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长共同体”模式下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究——以班级分小队为例 论文.docx
“小学生成长共同体”模式下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究以班级分小队为例摘要: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是劳动教育的一种理性的、感性的探索,它继承了教育与劳动的基本思想,充分发挥了新时代劳动创新、劳动育人的新使命。班级分队创建学生成长共同体,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自主劳动探索能力,又能引导小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形成强烈的凝聚力,激发小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良好的劳动环境中体验劳动教育,共同成长。关键词:成长共同体,劳动教育,分队引言: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劳动能力弱、劳动观念不强等问题,以班级分队组成小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模式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使小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提高劳动技能,感知劳动的意义,体验劳动的美好,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一、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教育部在2020年颁布的,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强调应从德智体美劳等角度对劳动教育体系进行优化,提高劳动教育的综合水平。因此,通过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品行进行塑造,并从习惯养成的角度进行培养,对劳动教育水平提升具有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三个内涵包括:把握新时代的育人导向;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科学、崇尚创新的新时代劳动者。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为此,学校应对劳动教育模式进行优化迭代,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新模式,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使小学生在劳动观念、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得到综合培养,赋能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小学生成长共同体模式下的劳动教育的实践要点小学生成长共同体是指所在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划分为若干个由几名同学组成的多元学习与成长的群体。划分原则可以是学生家庭住址较近,性格互补,或者有共同爱好的同学组成一个小队,即为一个小学生成长共同体。这样有策略、有目的地给学生分队,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互帮互促、主动学习、大胆交流的良性循环生态。在小学生成长共同体中,学生是绝对的主角,可以进行自主选择、自主探索,教师在必要时给予间接或是直接的帮助指导。那么,在“小学生成长共同体”模式下的劳动教育既可以在校内开展,也可以在校外开展。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历经团体中的合作与竞争、交流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责任感。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如下要点:1.树立劳动感知意识,营造劳动氛围感知意识是实践活动的根本,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知觉意识是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学生拥有自主劳动的意识时,乐于劳动、勤于劳动的美好氛围自然形成。通过班级分队构建小学生成长共同体,在这样的模式下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中,其中劳动意识较强、劳动技能较高的部分学生可以有效得促进其他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在学生团体中培养对劳动的兴趣比培养个人更具有时效性,最终,让学生成长共同体在生活中养成爱劳动、勤劳动的良好习惯,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2,利用资源,搭建新劳动教育基地平台小学生成长共同体模式下的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对基地的建设提出了保障要求。校园内可以利用自身环境搭建新劳动教育基地平台,例如,校园花果树木的种植与养护、校园卫生区域班级小队责任制、屋面农场等等。除校内基地,学校还结合劳动教育内容,开辟了茶文化基地、渔山稻乡基地等校外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丰富多样的资源。3,传承传统文化,创造劳动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有强大的生命力。要始终坚持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那么,在劳动教育中培育“十年磨一剑”的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是劳动价值的升华。学校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树立劳动价值观,发扬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优良精神品质。让小学生成长共同体进入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劳动情景中,培养劳动美德,创造劳动价值。如开展敬老爱幼、制作传统工艺品等系列活动,让劳动教育更添厚度,德育教育更有深度。4.探索小学生成长共同体模式下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小学生成长共同体模式下的劳动教育要留存有价值的劳动教育成果,对于充实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构建开放、兼容、有序、动态、迭代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丰富经历,激发学生兴趣,从“技能+素养”出发,指向劳动育人;注重“过程+结果”评价,关注全过程出新招;抓实“校内+校外”,全员参与多元评价。三、打造“小学生成长共同体”的具体活动小学生成长共同体模式下的劳动教育具体活动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开展:1 .在学校中开展主题式劳动教育活动校园是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劳动教育要注重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每一个小学生成长共同体都能够享受劳动教育的资源,让学生在各种劳动教育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学校开展主题式的劳动教育,可以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校园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如种植园、活动室、体育馆、人工智能教室等,为学生提供劳动锻炼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活动机会。以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学习和锻炼技能、掌握本领。例如,“开心农场”主题式劳动教育,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辟地面或者屋面农场,小学生成长共同可以自主商议,根据时节种植应季的蔬菜瓜果。使小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共生、实践探究的能力,以及发挥劳动教育的创造性。2 .在家庭中开展家务类劳动教育活动2021年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意见也强调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这一切都说明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劳动教育是极其重视的,并为家庭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其劳动技能,使其得到全面、健康地提升,在小学生成长共同体模式下的家务类劳动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团队打卡的方式开展。例如举行长期持续性的劳动打卡活动。可以在假期举办“劳动最光荣”的系列打卡。通过打卡活动,提升学生的家庭劳动能力,让小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劳动者的辛苦,父母的辛苦,让亲情更加相融、情感更加贴近,真正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与意义。3 .在社会上开展公益性劳动教育公益劳动是指服务于公益事业、不取报酬的劳动,是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公益劳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为公众谋利益的良好思想品德;推动学生接触社会,深人生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这就要从认知、情感的规律出发,以参与劳动、体验过程、享受成果为目的,鼓励学生成长共同体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悟,把劳动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植树节,由家长带领学生成长共同体参加“植树护绿”的公益性实践劳动体验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宣传、植树造林等活动,使广大小学生在公益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喜悦,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四、小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成效与反思通过班级分队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在这样的模式下进行学生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以下成长:1 .从被动走向主动通过小学生成长共同体劳动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对劳动的信心,有劳动示范榜样作用。劳动教育两个重磅文件的出台使小学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有了政策依据。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有科学合理的目标,它是国家劳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育初级劳动意识、基本劳动技能和基本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在劳动分类、实践和讨论的基础上,体验劳动的“趣”。在全面的劳动实践中,学生成长共同体要从制定劳动实践计划、开展实践流程、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入手,以促进学生的劳动观念形成、获得劳动技术、提高问题的发现和处理的能力。2 .从依赖走向独立通过小学生成长共同体劳动教育模式,学生更快掌握劳动技能。根据意见的要求,3年级学生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知识,包括简单劳动工具的使用、动植物养殖的基本知识,养成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初步形成服务他人、社会的意识。46年级学生要初步学会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校内外公益劳动,能正确、安全地使用基本的手工工具进行劳动,掌握种植、养殖、清洁卫生、环境装饰等劳动的基本知识。学生成长共同体对学生劳动的激励与评价作业,以及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感。活动过程中,小学生梳理遇到的困难,通过同队员讨论研究、微信搜索、多次实践寻求最佳方案,不再一味地依赖家长与老师。3 .从自我到分担小学生成长共同体下的劳动教育,同学们在做完工作后,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交流自己在做家务时所碰到的难题。从家长的回馈来看,经过劳动教育,学生仍然能够积极参与到日常的日常工作中,并真正地融入到了这个大家庭之中。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家长的艰辛和对家人的责任,也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劳动价值取向是对劳动价值的理性判断,要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思想,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以此为基础,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财富之源,快乐之源”,理解“快乐是通过努力获得的”的含义。让小学生认识到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区别,所有劳动都是平等的,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工作。要让这些最基本的劳动价值取向内化到他们的认知系统中,成为其人生发展的基石。虽说小学生成长共同体下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即有独立完成的机会,又有团队协作的磨练,但想成功推行也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从而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作用,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指标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向小学生传授劳动知识的相关技能,以提升劳动素养为前提进行劳动教育活动。还需要优化劳动教育综合课程的体系结构,在日常教学中设立必修课课程和每周的劳动日,改变以往五育缺老的现状。并且,学校要不断地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丰富,转变传统的劳动教育以课堂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加劳动教育的实践比例,开发校内校外的资源,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并且家庭与社会中让学生对于劳动产生更加深入且全面的感受。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例如深入到城乡社区中进行社区服务等公益劳动,在劳动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语当前,劳动教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开展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成长共同体”正是基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自我管理和合作、探究学习的努力与实践。“成长共同体”的实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以“自我教育,主动学习,同伴互助,共同成长”为核心理念的班级文化。由此,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利用资源、搭建平台,从而促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得到更切实的保障,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丰富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最终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参考文献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Z2):2-11.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3胡赞赞: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22-24.4任平,贺阳:连通学校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桥梁: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9(8):28-36.5王达星,严军:高中班级成长共同体建设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9(28):48-49.6艾兴,李佳: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演变、特征与趋势J.教育科学研究,2020(01):18-24.7方凌雁: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建议一一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调研报告J,人民教育,2020(01):15-19.8王清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导刊,2020,(04):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