工作角色所须具备的行业素质。就业方面,产业学院可以发挥合作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军作用及其庞大的企业生态圈,给学生提供大量实习与就创业机会。2,深化德技融合专创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德技并修,依托院士为顾问的工作室、全国首批“能工巧匠”创新工坊和开源创新学院,专业群选拔组建创新班,通过项目化课程、大创项目、技能大赛、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措施,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创新型深度学习,培养具有“六个一”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毕业生复合型人才占比100%,创新创业型毕业生比例15%以上。继续开展物联网应用工程、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3个以上专业“4+0”职业本科、“3+2”长学制专业改革试点。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6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5项;参加学科、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25项,其中一等奖7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00篇、申获专利300项,省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或团队奖6项。3.落实学分银行制度改革,拓展学生成才路径依托“学分银行”制度改革、“AI微证书”制试点、创新创业活动等,组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心、AI智慧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学院,完善“AI微证书”制度体系,开发“AI微证书”配套微课程20门,构建创新项目、竞赛项目、“第二课堂”、Al微证书等途径,拓展多元学习通道。开拓就业渠道,提升办学质量,实现学生年终就业率98%以上,对口率85%以上,高端企业、高端岗位就业比例50%以上、应届毕业生获取高质量证书比例30%以上,双创率1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95%以上,母校满意度95%以上,就业江苏比例90%以上。(二)优化课程体系,开发优质资源,提档升级国家教学资源库面向数字化车间职业仓核心关键技术和能力要求,优化并完善专业群课程体系;牵头迭代修订高等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参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制定,并将“X”证书标准要求纳入课程体系和课程,形成专业群与“X”群对接的模式;实施“金资源”工程,制定优质资源,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资源库。1 .同步技术与教学标准,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化车间中的应用为主线,对接职业岗位图谱,以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依据,面向数字化车间设备智联、数字管控、互联互通、数据融合、数据智能等环节的核心关键技术和能力要求,分析专业群工作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技能要求,设计专业群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要求,并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分解形成新的学分累积结构,重组形成模块化课程,并将新技术、新知识、新规则纳入课程模块。遵循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深化“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基础+平台+模块+方向”的方式,形成“底层共用、中层互选、高层定岗”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十大育人功能,构建四大育人体系,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业物联网应用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岗位交叉融合特征的专业群互选课程。进一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覆盖率达100%o积极开展“1+N+N”(1门基本技能劳动课程+N门专业技术劳动课程+N个志愿公益劳动项目)劳动教育,新建劳动技能课程8门。按国家标准建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按省级标准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建设智造中国系列课程30门。将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建成创新行动计划国家骨干专业。2 .参与“X”技能标准制定,推进“X”证书试点落地研究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开展专业群各专业与相关多个“X”证书的对接、衔接和融合,构建与“X”证书群相匹配的专业和专业群课程体系。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计算机视觉、网络运维等物联网应用技术领域方向的1+X证书标准开发,提升专业群在工业物联网领域“X”证书标准制定的参与度。先行先试aWEB前端开发”“传感网应用开发"1+X试点认证,整合和调整专业群相关专业与“X”证书相关的课程,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材建设、教法改革、资源建设等工作,形成专业群与“X”证书群对接的模式与方法,并逐步推广到群内其它专业,专业群内专业1+X试点证书覆盖率100乐并带动和示范全国物联网技术领域专业群1+X证书制度实施。3 .聚力金资源建设工程,升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与世界500强企业华为、思科等企业技术专家组建校企混编市场化开发团队,将物联网产业新技术、新规范纳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资源建设范围,不断充实教学资源库,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资源库扩充成物联网应用专业群资源库。制定应用推广市场激励机制,并向全国高职在校师生、企业员工、再就业人员等进行推广,资源库资源数量更新和扩展年均20%以上,使用率逐年提高,教学资源库推广使用2000万人次。跟踪物联网相关新技术的应用,将技术开发与服务等成果转换成与专业群课程配套的“金资源”15000个,新增教学案例200个。(三)开展成果导向教学改革,开发引领性教材,推动课堂革命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金课堂”工程为抓手,推动课堂革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形成教学改革范例并辐射推广;与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开发行业引领型教材。1 .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成果导向教学改革以“互联网+”“智能+”信息化手段,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教法改革,着力打造高职“金课堂”,如图3-8所示。多维度设计教学内容,探索模块式、项目式、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学内容设计,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参加省级微课获奖5项,参加省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获奖10项。积极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物联网虚拟仿真实训中心”2.0建设,借助国家教学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等各类在线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块化、项目式、情景式、实践式教学,进行成果导向专业教学改革。借助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与实践。教学理念CDIO工程教育理念OBE成果导:向救育理念混合式教育教学课程教学 目标设计专业毕业要求课程调研、分析、论证课程教学目标救学方式方法改革QJ课程内容设计品 结构设计 国项目设计 息 单元设计课程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课前教学环境支撑堵界方*项目例我学朋,作生麻aw尔平台实训理系就Jitor学习平台,一体化、立体化 r U学模式与 大Bt据分析 资海支瘴学习俄式创新 诊断与改进图3-8成果导向教学改革路径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依托学习通、自主开发的JitOr软件平台,将项目式教学等形成的成果导向数据白箱化,实现可视可追溯和靶向性指导,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 .提升资源转化能力,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以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工程中心、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和横向课题等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将国家与行业标准、专利、技改方案和新技术、新规范等工作知识改造成教学案例,同时纳入教材内容,编写基于成果导向的引领性教材、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和工单式校本教材(如图3-9)0出版“新形态一体化”引领性教材20部,其中获评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以上,动态更新教材资源。开发1+X证书制度配套专门教材3部,形成与1+X证书制度匹配的教材和资源体系。尔里平台一体化的课程与项目资源教务 管理系统Jitor 学习平台信息化支撑 平台诊断与改进 系统教学质员 管理系统综合实训项目工业设备连接与管理PythOn工业数据可视化物联网平台项目搭建组态软件身程与集控MES与IoT平台对接实训管理系蜕毕业设计 管理系统学校骨干教师企业工程师课程制作团队教育教学资源研发团队项目,量基金项目工程项目各类纵向课Ig各类横向课飕自拟项目图3-9引领性教材开发路径(四)提升双师素质、优化能力结构,打造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技术引领为手段,聚焦创新能力,着力培养专业领军人物,实施专业双带头人制,提升校内专业带头人产业的融入度、敏感度和对信息技术的把控度;实施“金种子”工程,聚焦双师素质,打造高水平“双师四能”型教学团队;聚焦教师的发展能力,建设校企人才互聘库,实现人才双向流动;最终形成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培养范式。1 .聚焦技术创新,引培专业群领军人物依托教师发展学院、研究所、智能制造类企业实践基地,建设院士为顾问的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承接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制造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项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途径,培育专业群领军人物。制定专业双带头人培养方案,提升校内专业带头人产业的融入度、敏感度和对信息技术的把控度。培育专业群领军人物2人、专业双带头人IO人,申获省级以上人才工程6项,引培高层次人才30人。2 .聚焦双师素质,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金种子”工程,创新教师分类培养和多元动态评价机制,完善内外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5个,通过省级人才工程提升团队水平,引培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整体水平。与施耐德、华为、思科等企业合作,构建“四能型”教师队伍梯队培养体系,建设错位发展、各有所长的结构化、适应模块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如图3-IO所示。建成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团队1个。假育*与提高教学质,。业体系*谀以及实 HUVftBffUffin 业督干较好培界. 优化KI健升屎校营业 体系it谀以及H角从 ffif,R*.职业鬲神与职业素养校内师资培训蔓地科研与创新能力教学与实践隹力管理与领导能力国企业实肢墓地救学实现转!!发IR。费内消窿设引入企业埃目.技术和导怖专业用B课程和实训实KiX相联合蟾度承校校外实训服务校企合作成桌共享. 带动IQ供遇点校等业 西稽体系,fttg «.实N体系号的If 设.企业文化.技术体JLMI目案例、研发环境企OJl痛I技术及项目研发WftS.四器R的资培/认证体系 应用工程买人才培界H式币场ffffi技术保新I=I工程务工程"务-鼠专业学校、企业共同制定教辅培训评定体系,发展创新应用蟹专业人才培养靠资培养体系的建设集市场份同,人出同创新敦育方法学工程项目企业顶岗创新方法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图3-10四能型教师队伍梯队培养体系开展专业平台课程教师跨专业教学能力培训,提升平台课程教师模块化教学的能力和针对性。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类竞赛,申报各类荣誉,力争获国家级奖项和荣誉3项以上、参与申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申获省级以上课题20项、国家级课题1项,申获专利260项,其中发明专利180项。建设“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立标杆重规划,实现双师比超过95%。超60%的专任教师通过国外访学、国际交流等,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和双语教学能力,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占比40%以上,指导学生国际大赛2项,主持开发本专业群在机械工业领域的系列职业教育教学标准1项。3 .聚焦发展能力,建设校企互聘人才库与本地区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合作,引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00名,聘请校级6名、省级6名产业教授和杰出技能大师到校授课,同时安排教师每年进入企业调研、交流或实习,提高教师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引培大国工匠、技能大师3人以上,建成大师工作室2个。(五)对接产业升级,拓展功能,打造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按照高标准、重实用、可发展的要求,校企协同打造工匠培育、技术开发与服务、技术实训为一体的工业物联网产教融合基地,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强化基地内涵建设,提升基地服务能力。1 .紧贴科技发展,升级国家物联网实训基地紧跟国内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情况,面向本地制造类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需求,与企业合作,以全国首个物联网技术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江苏省物联网工业领域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为抓手,按照高标准、重实用、可发展的要求,建设开放共享彰显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民族工商业创业精髓的5个专业实训中心,协同打造工匠培育、技术创新与服务、技术实训为一体的工业物联网产教融合基地,将物联网工业应用领域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成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苏州市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基于AR技术的3D可视化能源监管平台”建设与推广;积极开展物联网示范项目“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大数据精准决策支持系统”产教融合项目申报。2 .对接产业需求,加强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依托华为、阿里云、施耐德、思科、新华三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关系,与上述企业的生态伙伴和所服务的制造业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通过4年时间新增不少于40家企业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接收实习学生数量不少于600人次,实现专业群共享。积极推进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就业功能,提升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就业比例。3 .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与物联网相关技术领域前5名的企业合作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的全国训练基地,并服务于工程技能实训、赛项训练、省内及全国集训等,实现多校共享,切实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积极主持承办全国职业院校物联网技术领域技能大赛赛项1项,国内外其它学科和技能大赛4项。依托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和互联网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创建施耐德工业软件职业技能认证中心、市级以上示范性职教集团。拓展基地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科普服务基地,通过开放参观、微信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物联网工业应用、智能家居应用、智慧校园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等为主题的科普宣传。(六)聚焦工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聚焦工业物联网技术领域,以技术应用研究为抓手,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研究所,力争实现年技术服务到账达千万元。加强技术研究和积累,提升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培育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助力企业提质增效。1 .聚焦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