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新轴线区域产业发展规划》.docx
西咸新区新轴线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二。二三年三月目录前言IV第一章发展基础-1-第二章总体要求-2-一、指导思想-2-二、基本原则-3-三、发展定位-4-四、发展目标-5-第三章空间布局-6-第四章发展重点-9-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9-二、加快发展现代金融-11-三、创新发展科技服务-12-四、突出发展特色文旅-14-第五章主要任务-17-一、强化互联互通-17-二、深化产城融合-19-三、推动产业协同-20-四、推进品牌建设-23-五、营造多元场景-26-第六章保障措施-27-一、加强统筹管理-27-二、强化政策支撑-28-三、壮大人才队伍-29-四、优化营商环境-29-五、维护产业安全-29-名词解释-31-西咸新区新轴线区域产业核心发展区概念性规划-33-图1:西咸新区新轴线区域示意图前言轴线区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空间导引、组织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展示城市形象的线性聚落、传承城市文脉的关键载体。西咸新区她处西安都市圈核心区,是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空间枢纽,纵贯新区南北、协同东西两翼、承载省域创新要素、体现创新示范引领的新中心新轴线区域,承担着全面推进西安一咸阳一体化、加快实现西安都市圈同城化的战略重任。西咸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新中心新轴线区域建设工作,自2017年迄今,坚持六大建设理念,统筹推动系统性顶层设计,全面推进高标准规划建设,新轴线线位区域加快贯通,核心区功能显著体现,设施配套趋于完善,全域吸引力持续增强,为实现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规划轴线线位北起泮渭湿她,南至昆明池,全长20公里。规划范围东至绕城高速、西接泮渭大道、北含渭三角洲、南临京昆高速,总用地面积约122平方公里,包括核心控制区15平方公里,规划协调区107平方公里。根据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秦创原总窗口特色产业园区布局总体方案及大西安新中心新轴线综合规划等上位规划要求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7年,展望至2035年。第一章发展基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新轴线区域是秦创原总窗口功能集中展示区。全面把握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赋权赋能,积极履行总窗口先行先试使命和总揽全局担当,强化总牵引、总协调、总服务和总展示职能功能,秦创原建设见效成势,初步形成了秦创原现象,营造了秦创原生态,探索了秦创原模式,打造了秦创原板块,为区域产业发展蓄积了澎湃创新动能。区域格局基本成型。标志性节点项目如期推进,西安国际足球中心、泮东超高层建筑群、镐京七里镇等初具规模。轴线线位加快贯通,4.7公里新轴线城市天际线蜿蜒成形。域内四大功能区块建设全面铺开,金湾东侧、科统北部、陕西省斗门水库工程等区域改拆工作大力推进。点、线、面协同推进,为区域产业发展奠定了多层次空间依托。产业载体累积成势。新轴线区域规划面积122平方公里,已建成区域总面积累计达到40.9平方公里,可提供至少18万个就业岗位。域内已聚集41个大型项目,多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7个星级酒店,16个5A级写字楼,以及协同创新港、西部慧谷等30个创新平台,产业功能及空间承载力持续增强,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载体选择。城市服务持续升级。宜居配套功能加快完善,居住及配套建筑新增投用约230万平方米,建成3所医院、14所学校,建成区市政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互联互通更加紧密,西成高铁、西户铁路,地铁1号线、5号线、在建16号线同西安、咸阳主城区快速串联。内部路网更加便捷,泮泾大道、中央大街、西安西站站前道路、西宝高速辅道、科统三路等织线成网,为区域产业发展夯实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支撑。文化保护成就斐然。高标准推进西周丰京、秦阿房宫、汉唐昆明池等国家级大遗址保护,高质量打造十里洋河文旅带、洋惠渠水利风景带。诗经里、望周博物馆、西安欢乐谷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融合类类项目全面建成。太平遗址被证实为夏时期大型中心性聚邑遗址,将西安城市发展史上溯至距今四千年,为区域产业发展塑造了独特的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泮河、渭河新轴线区域段等河流,8条绿道和12个重要绿化节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泮河金湾水面景观工程完成建设,陕西省斗门水库工程北池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并蓄水,泮河一期、沙河、渭河南岸、太平河科统段等生态水系建设持续推进,助力新轴线区域成为大西安生态景观建设示范区,为区域产业发展筑牢了绿色环保的生态基底。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系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抢抓现代化西安都市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机遇,以西咸一体化为牵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秦创原总窗口特色产业园区布局为导向,以产城融合为发展路径,以特色化产业功能板块为基本承载单元,重点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特色化发展的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科技服务和特色文旅等四大产业,构筑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将新轴线区域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秦创原总窗口形象集中展示区、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彰显区,加快实现核心区同城化,全面带动都市圈一体化。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培育竞争优势。充分发挥秦创原总窗口赋能优势,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新轴线区域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提升新轴线区域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坚持开放合作,集聚高端要素。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西安都市圈建设,积极承接西安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溢出,融入全市现代产业体系。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区域合作,稳步扩大开放,不断抬升秦创原总窗口的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国内外技术、信息、管理、人才等高端要素流入,并使之实现优化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产城融合。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产业带动,积极探索多种用地形态,适当调大产业供地的规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进一步完善游泳馆、体育馆、健身房等配套设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新轴线区域打造成为高度现代化的综合城市空间。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美丽西咸。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攻克一批节能减碳降污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将新轴线区域建设成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三、发展定位新轴线区域是展现华夏文明的重要承载地,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综合功能的集中彰显区,是体现秦创原总窗口创新示范引领、统筹西咸一体化、支撑西安都市圈同城化、辐射关中平原城市群、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等国家战略的核心区域,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坚持走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人才集中、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高效能社会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以高品质生活建设牵引高质量发展,在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一一秦创原总窗口形象集中展示区。依托秦创原总窗口的创新资源集中优势,以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规划布局城市,以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综合功能提升为抓手,以科技赋能产业、全方位宣传秦创原总窗口为目标,灵活搭建线上线下展示场景,融合放大品牌宣传优势,提升秦创原科创影响能级,打造秦创原总窗口形象集中展示区。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彰显区。依托新轴线区域内世界级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以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契机,坚持现代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相融合,充分挖掘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以文化项目开发为载体,盘活镐京遗址、昆明池遗址、泮河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中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色,打造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四、发展目标到2027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优势产业基础巩固提升,未来产业市场活力加速迸发。秦创原总部经济带产业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成型成势,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未来赛道产业头部效应显现,初步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秦创原总窗口形象集中展示区、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彰显区。市场主体数量较2021年增长2倍,区域高技术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品牌不断涌现,打造至少2个科创品牌,1个文化旅游品牌,1个会议会展品牌,2个体育赛事品牌。一到2035年,向西开放融合优势凸显,成为“一带一路”沿线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企业总部聚集地,兼具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文明魅力的旅游胜地,区域产业总体呈现“轻资产、重智力、深度开放、高附加值”的业态特征。跨界融合、协同发展成为主流,完整、紧密的产业组织网络基本形成,在现代金融、特色文旅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新轴线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新轴线区域创新引领西咸一体化发展地位进一步加强。第三章空间布局遵循西安都市圈核心区产业空间总体部署,顺应西咸新区相关上位规划总体要求,以及秦创原总窗口“3+7+N”产业布局,依托城市综合功能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新轴线区域重要产业项目组团布局,总体形成一带、一区、一园、四板块“1114”空间布局体系。图2:一带一区一园四板块“1114”产业空间格局带:即秦创原总窗口新轴线总部经济带。以金湾科创区、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泮东超高层建筑群等新轴线核心区标志性节点项目为承载,营造总部经济产业生态环境,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纵贯南北的总部经济带。区:即金湾科创区。依托秦创原总窗口和能源金贸区自贸功能区政策、区位优势,汇聚金融、科技、特色平台等领域高端资源,推动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高端人才与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协同,在全省率先构建科技魅力凸显的秦创原总窗口创新示范区。园:即泮东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园。以5G、半导体芯片、语音/视觉识别、新能源、基因诊断等产业方向为重点突破,发挥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西安市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聚集区等综合优势,着力打造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西北地区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区。四板块:以区域内特色资源和重要节点项目为核心,结合新区及周边新城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将新轴线区域划分为中央商务、综合科创、文教创意、科技服务及旅游休闲四大功能板块。其中,中央商务板块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科创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综合科创板块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人才服务与高端商务配套等产业;文教创意板块重点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国际文化教育、科技研发、文化创意、高品质生活配套等产业;科技服务及旅游休闲板块依托斗门水库片区、十里泮河文旅带,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休闲旅游、滨水旅游等产业。第四章发展重点顺应现代城市轴线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依托新轴线区域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结合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秦创原总窗口特色产业园区布局,面向国家战略需要、省市重点产业“卡脖子”环节、未来产业发展赛道、彰显在地人文特色等领域,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和特色文旅等四大产业。同时,统筹抓好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大力实施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不断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地布局,为新轴线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依托金湾科创区、华侨城创想中心、绿地丝路国际中心、昆明池综合旅游会展中心等多个新轴线标志性节点,加快布局总部经济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重点发展高端商务、电子商务、会议会展产业。(一)高端商务面向新轴线总部经济带商务配套需求,以金湾科创区、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泮东超高层建筑群等为承载,加快超高层甲级写字楼集群、五星级酒店、高端商业等生活配套、商务服务配套区建设,打造集办公、裙楼商业于一体的高端总部经济商务综合体。服务和融入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全市19条重点产业链和新区“3+7+N”主导产业体系,加快集聚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和功能性各类总部企业,配套发展会计服务、审计服务、咨询服务、信用评级服务、法律服务等高端商务服务业态,围绕总部经济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发展均衡、专业化程度高的高端商务服务体系。(二)电子商务以新轴线区域商务类功能板块为核心,加强电子商务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国际化,打造跨境电商、服务贸易产业链和生态圈,打造新区电商产业高地。推进电子商务与先进制造、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等深度融合,催生发展新经济新业态。鼓励传统商贸企业积极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向全渠道运营商、供应链服务商、新零售企业转型。鼓励零售业探索“云逛街”新模式,加快发展智慧化、便利化、体验化等新消费业态。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以商业模式创新和品质提升为主线,推进文商旅融合互动,构建“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发展格局。(三)会议会展以金湾科创区和泮东新城科技统筹区等区域为核心,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会展机构紧密联系,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体育、电竞类会议会展,打造相关领域高端品牌。出台“会展+”相关政策,积极推进会展业与文化、旅游、商贸、咨询、培训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提升配套产业服务水平。大力推动会展服务和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文旅提升、城市建设等深度融合,谋划产业展、科创展、跨境电商展等精品活动。支持和鼓励会展企业加入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国际展览项目协会(IAEE)、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等国际性会展行业组织。二、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以金湾科创区、泮东超高层建筑群为核心承载,以建设秦创原资本大市场为抓手,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能源金融、科创金融、产业金融等现代金融业,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金融中心,积极创建国际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一)能源金融以能源类企业为主体,以“勘探一开采一加工一消费一废弃物处理”产业链全过程为主线,由各大商业银行主导运用能源期货、能源保险等金融工具,联合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打造区域性能源金融中心。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建立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探索碳期货等衍生产品和业务,激活碳汇资产。有序发展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碳租赁、碳资产证券化等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品工具,探索研究碳排放权期货交易。(二)科创金融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持续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和科技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科技金融数字服务平台,提升“政采贷”平台服务能级,面向市场需求,持续完善融资业务对接、路演撮合等功能。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早中期创新型企业、小微企业发展。着力解决企业在发展及上市过程中的诉求,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低门槛、优化流程、加强创新,推动商业承兑汇票质押、知识产权质押、技术合同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落地。(三)产业金融以金湾科创区为核心承载,发展服务高效、配套完善、保障有力的产业金融业态。推动基金聚集发展,充分发挥引领撬动和招大引强作用,培育一批新轴线区域领军投资机构,招引落地一批知名基金、投资机构,夯实“母基金+子基金”覆盖“种子一天使一VCPE”全链条、企业全周期的基金体系,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推进纳税信息、生态环境领域信息、不动产信息、行政强制信息、科技研发信息等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开放。支持金融机构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信用评级体系、信贷准入标准以及考核激励机制。以“秦创原金融港”核心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加大专业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从业人员的招引力度,辐射带动新轴线区域金融机构和企业集群发展。在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产业金融中,推广政银保、政银担等多方合作模式,建立健全补偿、代偿、贴保、贴息等相结合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支持保险公司发展企业财产保险、科技保险、专利保险等保险业务,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风险保障。三、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聚焦省市区重点产业链建设需求,以科创社群、科创片区等为载体,重点发展科技研发、技术交易、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提升科技服务对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关联支撑能力。(一)科技研发以能源金贸片区、泮东新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等为承载,聚焦信息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领域,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可就地转化的核心技术成果。大力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专业化中试平台建设,强化中试资源开放共享,完善中试服务交易机制,鼓励开展测试、验证和熟化等中试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落地。支持人才深度服务科技研发,在金湾科创区建设实体化人才大市场,集成人才公共服务、交流交易、创新创业等综合功能,提供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人才集聚服务。搭建人才与企业、高校院所之间沟通交流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畅通科企合作通道,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步伐。(二)技术交易以金湾科创区为承载,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国际技术交易惯例和规则,建设国际技术市场交易平台,积极服务和融入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按照一个领域匹配一个技术交易服务体系的方式,建立专业化、领域化的技术交易子平台,集聚国内外优质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推动建立国际技术交易交流、协作、发展、开放、创新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满足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诉求,促进更多国内外技术项目对接落地,形成国际影响力。(三)检验检测依托泮东新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云检科创园等载体,以及西安区域医学检验中心、西安北方试验测试研究中心等产业研发平台,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环保、医疗和食品等领域,联合相关部门、协会、机构和高校等主体,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质量检测、软件安全与网络安全测试、基因检测等检验检测服务。着重培育一批质量咨询诊断、质量技术开发与先进质量技术推广服务企业,发展多样化的检验检测服务业态。联合各高校分析测试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共享、综合实验指导、分析检测服务。鼓励和支持传统检验检测服务企业向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技术构筑其大数据平台,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效率与质量。四、突出发展特色文旅彰显区域世界级历史文化、生态水系资源禀赋优势,以旅游度假区、A级旅游景区建设为重点,以“十里泮河文旅带”为串联,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滨水旅游等文化旅游融合型产业,布局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文创零售、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宾馆住宿等业态,将新轴线区域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重要承载区和西安市休闲度假胜地。(一)文化创意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深度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积极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挖掘传统文化潜力。以能源金贸区文教园片区东区文创中心、周文化博物馆、陕西文学馆、诗经里小镇等为载体,打造新轴线精品传统文化廊道。多角度探索汉唐昆明池文化,依托昆明池七夕公园,打造“千古爱情”主题IP。鼓励诗经里小镇、泮东华侨城文旅融合示范区等文创项目立足片区传统文化,发展壮大民俗风情旅游。发挥新轴线区域地缘优势,统筹推进泮河两岸丰京遗址、镐京遗址、昆明池遗址的发掘、保护、利用和传承,培育大文化产业圈,不断打造文化艺术精品,积极推动关中文化“走出去二加快文创产品开发。以新轴线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为蓝本,集中推出一批图书,结合XR、裸眼3D等前沿科技,以动漫、游戏及其周边衍生品等形式,不断提升休闲类文创产品价值。鼓励文创企业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发展文创品牌授权和形象化营销,推动数字藏品等相关衍生品开发。加强文创类高端软件产品和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内容制作、传输和使用的相关设备、软件和系统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吸引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服务设计类企业入驻核心商圈,引进培育高端创意设计人才。探索文化传播新业态。加快文化传播由传统模式向新兴业态转变,以发展现代传媒、数字出版和视听娱乐为抓手,以适应新时代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为目标,打造国内领先的网络视听高品质文创空间。推动影视产业与科技领域深度融合,围绕5G、大数据、人工智能、4K/8K超高清、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培育发展新兴影视传媒业态。(二)休闲旅游依托华侨城欢乐谷等标志性节点项目,加快谋划十里泮河文旅带项目,融合虚拟影像、声光电类、激光特效、数字技术等科技体验活动,突出新轴线区域周秦汉唐等文化特色,充实剧场演出、巡游表演、小型路秀等乐园演艺形式,完善由特色餐饮、景观、装饰、道具、环艺等组成的氛围要素,丰富游客体验,打造西北地区顶级主题游乐品牌。以“三河一山”(泮河段)沿线驿站为重点,全面完善精品微度假旅游路线,合理规划建设一批集旅游活动、社交平台、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自驾车营地、帐篷营地等。鼓励泮东农博园等农业主题科技园区丰富新业态,提供融科普性、体验性、休闲性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服务。(三)滨水旅游依托泮河、渭河、太平河、昆明池等水体,加快建设沿岸生态景观,因地制宜布局一批特色滨水街区,加快打造“十里泮河文旅带”游船观光体验项目,推出泮河乘船观光游活动,打造西安第一个内陆河乘船观光游产品,配套规划沿岸滨水旅游交通线路,构建集绿色骑行、滨水漫步、水上观光为一体的旅游交通体系。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合理增加滨水区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和鸟类栖息地品质,适度发展研学游。提升周边居民和游客对生态产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加快立法管理,强化宣传力度,持续充实“旅游+环境知识”主题的生态科普游业态,使“滨水旅游+生态”的概念深入人心。第五章主要任务一、强化互联互通遵循“点一线一面一体”脉络持续优化道路结构,全面实现新轴线区域与西安、咸阳主城区的互联互通以及区域内部的交通畅达,保障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高效。加强与周边产业需求对接,助力新轴线区域更快更好融入省市高质量发展全局,使西咸一体化发展更加深入、民众认同感持续攀升。构建内通外达交通枢纽。紧抓西咸一体化发展历史机遇,全面整合综合交通枢纽,满足不同层次和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顺畅转换。大力协调区域交通枢纽与新区之间,以及与西安都市圈各中心城区之间关系,打造“区域畅达、布局合理、换乘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提升面向更广泛区域的核心枢纽地位。对外依托西安西站交通枢纽项目,打造城际铁路枢纽、公路客运枢纽。对内依托地铁1号线、5号线、16号线、智轨示范线1号线等项目站点,基于TOD理念打造综合客运枢纽。织密产业配套交通网络。整合现有城市道路体系,加强铁路、公路、物流园区及货运设施建设,形成跨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强化多式联运设施供应,提高综合运输网络整体运作效率,引导可持续交通体系建立。加快形成城市道路、桥梁、立交、高速出入口、地下空间及轨道交通等形态兼备的立体交通骨架,提升要素流动效率,为承接主城区产业、功能溢出提供便利。进一步优化专业市场、商业综合体、大型卖场交通组织,提升商业要素流通效率。打造立体高效交通体系。积极配合推进联通西安主城区的快速路、主干路等骨干路网建设,在新轴线区域内形成高效畅达的交通体系,满足区域内出行距离不断增加的物流和客流交通需求。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等公交基础设施,打造线网结构层次分明、场站功能明晰的公共交通设施体系。优化以行人和自行车为核心的短距慢行交通,加快完善人、自行车与轨道及公交站点的接驳设施。积极推进地铁16号线一期建设,尽快打通新轴线区域南北快速客运主动脉。专栏二:互联互通重点项目西安地铁而号线一期。北起秦创原中心站,南至诗经里站,线路全长约15.05公里,设站9座,换乘站4座,全为地下敷设。智轨示范线1号线。全长约11.9公里,设站9座,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欢乐谷、诗经里、昆明池等区域综合交通问题。定位解决短期内地铁车站与多个景区之间客流接驳需求的旅游线。昆明路一连霍商速辅道快速化改造项目。连接西安市昆明路,全长17.1公里,建成后将加强专栏二:互联互通重点项目与主城区联系,形成贯穿新轴线区域东西向的快速外联通道。红光路拓宽提升改造项目。连接西安市红光路,全长4.5公里,建成后将构建新轴线区域科技统筹区与泮西新城、西安主城区之间便捷联系的主干路通道。阿房一路(西三环一咸户路)项目,连接西安市大庆路,全长15.5公里,建成后向东与西安主城区直连,向西跨越泮河直达咸阳高新区,实现与西安主城区、泮西新城的快速联通,形成科技统筹区连接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快速通道。西兴高速拓宽提升改造项目。东起三桥收费站、西至西吴枢纽立交,全长28公里,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进行改扩建,建成后,将加强新轴线区与主城区联系,形成直达西二环的快速通道。西安西站交通枢纽(TOD)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公交、长途客运大楼及停车场站;城市转机楼、社会停车场以及城市公园、办公和高铁物流等配套设施,建成后将加快提升周边酒店、公建和物流配套,大幅提高西安西站附近道路通行能力。二、深化产城融合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瞄准国际化大都市轴线定位,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提升都市圈核心区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加强生产配套建设,激发产城融合内在动力。聚焦打造新轴线区域四大现代产业,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健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充(换)电站、加油(气、氢)站及检测实验室、楼宇、孵化器等产业发展配套承载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产城融合支撑能力。深化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新理念,优先推进医疗、教育、文体、康养、环卫、消防、通信等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公共事业项目。依托华侨城、昆明池等文旅项目,招引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健全完善休闲娱乐、旅游观光、零售商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撑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活服务空间深度融合。加快总部经济区建设,发挥产城融合集聚效应。加快建设金湾科创区、超高层建筑群和高铁商务节点,将其打造成集现代化楼宇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城市地标区。打造建筑业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地,持续吸引中国500强、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区域总部,以及商贸、金融、信息、中介等功能性总部入驻园区。加快商务办公、高端酒店、会展中心、文化娱乐等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以总部经济集聚为特色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三、推动产业协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培育新兴产业,协同推进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发展与科技创新,以协同促融合,以融合促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和泮东新城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建设全省异地孵化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综合孵化服务平台、智能终端产业中心和配套新区“3+7+N”产业体系的专业孵化器,积极融入省市产业链布局。坚持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形成以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科技服务和特色文旅等现代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内循环体系,持续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参与建立内联外通的统一市场,强化产业园区内跨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协同与联系,实现转型升级的相互带动与集群化发展。鼓励传统商业体向体验性强的购物中心转型升级,布局“夜游、夜购、夜演、夜娱、夜餐、夜展”等夜间经济场景。借助新兴媒体与技术,讲好新轴线区域周秦汉唐的文化故事,激活文旅市场。促进“两业”高效融合。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探索发展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互联网+”新模式。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泮东新城华大基因、佰美基因、中国兵器工业试验测试研究院、西安北方试验测试研究中心、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等,开展检验检测、技术评价、质量认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就地向服务化延伸,开展设备健康管理、产品远程运维、设备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服务、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等新型业务,推动企业从原有制造业务向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实现从单纯产品制造向“产品+服务”模式发展的转变。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化应用。稳妥快速有序抓好新轴线区域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引导企业在搬迁的同时进行技术改造和改制重组,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涉及同力重工等优质企业搬迁腾挪的,坚持“先安置、后搬迁”的原则,实行“一企一策”,在土地政策、用地保障、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保障优质企业在新区内实现平稳过渡、顺利升级。继续围绕重点工程项目加大电网建设和提升改造,建成网络完善、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构架。结合建设项目布局和进度,率先在商业中心、产业园区、旅游景点、交通站点等重点区域实现5G基站全覆盖。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推进边缘数据中心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协同发展,逐步扩大数字网络协同和区域覆盖,加速实现生产管理服务信息化、集约化和智能化。持续推进国家级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车路协同高级别自动驾驶测试,谋划建设自动驾驶体验中心,实现涵盖多场景应用的自动驾驶城市展厅,将能源金贸片区打造成为新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运营、研发的形象展示区。加大“四链”融合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融合贯通资金链与人才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通,结合西安市重点产业链和新轴线区域四大现代产业精准部署创新链,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聚焦产业链、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围绕新轴线区域四大现代产业定位,评估遴选一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建立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培育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产业创新链,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给予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并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供需精准对接。聚焦产业链、创新链完善人才链,围绕新轴线区域四大现代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征集企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孵化技术难点,探索以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和传统计划项目相结合的创新型计划体系建设工作,发现、引进和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四、推进品牌建设加强新轴线区域特色产业品牌培育、创建与提升,尽快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和高价值的区域公用品牌代表,推动轴线产品和服务向品质卓越和品牌卓著迈进,促进轴线特色产品和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文化创意品牌建设。立足大西安科技创新引领轴定位,聚焦产业发展,以品牌共享为基础,重点培育集体商标、证明标志等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转变品牌传播思维,充分运用融媒体等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借助视觉标识系统强化本地品牌表现。围绕七夕文化、诗经文化等传统文化主题,以打造特色文创产业链为抓手,以融合现代文创理念和先进技术为突破,扩大轴线知名度与影响力。专栏三:文化创意品牌建设重点七夕文化品牌。依托昆明池七夕公园,以七夕和爱情为主题,对象征“牛郎”和“织女”的石爷和石婆遗迹从多种维度进行包装宣传,打造现象级文化IP。诗经文化品牌。依托诗经里小镇,以诗经文化为魂,挖掘诗经所涉及新轴线区域的风物、民宿、音乐、人物等要素,转化为现实的景观和建筑,以终端展示、文化消费等方式,打造中华典籍文化产业高端品牌。动漫影视品牌。联合社会动漫影视创作团队,以历史典籍和反映轴线周边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为蓝本改编创作,打造推广一批热点IP,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游戏品牌“依托国内外知名游戏平台和新轴线区域文化IP,联合投资公司、出版发行商、游戏工作室、赞助企业等社会力量,面向不同兴趣的受众,打造一系列实体和数字游戏品牌。推动休闲旅游品牌建设。瞄准慢节奏休闲旅游产业,依托昆明池、泮河等水体沿岸生态本底,提升华侨城欢乐谷、诗经里、云汉广场等节点项目承载能力和服务能级,创新金湾科创区和泮东新城科技统筹区超高层建筑群两大CBD区域消费业态,积极探索“旅游+农业”“旅游+工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为当地居民休闲生活和外地游客旅游度假提供更多选择。专栏四:休闲旅游品牌建设重点泮河生态旅游品牌。依托泮河金湾、泮河森林公园、泮东一泮河生态景区等节点项目,以及沿岸生态绿道,探索引入自驾、露营等业态,开发专属旅游线路,打造国内知名的河流生态旅游品牌。环昆明池生态旅游品牌。深度开发昆明池综合旅游会展中心功能,充分结合昆明池一线湖景资源的优越条件及周边七夕文化主题公园、镐京遗址等生态人文资源,打造西部湖区生态文化休闲及商务会议体验新地标。生态研学游品牌。依托泮河森林公园、滓河湿地公园、沙河湿地等生态景观资源优势,以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水质监测、城市水处理等主题为重点,建设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基地,打造研学旅游品牌。亲子水文化主题旅游品牌,依托泮河、泮渭金湾、沙河、太平河、昆明池等水系景观项目,做优做强华侨城欢乐谷等游乐节点,打造以水文化为主题的亲子旅游品牌。推动运动品牌建设。依托西安国际足球中心,争办中国足球协会、全国校足办、省足协、省校足办举办的U系列比赛,打造国家级品牌赛事。参照国际相关赛事标准建设高规格环湖、沿河赛道,面向全球举办自行车、马拉松、竞走、轮滑等竞技体育赛事。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鼓励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企业研发新产品、创新供给模式。优化全民健身设施布局,组织公益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覆盖青少年、职工、老年人、残疾人、军人等人群,打造区域体育名片。到2027年,争取至少打造2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运动赛事品牌。专栏五:运动品牌建设重点足球U系列赛*品牌。积极承办中国足球协会、全国校足办、省足协、省校足办举办的青少年U系列比赛,打造国内知名的U系列足球赛事品牌。环昆明池自行车赛事品牌。依托环昆明池次干路申请承办全国公路自行车联赛等高水平赛事,逐步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自行车公路赛品牌。广场舞赛事品牌。依托文体中心及新轴线区域公共绿地、公园等场所,积极承办全国广场舞大赛陕西赛区比赛,适时打造自主文化主题广场舞赛事品牌。环湖马拉松赛事品牌。依托环昆明池公路,积极申办国内外马拉松赛事,重点打造国际田联半程马拉松赛事品牌。电竞赛事品牌。依托文体中心、昆明池综合旅游会展中心等项目节点,探索打造专业电子竞技场馆,积极承办全球电竞赛事,提升新轴线区域年轻形象,带动电子信息、文创类产业同步发展。推动科技品牌建设。综合运用市场培育、创新奖励等方式,实施区域高技术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工程,鼓励入区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等国际国内名牌认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企业产品品牌保护力度,组织开展品牌执法维权专项行动,营造全区创牌、用牌、护牌氛围。支持区域高质量产品参与国际国内高规格展会、论坛,积极宣传推介区域内先进仪器、高技术装备、专利技术等科技成果走向全球。推动服务品牌建设。不断提升管理部门服务理念,深化以企业发展为中心的全方位链条化服务宗旨,借助政务服务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提升服务效率,以良好服务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的引进与孵化。鼓励和支持服务型企业合理