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论文.docx

    • 资源ID:621924       资源大小:32.8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论文.docx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摘要:乡土中国是学界的代表作,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为了推进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要立足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即抓好一个基础,科学统筹;注意两个关键,实施点拨指导、以任务驱动自主阅读;上好三类课,导读课、分享交流课、总结评价课;关注四种视角,整本书阅读视角、新教材视角、新课标视角、新高考视角;同时探寻建构整本书阅读点拨模型,即导入性点拨、概括性点拨、总结性点拨、研究性点拨、迁移性点拨。关键词: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点拨模型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社会科学研究经典著作,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代表作;深刻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全面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乡土中国一书与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度契合,具有多重语文学习价值。”阅读乡土中国,在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的同时,还可“帮助全面认识了解中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探索创新意识,提高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一、实践基础:整体统筹,科学安排。要做好统筹,整体规划,科学安排,并督促落实;要有计划、有进度、有明确任务并督促完成,有可视化的成果呈现。整本书阅读首先要解决的是“阅读”,要真正把书通读,再把书读通;否则就是泛泛而谈,纸上谈兵;就是高谈阔论,如空中楼阁,无本之木。乡土中国体例比较特别,有前言、后记和14篇正文构成。没有单篇的通透,阅读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多篇的勾连、关照,整本书阅读又何从谈起?阅读安排要符合实际,考虑现实。在当前功利的社会教育生态之下,因为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数理化等课程挤压学习时间,已经司空见惯。学生真正能有多少时间来花在阅读上?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论著,阅读又有着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认真读;只能Ia冏吞枣,只能是炒夹生饭,只能是自欺欺人,只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科学安排,运用可视化工具。把乡土中国的阅读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开展,拟定整本书阅读计划安排表(如下),明确任务,安排进度;(结合部编新教材的教学需要,在一个学期完成最好。)把导读课、推进分享课和总结评价课穿插其中进行。注重可视化的任务安排及成果呈现,没有任务的阅读,阅读无处着手,阅读成果呈现也无处体现;教师根据阅读需要,编写乡土中国自主阅读点拨任务书,以任务为驱动,为阅读指明方向,强化阅读效果;教师每周及时检查本周的自主阅读任务完成情况,并能做到及时反馈,帮助、督促完成阅读。表1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计划安排表周次学生阅读任务教师授课安排第1周前言、后记导读课1课时第2周第1篇导读课1课时第3-4周第2、3篇阶段总结和分享课12课时第5-8周第4-7篇阶段总结和分享课1-2课时第942周第8-11篇阶段总结和分享课1-2课时第13-15周第12-14篇阶段总结和分享课1-2课时第16周整本书阅读总结整本书阅读总结评价课2课时只有科学的安排,才不会让阅读只是一时轰轰烈烈,过后就烟消云散;才能把乡土中国阅读真正落到实处。二、实践关键:实施点拨指导,以任务驱动自主阅读。1 .实施点拨指导作为学术论著的乡土中国,我们不仅要读其“意”,掌握文中的核心概念、作者的学术观点、文章的理论价值;更要读其“言”,作者的治学方法、学术路径,文章的论述逻辑、表述方式等等。然而,乡土中国又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具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表述方式;它充斥着学术概念,语言晦涩;材料繁多,论证结构庞杂;阅读障碍多,难度大;在激发阅读兴趣方面有着天然劣势。乡土本色一文就洋洋洒洒,多达17段,材料囊括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不静心细看,就如云山雾里,不知所以。如果不从概念理解上、观点概括上、思路梳理上、表述厘清上,进行指导;不要说学生真正完成整本书阅读,即使真正完成单篇阅读也很吃力。而点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方法,”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阅读,就是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从核心概念、论述思路、作者观点、论述方式和迁移应用角度,教师充分运用各种点拨策略,点出重点、精彩点、忽视点,排除疑点、难点;整合勾连,钩玄提要,拨暗为明,激疑促思,举一反三;借以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形成方法,养成习惯,发展思维,厚植素养。2 .以任务驱动自主阅读整本书阅读,本质上是学生的阅读,借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不能用自己的授课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体验。更何况,把乡土中国整本书都在课堂上讲授,也不符合现实。按照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包括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只安排18个课时。因而学生对乡土中国的阅读,只有通过课外时间来自主完成。但,学生自主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任不管。“作为成熟阅读者,教师依托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阅读行为示范,依托学生借助工具提供的可视化成果,判断、评估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阅读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主阅读点拨任务书作为可视化工具,以任务来驱动,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解决阅读障碍;激励学生阅读,点燃阅读热情;督促学生阅读,完成阅读任务。同时,还可作为评价、反馈的工具,推动整本书阅读的最终完成。编写自主阅读点拨任务书,要依据学术论著的特点进行编制,结合点拨策略;对每篇正文进行点拨,促进阅读;以任务为驱动,促进阅读的完成。任务书包括导入性点拨,抓核心概念;概括性点拨,理思维导图;研究性点拨,辨论述逻辑;总结性点拨,述学术观点;迁移性点拨,促拓展应用等五个方面。三、实践课型:导读课,分享交流课,总结评价课。1.导读课编写乡土中国自主阅读任务书,本质上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阅读;但,并非意味着老师对阅读不问不管。学生完成课外阅读是建立在导读课的基础上的。所谓导读,即引导阅读。教师通过导读课的讲授,让学生学会阅读与鉴赏,掌握学术论著的阅读技巧,建构阅读经验,为自主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读课应安排在前几篇正文的阅读,如乡土本色、文字下乡等,或者其他理解难度大的篇目。如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等。当然导读课应安排在整个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进程的开始阶段,因为这是“传之以渔”的部分。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任务,开展活动;知道学生学会探究核心概念,绘制思维导图,概括学术观点,关注论述逻辑,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在此过程中,学习梳理、探究、整合、勾连、思辨、对话、应用等阅读策略,借以建构阅读经验。3 .分享交流课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大跨度、长时间的过程,适时的分享交流有助于读者的沉淀、总结、反思,汲取他人的经验促进共同成长;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激励,有助于阅读的继续推进。这也是阅读共同体存在的基础。整本书阅读中,“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分享交流课可安排为小专题总结形式出现。小专题分为总体概况、文字专题(1-3章),社会、家族专题(4-7章),政治、法律专题(8T1章),社会发展专题(12-14章)4个部分。分享交流安排的时间,也是依照阅读计划,在每个专题的阅读完成后,及时进行。分享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为主体,也可以教师为主导;分享读书笔记、阅读心得收获,提出阅读疑惑,引发大家共同思考;分享阅读任务书的完成情况、学生阶段阅读优秀案例等其他习得成果,点拨解答学生的疑惑。当然,除了课内的分享交流以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拓宽交流分享方式,丰富分享交流手段。建立阅读共同体微信群,创建阅读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方式,皆可适时、便利地分享交流阅读经验。4 .总结反馈课乡土中国阅读时间跨度很大,且其有特殊的体例,不同篇章论述侧重点不同,及时地进行总结评价很有必要。这样可以及时总结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建构阅读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总结评价课分为阶段性总结课和全书总结课。阶段性总结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总体概况、文字专题(1-3章)阶段,社会、家族专题(4-7章)阶段,政治、法律专题(8T1章)阶段,社会发展专题(12-14章)阶段。阶段性总结安排的时间,也是依照阅读计划,在每个专题的阅读完成后,及时进行,及时总结,巩固经验,解决问题。全书总结阶段,安排在完成14篇正文阅读及前言、后记阅读后进行。总结评价以教师为主导,主要是总结本阶段的核心观点、思想价值、学术路径、表述方式,补充相关学术背景等等;及时对小专题、全书的学术文章进行梳理探究、勾连整合、思辨分析、对话应用;寻找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总结对于乡土中国全书,我们要读什么,要怎么读,读完我们应该掌握什么;进而到对于学术型论著,我们应该怎么读;最终达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的目的。当然,也可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引导学生来完成总结。四、实践视角:整本书阅读视角,新教材视角,新课标视角,新高考视角。1.整本书阅读视角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整本书阅读,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乡土中国阅读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建构阅读经验的同时,也使教师建构了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经验。学生可以通过乡土中国的阅读,学习整本书阅读的不同方法:有略读,有针对部分篇章的精细阅读、通过浏览目录对书本的整体把握;有对单篇的精读,有对整本书的整体勾连;不仅要关注文章观点,更要关注作者的表述语言和逻辑。教师通过开展乡土中国阅读活动,学习整本书阅读的阅读规划、阅读策略,积累经验。如:基于现实,做好科学统筹,以任务为驱动,有进度安排阅读计划;重视可视化工具的运用,以思维导图及阅读任务书、读书笔记等形式,督促、反馈阅读任务的落实;重视交流、分享的激励、促进作用,建立整本书阅读共同体,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注重读写一体,构建阅读、写作互动体系,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写中促读;注重阅读的迁移转换应用,从学术型乡土中国的阅读,应用到指导文学性红楼梦的阅读;指导学生从学术背景,深入阅读作品。(了解作者是针对晏阳初的文字下乡这个背景后,我们对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2 .新教材视角关注新教材,整合学习资源。部编语文新教材,采用全新体系,篇目多,数量大,任务重,课时少。不同单元、教材,有着不同的主题、目标、内容和特点;却又彼此联系、渗透。乡土中国阅读过程中,可以尝试梳理不同单元、教材的学习资源特点,理顺彼此关系,创设语文学习情境;通过加强不同单元、教材的衔接,实现单元、教材之间学习资源的整合,促进学习资源的优化组合,良性互动,更好服务教材教学。乡土中国文质兼美,积淀深厚;语言生动、幽默、严谨。这可通过任务活动,与“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学习有效联结。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有效性,既完成了阅读,也有利于了解乡土文化的现实呈现,加深对家乡文化风俗的认识;更增强语言敏感性,感受语言魅力,建构语言经验。读完男女有别,才知道百合花中的我、新媳妇与小战士隔阂的缘由,才为新媳妇最后不顾一切的举动感到;才凸显阿Q正传中,摸小尼姑的头的情节多么恶劣,强化了阿Q的欺软怕硬,看客们的可恶;才可玩味边城中的翠翠,面对陌生人搭讪是多么谨慎、可爱。荷花淀中,女人们明明思念自己的丈夫,却正话反说,读完家族,了解乡土社会家族的性质,夫妇相处模式,我们恍然大悟。小二黑结婚,看似是年轻人与父母之间婚姻观念的冲突,本质上何尝不是礼治和法治的冲突。读完血缘和地缘,对于鲁镇人对于祥林嫂的冷漠,我们也许会有新的思考。红楼梦中,贾府兴盛时,亲属投靠;衰败时,树倒湖狮散,这与差序格局下的乡土社会特征不无关系,贾母调节贾琏与凤姐的矛盾,为什么用的是教化的方式,这在无讼中都能够找到答案。3 .新课标视角贯彻新课标,提升核心素养。新课标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不同任务群有着不同定位和功能;却又互相融合、衔接延伸。乡土中国阅读过程中,可以尝试梳理不同任务群的特点,创设任务情境;通过加强不同任务群的衔接,整合不同任务群,整合必修和选修资源;创造性地使用任务群,从而更好地贯穿落实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乡土中国它既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又属于“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在落实学习任务群上,培养核心素养上,具有天然优势,可谓一举两得。因而,我们在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同时;又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治学方法、治学路径,学习作者“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尝试写作小论文”,培养学术思维,增强学术意识,了解学术研究路径,掌握学术表达方法,提升学术论文写作水平。阅读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深入大瑶山进行田野调查的治学精神,由具体现象抽象概括为认识的治学方法,善于把中外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策略,表达时的严密逻辑,多样的论证方法,用语严谨却又不失活泼、生动、幽默的特征等等。还可以用小论文的形式为任务,谈谈读自己家乡风俗的认识和阐述,驱动学生加深对学术的认识。4 .新高考视角迎接新高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高考注重通过再现探索学习的场景或呈现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全面展现学科素养水平,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乡土中国阅读过程中,创设任务情境,以任务驱动阅读,这和高考的考查原则不谋而合。通过创设综合性、开放性、新颖性的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指向创造性的开放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迁移运用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智慧,创造性地应用,增强探索创新意识,从而引领学生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建构,以便更好迎接新高考。这一学习过程中,也最终有助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如,读完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可以设置任务:作为当地政府官员,为四川大凉山深处“悬崖村”脱贫扶困、提高村民文化水平,献计献策。五、建构模型:整本书阅读点拨模型模型的建构,有助于把抽象理论具体化,增强理论的现实操作性和复制性。蔡澄清先生认为,“点拨一创新”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分为三阶段:自学阅读。这是“输入”:吸收积累。思考讨论。这是“转化”:辨析深化。运用创新。这是“输出”:迁移创造。基于此模型,我们建构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点拨模型,借以指导、帮助14篇正文的自主阅读或课堂教学。1.导入性点拨:引路入境,梳理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学术论著中作者展开思路、表述观点的起点和支撑点。乡土中国中的每篇正文都有一个或数个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单篇、多篇甚至整本书论述的核心、支撑点、引发点、指向点。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要厘清核心概念,“特别是那些核心概念,抓住了才能纲举目张,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价值。”这是乡土中国阅读的第一步,是对论著的整体感知:吸收、输入。核心概念,有的潜藏在文中,如乡土本色中的“熟悉社会”,文字下乡中的“面对面社群”,礼治秩序中的“礼治”、“传统”,无为政治中的“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统治中的“教化权力”,名实的分离中的“时势权力”、“注释”;有的就在标题中体现,如差序格局中的“差序格局”,家族中的“家族”,无讼中的“无讼”。不厘清这些核心概念的内涵,想要真正理解乡土中国,无异于痴心妄想。通过点拨,指导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完成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厘清核心概念,梳理文本内容,准确把握核心概念内涵。2 .概括性点拨:钩玄提要,重构思维过程。乡土中国共有14篇正文;每篇正文,材料繁复,论题庞杂,洋洋洒洒。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可以有效地对论著的再加工,再创造,再建构;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整合文本内容,让内容更精炼、具体、直观;实现隐形思路显性化、显性思路图示化;让作者的思维过程更加结构化、可视化、明晰化、条理化。这是乡土中国阅读的第二步,是对论著的整体概括:输入、积累。阅读乡土本色,可以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重构,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见下图,括号内为学生填充部分。)通过点拨,引导学生钩玄提要,找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落,进行关键归纳总结,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重构作者的思维过程。3 .总结性点拨:勾连比较,整合学术观点。阅读的过程是感受、获得的过程。学术论著是作者借以阐述学术态度的载体。阅读学术论著,必须要弄清“写了什么”,即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阅读乡土中国,要把握文本观点,作者的学术思想。厘清核心概念,绘制思维导图最终也是为了指向作者观点。这是乡土中国阅读的第三步,是对论著的总结整合:积累、强化。阅读无讼,可以把其与乡土本色、礼治秩序进行勾连,进行整合比较。(见下表,括号内为学生填充部分。)礼治法治适用社会(乡土社会)(现代社会)社会特性(熟人社会,不变社会)(陌生社会,变化社会)社会规范(礼,传统)(法律)规范特性(固定规则)(与时俱进)维持规范的力量(主动服于成规)(依靠国家权力)规范执行者(父母官,长老)(法官)维持手段(教育感化)(判决,诉讼)治理目的(以儆效尤,维护稳定)(保护个人权利和安全)通过点拨,前后勾连,同中比异,异中较同;结合思维导图,对观点进行优化整合、再建构,可以强化认识。4 .研究性点拨:激疑促思,聚焦论述逻辑。阅读学术论著,不仅要弄清“写了什么”,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更有弄清“怎么写”,关注作者阐述观点的表达方式,聚焦作者的论述逻辑。顾之川老师认为,“书中充满缜密的思维,严密的推理,常用举例论证、类别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式,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这是乡土中国阅读的第四步,是对论著的聚焦研究:辨析、再强化。阅读文字下乡,展示图表,指导学生按范例填写此表,学习反驳,聚焦逻辑思维。(见下表,括号处为学生填充部分)表3文字下乡逻辑思维表论点论据反驳角度逻辑错误,反驳过程乡下人愚蠢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论证推不出。愚是智力问题;而不会靠边走是知识问题非智力问题。(不识字,文盲。)(论证)(推不出。)(愚是智力问题,学习能力问题;而不识字有可能是没有机会学习,不一定是学习能力。)(不识字且识字能力不及城里人。)(论据)(论据虚假。)(乡下人识字比不过城里人,是识字环境问题;不是识字能力问题。)(知识不及城里人。)(论证)(推不出。)(知识与智力无关。)(不用文字。)(论证)(推不出。)(乡土社会无需文字,和智力无关。)通过点拨,设置疑问,促进思考;让学生把注意力聚集到论述逻辑上,借以培养学生的逻辑素养。5 .迁移性点拨:辐射延展,强化举一反三。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阅读既要入乎其内,“读进去”;更有出乎其外,“走出来”。文本阅读的完成不是终点,还要完成知识的输出,这种输出是多向度、多角度的,是与作者、他人对话,是与社会、生活对话。阅读不是为了阅读本身,还为了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能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指导未来。这是乡土中国阅读的第五步,是对论著的迁移应用:输出、再创造。阅读礼治秩序、无讼,引导学生思考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策略一一要做到“礼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既对传统美德加强宣传,让人们主动接受;又运用法律,充分保障个人的权利和安全。这样就知道把“不让座就下车”写进法律的举措多么荒谬。阅读文字下乡、再读文字下乡,引导学生阅读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V乡土中国。这样就会发现对同一问题,二人看待的角度完全不同;才会对文字与乡土社会有全新的认识。同时,还可用乡土中国的知识,去重新解读其他作品,程丽华、姜丽老师就尝试在乡土中国和项脊轩志之间,搭立支架,“运用'熟人社会、'家族、男女有别等概念去理解项脊轩的多重文化内涵,”打破作品之间的壁垒,实现经验的有效迁移。通过点拨,辐射延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迁移、创新、再建构。总之,乡土中国是一本值得读的书。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实践路径探索和模型建构,更要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提升核心素养;从阅读中建构经验,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1邓彤,王从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2页。2顾之川:为什么要读乡土中国J,新课程评论,2002(2).3蔡澄清:我的语文教学观与方法论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4张悦.吴欣歆: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的原则刍议J,语文学习.2020(5).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02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12-13页。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02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31页。7蔡澄清:我的语文教学观与方法论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8温儒敏:年轻时有意思读些“深”一点的书一乡土中国导读J名作欣赏,2019(12).9顾之川:为什么要读乡土中国JL新课程评论,2020(2).10程丽华,姜丽:项脊轩志中的“乡土”密码JL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2).

    注意事项

    本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