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标识.docx
第一部分标识课题名称:当代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研究课题批准号:EDA090456课题类别: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课题资助经费:1万元学科分类:比较教育学课题鉴定时间:课题负责人:杨思帆,讲师,四川理工学院主要成员:梅仪新、张帆、武学超、万吉琼、袁利平、何玲玲、王正青第二部分简介部分1 .标题:当代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研究2 .序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的联系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世界各国都在加强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系,以促进其高等教育、高技术产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在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发展迅猛,成绩显著,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而在印度崛起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表现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上。作为同处亚洲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与印度在国情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3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方面。在追溯印度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联系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的主要路径,探究了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促进的条件,分析了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促进的成效与不足,并总结了当代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促进的经验,提出了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4 .内容结构图印度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也联系历史第三部分主体部分一、研究问题(一)研究目的印度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在印度软件、信息产业、生物制药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印度高等教育特别是一些重点理工高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及规律等,探寻其经验与教训,以为我国相关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具体研究目标主要包括: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是通过哪些途径?依赖哪些因素?作出些什么贡献?有些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能为我国提供些什么启示?等等。(二)研究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在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发展迅猛,成绩卓越,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而在印度崛起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表现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上。作为同处亚洲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与印度在国情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同时,虽然我国学术界对印度高等教育有了一定关注,但总体上说关注不够,而且基本上没有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促进的研究。本课题研究有助于加强这方面的探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所以,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三)研究假设主要研究假设有: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有自己的特色;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是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有些因素是比较深层次和比较隐蔽的;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成效很大,但也应存在一些问题;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作为诸多国情相似的我国来说都是大有帮助的。(四)核心概念1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发展曾有过多种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2年在非洲召开的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对高等教育作了解释,“高等教育是由大学、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师范学院等机构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教育“;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0届大会通过的关于国际教育统计标准的建议的基础上制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在该分类法中,对中等以上教育定名为“第三级教育"(TertiaryEducation),以完成中等教育(第二级教育)或具有同等学力证明为进入本级教育的最低要求。因此,一般认为与“高等教育”同义。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对高等教育界定为:“国家主管当局批准的,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类中等教育后水平的学习、培训或研究性培训。”这与我们一般的理解,即“中学后教育”是基本一致的。本课题中涉及到的印度高等教育主要是指中等教育完成后进行的教育,具体形式除普通高等教育之外,也包括职业高等教育、私立高等教育等。2 .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一般是指产业或其产品中的技术含量高,以高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实际上,高技术(High-TeCh)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因为技术总是在不断的发展提高,所以高技术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变化。“高技术”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最先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界,并在1983年被收入美国出版的韦氏第三版国际词典补充9000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技术含义也不尽相同。比如历史上蒸汽机、纺织机、发电机都曾属高技术范畴,而今天生物技术、生物医疗仪器、信息技术、计算机和软件应用才被认为是高技术。有学者认为,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技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和增强国家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高技术产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因为高技术是包含着科学、技术、生产、贸易等环节的一个综合技术系统,因而作为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部门的高技术产业也是通常是科学、技术、生产、贸易一体化的集合统。由于人们对高技术的认识还未能完全一致,这使得目前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看法。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判定高技术产业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研发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数的比重。此外,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4年选用R&D(Research&Development)总费用(直接R&D费用加上间接R&D费用)占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产值比重和直接R&D占增加值比重3个指标,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四分类法:即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等确定为高新技术产业。这一分法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此外,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都对此有一些界定。但总体来说,他们在界定高技术产业时,一般都有两项主要指标:一是研发强度,即研发支出占其年销售额的比例。二是科学家与工程师等工程技术人员占其就业人员的比例。美国学者马克森等曾指出:“凡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科学家、生命科学家和数学家比例超过制造业工业平均水平的产业,就该确定为高技术产业。”胡弼成.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10-112.,曾华锋.经济腾飞的双翼一一科学技术与教育ML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223.工蔡兵.高技术竞争时代的企业战略联盟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2.吴林海.高技术产业界定的方法与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6).s,马克森等.美国高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10.我国通常是按照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复杂程度作为衡量标准来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2006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组织开展了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0的修订工作。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审,并对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前沿技术等,形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将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领域分为11类:电子信息、现代交通、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旱井保护、地球空间与海洋、核应用技术、农业共11领域。这些高新技术产品对应的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产业。2007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确定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能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先进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海洋等十大产业。对于印度,其政府长期将高技术产业锁定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方面。因此,本论文研究的印度高技术产业也把这三种产业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一)理论基础1 .三.重螺旋理论三螺旋理论是以美国学者依茨科维茨(HcnryEtzkowitz)为代表的一批创新管理专家提出的一套以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螺旋相互作用为核心的创新系统模式。该理论的要旨是:大学、产业、政府这三个机构范围内,每一个都表现出有别于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但同时保留自己的原有作用与独特身份。由于联系与相互作用,代表这些机构范围的每个螺旋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它螺旋线里产生创新,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三重螺旋”理论是从生物学中发展而来的。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理查德.列万廷(RichardLewontin)使用三螺旋隐喻来模式化基因、组织和环境的关系。后来,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背景下,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Etzkowitz)和(LOetLeydesdorff)引进三螺旋模式来分析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动力学。此后,三螺旋理论被认为是创新研究中的一个新范式。埃茨科维兹等人认为,大学、企业和政府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基本要素,在创新过程中三方密切合作、相互作用,代表这些机构范围的每个螺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线里产生的创新,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就创新主体而言,与国家创新系统强调产业部门的创新主体作用,“三元模型”突出国家要素等有所不同,三重螺旋模型除了对大学寄予更大的期望外,并不特别强调谁是主体。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都可以是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无论以哪一方为主,最终都是要形成动态的三重螺旋,和谐地相互作用、协作创新,共同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埃茨科维兹也指出,现代大学的地位与作用己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构成了大学的三大使命,大学己由社会次要机构上升为社会主要机构,成为与产业、政府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应当与产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政府应当支持这种关系的形成。本研究主要借用三重螺旋的框架,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视角研究印度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国家发改委等.2007年优先发展130项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EBOL.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网Etzkowitz,Henry,andLoetTripleHelixof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Relations:ALaboratoryfbrKnowledge-BasedEconomicDevelopmentIJ.EASSTReview1995,14(1)母周春彦.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一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J自然辩证法研窕,2006(4):75-52.2 .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随着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教育由滞后跨入超前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一一人力资本和一个新的经济理论一一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W舒尔茨首次揭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而且发现小学、中学、大学三种不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不同的,并呈递增趋势,从而明确了高等教育在各国社会经济增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实际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理论开发理论源于发展经济理论的创新,是基于人力资源理论之上来说人的发展。其实,人力资本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概念,早期古典经济学家和亚当斯密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舒尔茨丹尼森和贝克尔等人的开创性的系统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使人力资本理论开始形成。人力资本理论把人力资源视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强调人力资源的素质方面,并得出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的知识技能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它认为人力资本的素质提高程度取决于对人力资本的状况。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将自然形态的人力资本转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有关人力资源开发的学术论文都证明,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再依赖其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而取决于其人力资本的质量高低、管理水平和开发程度。综合上述有关人力资本的观点,本课题认为人力资本开发是指国家、地方或组织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培训等活动,并经过与开发对象的有机结合,使特定范围内的人力资本能够得以充分发掘、有效发展与合理使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开发其人力资源这一核心问题而进行,人力资本理论是理解研究印度高等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关系的一把有效钥匙。(二)相关研究成果1 .国外研究关于高等教育与产业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后印度政府部门、教育界、产业界逐渐兴起的一个研究关注点。关于产业的研究,印度研究者的关注较多集中在高新产业和服务业上,也有一些对工业和农业的研究。印度以外的学者对印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特别是印度的软件产业。而对于印度高等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目前在印度国内或国外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印度国内的研究人员较多地关注了印度高等教育与产业联系的不足及问题。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而除此之外,二者的联系是非常少而脆弱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管理结构,包括大学研究的分离、缺乏对优秀研究人员的鼓励等,这种差劲的大学管理对劳动力市场和非劳动力市场的联系都起着很大的限制作用。而在联系看似比较强的劳动力市场,其实也暗含着一些弱点,如高等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很多程度上是私立高等教育在应付着蓬勃发展的产业的需求,其质量令人堪忧。总之,印度高等教育管理上的弱势需要改变,这也是应当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联系的重要原因。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ParthaMukhopadhyay与印度管理学院(AhnICdabad)的RakeshBasant教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发展经济的年度银行会议”上提交了一份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研究报告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对以高等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分别为主体论述了二者的联系途径。其中,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实施的联系途径包括五类:为产业与政府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为产业界提供诸如测试、培训、认证等方面的服务;创造知识;创建新公司;为企业提供劳动力。而高技术产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途径也包括五类:提供产品与服务;提供业界师资;影响高校课程设置与调整;提供各种资助;聘用高校毕业生。ParthaMukhopadhyaylRakeshArrestedVirtuousCircle7HigherEducationandHigh-TechIndustryinIndiaR.CapeTowniAnnualBankConferenceonDevelopmentEconomics.2008-6.印度管理学院(班加罗尔)教授MUraIiPatibandIa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RafiqDossani教授于2008年的“产业研究”年度会议上,提交了一份报告为服务经济作准备:印度高等教育评估。这份报告是作为评估印度高等教育成功促进其全球贸易服务研究的一部分。在报告中,研究者特别评估了印度软件工程教育的质量,并认为印度当前的教育结构能够产生符合市场质量要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在包括私立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因素和劳动力需求共同作用下印度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研究者也认为社会形势在急剧变化,将来印度高等教育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研究、项目管理和企业间的结构与关系问题。特别是作为管理者一一国家政府的角色更具有挑战性。在这篇报告中,研究者通过较多的数字与表格、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具有较好的说服力。有研究者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在研究印度产业创新与出口问题时,对高等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做了一定的分析。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AnthonyP.Dcosta在对印度班加罗尔产业发展进行个案研究时,论及了印度大学与产业联系问题。他认为,印度的软件产业的成功已经得到了国际承认,这是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产业官员共同参与提高印度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的结果。但是,通过一个结构性框架分析可以看到,班加罗尔(包括整个印度)的IT产业已如早先的预言那样:印度商业模式没有促进像“三螺旋模型”那样机构联系。当然,在现在这种印度商业模式中,也有一些新思想的交流及工业、学术界、及政府之间的交互,班加罗尔几百个IT公司的周边环境也是大量的理工大学和高层次的公共研究中心。但是,这种表面现象之下的实际情况是这些机构之间的实质性联系还是很弱的。作者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印度产业的“出口导向模式”,而且主要服务目标是美国。既没有注重国内市场也没有注重国外非美国市场(如东亚地区)。所以结果班加罗尔IT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就形成了线性(即单一的)和外生性特征。作者指出,班加罗尔的大学与产业之间联系的弱小对创新与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必须通过加强大学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注重内生性和多向性产业导向等改革来提升印度的发展。人力资本是印度高技术产业得以发展基本前提之一,也是与高等教育校联系紧密的因素之一,因而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对象。印度国家科学院(IndiaInstituteofScience)院长马歇卡(R.Mashelkar)他的一篇报告知识生产与人力资本中认为,印度和中国在全球R/D研究中心的竞争中领跑。印度技术信息、预测和评价委员会的调查显示:200余家国家大企业在印度建立了研发中心,近期内计划投资45亿美元,在全世界顶级100家研发中心内,聘用了约23000名印度研发人员。印度IT产业的发展在世界上引人注目。所以众多学者论及了印度IT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印度学者阿比德胡塞因和A.M.扎迪认为,印度软件产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与被称为印度“计算机之父”的前总理拉吉夫.甘地的思想关系紧密。印度经济学家B.K阿鲁瓦尼亚认为,印度“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的技术背景使得他特别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拉吉夫反复地引用他外祖父尼赫鲁的话,假如印度要发展,就必须在科技方面有所发展,要在印度培养一种科学的精神。他的技术服务于经济的思想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技术的升级换代:二是要有前瞻性地发展能对未来的经济造成影响的技术。”因此拉吉夫强调采用高科技来实现现代化,要抓住机遇,用电子、计算机和软件产业把印度带入21世纪。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是必须要依靠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创业型大学是高等教育与产业联系的代表性表现之一,印度学者也关注了这个问题。印度德里大学(DelhiUniversity)教授阿莎.古达指出,和世界其它国家一样,印度高等教育也开始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原因是,印度大学已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必须通过更有效的管理和加强与企MuraliPatibandIa,Rafiqtingforaserviceseconomy:anevaluationofhighereducationinIndiaR.Bosto:AnnualConferenceofIndustryStudies.2008-5.委AnthonyRts,Universiiy-IndusiryLinkages,andInnovationChallengesinBangalore,IndiaR.WorldBank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3887.2006-4.RajivGandhi,SelectedSpeechesandWritingsC.PublicationsDivision*MinistryOfInfbnnationandBroadcasting,GovernmentofIndia,1987.vol.1,P18.业的联系,以增加资金来源。目前,印度高校己设立有约50个创业发展中心,建立了数十个科技创业园,以为高校师生产业提供创业环境,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和企业的联系。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政府依托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印度艾哈默德巴德管理学院、印度国家设计学院等著名院校建立了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正准备将其620英亩土地变为一个科技园.始建于1909年的印度科学研究所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己经与一些公司合作申请了好儿项专利。作者还认为,印度的大学与企业在农业、化学、医学、食品加工、纺织、信息、生物技术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而且工业群集可以通过激励学生从事创业活动而为印度培养大批新一代的企业家。另外还有研究者在论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或科技进步的关系时,对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问题也有所涉及。印度管理学院(IndiaInstituteofManagement)商业系教授P.BalaBhaskaran在为竞争力而创新中提出要为提高印度国家竞争力而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方面进行改革。美国杜克大学教授ViVekWadhwa等在学徒如何成为领袖这篇长达81页的研究论文中,通过调查印度公司总裁、经理、研发管理者和24个著名公司的雇员,以大量数据分析了印度人力资源的有弱到强调发展轨迹,并从多因素分析了印度人力资本是如何“从学徒到领袖”的,其中高等教育作为重要因素之一被重点论述。S.P.古普塔的现代印度和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也论及了高等教育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些论文散见于个学术期刊或报纸评论中,在此不再赘述。2 .国内研究相对于对其他大国教育的关注来说,我国国内教育研究对ElI度教育的关注总体算是比较少的,特别是从印度作为我们邻居且是大国的角度看。这种关注较少主要表现在研究人员少,研究成果也不多,相关的资料比较缺乏等方面,而我国对印度高等教育的关注大概也是这样一种状况。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的印度教育研究起步就比较晚。由于历史、国际关系等原因,我国学者对印度的研究主要以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国防、外交、种姓制度等为重点。而对高等教育,则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关注。原因之二是印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是在最近20多年,其前也不太引人注意。20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印度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纵深拓展,己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是,总体而言,目前国内未见比较系统的“印度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只有少数论述印度产业特别是IT产业发展的论文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了印度高等教育,比如论述产业发展因素时,谈到人力资本就可能涉及高等教育的功能与影响。另外,国内学者在研究教育与工业、教育与经济等问题时,也有一些内容会涉及印度高等教育与产业。但总体来说,很少有专门针对印度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比较接近的研究成果有一本,即有张双鼓、薛克翘、Tobias,Sheila,Smith,KennethR.andLeydesdorff,Loet.TowardsandEcosystemforInnova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J.PolicyandHigherEducation.IndustryandHigherEducation.2006,(8):216.iKulkarni,Narayan.FosteringGrowthThroughBioclusters(M.NewYork:BioSpectrum,2005.11.P.BalaatingforCompetitivenessR.Nirma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mageinent,2002.VivekWadhwa,VivekWadhwa,Garythedisciplebecome(heguru:Itislimefor(heUStoworkforcedevelopmentfromformerdiscipleIndiaR.DukeUniversity&HarVardUniversity.2008-7.安双宏.论影响印度高等教育质量的几个因素D.杭州:浙江大学,2001:VID.®关于高校、高等教育与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内学者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比如:徐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曾国屏、李正风.世界各国创新系统一一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利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一一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理论和实证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江辉等.大学与国家创新系统J.中国高教研究,2000(07);林慧岳.论技术创新的知识空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4期;肖凤翔.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彭宜新、邹珊刚.从研究到创业一一大学职能的演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9卷第4期;周二华等.建立大学一企业间动态联盟J.科研管理,1999年第20卷第3期:王雁,孔寒冰,王沛民.创业型大学:研窕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J高等教育研究,2003(3);李世超、苏竣.大学变革的趋势一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J.科学学研究,2006(4);等等。张敏秋三人合作编著的印度科技与教育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一书。该书是王明达同志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大课题“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之一。它系统介绍了印度近百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了印度独立后科技与教育民展的经验与成就,并就其科技、教育发展的特色和案例进行了研究,对我们理解印度教育和科技、产业发展有一定帮助与启发意义。但是,该书并非专门针对高等教育,更不是针对印度的高技术产业,而且,该书基本上没有论及教育与产业的联系问题。三、研究程序(一)研究设计本课题从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与产业关系的相关文献入手,从多种途径对印度高等教育、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首先梳理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接着探寻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原因和成效;最后得出经验与教训给我们的启示,并为我国相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二)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本研究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广泛收集涉及印度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学术论文、报告以及政策文本等研究资料,仔细研读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作为本研究的基础,并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与分析。2 .比较分析法。在“借鉴与启示”部分对印度与中国的相关项目进行了比较分析;在论述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成效与问题时结合了国际环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相应状况来进行对比分析。3 .案例分析法。本研究选取了印度理工学院、印度IT产业、印度制药产业等作为典型案例,阐述和分析了印度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及影响。(三)技术路线本课题为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涉及印度的高等教育及产业领域。为此,我们在课题申报之初便组建了研究团队,成员研究专长包括比较教育、高等教育、印度经济研究等。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职责分工与整体合作的统一,充分发挥团队优势,确保本课题研究的质量。首先的工作是收集、翻译与整理资料,并到北京图书馆进行了一次专题资料搜集;然后是讨论分析相关主题,论证研究假设;最后形成研究论文与报告。四、研究发现或结论(一)印度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联系的历史演进独立前,印度的高等教育与产业界联系并不紧密。由于Efl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印度的教育“性格”受英国的影响很大。其实世界上多数殖民地国家的教育模式都是由宗主国“遗传”下来的,其组织机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理念等甚至直接按宗主国的模式复制。但是,宗主国出于某些目的往往不传给最好的发展模式。就印度来看,英国高等教育中的剑桥模式或牛津模式都是很好的模式,不论是联系社会还是学术理念方面。但英国没有移植这种模式,而是移植了具有管理集中、官僚主义、脱离社会和生产实际等特点的伦敦大学模式给印度。这种模式对印度高等教育与产业关系的影响非常深远。再加上印度传统上并不喜欢学术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因而独立前印度高等教育与产业的合作很少。独立后,印度逐渐在高等教育与产业的结合上作出努力。比如,1958年,印度国会通过了“科学政策决议案”。这项决议案要求印度高等教育要为科技发展提供支持,要保质保量地培养一批科学家,尽快贯彻与执行各种科技人员培训计划,以满足其各产业及国防等方面的需要。决议颁布后,印度产学分离的情况虽有所改观,但改变速度是缓慢的。多数印度高校仍被人认为是求知的中心,人们相信高校应注重学术知识,而非发展社会、市场所需的知识。事实上,当时印度绝大多数高校的专业学科设置不是集中在工程技术领域,而是在传统的文、理科领域。工程教育为得到真正重视,甚至HT之类的高校也倾向于研究高深知识。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印度整个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密切的。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印度的情况开始大为改观。1980年国大党重新上台执政后,政府颁布了印度发展“六五”计划。该计划指出,印度高等教育在近段时期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该计划要求加强中央、地方和产业部门对高等教育各方面特别是科研方面的投入,强调在10-15年恢复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技事业中应有地位。1983年印度政府颁布了新的科技政策,也强调了高等教育及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对自力更生发展引导科技与产业的重大意义。1984年拉吉夫甘地(19841989)上台后,印度政府积极改革,实施了经济自由化、税收优惠和关税特许等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并在当年颁布了“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养政策二这些举措为印度高等教育联系高技术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与激励。1986年,印度政府颁布了国家教育政策。该政策强调“要积极支持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大学拨款委员会要建立适当的机制对高校的科研进行协调,特别要对科学技术的尖端领域中高校和其它部门所进行的研究项目加以协调。”印度还在1988年成立了国家高等教育理事会,该委员会由政府总理任主席,职责之一是促进高校、研究机构和技术院校与工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另外,为刺激当时的5个印度理工学院和各区域工程院校向产业部门开放,印度政府建立一批“工业基金会”,以促进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研究、产品研制和加工、咨询活动。80年代高等教育与产业关系的加强状况,可以从高校的科研经费中以管窥豹。在80年代期间,印度高校科技人力约占有全国总科技人力的1/3,高校承担了全国95%以上的基础研究项目;高校科研经费由1984年占有全国总经费的0.1%上升到1988年的1%,高级研究中心的经费由1978/979年的421.5万卢比上升到1985-1986年的2718.5万卢比。高校已成为印度科技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印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伴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90年代以来,印度迈开了印度发展历史性的一步,开始实施经济自由化改革,这为印度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特别是印度继续坚持突出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策略,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政府的引导及鼓励下,印度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世纪90年代,纳拉辛哈拉奥(19911996)出任印度总理。拉奥政府继续奉行了拉吉夫甘地的有关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并注重了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1991年,印度政府电子部实施“软件技术园区计划(STP)m,逐步在全国设立了3个国家级软件技术园区。这些科技园都是建立在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周围,以方便发挥高校等智力系统的功能。比如,1991年建立的印度第一个软件科技园,之所以选择班加罗尔,就是依托了班加罗尔大学(BangaIoreUniVerSity)、HT、印度管理学院(IndianInstituteofManagement)印度科学研究所(IndianInstituteofScience)>农业科学大学(UniVerSityofAgriCUllIlraISCienCe)等印度一流的高校及研究所,将它们作为了科技园发展高技术的强大后盾。1998年,印度成立了“国家信息技术特别工作组”,由时任印度总理的瓦杰帕伊担当组长,制定并颁布了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对印度软件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计划总的目标是着眼于国际信息技术市场,力争在5年内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在2008Flak,JandhyalaB.G.EducationandItsRelationtoEconomicGrowth.Poverty,andIncomeDistribution:PastEvidenceandFurtherAnalysisR.WorldBankDiscussionPapers,1989.46.王伟龙.独立后印度大学科研发展的回顾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2(2):59.年实现软件和服务出口500亿美元,最终通过10年的努力使印度成为国际信息产业大国。为更好地促进计算机软件产业,1999年,印度政府成立了软件产业部,显示了印度政府对这一产业的重视。通过一系列努力,印度软件产业大获成功,2005年软件外包服务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34.8%,印度己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国,这些进一步刺激了产业与高等教育的联系。新千年开始及印度“十五”计划中,印度进一步推荐高等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并在实际中实施了许多措施。人力资源发展部于2001年启动一项重在发展IT学位层次以上教育的国家培养计划,并建议:建立IT人力资源信息;教育创新,缩小差距;增加IT专业招生和毕业生的数量;建立高级的IT学院,提高质量,改善基础设施和促进网络建设;促进IT教师继续教育;改进IT学院的课程和课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开展IT教育;促进各机构间的连通性;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研;促进与IT产业界的交流;中央/邦与产业界共同投资。同时,在一些技术学院如印度技术学院(IPlS)开设以产业为导向的实用课程来满足制造业中层管理技术人员的要求。该计划除了给持证者获得更高资格的机会外,也为产业提供急需的多才多艺的劳动力。这些学院不仅在促进证书层次的教育中起带头作用而且也是其他院校的典范。那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区域工程学院将进一步发展为国家科技学院,被授予公认大学的资格,享有更大的学术和管理自治权。另外,印度还加强产业、研发机构及学术界之间的联系,提高它们的合作水平,具体包括:建立联合工作室、习明纳、展览;推进三明治计划,协助解决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研发及学术机构与当地产业部门结成对应的持久关系;建立一个准确、及时、可信、真实的资料库,其内容涵盖当地的专门技术、设施、科技人员、研发计划、技术突破和创新等信息;鼓励科研人员在产业和研发/学术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学术机构和研发机构要按照产业需求为他们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