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
新时代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为进一步夯实全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社区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功能,筑牢基层治理基础,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等相关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本规划所称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是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社会多方参与,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村(社区)居民、驻区单位为对象,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满足村(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以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服务居民、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动服务力量和资源下沉,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党建引领不断深化。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引领和堡垒作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主任“一肩挑”比例不断提高,党建工作与服务工作同步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45个社区配备了专职党建“社工岗”,建成2个市县两级党群服务中心、15个镇街党群服务中心、39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60个社区网格(小区)党群服务站。二是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办公用房平均面积均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农村服务活动场所面积全部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三是社区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与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多元多样,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为主的特定服务更加丰富,城市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持续推进。城乡社区协商机制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不断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加快发展,社会组织不断壮大,至2020年,全市共有社会组织365个,其中社会团体19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8个。四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圆满完成了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两委”班子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更加合理,文化程度明显提高,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明显提升。出台了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辽办发(2020)30号),建立了3000户配备1015人、每增加300500户增设1人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总量管理制度和“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至2020年底,全市城乡社区工作者3519人,其中,村(社区)“两委”成员3149人,其他城乡社区工作人员370人;社区工作者中取得社工师证书的有128人。五是服务方式不断改进。政务“一站式”服务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模式广泛应用。东丰、东辽两县被确定为省级商务试点县,共有省级电商村28个。(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阶段,也是确保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五年。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等有利于城乡社区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但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也给城乡社区服务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十三五”期间,我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但总的来看,城乡社区服务现状与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服务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区位条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城乡社区之间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社区服务信息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程度较低,整体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农村社区,尽管解决了“有地方办事”的问题,但仍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资金投入偏少、服务力量不足、服务功能较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二是服务水平不够。各县区政府、各部门的统筹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类服务资源向城乡社区下放不够精准。居民亟需的养老、托育、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等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社区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不能充分满足居民需要。城乡社区公益性组织培育发展不够,承接社区服务水平有限,居民参加社区服务意愿不够高。三是服务队伍有待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县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配备数量不足,落实“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不到位。社区公共服务主体较为单一,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不够壮大,社会力量参与明显不足,社区工作服务浅层化和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二、总体要求(三)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健全党建引领机制为关键,以强化为民便民安民功能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和能力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服务资源和力量落到城乡社区,努力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服务格局,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承载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努力为人民创造幸福、传递幸福、守护幸福,让基层更加和谐稳定,让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夯实。(四)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建引领贯穿于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回应群众新期待新需求,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精细化服务,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努力做到群众有需求、社区有服务。三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扩大市场、社会供给,创新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四是坚持城乡统筹。科学把握城乡发展差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促进社区服务机制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统筹。五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乡社区特点,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切实解决困扰阻碍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瓶颈问题,全方位提升城乡社区服务水平。(五)总体目标。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到2025年底,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健全,社区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服务主体和服务业态更加丰富,线上线下服务机制更加融合,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有效强化,社区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社区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更好解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党建引领社区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主导、各类服务主体共同参与的城乡社区服务机制。社区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的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社区服务设施布局。社区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高质量全覆盖,城市社区便民利民和志愿互助服务充分发展,农村社区在推进便民利民和志愿互助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社区服务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普遍运用,网络联通、应用融合、信息共享、响应迅速的城乡社区服务信息化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持续强化。打造一支以社区“两委”成员和其他社区专职工作者为骨干、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机制,健全完善、减负增效等机制,推进城乡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指标三、健全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城乡社区服务新格局(六)构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服务格局。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党(工)委牵头、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健全以村(社区)党组织为引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主导,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驻社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服务机制,定期研究并协同组织开展城乡社区服务。积极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和村(社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依法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逐步提高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例。深入推进城乡社区民主协商,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村(居)民委员会主导的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围绕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民生服务事项广泛开展多层次议事协商,形成协商有阵地、群众广参与、服务出成效的城乡社区协商新格局。全面落实在职党员为群众服务制度机制,积极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到村(社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规范打造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小区)党群服务站,扎实做好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凝聚人心的工作,组织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构建形成党建引领、权责清晰、多方联动、群众满意的物业管理服务格局。加强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村(社区)党组织对社区社会组织的领导,完善社区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和评估机制。加强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落实村(居)务公开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强化规范约束作用。(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七)构建多方参与格局,促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城乡社区高效配置和有效辐射。积极推动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多元善治,完善村规民约,提升城乡群众文明素养,引导广大村(居)民积极有序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增强城乡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能力。鼓励支持党组织健全、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承接社区服务项目。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激励政策,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服务行动,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融合发力,不断提升服务质效。积极引导动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为广大农村居民服务需求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形成社会组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良好局面。支持引导驻区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停车场地、文化体育设施、会议活动场所等服务资源。支持社区服务企业发展,鼓励驻区企事业单位、个人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产业,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进入社区服务领域、开展连锁经营。(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切实强化城乡社区服务供给(八)强化为民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升级。以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为依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全覆盖,让居民就近就便办理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和文体服务有保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村(社区)下沉。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支持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托育机构。构建社区服务网络,为青少年提供课余托管、兴趣发展、文化生活等服务。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机制,提升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服务,鼓励各类职业学校、开放大学、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等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推动多层次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医保服务下沉和医疗保障基层服务示范点建设,逐步实现医保政务服务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全面完成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协调,医养、康养、文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全面发展。完善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机制。加强适老化改造,推动标准化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供给,实施“基本型残疾人康复器材进乡村”项目。加强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建设,配齐配强残疾人专职委员,实现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全覆盖。扩大文化、体育、科普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数字农家书屋、社区阅读空间、文体活动室、村史馆等设施建设,到2025年,实现城乡全民健身器材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15分钟健身圈在城市社区的覆盖率达100%。完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广旅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乡村振兴局、市科协、市残联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九)强化便民服务功能,打造社区便利生活圈。全面推进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统筹服务半径和服务对象数量、年龄等因素,科学布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养老托育、扶残助残、维修家政、金融、供销、电信、燃气、电力、广播电视、物流快递、餐饮零售、美容美发、再生资源回收、治安执法、纠纷调处、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支持相关企业在村(社区)设置服务网点,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完善社区商业功能和便民消费设施,推动“互联网+”与社区商业服务相融合,推进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商业网络体系建设。根据居民消费规模和水平,合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便民服务商业网点。注重以市场化方式为主渠道,不断扩大物业服务覆盖范围。对无物业小区,采取引入国有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基本物业服务、社区“两委”组织居民自我管理等方式,实现物业服务兜底。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引进专业化物业服务,建立健全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双向选择机制。依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供销合作社等强化农村地区农产品收购、农资供应等服务供给,支持依托社区空闲场所搭建农产品直供居民平台。完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人民调解、环境和物业管理、妇女和儿童工作等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强化自我服务功能。(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卫生健康委、市金融办、市供销社、市妇联、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强化安民服务功能,共建平安社区。加强村(社区)平安建设,做实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发挥村(居)民委员会下属治安保卫委员会作用,健全完善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机制,大力发展平安志愿者、楼栋长等群防群治力量,织密织牢治安防控网,提升村(社区)平安建设能力水平。加强村(社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及应急管理队伍力量配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交通安全宣传劝导,做好用气、用电、用火以及地震、洪灾、地质灾害等防灾监测、预警发布和应急避险安全防护工作,完善村(社区)应急组织体系和工作预案,强化应急和风险防范物资储备保障,健全应急广播体系,拓展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加强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健全完善微型消防站(点),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应急处置。定期面向居民、驻社区单位从业人员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技能培训、应急演练,充分调动居民有序参加村(社区)减灾应急工作,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健全疫情响应社区管控机制,提升社区治理平战结合转换能力。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强化对社区矫正、社区戒毒、刑满释放人员、精神障碍等人员的帮教服务,加强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发现报告和家庭监督监护制度。支持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组织、机构在村(社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为有需求的村(社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建设,构建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矛盾联调的工作机制。(市委政法委、市民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五、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服务效能(十一)优化服务设施布局。根据城乡社区的形态、功能、产业基础、服务重点、经济状况等要素特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将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进新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新成立社区一般控制在30004000户范围内,根据社区人口结构,合理布局社区医疗卫生、养老、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优先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服务需要。鼓励通过换购、划拨、租借等方式,统筹利用社区各类存量房屋资源增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租赁住宅楼底层商业用房等其他符合条件的房屋开展社区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县区积极探索建设集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等为一体的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体,探索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其他生活服务”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业态体系,进一步满足居民便利型和改善型生活需求。聚焦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开展社区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改造、无障碍改造,优化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引导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推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其他医疗设施与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毗邻建设。积极推进社区食堂或老年助餐点建设,为老年人就餐提供优惠和便利。推进智能快件箱和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农村群众举办红白喜事活动的公共场所,统筹考虑布局公益性安葬服务设施建设。(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广旅局、市卫生健康委、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提升服务设施功能。按照社区服务最大化、办公最小化、去行政化的原则,全面取消村(社区)干部独立办公室,最大限度压缩办公面积、释放居民活动空间,实现居民活动区域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总面积的60%以上。坚持一室多用、交叉使用、错时使用,调整优化活动场所功能,会议室、学习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功能相似的整合为1个功能室,提高使用效益。结合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利用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以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对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助老、助残等功能设施,根据需要配置康复器材、无障碍设施。加强城乡综合服务设施的运行维护,建立社区错时上下班、全日值班、节假日轮休等制度,及时响应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实现呼有所应、求有所助、难有人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放时间不少于每天8小时,节假日全天开放,充分发挥服务设施功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地区要实现安置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全覆盖、全达标。(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健全服务供给机制。完善服务统筹机制,以县区为单位统筹用好各项支持社区的政策,整合面向社区的服务资金、资源、项目等,以村(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增加农村社区尤其是经济薄弱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经济强村和人口大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强脱贫村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公共服务配置,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探索建立健全社区服务“好差评”评价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评估制度,精准匹配社区居民需求。完善村(居)民自我服务机制,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履职承诺和述职制度,引导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服务,增强自治能力,提升自我服务水平。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全面推进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机制建设,明确购买服务项目立项、经费预算、信息发布、项目管理、过程监督、绩效评估等长效配套支持措施,鼓励引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事项。推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的运用,实现政务领办代办服务城乡社区全覆盖。完善服务响应机制,健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联系群众机制,实行接诉即办、首问负责、错时服务,推行“全科社工”,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日常办公人员保持2-3人,村党群服务中心日常坐班值班人员保持至少1人,其他人员下沉网格,做到“一日两巡、月巡覆盖”,群众关切项目应开展24小时线上服务,保留必要线下办事服务渠道,及时响应居民需求。依托综治中心,全面开展网格化标准化服务管理建设,形成“一个组织架构、一张基础网格、一支网格队伍、一套信息系统、一套管理制度”的网格架构,及时反映协调群众利益诉求、有效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服务数字化建设(十四)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有效促进服务智能化。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在乡镇(街道)普遍覆盖、向村(社区)广泛延伸,完善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互联互通,逐步满足各类业务开展需要。加强城乡社区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集成整合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构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受理窗口,实现“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分类审批”。扩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种类,完善村(社区)政务自助便民服务网络布局,构建线下领办代办、线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的多样化服务格局。(市民政局、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构筑美好数字服务新场景,积极建设智慧社区。有序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不断完善村(社区)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探索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以县区为单位,支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智慧社区、现代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智慧社区,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区养老、家政、医疗、安防等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探索数字社区服务圈、智慧家庭建设,促进社区家庭联动智慧服务生活圈发展。(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市通信办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七、持续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十六)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优化社区服务人才结构。组织实施社区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建立以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村(社区)专职工作者为支撑,其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规范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程序,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建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全面落实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村级预审、乡级初审、县级联审机制,严把人选入口关,依法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全面落实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吉办发2020)18号),设立城市社区专职工作岗位(社工岗),配齐“社工岗”人员,落实“社工岗”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和“五险一金”得相关待遇,逐步完善“社工岗”薪酬动态调整及职业成长机制。保证每个社区配备2名专职党建“社工岗”,保证人员在岗率,畅通优秀“社工岗”晋升渠道,加大从“社工岗”人员中招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落实村“两委”成员基本报酬,鼓励有条件的县区为村“两委”成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到社区就业创业,优化社区服务队伍结构。(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七)加强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强化社区服务人才供给。加强社区服务人才教育培训管理,做好城乡社区服务人员任职培训、在职培训和专门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教育培训I,实行市县分级培训,依托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开发社区服务精品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至少对城乡社区党组织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培训一次,其他人员每2年至少培训一次。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展社区服务相关人才培养和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强化社区服务人才供给。加强对社区工作者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培训,不断促进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培育发展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鼓励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实现平均每个城市社区获得“社工证书”的工作人员数至少3人以上的目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结合农民工自身特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工从事社区服务业。(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民委、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八)加强城乡社区网格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落实城市社区“一格三长”制度,建立以“社工岗”人员为网格工作力量主体,楼栋长、单元长为有益补充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三长”队伍,每个网格至少配备1名社区工作者担任专职网格长(员),健全“三长”联动机制,完善网格管理服务事项和“三长”工作职责,建立信息反馈制度,认真做好民情日记,及时反映群众诉求。加强服务力量整合,积极推动在本小区居住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企业职工等在职人员中选配兼职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配合社区日常“三长”开展工作,“战时”迅速下沉,加强基层力量。加强农村网格队伍建设,农村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完善网格单元划分网格,配备网格长,并确定村民代表联系若干户村民,落实“网格长+村民代表”制度,建立健全以村“两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以及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和户代表为主体的网格组织联络体系,使网格覆盖到全体村民,发挥好服务群众、组织群众作用。以县区为单位开展优秀“三长”年度评选活动,加大对“三长”人员的表扬表彰力度,积极宣传展示,增强其归属感和荣誉感。(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强规划实施保障(十九)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将本规划纳入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之中,将主要任务指标作为民生重大项目纳入各县区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做好资金统筹、研究谋划、推进落实工作。建立健全民政、发展改革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规划实施机制,市直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进度安排,靠实工作责任,提升规划实施效能。县区要依照本规划,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或方案,并研究制订规划实施年度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明确目标任务,细化政策措施,加强资金统筹,有序组织推进,指导乡镇(街道)抓好具体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强化政策保障。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经费统筹纳入市、县区政府年度预算,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完善城乡社区服务资金投入和使用机制,提高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效率,支持社区服务项目和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保障村(社区)组织有钱为民办事,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切实保障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优先用于社区养老、托育、助残、未成年人保护等服务。按照规划条件,落实新建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社区组织活动场所政策。拓宽城乡社区服务资金来源,鼓励通过政策引导、慈善捐赠、设立社区基金、市场化引入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乡社区服务领域,参与社区设施建设、人才培训、服务供给等,夯实城乡社区发展的财力基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一)强化法治支撑。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完善村(社区)职责事项清单,健全落实村(社区)职责准入协调机制,各职能部门不得擅自将自身权责事项派交给村(社区)承担,对村(社区)协助职能部门的工作事项严格实行“费随事转”。全面规范、清理村(居)民委员会出具证明事项。推进村(社区)数据资源建设,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多方利用。推动落实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标准体系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标准体系,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二)强化示范引领。深化社区治理实践创新,积极构建“党建领治、居民自治、服务善治、平安法治、文化德治、社会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大力展开村级议事协商试点、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评选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乡社区得到广泛践行。多渠道加大对社区治理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引领形成崇尚典型、学习典型、争当典型的浓厚氛围,推动社区治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及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三)强化考核评估。本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作为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纳入平安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城乡社区治理考核重点,切实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坚持试点引路、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总结推广基层规划实施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各级城乡社区治理议事协调机构(机制)作用,强化部门统筹协调,定期组织开展评估,做好跟踪指导和分析研判等工作,及时向地方政府报告情况。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重大事项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市委督考办、市委政法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