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论语〉十二章》微专题教学实践及思考 论文.docx

    • 资源ID:621929       资源大小:28.32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语〉十二章》微专题教学实践及思考 论文.docx

    论语十二章微专题教学实践及思考摘要:论语十二章属于诸子百家经典作品。对此类作品的学习要注重文言知识的梳理,打通古今语意理解的壁垒,并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先建立初步的感知。再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在任务活动中理清十二章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依托“项目化学习”把握孔子思想的内涵。同时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借此达成文化传承的课程目标,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关键词:论语微专题,文言基础,诵读,经典研习,当代价值引言:论语十二章隶属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从先秦诸子散文研习角度承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任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家争鸣”,汇集了儒、道、墨三家的若干经典篇目,包括儒家经典论语十二章、孟子一章、礼记一章,道家经典老子四章、庄子一章,墨家经典墨子一章。选文容量很大,所涉及的思想深刻,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也是多元化的。根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和教材“单元研习任务”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含三个方面:梳理诸子观点,赏析各家行文风格,传承先哲思想。希望学生能通过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根基的理解,结合现实情况领会先秦诸子学说对自己砥学砺行、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微专题的形式呈现,但彼此间并非是孤立的教学,在诸子的思想、言说方式、行文风格等方面都会有相应内容的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论语是记录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初、高中统编教材都选编了对应的学习内容,教学时可前后勾连、温故知新。借助学生初中的学习经验,可在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任务活动来梳理并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明确文本内容,进而培养文言阅读语感,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任务活动去概括主要内容、提炼核心概念并逐步深入地探究文本内容,把握孔子思想的内涵。并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思考其思想的当代文化价值。引导学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培养理性思辨精神,将其转化为自己为人做事的准则,践行君子之风。中华经典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典作品的研习过程就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洗礼的过程,所以要关注经典作品研习的方法,促成研习目标的最终达成。笔者结合论语十二章微专题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此类经典作品研习的一些思考。一、树立“项目化教学”理念,明确经典研习意义论语十二章的教学是一次“项目化教学”理念的实践尝试,在单元目标的指引下,围绕“论语思想的当代价值”这一主题开展了具体的任务活动。并且借鉴“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理念,设计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学伊始,笔者设计了带有任务驱动的情境导入:“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昆明召开期间,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谈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些从人类全局出发的思考,彰显了我泱泱华夏的大国君子之风范。这一高尚品德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同学们已经在初中的论语学习中初步感受了孔子好学之品、君子之德。今天,我们将继续论语十二章的学习之旅,学习孔子如何修君子之德,施君子之言,从而努力让我们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君子。请记录学习中的点滴体会,最后汇总成一段500字左右的学习感悟。”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明确学习任务,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整个专题的主题“论语思想的当代价值”是根据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阅读疑惑而确定的。论语属于语录体,由于语录体具有篇幅短小、多论断而少有阐释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梳理文本中产生了很多疑惑:如"什么叫作'克己复礼'?”“孔子为什么要强调克己复礼?怎样才能做到克己'”?“孔子提倡的'仁'在当今社会还适用吗?”等等。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继续施行“项目化教学”:设计了探究阅读和理解论语的方法和结合论语,评论相关社会现象,探究先哲思想的当代的价值这两个学习任务。进而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活动均以学生的团队学习为主,教师只需作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来看,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团队的活动,认真思考、交流、表达。借由本次教学,不只着力于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内心种下了一粒思想的种子,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经典的内涵并不会过时,并不是只出现在历史文化典籍里,先贤的思想历经千年依然能滋养现代人的思想和心灵。而且这些思想也没有定型,是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生经历的丰富、视角的拓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汲取先贤哲人的思想结合当代的经验,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不断闪烁智慧的光芒,这是我们必须要承担的重任,这也正是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意义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二、落实“项目化教学”措施,深研经典文本内容新教材提倡“大单元教学”,鼓励老师进行“任务群教学”,希望勾连相似或相反的文本比读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和迁移的能力。新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的能力,为教学注入了活水源头。随着新教材的逐渐普及,广大一线教师都在积极学习并践行新理念,原有的“单篇独教”的教学现状得以改善,学生的阅读视野得以开阔。但是否“单篇教学”就不重要了?特别是古文的教学,全都适合大概率的群文阅读吗?文言文的字词、句式和语法知识与现代汉语都有区别,如果这种古今文言句意理解的壁垒没有疏通,学生对文意都没有理解清楚,就开始群文的比读能达成预期的效果吗?已有的教学结果已经显示出不合理的群文阅读教学的弊端,看似教学容量很大,其实学生大多囱冏吞枣,不得其解。这是有违教学改革的初衷的。笔者认为,群文阅读的确可以提升言语实践和思维能力,但单篇教学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没有单篇教学的“精耕细作”打基础,哪来群文阅读的拓展与提升?如果能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单篇教学中夯实基础,依托群文阅读来促提升和发展,教学效果会更显著。特别是古文阅读教学,比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是“先秦百家诸子散文”的阅读教学,各家的思想都蕴含在文言之下,再加上言说方式的差异,就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笔者采取微专题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借此深研文本内容,具体由以下两个任务活动组成。(一)任务活动一:探究解疑,自主总结根据梳理环节呈现的问题,这一活动聚焦于单则精读,针对学生提出的疑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惑,并且反思自己的解读过程,进而总结阅读方法。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在反复诵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式学习,先尝试自我解读,找出自己有疑惑的章则,清楚而具体地说明质疑的原因。组内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同时查阅相关专著资料(如李零丧家狗、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中对该处的解读,厘清概念,最终得出自己能够理解的结果。同时组员间进行分工协作,针对之前的“疑惑及理由”和“合理解读”的两项内容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总结在阅读论语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每一小组形成统一意见后,进行班级汇总,最终形成任务活动一的成果。整理如下:1.仔细考证、准确把握语义。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是成语“朝闻夕死”的出处,意思很好理解,孔子用略显夸张的语气,表达了对“道”的渴慕之情,也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关键是,孔子追求的“道”究竟该作何解释?学生间的意见不统一,大家就去翻阅论语译注,论语译注中给的解释是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1。笔者适时补充相关内容: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第一,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第二,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第三,道路、路途(中道而废);第四,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按照这种分类,“朝闻道”中的“道”最近接第一种,即作为笼统的术语,但解释为道德、学术或方法,在本句中都欠通,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翻译也可以理解为“真理”:早晨得知真理,让我晚上死去,都可以。可真理又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哲学概念,置于孔子似乎也不太贴切。其实,从“闻道”两字来看,近似于道德经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虽然道家所指的“道”与儒家有显著区别,但在这里从形而上的层面理解起来,两家是相通的。借助这样的考证,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会更深刻。22.注重语境的重要性。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作品,距今年代久远,在语义的理解上要考虑当时的对话情境,不能割裂地看待问题。比如颜渊问“仁”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面对颜渊如何才能做到“仁”的追问。孔子的回答中涉及了另外一个概念一一“礼”。“礼”具体是指什么,教材所选的十二章并没有讲清楚,此时就需要有语境意识,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孔子就是生活在礼乐制度的时代,即使当时已经礼崩乐坏,但是他们的对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无需再解释一遍。而后人如果对当时的语境不够了解,解读时就会断章取义,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孔子的原意。因此,在阅读时要有语境意识,避免理解上的偏差,并尽量走进当时的交流环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当时的交流场景下孔子的真实想法。3.勾连阅读积累。在文本梳理环节已经明确节选内容主要围绕“仁”来进行论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论语其他篇目中出现的关于“仁”的论述。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的内容进行比读,学生便能明了孔子“仁”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都是从“克己”出发,向外延伸的。学生在了解这一点后,可以得出儒家的道德思想理念便是“推己及人”。而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的概念也印证了这个理念。这样就可以做到古今融汇贯通,从而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二)任务活动二:品析先哲思想,领悟经世之道。1 .继续深入研读文本,引导学生将节选的十二章则根据论述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完成表格前两项)。各个学习小组先在组内合作完成,再进行班级交流研讨,将最终确定的分类结果在班级呈现。表1任务活动二成果展示章则主题感悟第一、三、五、八章君子好学第一、四、六章君子品德(淡泊名利、注重精神追求。)第二、七、九、十、H章君子崇仁第十二章诗经的作用在完成前两项的基础之上,学生在组内自由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派代表进行班级分享。分享内容总结如下:(1)在“君子好学”这一主题中,学生通过孔子略带夸张的表达,强烈的感受到孔子对“道”的追求。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举止,向有德行的人学习,而且还要坚定自己的理想追求,不能轻言放弃等。(2)在“君子品德”这一主题中,孔子强调君子不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注重内在品德涵养的提升;注重内外兼修,既有质朴的品性也要提升文化修养;并且强调要有正确的“义利观”等。(3)在“君子崇仁”这一主题中,孔子提及的“仁”及“恕”更多的是指向自我修养,这点有别与孟子的观点,对比”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高娄上)可以感受到孟子主张要修炼好自身以有用于社会和国家。(4)第十二章中孔子从学习内容的角度,点出了诗经的重要作用:教化大众。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教化作用深受孔子的重视。2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和“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3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请学生搜集了一些当下发生的热会热点新闻,联系论语中相关的思想概念(仁、义、礼等),引用相关章则,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评论最后联系自身,总结观点。为了规范成果显示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给出了范例:热点事件概述: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翔峰被举报不尊医德,肆意地夸大病情,滥用药物;对急诊病人频繁进行机器人手术,获取巨额医疗费用(一台手术费用可达一二十万);将病人和家属当作收割对象等多项令人咋舌的“医疗违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刘翔峰事件”只是湘雅医院医疗乱象的一个口子,期待相关部门能彻查此事,还民众一个阳光的医疗环境。相关思想概念:君子讲求仁德,要有正确的义利观。热点评论:都说“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医生从业是需要宣读“希波拉底誓言”的,医生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一颗“仁心”。在刘翔峰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兽心”,他的所作所为简直是丧尽天良,在利益的驱使下,将患者当做待宰的羔羊,甚至连同事的值班费也不放过。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小人”。结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当今社会爱财之人比比皆是,有道取之的却是少数。如果大家都这样不讲仁德,一切只向利看,我们的社会风气会走下坡路。希望我们能从经典作品中获取营养和精神的指引,践行君子的言行,成为新时代的君子。学生参照教师范例,在学习小组内分工协作,讨论交流,形成组内统一意见,最后进行班级展示。优秀示例如下:热点事件概述:近日,“为防疫人员表演节目”的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上。视频中的萌娃或学生,伴着听我说谢谢你的音乐,对在核酸检测现场的防疫人员唱歌跳舞。不少防疫者表示,看到孩子们唱歌跳舞,第一反映是惊喜和开心。不过,也有“大白”发视频表示,孩子是好孩子,初心是好的,但是真的浪费时间,不如做完早点回家。此举引起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对防疫人员的感谢,教孩子学会感恩;也有人认为配合防疫工作做完核酸就回家,就是最好的感谢方式,不必做表面的形式。相关思想概念:礼仪与道德(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行之间的关系)热点评论:仪式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锻炼行为、传承美德的有效方式。举行仪式,哪怕只是形式的空壳,对人也还是一种约束、提醒、召唤和压力,也还存在一种象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家长让孩子通过唱歌跳舞来表达感谢之情是完全合理的。反观论语中“八僧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足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结论:追求仁德,讲求礼仪是圣人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并践行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指导意义和价值。先哲的思想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照耀当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尊礼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防疫人员的工作繁重且辛苦至极,这时如果我们能及时做好核酸早点回家,他们也能早点回去休息。这是对他们最好的感谢。通过论语十二章微专题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儒家在为学、为人方面的思想主张,深刻体会了先哲的思想在当下的价值。此时再请学生去完成导入环节设计的问题,学生的感触会更真切,思考会更有深度。针对这样的经典作品,单篇的精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诸子的思想、言说方式、行文风格等方面的群文比读,并依托相应的合理的任务活动,能更好地达成最初的教学目标。三、借力正确研习方法,提升经典研习效果(一)借助任务活动,夯实文言基础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是以文言的方式来呈现,所以文言经典作品的研习首要任务就是要梳理文言知识,解决基本文意理解的问题。那么,如何高效疏通文言知识,解决文意,为文本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仍然采取一字一句的解释翻译的讲授方法吗?其弊端是有目共睹的:若教师仍采取传统的讲授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作为被灌输的那一方,学生会逐渐消磨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渐渐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甚至成为只会埋头狂抄笔记的“搬运工”,更有甚者会讨厌放弃古诗文的学习。新教材提倡“项目化教学”,如果将“文意梳理”设计成具体的任务活动,并且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可以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大家姚鼐的经典文言散文。教学时,可以设计“文意我来说”的文本串讲活动,提前布置任务,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梳理文意,组织语言,力求做到信、达、雅。在班级进行串讲评比,评出“最优文意串讲小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只需在学生活动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即可,并引导学生制作知识卡片,从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文学常识四个方面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整理。这是学习方式改变的体现之一,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汲取的知识记得会更牢固,夯实文言知识,为文本解读奠基。(二)依托反复诵读,涵咏作者情思诵读(吟诵)是我国古典诗文语音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华传统的美读古诗文的方法。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必备的生活技能,也是文人生活的一种方式。“行吟泽畔”的屈原,“新诗改罢自长吟”的杜甫,这些形象也都在诠释着诵读包含的文化内容。在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诵读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让学习者通过声音的刺激与经典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理解文化经典的深刻内涵,建构自身丰盈的精神世界。但在今天的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的价值并没有被充分体现出来,很多教师忽略了诵读在体会作者情感,探究作者思想上的作用。其实恰当的诵读,往往可以直观的感受作者的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中,要想探究陶渊明的思想和情感,除知人论世之外还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来体味。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学生在第一节的诵读中会从“归”“悲”“追”“非”“微”中发现押“ei”韵;在第二节诵读中会从“安”“观”“还”“桓”中发现押“an”韵;而三四节的韵脚有“ou”“iu”等,不再固定是变化的。通过韵脚张口大小的变化学生会发现作者情感的高低起伏,这种直观的感受会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能真切体会到诵读的作用。经典古诗词的研学就更离不开诵读了,但“诵读”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比如说“吟哦”“开口音”“音韵”“音节”等方面的知识,老师要先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准确地诵读经典作品,去涵咏诗人的情感。诵读(吟诵)是中华绝学之一,是亟待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古人的阅读写作方式,是今人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有效途径;作为古人重视声韵的成果,是今人深层次解读语言文字的有趣方式,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必不可少的研习方法之一。“文言基础”和“诵读”是经典文学作品研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运用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研习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文化自信力!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2007版),中华书局.2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8页.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1页.

    注意事项

    本文(《〈论语〉十二章》微专题教学实践及思考 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