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努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贡献.docx
-
资源ID:613067
资源大小:23.29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党课: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努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贡献.docx
党课: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努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贡献党的XX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论述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把对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虽然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不同,但却是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统一体。迄今为止,学术界从不同维度对两者分别进行了阐发,但有关两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依然比较薄弱。本文即在对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进行条分缕析的基础上,剖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历史大势,是创造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路径。中国在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结出了人类文明的新硕果,深刻诠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正如党的XX大报告揭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XX大报告还站在人类实现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高度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两段论述都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个性,说明它既有现代化的共性,又独具中国的个性。那么,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这条既蕴含现代化共同特征又体现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走出这条道路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一)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国家基于历史、国情与使命的迥异,现代化道路并不能固定一个模式,适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党在民族危难之际开启的现代化征程,走过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外源到内生的艰苦探索。早在1933年,申报月干就曾发起过“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当时主要围绕现代化是采取“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展开,主流观点聚焦在中国现代化的路向与手段之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要以“五年计划”(规划)为引领,把人民意愿与国家意志共同融入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我国现代化历经“四个现代化”战略、“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擘画了一幅历时性发展、阶段性超越、动态性演化的中国式现代化轨迹与蓝图,勾勒出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的现代化跨越图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五年计划”(规划)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落后局面,党和国家根据发展实际开始编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党中央陆续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党中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要分“两步走”的设想。这一战略构想对于后来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一五”计划切合实际,执行得好,1953年至1957年的GDP年均增长9.2%,极大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旗开得胜、初见成效。但后期由于特殊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二五”计划、“三五”计划、“四五”计划、“五五”计划实施不得力,“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实施成效不足,GDP年均增长率波动较大,现代化进程遭受挫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五年计划”(规划)提升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效率。“六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后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邓小平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J在党的十二大上,党中央首次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定了,这就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二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据统计,“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八五”计划、“九五”计划有较好的实施,GDP年均增长分别为10.6%、7.9%、12.3%、8.6%,使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五年计划”(规划)引领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质跃。“十五”计划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效果显著。自“十一五”开始,党中央把“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反映了现代化内涵和功能的转变。据统计,“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对现代化有更为实际的路线图,GDP年均增长9.8%、IL3%、7.9%,凸显现代化战略的科学性。“十三五”规划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阶段发生变化下制定的五年规划,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J“十三五”规划全面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亮眼的成绩充分验证了“五年计划”(规划)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支撑价值。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我们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历史轨迹和实践逻辑看,“五年计划”(规划)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有效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源性品格和独立自主的后发优势。(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为我们剖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一个“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视角和价值参照。从实践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开辟出来的文明样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表达,是社会主义本质逻辑与文明超越逻辑的有机统一,从关系性向度、制度性向度、价值性向度上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理论范式。从文明演进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优秀文明延续、迭代与创造之路,深度拓展了世界性现代化的内涵层次、深度效度、指标体系,呈现渐进性、并联式、螺旋式的发展态势,构成了不同文明形态交融的时空格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了实践探索、目标引领、路径创新的发展逻辑,在横向、纵向坐标上擘画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宏伟蓝图。第一,以经济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富强的现代化强国。经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关键。经济建设是塑造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层面的发展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加快建设富强的现代化强国。第二,以政治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政治文明,建设民主的现代化强国。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核心。政治建设是塑造现代化国家的必备要素,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推进政治制度及其运行体制的现代化,形成高度的政治文明,彰显人民民主的政治光辉,加快建设民主的现代化强国。第三,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的现代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持久力量。文化建设是塑造现代化国家的根与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使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推动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等现代化,形成高度的精神文明,加快建设文明的现代化强国。第四,以社会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社会文明,建设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关键一招。社会建设是塑造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学、劳、医、养、居、弱上不断取得新成效,推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文明,形成高度的社会文明,加快建设和谐的现代化强国。第五,以生态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托底工程。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系统化治理,建立全周期有效执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同向而行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等,提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程度,形成高度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科学谋划清晰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系统性、全面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载体,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全方位铸就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功能上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是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在总体布局中具有不同定位、担任不同角色、具备不同功能。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物质文明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政治文明是现代化中国式道路的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精神文明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支柱。社会建设是条件,社会文明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环境支撑。这些要素共同统一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推动人类文明聚焦新的价值形态。从发展内容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从聚焦单一的物质建设到聚焦“五大建设”同步发展。从价值形态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从聚焦单一的物质文明到聚焦“五大文明”协调促进。从发展路径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从聚焦单一的富强到聚焦“五大目标”协同共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赋能强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助推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文化引领、公平正义良善、生态美丽洁净的新文明形态格局,为行稳致远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坚实的文明价值集合体。(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时代意涵和价值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定于一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和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一般原理与国情世情相结合创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党的XX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鲜明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意涵、价值、立场和标准等方面与西方现代化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标识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内源型与原创型相统一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而且对资本、人、自然价值有了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判断,重新定义了现代化的内涵外延和价值体系,重新确立了现代化的新标准,彰显了人类文明光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绝不是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彰显了文明的整体性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体现在超越资本本位确立人民本位,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摒弃资本异化的现代化。中国这样超大规模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J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把握“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历史使命,有效驾驭和监管资本,赋予资本文明气息,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让资本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服务”,将庞大的人口体量视为利益共同体和重要资源,激活人口红利,规避了资本主义文明相互掣肘的风险,重塑大体量人口实现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反观,一些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遵循资本增值逻辑,严重漠视人的正当权益,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资本利益带来普遍性幸福,反而衍生人的异化与社会的分裂。马克思指出,资本塑造了“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资本从市场领域逐步向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渗透和扩张,建构了“资本世界”的现代化道路,其“反文明面”蚕食了人的正当利益,也在反噬西方社会自身。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而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必然对世界现代化创造彪炳史册的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绝不是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普惠性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体现在超越逐利剥削实现共建共享,注重现代化的共享性、公平性、人民性,是普惠性的现代化。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中国式现代化更为注重实现共同富裕的“全体性”“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在现代化进程中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让人民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际成效证明了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与普惠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兼容和相互促进的。反观,西方现代化的两极分化模式导致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缺失,造成不同阶层对抗、撕裂、冲突,这些顽瘴痼疾成为一道至今无解的难题。两极化与阶级固化成为了一套定型机制,社会日益分为穷人和富人两个阶级的对抗世界,严重侵蚀社会发展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现代化,绝不是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协调性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体现在扬弃过度物化追求精神富足,注重现代化的协同性,是多向度互相成就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丰盈的精神内涵具有强大的思想认同力量。实现现代化,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经济促进物质全面丰富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极力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伴随的精神危机。反观,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蔑视人性和自然法则,而且掩盖在人文精神和理性主义“外衣”下,造成了精神层面的凋敝危机。马克思指出:“如果无产阶级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唯物史观明鉴,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根源于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荒原: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可以超越物质主义膨胀的西方现代化,根本原因在于在现代化进程中与人民铸造了基于共同信仰和追求、奋斗目标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绝不是人与自然决裂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和谐性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体现在推弃主宰思维实现生命和解,注重生命体的整体和谐,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道德理性道路。党的XX大重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明了人与自然必然和谐共生的条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中国式现代化跳出“污染一治理”的循环怪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的全周期管理,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构建自然、人与社会唇齿相依的文明新形态。反观,蔑视自然法则成为西方现代化的后遗症。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使人类文明面临生存的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是对自然环境肆意征服和疯狂破坏的历史进程,自然法则让渡于资本法则,在创造极为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导致世界性环境公害事件频发。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绝不是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包容性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体现在超越丛林法则实现合作共赢,注重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独立自主的内生性现代化。党的XX大报告强调“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指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站在世界正义的一方,打破西方国家依靠侵略扩张实现“国强必霸”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想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走出一条“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实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展现了一幅共商、共建、共赢的现代化新图景,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奇迹。反观,西方现代化是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赤裸裸地泯灭了人类合作理性。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全程留下了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等不文明的历史痕迹,奉行丛林法则、追求全球霸权,追逐零和博弈、蔑视世界正义,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倒车”,成为阻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破坏性力量。总之,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场景中,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任何模式和标准的简单延续、拿来套用、复制粘贴和旧版升级,而是符合国情原创型的自主性道路,对中国乃至对世界有全新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了必要前提和理论准备,而且重塑了世界现代化格局,更加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大优越性,更加彰显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高度自信,书写了世界现代化进程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